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4.18.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4 01:3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郭文涓
論文名稱:家廟祭祖研究─以臺中市張廖家廟為例
指導教授:韓碧琴韓碧琴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6
中文關鍵詞:家廟祭祖張廖家族一祠雙祧祭禮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98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祭祖的觀念源於太古,而其儀式完備於周。但對民間的祭祖,未若卿大夫等詳細地載入經籍中,但其活動至今不墬。深深影響中國人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思想。
《王制》、《祭統》反映天子、諸侯、大夫、士、庶人五個等級的祭祀制度,《少牢饋食禮》與《特牲饋食禮》分別載明大夫與士的儀節、祭器。宋朱熹《文公家禮》編定庶民祭祖的模式,現今大體仍以其為主,因各地風俗等因素,略有差異。
本文嘗試以庶民的家廟中祭祖儀式來了解:宗廟的如何演變成家廟;祭祀的禮節、禮器、禮義的變化。
以張廖家廟為主,因其雙姓保留方式是生前姓廖,死後牌位寫張。張廖家族,在政經界十分活躍,對於家廟與祭祖更是仔細維護,正可印證本論文的觀點之一:宗族藉祭祖而凝聚,祭祖藉宗廟而完成,宗廟藉宗族而延續。
本論文共分八章,第一章敘論:概說寫本文之動機、研究方法及目的。第二章祭祖淵源:講述祭祀起源、祭祀形式與心理,由於靈魂不滅的觀念,子孫對祖先產生懼怕與敬愛。第三章宗法制度與祭祖:族長利用祭祖的特權來強化自己的地位和統治。張廖家廟祭祖,是以「房」為主。第四章宗族與祭祖:宗族是由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範下組成的社會群體。宗族以祭祖來凝聚。第五章一祠雙祧:指「活廖」為報母恩,光母族,「死張」是指存本姓,達成姓氏延續。第六章祭祖禮儀:祭祖儀式歷代均有規定,以完成慎終追遠意識及族人歸屬感。張廖家族的祭祀公業「合約字」與「鬮分字」結合,祭祀對象是「唐山祖」兼「開臺祖」。第七章家廟的演化:對家廟稱呼歷代各異,事實上,家廟、祠堂、家祠等,意義相同。建祠之資格,古代依身分階級,現今視經濟能力高低。第八章結論:祭祖完成報本反始、敬宗收族。
第一章 敘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4
第二節 研究方法…………………………………………5
第二章 祭祖淵源…………………………………………7
第一節 祭祀的起源………………………………………7
第二節 祭祖起源…………………………………………9
一、祭祖觀念………………………………………………9
(一)自然物說……………………………………………9
(二)英雄說………………………………………………10
(三)靈魂說………………………………………………13
(四)圖騰說………………………………………………15
二、宗教的融入……………………………………………16
三、儀式的要求……………………………………………18
(一)孝敬心………………………………………………18
(二)報本的儀式…………………………………………19
第三章 宗法制與祭祖……………………………………21
第一節 宗法制度…………………………………………21
一、宗法意義………………………………………………21
二、特徵與性質……………………………………………23
(一)性質…………………………………………………24
(二)特徵…………………………………………………24
第二節 祭祖在宗法中的意義……………………………26
第三節 張廖家族的宗法制度……………………………27
第四章 宗族與祭祖………………………………………29
第一節 宗族………………………………………………29
一、宗族制…………………………………………………29
二、宗族形成………………………………………………30
(一)宗族形成之前………………………………………30
(二)宗族形成之後………………………………………31
1先秦時代……………………………………………………32
(1)商代……………………………………………………32
(2)西周……………………………………………………32
(3)東周……………………………………………………33
2兩漢至明清…………………………………………………33
(1)秦唐世家………………………………………………33
(2)宋元大官僚宗族………………………………………33
(3)明清紳衿富人宗族……………………………………33
(4)現代-張廖家廟………………………………………34
第二節 姓與氏……………………………………………36
一、姓氏的產生……………………………………………36
二、姓氏的作用……………………………………………39
第三節 宗族的重要………………………………………40
一、政治方面………………………………………………41
二、社會方面………………………………………………42
三、經濟方面………………………………………………42
第四節 宗族與宗廟………………………………………42
第五節 影響………………………………………………44
一、血緣為主………………………………………………44
二、凝聚力量………………………………………………44
第五章 一祠雙祧…………………………………………47
第一節 張廖家族…………………………………………47
一、「張廖」由來…………………………………………47
二、張廖序譜………………………………………………48
三、張廖族人來臺…………………………………………50
四、張廖典故………………………………………………51
(一)雙廖禁食雞頭………………………………………51
(二)犁頭店媽祖回娘家(西屯大魚池姑婆)…………52
五、與簡同源………………………………………………52
第二節 立嗣………………………………………………53
第三節 神主………………………………………………54
一、重視神主………………………………………………55
二、神主的材質與形制……………………………………56
三、現代神主………………………………………………59
第六章 祭祖禮儀…………………………………………61
第一節 祭祖禮節…………………………………………61
一、先秦……………………………………………………61
二、宋代……………………………………………………62
三、現代……………………………………………………63
四、張廖家廟祭祖儀式與《家禮》比較…………………72
(一)祭祖前………………………………………………72
(二)祭祖時………………………………………………72
1祭品…………………………………………………………72
2主祭…………………………………………………………73
3迎神…………………………………………………………73
4神主…………………………………………………………73
(三)三獻禮終……………………………………………73
第二節 禮器………………………………………………74
一、飲食性祭品……………………………………………75
(一)牲禮…………………………………………………75
1五牲…………………………………………………………75
2四牲…………………………………………………………76
3三牲…………………………………………………………76
4小三牲………………………………………………………76
5飯菜…………………………………………………………76
6五齋…………………………………………………………76
7茶……………………………………………………………77
8酒……………………………………………………………77
(二)擺設…………………………………………………77
二、功能性祭品……………………………………………79
(一)香……………………………………………………79
(二)燭……………………………………………………81
(三)紙錢…………………………………………………82
1由來…………………………………………………………82
2製作法………………………………………………………84
3種類與用途…………………………………………………84
(1)刈金……………………………………………………86
(2)壽金……………………………………………………86
(3)四方金…………………………………………………88
(4)蓮花金…………………………………………………88
(5)銀紙……………………………………………………88
三、張廖家族所用祭品……………………………………89
四、張廖家使用祭品與通用祭品之比較…………………90
(一)飲食性祭品之比較…………………………………90
(二)功能性祭品之比較…………………………………91
1豬、羊、三牲、五牲………………………………………92
2酒、麵龜、壽麵、清茶、香花、淨果……………………92
3食饌(煮熟食物)、糕品、壽桃…………………………92
4發菜(髮菜)、香菇、木耳、雪尖(金針)……………92
5夕麵(熟黃麵)、肉、白飯、下水、長壽煙……………92
6財帛(壽金、四方金),金銀財寶(金元寶類物);香、燭、禮炮……………93
第三節 禮義………………………………………………93
一、先秦……………………………………………………95
二、現代……………………………………………………96
第四節 祭祖團體…………………………………………98
一、臺灣現有的祭祖團體…………………………………98
二、張廖家族的祭祀公業…………………………………99
第七章 家廟的演化………………………………………101
第一節 家廟的名稱………………………………………101
一、廟………………………………………………………101
二、宗………………………………………………………102
三、祠………………………………………………………103
四、意義……………………………………………………103
第二節 廟制………………………………………………105
一、產生期…………………………………………………105
(一)商朝廟制……………………………………………105
(二)周朝廟制……………………………………………106
(三)春秋時期家廟………………………………………111
(四)戰國時廟制…………………………………………112
(五)秦朝廟制……………………………………………113
二、演變期…………………………………………………113
第三節 臺灣民間祭祖處…………………………………114
一、宅院中祭祖……………………………………………114
(一)宅廳內祭祖…………………………………………119
(二)公廳內祭祖…………………………………………119
1合院式公廳…………………………………………………119
2分離式公廳…………………………………………………119
二、外建……………………………………………………120
第四節 張廖家廟沿革……………………………………120
一、興建……………………………………………………120
二、沿革……………………………………………………121
三、興修紀錄………………………………………………123
四、首間張廖家廟…………………………………………123
(一)大陸首建……………………………………………123
(二)臺灣首建……………………………………………124
第八章 結論………………………………………………127
附錄一………………………………………………………131
壹、受訪者
甲、廖德懷…………………………………………………131
乙、廖述堂…………………………………………………137
丙、陳欽騰…………………………………………………142
丁、李殿魁教授……………………………………………145
戊、劉小姐…………………………………………………146
己、廖壽川…………………………………………………148
附錄二、張廖家廟管理委員會組織章程…………………151
附錄三、祭祖方式之問卷調查……………………………152
徵引書目……………………………………………………158
圖次
圖1-1張廖家廟正面…………………………………………3
圖1-2:張廖家廟位置圖……………………………………4
圖4-1:張廖家廟中祖先牌位排列及世祖名諱的略圖……35
圖5-1:《二程集》所繪神主前片…………………………58
圖5-2:《二程集》所繪神主後片…………………………58
圖5-3:神主樣式。上繪正面,下繪背面…………………59
圖5-4:承祜堂牌位…………………………………………60
圖6-1:承祜堂祭文…………………………………………68
圖6-2:行禮平面配置圖……………………………………70
圖6-3:迎神禮………………………………………………70
圖6-4:宣讀祭文……………………………………………71
圖6-5:樂團…………………………………………………71
圖6-6:族人上香……………………………………………71
圖6-7:廖德懷上香…………………………………………71
圖6-8:詣燎所、焚財帛……………………………………71
圖6-9:張廖家族祭祖時供桌的一角………………………76
圖6-10:太平市新坪里的土地公廟所使用的點香爐………81
圖6-11:太平市太和宮點香爐………………………………81
圖6-12:五色金………………………………………………85
圖6-13:四色金………………………………………………85
圖6-14:三色金………………………………………………85
圖6-15:刈金…………………………………………………86
圖6-16:壽金…………………………………………………86
圖6-17:壽金側面……………………………………………86
圖6-18:大百壽金正面………………………………………87
圖6-19:大百壽金正面………………………………………87
圖6-20:壽金正面……………………………………………87
圖6-21:壽金正面……………………………………………87
圖6-22:壽金正面……………………………………………87
圖6-23:壽金正面……………………………………………87
圖6-24:壽金正面……………………………………………87
圖6-25:壽金正面……………………………………………87
圖6-26:壽金正面……………………………………………87
圖6-27:壽金側面……………………………………………87
圖6-28:壽金側面……………………………………………87
圖6-29:壽金正面……………………………………………87
圖6-30:以上三種金紙全是四方金…………………………88
圖6-31:五牲…………………………………………………90
圖6-32:金紙…………………………………………………90
圖6-33:麵線與麵龜…………………………………………90
圖6-34:香案上之供品,圖片上端有一四方形的肉,及受胙之肉…90
圖7-1:周宗廟略圖……………………………………………110
圖7-2:基本型為「竹篙厝」(或稱「一條龍」)之一:三間起…115
圖7-3:基本型為「竹篙厝」(或稱「一條龍」)之一:五間起…115
圖7-4:單伸手…………………………………………………116
圖7-5:三合院…………………………………………………117
圖7-6:四合院…………………………………………………118
圖7-7:禋成堂…………………………………………………124
圖7-8:崇遠堂…………………………………………………124
圖附錄1-1:廖德懷與筆者……………………………………131
圖附錄1-2:張廖家廟中堂號匾額……………………………132
圖附錄1-3:臺中市政府立於張廖家廟中的修建告示牌……132
圖附錄1-4:《臺中市古蹟導覽手冊》張廖家廟簡介………133
圖附錄1-5:《臺中市古蹟導覽手冊》張廖家廟簡介,部分放大…133
圖附錄1-6:《臺中市古蹟導覽手冊》張廖家廟介紹………134
圖附錄1-7:《臺中市古蹟導覽手冊》張廖家廟介紹,部分放大…134
圖附錄1-8:臺中市文化局臺中市導覽手冊-參觀張廖家廟…135
圖附錄1-9:臺中市文化局臺中市導覽手冊-參觀張廖家廟,部分
放大……………………………………………………………135
圖附錄1-10:財帛……………………………………………138
圖附錄1-11:賬本……………………………………………139
圖附錄1-12:賬本……………………………………………139
圖附錄1-13:賬本……………………………………………139
圖附錄1-14:麵線豬、羊……………………………………139
圖附錄1-15:蓮花金(中間觀音坐蓮花圖縮小40%)……142
圖附錄1-16:蓮花金…………………………………………142
圖附錄1-17:蓮花銀(中為觀音坐蓮花縮小40%)………142
圖附錄1-18:祭品……………………………………………144
圖附錄1-19:四方金 (縮小75%)…………………………146
圖附錄1-20:(縮小45%)…………………………………146
圖附錄1-21:蓮花金(縮小50%)…………………………146
圖附錄1-22:四方金的紙(縮小60%)…………………146
圖附錄1-23:蓮花金側面 (縮小45%)…………………146
圖附錄1-24:往生錢(縮小50%)…………………………146
表次
表3-1:諸侯封大夫衍生成的大宗小宗系統表……………23
表3-2:古社會演進與考古學的歷史分期…………………23
表3-3:西周春秋時代宗法和政治結合表…………………25
表5-1:張元子派下來臺開墾者……………………………51
表5-2:牌位種類與稱呼……………………………………56
表6-1:《家禮》儀節簡表…………………………………62
表6-2:張廖家廟祭祀時辰與執事輪流分配表……………64
表6-3:《家禮》與張廖家廟的祭禮儀式比較表…………74
表6-4:祭品與祭祀對象、擺設對照表……………………78
表6-5:不同祭祀對象與祭品、紙錢、香等組合簡略表…89
表6-6:「承祜堂祭祖大典儀式」、廖述堂賬本與表6-4祭祖用祭品對照表………………………………………………91
表6-7:張廖家廟祭品與普遍性祭品之比較………………93
表附錄3-1:回收問卷之詳表………………………………155
表附錄3-2:祭品採用人次…………………………………156
表附錄3-3:各項水果採用人次……………………………156
表附錄3-4:香的顏色採用人次……………………………157
徵引文獻
一、十三經
《周易正義》(魏)王弼 韓康成 注(唐)孔穎達等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初版13刷《十三經注疏本》)
《毛詩正義》(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初版13刷《十三經注疏本》)
《周禮注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初版13刷《十三經注疏本》)
《儀禮注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初版13刷《十三經注疏本》)
《禮記正義》(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初版13刷《十三經注疏本》)
《春秋左傳正義》(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初版13刷《十三經注疏本》)
《春秋公羊傳注疏》(漢)何休注(唐)徐彥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初版13刷《十三經注疏本》)
《春秋穀梁傳注疏》(晉)范甯注(唐)楊士勛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初版13刷《十三經注疏本》)
《論語注疏》(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初版13刷《十三經注疏本》)
《孝經注疏》(唐)唐玄宗注(宋)邢昺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初版13刷《十三經注疏本》)
《爾雅注疏》(晉)郭璞注(宋)邢昺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初版13刷《十三經注疏本》)
《孟子注疏》(漢)趙岐注(宋)邢昺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初版13刷《十三經注疏本》)
二、論著(按作者姓氏筆劃先後排列)
(一)專著
王充 著‧黃暉 校釋
《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2月第1版)
方俊吉
《禮記之天地鬼神觀探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3月初版)
尤重道
《祭祀公業之研究-以派下權及財產權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 91學年度 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王國維
《觀堂集林》(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3月臺景印初版 )
司馬遷
《史記》(楊家駱 主編《中國學術類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 1986年10月8版)
朱熹
《家禮》(俗稱《朱子家禮》)(臺北:臺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3年)
朱駿聲
《說文通訓定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8年6月臺1版)
呂子振 輯
《家禮大成》(臺南:西北出版社,1975年7月出版)
吳成國
《中國人的禮儀生活》(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1版)
余光弘
〈沒有祖產就沒有祖宗牌位〉《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第62期(臺北 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吳承恩 撰 繆天華 校訂
《西遊記》(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9月3版)
姉齒松平
《日據時期祭祀公業及在臺灣特殊法律之研究》(臺灣省文獻會,1983年6月)
易天中 注譯、侯迺慧 校閱
《新譯國語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995年11月)
周婉窈
《臺灣歷史圖說》(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2年4月2版14刷)
金良年
《姓名與社會生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7月臺灣初版)
林川夫 主編
《民俗臺灣》(臺北:武陵出版社,1998年1月)
林明義
《臺灣冠婚葬祭家禮全書》(臺北:武陵出版社,2002年6月)
林惠祥
《文化人類學》(臺北:臺灣商務館股份有限公司 1993年4月臺一版第8次印刷)
林耀華
《義序的宗族研究》(北京:三聯書局,200年6月北京第1次印刷)
岳慶平
《中國人的家國觀》(香港:中華書局,1989年9月初版)
班固
《漢書》(《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0月9版)
(明) 夏言
《夏桂洲先生文集十八卷年譜一卷》(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七四》,齊魯書社出版,1997年7月第1版)
徐乾學
《讀禮通考》(臺北:臺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3年)
徐福全 主稿
《臺灣民間祭祀禮儀》(新竹:臺灣省立新竹社會教育館1996年5月15日再版)
徐揚杰
《中國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年7月第1版)
秦惠田
《五禮通考》(臺北:聖環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5月1版 1刷)
高壽仙
《中國宗教禮俗》(臺北:百觀出版社,1994年2月初版1刷)
凌志四 主編
《歲時節令 傳統行業》第二冊《臺灣人民俗》(臺北:宏橋書局,2000年元月)
凌純聲
〈中國古代神主與陰陽性器崇拜〉《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期(臺北 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59年秋季)
張載
《張橫渠先生文集》(《正誼堂全書》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 1968年)
漢‧許慎 撰、清‧段玉裁 注、民國‧魯實先 正補
《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9月出版)
張光直
《中國青銅器時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第二次印行)
張逸堂
《拜出好運來 好運旺旺來》(臺北:研智出版社 2002年2月 3
版 6刷)
張懿仁
《金銀紙藝術》(苗栗:苗栗縣政府,1996年6月)
常建華
《宗族志》(劉澤華 主編《中華文化通志‧制度文化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次印刷)
章景明
《殷周廟制論稿》(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4月初版)
程大學 總主編
《西螺鎮志》(雲林:雲林縣西螺鎮公所,2000年2月出版)
荀況 著 王先謙 注
《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 1977年2月4版)
程瑤田
《宗法小記》(《皇清經解三禮類彙編》第一冊,臺北:藝
文印書館,1986年9月出版)
馮爾康
《中國宗族社會》(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第1次印刷)
〈擬制血親與宗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8本,第4分 (臺北: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97年12月)
《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9月)
黃炳鈞
《臺灣北部客家祠堂之研究》(中華大學 86學年度 建築與都市計畫所碩士論文)
曾素貞
〈宗廟制度的意義〉《中華學苑》(臺北:中華學苑,第47期,1996年3月)
楊緒賢
《臺灣區姓氏堂號考》(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6月30日)
鈴木清一郎 原著 高賢治 馮作民 編譯
《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80年8月再版)
廖丑
《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雲林:雲林縣元子公張廖姓宗親會,1998年6月25日)
趙翼
《陔餘叢考》(臺北:華世出版社,197年10月初版,369頁)
連橫
《臺灣通史》(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8年10月7版)
《雅堂文集》(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臺灣文獻叢刊》第一輯1979年3月影印版)
劉向 集錄
《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90年9月1日)
《楚辭》(《楚辭讀本》臺北:大方出版社,1979年6月)
劉昫
《舊唐書》(《舊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2000年12月9版)
劉還月
《臺灣民間信仰小百科 廟祀卷》(臺北:臺原出版社,1994年2月)
《田野工作實務手冊》(臺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3月第1版第3刷)
陳立
《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1994年8月1版)
陳榮富
《宗教禮儀與文化》(北京:新華出版社 1993年12月第一次印刷)
錢宗範
《周代宗法制度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7月第1次印刷)
陳奇祿
《民族與文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6月4版)
陳其南
《家族與社會-臺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3月初版第3刷)
陳祥水
〈公媽牌的祭祀〉《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第36期 (臺北 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5年2月出版)
陳仲玉
〈南中國海諸島上的祠廟〉《民族學研究所集刊李亦園院士榮退特刊 》89期(臺北 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印行 2000年 6月出版)
鄭樵
《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2月臺一版)
籍秀琴
《中國姓氏源流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1月初版1刷)
顧炎武
《日知錄集釋》(《四部備要》第64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3月北京第1次印刷)
蘇伯衡
《蘇平仲集》(《叢書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1版)
龔鵬程
《思想與文化》(台灣,業強出版社,1986年4月)
(二)合著
宋 程顥、程頤
《二程集》上(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3月25日)
黃寬重、柳立言
《中國社會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1996年8月初版)
莊應章、李翹宏
〈房頭神與宗族分支:以惠東與鹿港為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8期 (臺北 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0年6月出版)
劉曄原、鄭惠堅
《中國古代祭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2001年6月)
錢玄、錢興奇
《三禮辭典》(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8年3月第1版第2次印刷)
藍吉富、劉增貴 主編 劉岱總主編
《敬天與親人》(臺北:聯經出版社 1987年第五次印行)
(三)佚名
《張廖簡氏族譜》(臺中:新遠東出版社1959年12月初版)
《台中市三級古蹟張廖家廟修復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歷史與理論研究室 編撰民國七十六年二月
〈雲林縣張廖姓祠堂沿革特輯〉《張廖簡氏族譜》(臺中:新遠東出版供應社,1959年12月初版)
《張廖元子公族訊》(虎尾:久松出版社,1995年8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曾怡惇(民82)。台北市國小啟智班中度智能不足兒童與普通兒童口語表達能力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157-176。
2. 劉焜輝(民83c)。音樂治療理論與實施。諮商與輔導,106,27-33。
3. 劉焜輝(民83b)。音樂治療理論與實施。諮商與輔導,105,23-30。
4. 黃瑞珍(民85)。評量兒童語言能力的方法。國小特殊教育,20,21-31。
5. 劉焜輝(民83a)。音樂治療理論與實施。諮商與輔導,104,21-25。
6. 傅靜慧(民81)。音樂治療的理論基礎。當代醫學,20(1),86-88。
7. 劉焜輝(民83e)。音樂治療理論與實施。諮商與輔導,108,33-36。
8. 劉焜輝(民83d)。音樂治療理論與實施。諮商與輔導,107,24-27。
9. 郭美女(民87)。音樂治療與傳達。國教之聲,31,26-31。
10. 葛守真(民83)。特殊教育的音樂治療。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報,2,173-209。
11. 莊妙芬(民89)。替代性溝通訓練對重度智能障礙兒童溝通能力與異常行為之影響。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8,1-26。
12. 陳榮華、林坤燦(民86)。手語∕口語並用溝通訓練方案對增進中重度智能不足者溝通技能之成效研究。花蓮師院學報,7期,183-214頁。
13. 洪振耀(民84)。語言治療與音樂治療。聽語會刊,11,1-18。
14. 林宏熾(民87)。多重障礙學生情境語言教學策略。特教園丁,14,12-21。
15. 林鎮坤(民85)。音樂治療與自閉症兒童。高市文教,58,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