一、 檔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49-195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美援會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52-195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經濟安定委員會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53-1958。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數位化檔案網站:http://archives.sinica.edu.tw/main/ taiwan.html。
臺灣省政府,《臺灣省政府公報》,數位化資料網站:http://210.069.070.022/stgogweb/。
二、 史料彙編
周琇環(編),《臺灣光復後美援史料》,第三冊技術協助計劃,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1997。
程玉鳳、程玉凰(編),《資源委員會檔案史料初編》,上、下冊,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1982。
薛月順(編),《資源委員會檔案史料彙編-光復初期臺灣經濟建設》,上、下冊,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1993-1995。
三、 年譜、傳記、回憶錄、口述歷史
王作榮口述、工商時報經研室紀錄,《王作榮看臺灣經濟》第,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9。
朱沛蓮(編),《束雲章先生年譜》,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吳尊賢,《人生七十─吳尊賢自述回憶錄》,臺北:財團法人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1987。
沈雲龍編,《尹仲容先生年譜初稿》,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3。
徐有庠口述、王麗美執筆,《走過八十歲月》,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
康綠島,《李國鼎口述歷史》,臺北:卓越文化出版社,1993。
黃進興,《半世紀的奮鬥---吳火獅先生口述傳記》,臺北:允晨出版社,1992。
溫曼英,《吳舜文傳》,臺北:天下出版社,1993。
謝國興訪問,《吳修齊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四、 報紙、期刊
《中央日報》,臺北:中央日報社,1948-1953。
《中國經濟月刊》,臺北:中國經濟月刊社,1950-1953。
《自由中國之工業》,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54-1956。
《紡織界》,臺北:紡織界週刊社,1952-1953。
《臺灣銀行季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47-1953。
《臺灣省政府公報》,臺北:臺灣省政府秘書處編,1948-1953。
五、 專書
于宗先編,《臺灣經濟發展總編》,臺北:聯經出版社,1975。
尹仲容,《我對臺灣經濟的看法》,臺北:自印,1953。
尹仲容,《我對臺灣經濟的看法三編》,臺北: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62。
尹仲容,《我對臺灣經濟的看法續編》,臺北:美援運用委員會,1960。
尹仲容,《臺灣經濟十年來的發展之檢討與展望》,臺北:美援運用委員會,1960。
文馨瑩,《經濟奇蹟的背後-臺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51-1965)》,臺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90。
王作榮,《我們如何創造了經濟奇蹟》,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78。
王克敏,《臺灣民間產業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87。
王振寰,《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臺灣的政治與社會的轉型》,臺北:臺灣社會研究出版社,1993。
臺灣區針織工業同業公會,《臺灣區針織工業同業公會會員廠名錄》,臺北:自印,1959。
臺灣區棉紡工業同業公會,《臺灣區棉紡工業同業公會會員廠名錄》,臺北:自印,1967。
申一紡織廠理事會編,《臺北申一紡織廠產業工業》,臺北:編者,出版年不詳。
吳若予,《戰後臺灣公營事業之政經分析》,臺北:業強出版社,1992。
李國鼎,《臺灣經濟快速成長的經驗》,臺北:正中書局,1978。
李國鼎、陳木在,《我國經濟發展策略總論》,上、下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
沈雲龍,《尹仲容先生年譜初稿》,臺北:傳記文學,1972。
谷蒲孝雄編,《臺灣的工業化: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臺北:人間出版社,1992。
林邦充,《經濟發展理論及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之個案研究:以臺灣紡織業發展為例》,臺北:著者,1985。
林華德,《我國紡織工業產業政策之研究》,臺北:臺灣經濟雜誌研究社﹐1987。
林繼文,《日據末期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臺北:稻香出版社,1996。
林鐘雄,《臺灣經濟發展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87。
林鐘雄,《臺灣經濟經驗一百年》,臺北:三通圖書公司,1995。
南亞工專紡織實習室編:《機紡工程講義》,桃園:南亞工專,出版年不詳。
段承樸,《臺灣戰後經濟》,臺北:人間出版社,1994。
美援會,《中美合作經援概要》,臺北:行政院美援會,1950。
若林正丈,《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月旦出版社,1994。
袁穎生,《光復前後的臺灣經濟》,臺北:聯經圖書公司,1998。
高希均、李誠,《臺灣經濟四十年》,臺北:天下文化公司,1991。
高隸民(著)、胡煜嘉(譯),《臺灣奇蹟》,臺北:洞察出版社,1987。
張宗漢,《光復前臺灣的工業化》,臺北:聯經圖書公司,1985。
許滌新,《官僚資本論》,上海:海燕書局,1949。
設計考核委員會,《美援運用在各方面所發生效果之研究》,臺北:中央委員會,1960。
陳玉璽,《臺灣的依附型發展-臺灣個案研究》,臺北:人間出版社,1992。
黃東之,《臺灣之紡織工業》,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研究叢刊第四十一種,1956年。
黃金鳳,《臺灣地區紡織產業傳》,臺北:中華徵信所,1999。
經濟部工業局,《臺灣工業發展五十年》,臺北:經濟部工業局,2000。
臺灣省新聞處:《臺灣紡織》,臺北:編者,民40。
趙岡、陳鍾毅,《中國棉業史》,臺北:聯經圖書公司,1977。
趙既昌,《美援的運用》,臺北:聯經圖書公司,1985。
遠東企業,《遠東紡織關係企業遷臺30週年紀念1949-1979》,臺北:裕民,1979。
劉士永,《戰後初期臺灣經濟政策分析》,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
劉進慶、涂照彥、隅谷三喜男,《臺灣之經濟》,臺北:人間出版社,1995。
劉進慶著,王宏仁等譯,《臺灣戰後經濟分析》,臺北:人間出版社,1992。
潘志奇,《光復初期臺灣通貨膨脹之分析》,臺北:聯經圖書公司,1980。
蕭全正,《臺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臺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91。
蕭全政,《政治與經濟的整合》,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8。
蕭峰雄,《我國紡織工業升級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經濟研究處,1981。蕭峰雄,《我國產業政策與產業發展:臺灣的經驗》,臺北:自印,1994。
蕭新煌(編),《低度發展與發展》,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1。
謝國興,《企業發展與臺灣──臺南幫的個案研究》,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
龐建國,《國家發展理論-兼論臺灣發展經驗》,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7。
嚴演存,《早年之臺灣》,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1。
六、 論文
S.L.Buffinton,〈一九五二年上半年開工紡錠與棉紗生產〉,《紡織界》第13期(臺北,1952.08)。
S.L.Buffinton,〈代織辦法-減低成本改造品質的可能性〉,《紡織界》第38期(臺北,1953.05)。
S.L.Buffinton,〈臺灣紡織業的發展〉,《紡織界》,第9期(臺北,1952.07)。
尹仲容,〈一年來臺灣花紗布的管制工作〉,《紡織界》第33-34合刊期(臺北,1953.01)。
王 蓬,〈一年來美援運用情況〉,《中國經濟月刊》,第16期(臺北,1952.01)。
王士強、蕭理昌,〈美援會紡織小組一年半工作報告〉,《紡織界》第33-34合刊期(臺北,1953.01)。
王方回,〈我對紗布政策的看法〉,《紡織界》(臺北,1952.12)。
王宏仁,〈臺灣戰後私人獨占資本的確立〉,臺北:臺大社會所碩士論文,1988。
王紀平,〈中南紡織公司的克難創造〉,《紡織界》,第5期(臺北,1952.06)。
王崇植,〈一年來的美援及其運用〉,《中國經濟月刊》,第28期(臺北,1953.01),頁15。
王崇植,〈一年來的美援運用概況〉,《中國經濟月刊》,第4期(臺北,1951.01),頁15。
王景陽,〈論易貨貿易〉,《臺灣建設》,第9期(臺北,1951.07)。
司馬文光,〈萬寶紡織廠的新生邁進〉,《紡織界》,第7期(臺北,1952.06)。
司馬文光,〈嘉義紡織整染廠的飛越發展〉,《紡織界》,第5期(臺北,1952.06)
全漢昇,〈從布價狂漲談到臺灣棉紡織工業的保護〉,《財政經濟月刊》,第2卷第4期(臺北,1952.03)。吳婉韻,〈國家與臺灣紡織產業政策之研究:全球化與政策工具觀點〉,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吳耀輝,〈臺日貿易進口問題之檢討〉,《中國經濟月刊》,第6期(臺北,1951.03)
呂成昱,〈一年來的臺灣毛巾工業〉,《紡織界》第33-34合刊期(臺北,1953.01)。
束雲章,〈從經濟政策看發展臺灣紡織業〉,《中國經濟月刊》,第8期(1951.05)。
李占春,〈解除管制與紡織工業〉,《中國經濟月刊》,第8期(臺北,1951.05)。李潤海,〈工人以廠為家的嘉豐紡織廠〉,《紡織界》,第8期(臺北,1952.07)。
李潤海,〈社頭鄉的織襪業〉,《紡織界》,第7期(臺北,1952.06)。
李積慶,〈一年來的臺灣針織工業〉,《紡織界》第33-34合刊期(臺北,1953.01)。
李薰楓,〈臺灣紡織工業之計量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第28卷第2期(臺北,1977.06)。卓宗吟,〈臺灣衣服廠的偉大創造〉,《紡織界》,第11期(臺北,1952.07)
周 文,〈臺灣之紡織工業〉,《臺灣銀行季刊》,第24卷第1期(臺北,1973.03)。
孟祥瀚,〈生管會與政府遷臺初期經濟的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林世賢,〈從臺灣紡織工業成長過程看其發展前途〉,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1974。
林邦充,〈臺灣棉紡織工業發展之研究〉,《臺灣銀行研究季刊》,第20卷第2期(臺北,1969.06)。
林忠正,〈臺灣百年來的產業發展──以紡織業為例〉,收錄於張炎憲等編,《臺灣近百年史研討會(1895-1995)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5年。
林健郎,〈將軍鄉的手工紡織業〉,《紡織界》,第11期(臺北,1952.07)。
姚玉璋,〈中日貿易之回顧與展望〉,《國際貿易月刊》,第2卷第1期(臺北,1957.01)
紗布調查組,〈紗布調查組四十一年度工作總報告〉,《紡織界》,第35期(臺北,1953.02)。
袁嘯星,〈彰化的手工織布工業〉,《紡織界》,第8期(臺北,1952.07))。
袁璧文,〈臺灣之貨幣發行〉,收入於《臺灣金融研究》,第1冊,臺北:臺灣銀行研究室,1969。
高越天,〈中國紡織史〉,《紡織界》,第1期(臺北,1952.05),頁9-12。
宿金璽,〈尹仲容與戰後臺灣經濟發展(1949-1963)〉,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張茂修,〈臺灣紡織工業之發展〉,《臺灣銀行季刊》,第33卷第4期(臺北,1982.12)。梁偉成,〈臺灣工礦公司紡織部各廠簡介〉,《紡織界》,第30期(臺北,1952.12)
許惠姍,〈進口替代時期臺灣的棉紡織政策(1949-1958)〉,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陳世權,〈臺灣紗布管理的演進一〉,《紡織界》,第37期(臺北,1953.04)。
陳世權,〈臺灣紗布管理的演進二〉,《紡織界》,第38期((臺北,1953.05)。
陳世權,〈臺灣紗布管理的演進三〉,《紡織界》,第40期(臺北,1953.07)。
陳世權,〈臺灣紗布管理的演進四〉,《紡織界》,第41期(臺北,1953.08)。
陳永華,〈臺灣棉紡織工業發展之研究〉,臺北:私立東吳大學經濟學研究所,1971。
陳兆偉,〈從混亂到統一-光復後臺灣公營事業經營機關之演進〉,收錄於《中國現代史專題報告》,第十七輯,臺北:中華民國史料中心,1995。
陳兆偉,〈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所藏生管會(1949-1953)檔案〉,收錄於林滿紅主編,《臺灣所藏中華民國經濟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
陳式銳,〈臺灣棉布問題面面觀〉,《自由中國》,第7卷第1期(臺北,1952.07)。
陳式銳,〈關於「為節省外匯而保護紡織業」〉,《自由中國》,第7卷第3期(臺北,1952.08)。
陳金滿,〈臺灣肥料的政府管理與配銷(1945-1953)----國家與社會關係之一探討〉,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陳長庚,〈論標售棉紗〉,《紡織界》,第22期(臺北,1952.10)。
陳思宇,《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與經濟發展策略》,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系,1999。陸燕雲,〈發展臺灣棉紡織工業的正確性及其現況之調查〉,《中國經濟月刊》,第18期(臺北,1952.03)。
黃 德,〈臺灣紗價的研究〉,《中國經濟月刊》,第3期(臺北,1950.12)
黃子華,〈尹仲容的經濟政策與經濟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黃志亮,《狩獵和美三十年》,臺北:人間出版社,2000。
黃東之,〈本省各紗廠之生產效能〉,《紡織界》第10期(臺北,1952.07)
黃東之,〈進步中的臺灣紡織工業〉,《臺灣建設》,第1期(臺北,1950.11)
黃東之,〈臺灣之紡織工業〉,《臺灣銀行季刊》,第5卷第3期(臺北,1952.12)黃東之,〈臺灣之棉紡工業〉,《臺灣銀行季刊》,第7卷第1期(臺北,1954.12)黃東之,〈臺灣棉布可能自給嗎?〉,《中國經濟月刊》,第9期(臺北,1951.06)
黃東之,〈臺灣棉紡織工業的發展及其前途〉,《臺灣建設》第9期(臺北,1951.07)
黃維翰,〈臺灣之棉紡織工業〉,《臺灣銀行季刊》,第26卷第1期(臺北,1975.03)。趙志垚,〈一年來的紗布政策與棉紡織工業〉,《中國經濟月刊》,第28期(臺北,1953.01)。
劉素芬、莊樹華,〈中研院近史所館藏有關臺灣戰後經濟之數位化檔案〉,「檔案與近代史研討會」會議論文,1998。又刊於《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27期(臺北,1988.03)。
劉榕樺,〈尹仲容與臺灣之工業化(1949-1963)〉,臺中:私立東海大學碩士論文,1994。蔡瑞娟,〈臺灣紡織業的成長與循環〉,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蕭峰雄,〈產業及技術選擇與工業發展-我國紡織工業之個案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學院經濟研究所博士論文,1982。
謝國興,〈產業調整與企業經營-光復以來的臺灣紡織業〉,《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第17輯,臺北:國史館,1995。
瞿荊洲,〈臺灣之對日貿易〉,《臺灣之對外貿易》,臺北:臺灣銀行,1964年。
瞿荊洲,〈續論經濟政策之技術的觀點〉,《自由中國》,第7卷第2期(臺北,1952.07)。顏尚琴,〈就業、投資與臺灣紡織工業的個案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蘇震、盧采謙,〈臺灣之外匯〉,《臺灣金融之研究》,第1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9。
七、 工具書
薛化元(主編),《臺灣歷史年表-終戰篇I(1945-1965)》,第一冊,臺北:業強,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