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95.16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2 10:3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家琪
研究生(外文):Jachi-Liu
論文名稱:防災構造物前加裝廢輪胎之緩衝效能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n the Effect of Adding Used-Tire in Front of Disaster Prevention Structures
指導教授:段錦浩段錦浩引用關係余志鵬余志鵬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ng-Hao TuanChih-Peng Y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水土保持學系
學門:農業科學學門
學類:水土保持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土石流撞擊廢輪胎緩衝材料
外文關鍵詞:debris flowimpactionused-tire cush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26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由於土石流之巨礫撞擊力十分強大,易損壞防災構造物,所以本研究進行衝擊試驗,模擬防砂構造物前加置不同之廢輪胎緩衝材料,能探討分析消減撞擊時之能量多寡,以瞭解此類設施保護結構物安全之效能。本試驗之結果顯示,在輪胎不發生完全擠壓變形致損壞之假設條件下,於坡度4°~10°時,不論廢輪胎之配置情形為何,皆可降低97%以上之最大衝擊力,動能消減比例達50﹪以上。因此在土石流攔阻結構前可考慮設置輪胎型式之緩衝設施,此可利用廢輪胎受撞擊時之變形量,提供最大之緩衝消能效果,保護結構物安全之效能。
Owing to the fact that impacted force of debris flow is very strong and can be destructive to the structure. In this study, we intend to carry out impact tests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using proposed used-tire cushion device on reducing the maximum impact force.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for slopes of 4° and 10° without tires being completely flattened, the cushion can reduce the maximum impact force over 97 percent. Moreover, the energy absorbing by tires appears to be more than 50﹪. Therefore, the application of used-tire cushion materials may have great effect in buffering and reducing energy and thus enhancing the safety of the structure.
第一章 緒論 ……………………………………………………………………1
1.1 前言…………………………………………………..…………………………1
1.2 研究動機…………………………………………….……………………………2
第二章 文獻回顧…………………………………….…………………………4
2.1 土石流特性.………………………………….…………………………………4
2.2 土石流防治………………………………..……………………………………5
2.3 土石流衝擊力之研究……………..……………………………………………9
2.4 緩衝材料……………...………..………………………………………………12
2.5 廢輪胎材質特性……………………………………………………………..…..15
第三章 實驗室試驗設計………………………………………………………17
3.1 研究方法………………………………………………………………………17
第四章 實驗室試驗結果………………………………………………………24
4.1 相關理論背景…………………………………………………………………24
4.2 結果與討論……………………………………………………………………28
第五章 緩衝廢輪胎施工…………………………………….…………………51
5.1 梳子壩……………………………………………………………………..……51
5.2 防砂壩………………………………………………………………….….…52
5.3 護岸………………………………………………………………………..……53
5.4 堤防……………………………………………………………………..………53
5.5 橋墩……………………………………………………….……………….……54
5.6 構造物臨時防災設施………………………………………………………..…54
5.7 建築物臨時防災設施…………………………………….…………………5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59
6.1 結論…………….………………………………………………………………59
6.2 建議……………………………………………………………………………59
附錄一 實驗圖形資料………………………………………………………… 61
附錄二 有效平均衝擊力計算………………….…………………………….. 104
參考文獻………………………………………………………………………123
1. 中華水土保持學會(1992),水土保持手冊,工程篇。
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0),水土保持技術規範。
3. 江永哲、連惠邦、林裕益、李明晃、吳道煦(1993)開放式防砂壩對土石流防治功效之探討,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24卷第1期,P.37~43。
4. 李三畏(1986),奧地利與台灣地區之防砂工程,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17卷第2期,P.15~26。
5. 周必凡(1991),泥石流防治指南,科學出版社,pp.184~194。
6. 余志鵬、段錦浩 (2003),土石流巨石撞擊攔砂結構之力學行為;理論與分析方法,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34卷第1期,P.55~66。
7. 吳泓勳(2001),廢輪胎防波堤之可行性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碩士論文。
8. 林清華(2000),土石流攔阻工法構造物之力學分析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碩士論文。
9. 林弘群(1994),不同形式攔砂壩所受土石流衝擊力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土木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林辰雄(2003),廢棄輪胎在水土保持工程的應用,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施國欽(1998),大地工程學(二)基礎工程篇,文笙書局,第一章 側向土壓力與擋土牆,pp.1~64。
12. 段錦浩(1997),土石流防治工法之探討,跨世紀水土保持技術之走向研討會論文集,pp.66~79。
13. 段錦浩(1997),陳有蘭溪治山防災整體治理規畫報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14. 段錦浩(1998),土石流調查、監測、宣導及防治之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編號:88農建-8.3-林-01(4)。
15. 段錦浩(2002),台灣梳子壩防治土石流成效之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91年度科技計畫。
16. 黃立勳、段錦浩 (2003),梳子壩力學分析與小礁溪設計實例,水土保持學報,第35卷第1期。
17. 黃立勳(2003),懸臂式梳子壩力學與緩衝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碩士論文。
18. 章書成、陳精日、劉明富(1985),第二屆全國泥石流學術會議論文集,科學出版社。
19. 黃宏斌等(2000),陽金公路大屯橋段上邊坡崩塌區第二階段防災整治處理規畫設計,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20. 陳立洲(1999),鋼筋混凝土加強砂石造重力式防砂壩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碩士論文。
21. 陳信雄(1992),防砂工程學,明文書局,第九章 防砂工程方法論,pp.554~627。
22. 連惠邦等(2002),『土石流防治工法之研究評估(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23. 游繁結(1993),土石流之防治工法,水土保持學報,第25卷第1期,pp.21~28。
24. 謝金德、葉振男(1993),奧地利水土保持工程,他山之石-水土保持系列(1),P.3-1-1~3-1-10。
25. 劉正川、陳永祥、劉玉雯(1999),構造物加設緩衝材料之衝擊試驗研究,第二屆土石流研討會論文集,pp.291~298。
26. 蕭建源(1995),梳子壩所受土石流衝擊力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27. 鄭堃仁(2001),開口變化梳子壩之力學分析,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碩士論文。
28. 山口伊佐夫(1985),現代林學講義,砂防工學,pp71~80。
29. 水山高久(1979),砂防ダムに對する土石流衝擊力算定どみの問題點,新砂防,No.112,pp.40~43。
30. 高橋宏治(1971),土石流に對應する砂防ダムの設計荷重に關する研究:人工洪水波の發生實驗,新砂防,No.81,pp.5~13。
31. 蘆田和男,高橋 保(1980)土石流調節制御研究:立體格子壩型防砂堰堤水理機能,京大防災研究所年報,第23號B-2,P411~433。
32. Anil K. Chopra(1997), "Dynamics of Structures", p.35~154, p.591~593 .
33. Braja M. Das(1990), "Principles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3/e", PWS-KENT Publishing Company, pp.325~401 .
34. Chu-Kia Wang, harles G. Salmon(1998), "Reinforced Concrete Design",6th Edition, Addison Wesley Educational Publishers Inc. .
35. Joseph E. Bowles (1982). "Foundation Analysis and Design", McGraw-Hill International Book Company, pp.378~404, pp.431~458.
36. Whitney Clark Huntington(1957), "Earth Pressures and Retaining Walls", p.16~14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