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的觀念源於太古,而其儀式完備於周。但對民間的祭祖,未若卿大夫等詳細地載入經籍中,但其活動至今不墬。深深影響中國人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思想。 《王制》、《祭統》反映天子、諸侯、大夫、士、庶人五個等級的祭祀制度,《少牢饋食禮》與《特牲饋食禮》分別載明大夫與士的儀節、祭器。宋朱熹《文公家禮》編定庶民祭祖的模式,現今大體仍以其為主,因各地風俗等因素,略有差異。 本文嘗試以庶民的家廟中祭祖儀式來了解:宗廟的如何演變成家廟;祭祀的禮節、禮器、禮義的變化。 以張廖家廟為主,因其雙姓保留方式是生前姓廖,死後牌位寫張。張廖家族,在政經界十分活躍,對於家廟與祭祖更是仔細維護,正可印證本論文的觀點之一:宗族藉祭祖而凝聚,祭祖藉宗廟而完成,宗廟藉宗族而延續。 本論文共分八章,第一章敘論:概說寫本文之動機、研究方法及目的。第二章祭祖淵源:講述祭祀起源、祭祀形式與心理,由於靈魂不滅的觀念,子孫對祖先產生懼怕與敬愛。第三章宗法制度與祭祖:族長利用祭祖的特權來強化自己的地位和統治。張廖家廟祭祖,是以「房」為主。第四章宗族與祭祖:宗族是由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範下組成的社會群體。宗族以祭祖來凝聚。第五章一祠雙祧:指「活廖」為報母恩,光母族,「死張」是指存本姓,達成姓氏延續。第六章祭祖禮儀:祭祖儀式歷代均有規定,以完成慎終追遠意識及族人歸屬感。張廖家族的祭祀公業「合約字」與「鬮分字」結合,祭祀對象是「唐山祖」兼「開臺祖」。第七章家廟的演化:對家廟稱呼歷代各異,事實上,家廟、祠堂、家祠等,意義相同。建祠之資格,古代依身分階級,現今視經濟能力高低。第八章結論:祭祖完成報本反始、敬宗收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