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民族與宗教研究中心。2002年。《上海合作組織-新安全觀與新機制》。北京:時事出版社。
扎勒米˙哈利勒扎德(Zalmay Khalilzad)等著。滕建群、林治遠譯。2001年。《美國與亞洲:美國新戰略與兵力態勢》(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toward a new U.S. strategy and force posture)。北京:新華出版社。
方永剛、唐復全。2001年。《大國逐鹿:新地緣政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毛思迪(Steven W. Mosher)。李威儀譯。2001年。《中國新霸權-中國的企圖:支配亞洲與世界》(Hegemon:Chinas Plan to Dominate Asia and the World)。台北:立緒文化。
王良能。民89年。《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出版社。
王杰。2002年。《國際機制論》。北京:新華出版社。
王治來、丁篤本。1997年。《中亞國際關係史》。湖南:湖南出版社。
王逸舟主編。1999年。《單極世界的陰霾-科索沃危機的警示》。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王鳴野。2003年。《美國的歐亞戰略與中南亞五國》。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
王樹春。2002年。《轉型時期的俄羅斯國家安全戰略》。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史派克曼。1965年。《和平地理學》。台北:商務印書館。
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中國)編。2002年。《中國外交(2002)》。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外經貿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1999年。《拓展世紀之交的東歐中亞市場》。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著。林天貴譯。民87年。《大棋盤》(The Grand Chessboard: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台北:立緒文化。
石之瑜。1994年。《中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書局。
江西元。2003年。《大國戰略與未來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吳玉山。民86年。《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銓:從前蘇聯看台灣與大陸間的關係》。台北:正中書局。
吳玉山。民89年。《俄羅斯轉型1992〜1999: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分析》。台北:五南。
宋國城主編。民91年。《21世紀中國(卷二)-全球化與中國之發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李慎明、王逸舟主編。2002年。《2002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沈玄池。民91年。《國際關係》。台北:高立圖書公司。
肖佳靈、唐賢興主編。2003年。《大國外交-理論、決策、挑戰(下冊)》。北京:時事出版社。
肖佳靈、唐賢興主編。2003年。《大國外交-理論、決策、挑戰(上冊)》。北京:時事出版社。
邢廣程。1993年。《崛起的中亞》。香港:三聯書店。
周煦。1999年。《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1989-1997)》。台北:揚智文化。
奈伊(Joseph Nye. JR.)著。張小明譯。2002年。《理解國際衝突-理論與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帕斯特(Robert A. Pastor)。董更生譯。2000年。《20世紀之旅:七大強權如何塑造二十世紀》。台北:聯經。
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黃裕美譯。1997年。《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聯經。
林碧炤。1999年。《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
杰弗里˙帕克(Geoffrey Parker)著。劉從德譯。2003年。《地緣政治學:過去、現在和未來》(Geopolitics:past, present and future)。北京:新華出版社。
板垣英憲(Itagaki Eiken)著。廖兆陽譯。2002年。《布希的陰謀》。台北:楊安傳播。
威廉˙陶(William T.Tow)著。高一中譯。民92年。《亞太戰略關係:尋求整合安全》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倪世雄、包宗和。2003年《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
倪世雄、劉永濤。2002年。《美國問題研究(第二輯)》。北京:時事出版社。
倪健民、陳子舜。2003年。《中國國際戰略》。北京:人民出版社。
孫壯志、蘇暢、吳宏偉編著。2004年。《烏茲別克斯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孫壯志。2001年。《中亞新格局與地區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孫壯志。2003年。《中亞安全與阿富汗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翁明賢主編。民84年。《國際組織新論》。台北:五南。
高連福主編。2002年。《東北亞國家對外戰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基歐漢(Robert O. Keohane)、奈伊(Joseph S. Nye)著。門洪華譯。2002年。《權力與相互依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亞中、孫國祥。2000年。《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
張蘊岭。2003年。《未來10-15年中國在亞太地區面臨的國際環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陶文釗、杜瑞清、王旭主編。2003年。《中美關係與東亞國際格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傅仁坤主編。2002年。《中亞-神秘豐富的國度文化》。桃園:清雲技術學院歐亞研究中心。
凱洛琳•龐芙瑞(Carolyn W.Pumphrey)著。郭家琪、余佳玲、方淑惠、林宜瑄、林文怡譯。民92年。《中共在亞洲崛起之安全意涵》(The Rise of China in Asia:Security Implication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楊洁勉。2000年。《後冷戰時期的中美關係:外交政策比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楊洁勉。2003年。《國際合作反恐-超越地緣政治的思考》。北京:時事出版社。
葉自成。1997年。《俄羅斯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
裘兆琳主編。民91年。《中美關係專題研究:1998-2000》。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趙常慶主編。1999年。《中亞五國概論》。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趙常慶編著。2003年。《哈薩克斯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趙學功。2001年。《當代美國外交》。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劉慶元。2003年。《解析中共國家安全戰略》。台北:楊智文化。
潘志平主編。2003年。《中亞的民族關係:歷史、現狀與前景》。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
潘志平主編。2003年。《中亞的地緣政治文化》。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
潘德禮主編。2003年。《俄羅斯十年:政治、經濟、外交(下卷)》。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潘德禮主編。2003年。《俄羅斯十年:政治、經濟、外交(上卷)》。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鄭羽、龐昌偉。2003年。《俄羅斯能源外交與中俄油氣合作》。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橫田洋三(Yozo Yokota)編著。楊正綸譯。民85年。《國際組織論》。台北:國立編譯館。
薛君度、邢廣程。1999年。《中國與中亞》。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羅浩。民88年。《國際政治與國際組織Q&A》。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二)期刊論文
丁永康。民92年。〈二十一世紀初的中俄戰略關係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2期,頁81-95。于有慧。民90年。〈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2期,頁57-75。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民92年。〈「中」、俄、哈、吉、塔舉行聯合軍事演習〉。《大陸情勢雙週報》,第1419期,頁19-27。
王正泉。2003年。〈冷戰結束后的俄美關係凸現五大特點〉。《國際論壇》,第5卷第1期,頁21-25。
王亞棟。2003年。〈世界能源地緣政治圖景:歷史與發展〉。《國際論壇》,第5卷第2期,頁1-6。
王定士。民90年。〈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對外政策路線的克里姆林宮政治因素〉。《俄羅斯學報》,創刊號,頁61-91。王承宗。民91年。〈俄羅斯與兩岸的經貿關係〉。《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2期,頁1-21。王承宗。民92年。〈中亞經濟發展與商機〉。《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6期,頁113-125。巨克毅。民91年。〈全球化下的宗教衝突與基要主義〉。《全球政治評論》,第1期,頁59-85。甘逸驊。民92年。〈北約東擴-軍事聯盟的變遷與政治意涵〉。《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4期,頁1-19。石之瑜。民89年。〈現實主義國際政治學的知識脈絡〉。《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7期,頁37-52。朱亞菲、史志欽。2003年。〈從“倒薩”戰爭看中國與俄羅斯和中亞加強油汽合作的必要性〉。《國際論壇》,第5卷第3期,頁40-46。
朱蓓蕾。民92年。〈全球化與中共安全觀:轉變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6期,頁75-104。何衛剛。民92年。〈俄羅斯外交政策的新焦點-中亞的戰略利益〉。《中華戰略學刊》,92年7月,頁90-110。余建華、晏可佳。2003年。〈恐怖主義與民族、宗教問題論析〉。《國際問題研究》,第3期,頁48-51。
余莓莓。民92年。〈911後中共在中亞的戰略選擇〉。《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2期,頁14-27。吳玉山。民91年。〈仍是現實主義的傳統:九一一與布希主義〉。《政治科學論叢》,第17期,頁1-27。李孟勳。民92年。〈911後中共反恐作為之研究〉。《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9期,頁55-68。
李淑云。2003年。〈中亞五國政治民主初探〉。《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第1期,頁67-78。
林正義。2002年。〈美國因應911事件的危機處理〉。《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4卷第1期,頁108-125。侯松岭、遲殿堂。2003年。〈東南亞與中亞:中國在新世紀的地緣戰略選擇〉。《當代亞太》,第4期,頁9-15。
施子中。2002年。〈911事件對中共推動「上海合作組織」之影響〉。《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4卷第1期,頁128-175。施子中。民91年。〈911事件後國際情勢發展對中共「新安全觀」之衝擊〉。《戰略與國際研究》,第4卷第3期,頁1-40。
相蘭欣。2003年。〈9•11以後俄羅斯重振大國地位的努力〉。《俄羅斯研究》,第1期,頁4-10。
胡敏遠。民90年。〈「上海合作組織」對中共國家利益的影響〉。《國防雜誌》,第17卷第2期,頁19-35。胡敏遠。民91年。〈中共能源問題之研究〉。《國防雜誌》,第17卷第9期,頁3-23。胡敏遠。民91年。〈中共開採中亞能源之研究〉。《國防雜誌》,第17卷第10期,頁51-73。唐仁俊。2003年。〈中共西部大開發及其週邊安全之探討〉。《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3期,頁105-142。唐仁俊。民92年。〈從地緣戰略觀點看中共在中亞地區之戰略思維〉。《中華戰略學刊》,92年7月,頁111-135。夏義善。2003年。〈俄羅斯的外交走向:大西洋主義,還是歐亞主義〉。《國際問題研究》,第3期,頁20-51。
徐蓉。2003年。〈源於地緣政治超越地緣政治-911以後歐亞大陸中部的戰略態勢〉。《俄羅斯研究》,第2期,頁90-93。
秦俊。民89年。<中亞在中共石油戰略中的地位>。《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5期,頁35-41。袁鶴齡。2001年。〈「上海合作組織」之戰略意義〉。《海峽評論》,第126期,頁13-14。馬南屏。民91年。〈從地緣戰略與政經層次探討中共西部大開發〉。《國防雜誌》,第18卷第5期,頁3-17。常慶。2003年。〈上海合作組織的經濟職能〉。《國際觀察》,第4期,頁10-15。
常慶。2003年。〈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平等互利共同發展-學習十六大報告中關於國際形勢與對外工作的體會〉。《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第1期,頁12-16。
張如倫。民90年。〈「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與影響〉。《國防雜誌》,第17卷第4期,頁89-98。張如倫。民91年。〈美國圖謀中亞之戰略涵意〉。《國防雜誌》,第18卷第1期,頁27-39。張雅君。民91年。〈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性質、意涵與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45卷第2期,頁35-58。許濤、徐曉天。2003年。〈2002年中亞〉。《國際資料信息》,第2期,頁11-14。
許濤。2003年。〈論上海合作組之的機制化〉。《現代國際關係》,第6期,頁7-13。
陳佩修。民93年。<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國土安全任務與反恐聯盟建構:兼論對東南亞安全情勢之影響>。《全球政治評論》,第五期,頁93-114。湯紹成。2003年。〈美國反恐戰爭後中亞的新形勢〉。《海峽評論》,第149期,頁14-16。舒先林。2003年。〈中俄關係中的能源因素〉。《國際論壇》,第5卷第4期,頁57-62。
馮紹雷。民91年。〈9.11事件以來中、美、俄三國關係演進的背景及趨勢〉。《俄羅斯學報》,第二期,頁61-91。黃虹堯。民91年。〈中共亞太多邊外交的探討-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12期,頁34-45。詹世亮。2003年。〈從伊拉克戰爭剖析美國全球戰略〉。《國際問題研究》,第4期,頁1-6。
廖文義。民92年。〈析論新世紀中共安全戰略之建構〉。《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2期,頁52-69。趙春山。民90年。〈中俄戰略互動:美國的認知與對策〉。《俄羅斯學報》,創刊號,頁206-231。趙常慶。2003年。〈東盟、上海合作組織與中國〉。《當代亞太》,第11期,頁11-15。
蔣忠良。民92年。〈中共之石油戰略與其對非洲關係〉。《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4期,頁105-123。蔡東杰。民93年。〈中國「大國外交」的實踐及其對台灣的影響〉。《全球政治評論》,第5期,頁1-15。錢高陞。民91年。〈從「中」俄關係正常化論未來發展及對我之影響(1989-2001)〉。《國防雜誌》,第18卷第5期,頁18-33。龍舒甲。民91年。〈從石油利益論「九一一事件」後的中亞地區與其周邊情勢〉。《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6期,頁109-121。龍舒甲。民92年。〈論海能源與外高加索地區安全之關係〉。《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2期,頁95-111。鍾悅。2003年。〈俄羅斯“多邊外交”戰略的價值取向〉。《國際觀察》,2003年第1期,頁32-36。
闕旭淇。民92年。〈分離主義、極端主義、恐怖主義及毒品對中亞區域安全之影響〉。《理論與政策》,第17卷第1期,頁125-141。
羅德明(Lowell Dittmer)。民91年。〈中俄戰略夥伴關係及其對台海紛爭之意涵〉。《俄羅斯學報》,第二期,頁15-48。
(三)未出版論文
王俊傑。民92年。《普丁時代俄羅斯對中共政策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余莓莓。民92年。《911震盪對中國中亞戰略的衝擊》。台北: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李怡。民92年。《中共「新安全觀」與北約擴展-中亞地緣政治之考量》。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昭德。民88年。《俄羅斯與車臣的統獨爭論-車臣民族分離意識的形成與實踐》。台北: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
沈世海。民90年。《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之研究:動因與侷限》。台北:國防管理學院國防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姜禮文。民92年。《冷戰後中共的中亞戰略》。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姚辰蕙。民92年。《後冷戰時期俄「中」安全合作之研究-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台北:淡江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胡敏遠。民91年。《中共在中亞地區能源開採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夏義明。民87年。《新疆境內分離主義之研究-維吾爾族分離運動分析》。高雄: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殷立威。民91年。《冷戰後中俄戰略夥伴關係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秦俊。民89年。《冷戰後中共對中亞五國外交政策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張念卿。民91年。《伊斯蘭激進主義與國際恐怖活動》。台北: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張俊雄。民92年。《中共大國外交戰略之研究-地緣政治途徑之分析》。台北: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張建新。民92年。《從「上海合作組織」論中共對中亞的外交政策》。台北: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張書豪。民91年。《俄羅斯建立「俄中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之因素與意義》。嘉義: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曹智凱。民92年。《冷戰後戰區飛彈防禦與中美在東亞的權力平衡》。台北: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
莊惠如。民92年。《歐盟東擴對俄羅斯政治經濟之影響》。台北: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許惠雯。民90年。《海地區石油資源之爭》。台北: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怡君。民92年。《俄羅斯對美國政策之研究-2000年至2003年》。台北: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嘉尚。民92年。《從權力平衡探討中共崛起之地緣戰略》。台北: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黃俊傑。民90年。《北約對中亞-外高加索地區之戰略走向》。嘉義: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柏翰。民89年。《北約組織擴大與俄羅斯對北約組織政策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劉世雄。民92年。《哈薩克政治經濟現代化之研究(1991-2001年)》。台北:淡江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景寶。民89年。《北約東擴與美、俄、歐盟關係之研究(1992-1999年4月)》。台北:淡江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魯維廉。民90年。《中共「新安全觀」與「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繆宏昌。民92年。《恐怖主義與現代戰爭》。台北: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闕旭淇。民91年。《中亞五國與俄羅斯之安全合作關係(1992〜2001)》。台北: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四)網路資料來源
BBC中文網。http://news.bbc.co.uk/hi/chinese/news
QQ網。http://news.qq.com/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上海合作組織。http://www.sectsco.org/
千龍網。http://www.qianlong.com/
中央電視台。http://www.cctv.com/
中國文化部信息中心。http://www.ccic.gov.cn/
中國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n/
中國發展門戶網。http://www.chinagateway.com.cn/
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cn/
中國駐俄羅斯聯邦大使館。http://www.chinaembassy.ru/
中華網。http://www.china.com/
中華歐亞基金會。民92年。<中亞情勢與上海合作組織>。http://www.eurasian.org.tw/policy/contents/920005.pdf
中華歐亞基金會。民92年。<俄「中」軍事合作對亞太地區安全情勢之影響>。http://www.eurasian.org.tw/policy/contents/920011.pdf
中華歐亞基金會。民92年。<美伊戰後的大國中亞外交政策>。http://www.eurasian.org.tw/policy/contents/920002.pdf
中興大學全球和平與戰略研究中心。http://cgpss.nchu.edu.tw/
王良能。2001年。〈美新中亞戰略與上海合作組織〉。http://www.future-china.org.tw/fcn/ideas/fcs20010626.htm
王復士。1999年。〈北約東擴與俄羅斯在亞洲的選擇〉。《東歐中亞研究》,第5期。http://www.cass.net.cn/chinese/Magazine/Yanjiu/9905/990513.html
王雅芳。民92年。〈從反恐角度初探蒙古的戰略地位〉。《蒙藏現況雙月報》,12卷第2期。http://www.mtac.gov.tw/mtacbook/
王傳劍。2000年。〈美國在中亞:政策、手段及其影響〉。《東歐中亞研究》,第2期。http://www.cass.net.cn/chinese/Magazine/Yanjiu/0002/00024.html
外交部。http://www.mofa.gov.tw/
成寧。2002年。〈美國在中亞地區的戰略利益及美俄爭奪該地區的新態勢〉。《東歐中亞研究》,第3期。http://www.cass.net.cn/chinese/s24_oys/chinese/Magazine/Yanjiu/0203/020314.htm
朱萸。民92年。〈從「西部大開發」看中共的能源安全戰略〉。《蒙藏現況雙月報》,12卷第2期。http://www.mtac.gov.tw/mtacbook/余學會、許濤。2002年。〈美國軍事力量進入中亞及其影響〉。《東歐中亞研究》,第3期。http://www.cass.net.cn/chinese/s24_oys/chinese/Magazine/Yanjiu/0203/020313.htm
吳宏偉。2000年。〈中亞地區宗教的復興與發展〉。《東歐中亞研究》,第1期。http://www.cass.net.cn/chinese/Magazine/Yanjiu/0001/004.html
李靜杰。<試論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http://www.cass.net.cn/chinese/Magazine/Yanjiu/9702/001.htm
奇摩新聞網。http://tw.news.yahoo.com/
林中斌。2002年。〈九一一後的北京…外交反攻〉。http://www.future-china.org/fcn/ideas/fcs20020724.htm
俄羅斯聯邦駐華大使館。http://www.russia.org.cn
姜毅。2002年。〈俄羅斯的國際地位與外交戰略選擇〉。《東歐中亞研究》,第3期。http://www.cass.net.cn/chinese/s24_oys/chinese/Magazine/Yanjiu/0203/020301.htm
紅網。http://news.rednet.com.cn/
國際在線。http://online.cri.com.cn/
新浪網。http://news.sina.com.cn
新華網。http://www.xinhua.org/
廖宏祥。2001年。〈打擊恐怖主義美國全球策略轉向〉。http://www.test18.youbuy.com.tw/onweb.jsp?/webno=333333330;&webitem_no=169
蒙藏委員會。http://www.mtac.gov.tw/main.php?lang=TradCh
趙常慶。<哈薩克斯坦油氣開發與中哈能源合作>。中國社會科學院。http://www.cass.net.cn/webnew/file/2004040613618.html
鳳凰網。http://www.phoenixtv.com/home/
劉燕鵬、陳剛。《「九一一」事件對西部大開發的影響》。中華歐亞基金會。http://www.eurasian.org.tw/topic/pdf/topic008.pdf
劉燕鵬、陳剛。《中國廿一世紀能源政策及走向》。中華歐亞基金會。http://www.eurasian.org.tw/topic/pdf/topic009.pdf
鄭羽。《獨聯體十年:現狀、問題、前景(1991-2001)》。http://www.cass.net.cn/chinese/s24_oys/chinese/Production/CIS10/
二、外文部分
(一)書籍
Cline,Ray S. The Power of Nations in the 1990s. Lanham, Maryland: University of American Press Inc, 1994.
Gennady, Chufrin. RUSSIA AND ASIA: The Emerging Security Agend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1999.
Lasater, Martin L. The New Pacific Community: U.S. Strategic Option in Asia. Boulder Col.:Westview Press, 1996.
(二)論文
Lena, Johnson., “NATO and the Handling of Conflicts at Russia’s South Periphery: At a Crossroad”, European Security. Vol.9, no.4 Winter(2000),60.
Miasnikov,Vldimir. “Russia and Chian : Prospects for Partnership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n the 21st Century”, Far Eastern Affairs. no.6(1998), 21-23.
Yeltsin, “China’s Jiang Call for Multipolar World ”, The Current Digest of the Post-Soviet press, Vol.49, no.17 May 28 1997 , p.1.
(三)網路資料來源
Burke Justtin, “The United States Must Tread Carefully in Central Asia ”, http://www.eurasianet.org/departments/insight/articles/eav101201.shtml
CIA。http://www.odci.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index.html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EIA)。http://www.eia.doe.gov/
NATO。http://www.nato.int/
Yom , Sean L. “Power Politics in Central Asia ”, Harvard Asia Quarterly, http://www.fas.harvard.edu/~asiactr/haq/200204/0204a0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