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舉要(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同一作者再依書籍筆劃排序)
一、相關典籍及著述
(一)李賀、李商隱部分
李賀著,王琦等評注:《三家評注李長吉歌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8年)。
李賀撰,吳正子註,劉辰翁評:《箋註評點李長吉歌詩》(臺北:商務印書館,1973年)
李賀撰,陳弘治校釋:《李長吉歌詩校釋》(臺北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李賀撰,曾益等注:《李賀詩注》(臺北:世界書局,1996年7月)。
李賀撰,葉蔥奇校注:《李賀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李賀撰,劉衍著:《李賀詩校箋証異》(長沙:湖南出版社,1990年9月)。
李商隱撰,朱鶴齡箋注,沈厚塽輯評:《李義山詩集》(台灣:學生書局,1967年)。
李商隱撰,朱鶴齡箋注,程夢星刪補:《李義山詩集箋注》(台北:廣文書局,1973年)。
李商隱撰,屈復箋注:《玉谿生詩意》(臺北:正大印書館,1974年)
李商隱撰,馮浩箋注:《玉谿生詩箋注六卷》(台北:中華書局,1981年)
李商隱撰,黃侃選評:《李義山詩偶評》(台北:學海書局,1986年)。
李商隱撰,葉蔥奇疏注:《李商隱詩集疏注》(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
李商隱撰,劉學鍇、余恕誠著:《李商隱文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3月)。
李商隱撰,劉學鍇、余恕誠著《李商隱詩歌集解》(臺北:洪葉文化,1992年10月)。
李商隱撰,劉學鍇著:《匯評本李商隱詩》(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
李商隱撰:《樊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
艾文博著:《李賀詩引得》(臺北:美國亞洲協會中文研究資料中心,1967年)。
吳企明編:《李賀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10月)。
張爾田撰:《玉谿生年譜會箋》附《李義山詩辨正》(臺灣:中華書局,1984年12月)。
劉學鍇、余恕誠、黃世中編:《李商隱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1月)。
(二)其他
丁福保輯:《清詩話》(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12月)。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元稹著:《元稹集》(台北:漢京文化,1983年)。
王維撰,顧起經注:《類箋王右丞全集》(臺灣:學生書局,1970年6月)。
司空圖著;郭紹虞集解:《詩品集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2月)。
弘法大師原撰,王利器校注:《文鏡秘府論》,(臺北:貫雅文化,1991年12月)。
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8年)。
白居易著、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北京:中華出版,1985年)。
何文煥編訂:《歷代詩話》(台北:漢京文化,1983年)。
李白撰,王載菴輯註:《李太白全集》(臺北:河洛圖書,1975年)。
李白撰,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0年)。
李延壽撰:《北史》(台北:鼎文書局,1994年9月)。
李延壽撰:《南史》(台北:鼎文書局,1994年9月)。
杜甫著,仇兆鰲注:《杜詩詳註》(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杜甫撰,郭知達集註:《九家集註杜詩》(臺北:大通書局,1974年)
杜牧撰:《樊川文集》(臺北:漢京文化,1983年11月)。
沈約撰:《宋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辛文房著,周本淳校正:《唐才子傳校正》(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3月)。
房玄齡撰:《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姚思廉撰:《梁書》(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10月)。
姚範撰:《援鶉堂筆記》(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8月)。
范曄撰:《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計有功撰,王仲鏞建校箋:《唐詩紀事校箋》(成都:巴蜀書社,1989年8月)。
計有功撰:《唐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班固撰:《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10月)。
張九齡等撰,袁文興、潘寅生主編:《唐六典全譯》(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
陳衍撰:《石遺室詩話》,《陳衍詩論合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逯欽立編:《先秦漢魏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5月)。
溫庭筠撰,王國良校注:《溫庭筠詩集校注》(臺北:黎明出版,1999年)。
溫庭筠撰,曾益等箋注:《溫飛卿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0年)。
溫庭筠撰,曾益謙原註,顧予成補註:《溫飛卿詩集》(臺北:學生書局,1971年)。
臺靜農編:《百種詩話類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劉昫撰:《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
劉義慶撰,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劉躍進、范子燁編:《六朝作家年譜輯要》(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
歐陽修、宋祈撰:《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
歐陽修《歐陽修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未標明出版日期)。
蕭子顯撰:《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1993年月)。
鮑照撰,黃節註:《鮑參軍詩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7月)。
謝靈運撰,黃節註:《謝康樂詩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87年10月)。
鍾嶸撰,王叔岷:《鍾嶸詩品箋證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3月)。
鍾嶸撰,呂德申校釋:《鍾嶸詩品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韓愈撰,錢仲聯集釋:《韓昌黎詩系年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月)。
二、近人相關研究論述
方瑜著:《中晚唐三家詩析論》(臺北:牧童出版社,1975年1月)。
王力堅著:《魏晉詩歌的審美觀照》(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月)。
王孝廉著:《神話與小說》(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6年)。
王蒙、劉學鍇主編:《李商隱研究論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
余光中著:《從徐霞客到梵谷》(臺北:九歌出版社,1997年2月)。
余恕誠著:《唐詩風貌》(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
吳庚舜、董乃斌主編:《唐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6月)。
吳經熊著,徐誠斌譯;《唐詩四季》(臺北:洪範書店,1989年6月)。
吳調公撰:《李商隱研究》(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9月)。
呂正惠編:《唐詩論文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4月)。
岑仲勉著:《隋唐史》(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5月)。
李元洛著:《詩美學》(臺北:1990年2月)。
李卓藩著:《李賀詩新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李澤厚著:《美學三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1月)。
李豐楙著:《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3月)。
沈秋雄著:《詩學十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周祖譔編選:《隋唐五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1月)。
孟二冬著:《中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林文月著:《山水與古典》(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6月)。
洪順隆著:《六朝詩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3月)。
郁沅、張明高編選:《魏晉南北朝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1月)。
孫昌武著:《道教與唐代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3月)。
孫康宜著,李奭學譯:《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孫康宜著,鍾振振譯:《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臺北:允晨文化,2001年9月)。
徐復觀著:《中國文學論集》(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12月)。
袁行霈著:《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臺北:五南圖書,1999年5月)。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學會主編:《李商隱詩研究論文集》(臺北:天工書局,1984年9月)。
康正果著:《風騷與豔情──中國古典詩詞的女性研究》(臺北:雲龍出版,1991年)。
張少康著:《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6月)。
張少康著:《古典文藝美學論稿》(臺北:淑馨出版社,1989年11月)。
張伯偉編:《全唐五代詩格校考》(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
張淑香著:《李義山詩析論》(臺北:藝文印書館,1987年)
曹道衡、沈玉成主編《南北朝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6月)。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晚唐的社會與文化》(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9月)。
畢寶魁著:《韓孟詩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2000年2月)。
許總著:《唐詩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
陳允吉著:《唐詩中的佛教思想》(臺北:商鼎文化,1993年12月)。
陳伯海、黃剛、張寅彭編撰:《唐詩論評類編》(濟南:山東教育出版,1993年)。
陳伯海主編:《唐詩彙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1995年)。
陳伯海著:《唐詩學引論》(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6年10月)。
陳良運主編:《中國歷代詩學論著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8年8月)。
陳良運著:《中國詩學體系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9月)。
陳寅恪著:《元白詩箋證稿》(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8月)。
陳寅恪著:《金明館叢稿初論》(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3月)。
傅道彬著:《晚唐鐘聲──中國文化的精神原型》(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6月)。
傅璇琮著:《唐代科舉與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8月)。
傅璇琮著:《唐代詩人叢考》(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3年5月)。
傅璇琮著:《唐詩論學叢稿》(北京:京華出版社,1999年10月)。
喬象鍾、陳鐵民主編:《唐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6月)。
黃盛雄著:《李義山詩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楊文雄著:《李賀詩研究》(臺北:文哲史出版社,1983年6月)。
楊玉華著:《文化轉型與中國古代文論的嬗變》(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7月)。
楊其群著:《李賀研究論集》(太原:北岳文藝出版,1989年)。
楊牧著:《隱喻與實現》(臺北:洪範書局,2001年3月)。
楊柳著:《李商隱評傳》(臺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7月)。
葉嘉瑩著:《迦陵論詩叢稿》(臺北:桂冠圖書,2000年6月)。
葉維廉:《歷史、傳釋與美學》(臺北:東大圖書,2002年8月)。
葉維廉著:《從現象到表現──葉維廉早期文集》(臺北:東大圖書,1994年6月)。
葉維廉著:《與當代藝術家的對話──中國現代畫的生成》(臺北:東大圖書,1987年)。
葛兆光著:《漢字的魔方》(香港:中華書局,1989年12月)。
葛曉音著:《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
葛曉音著:《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11月)。
董乃斌、程薔著:《唐帝國的文明精神》(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8月)。
董乃斌著:《李商隱的心靈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
廖師美玉著:《中古詩人夜未眠》(臺南:宏大出版社,2002年1月)。
廖蔚卿著:《六朝文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78年4月)。
廖蔚卿著:《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12月)。
趙謙著:《唐七律藝術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2001年5月)。
歐麗娟著:《杜詩意象論》(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歐麗娟著:《唐詩的樂園意識》(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2月)。
蔡英俊主編:《中國文化新論:抒情的境界》(臺北:聯經出版,1996年6月)。
蔡英俊主編:《中國文化新論:意象的流變》(臺北:聯經出版,1997年4月)。
蔡英俊著:《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3月)。
蔡瑜著:《唐詩學探索》(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4月)。
鄭樹森編:《現象學與文學批評》(臺北:東大圖書,1991年4月)
鄧小軍著:《唐代文學的文化精神》(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蕭占鵬著:《韓孟詩派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蕭麗華著:《王維──道心禪悅一詩佛》(臺北:幼獅文化,1991年1月)
錢鍾書著:《談藝錄(補訂本)》(台北:書林出版社,1988年11月)。
戴偉華著:《唐代文學研究叢稿》(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4月)。
鍾萊茵著:《李商隱愛情詩解》(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
顏崑陽著:《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台北:學生書局,1991年)。
羅宗強著:《玄學與魏晉人士心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1月)。
羅聯添著:《韓愈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譚元明著:《謝靈運山水詩新探》(香港:曙光圖書公司,出版日期不明)。
蘇雪林著:《玉谿詩謎正續合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88年)。
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2003年8月)。
Gaston Bachelard著,劉自強譯:《夢想的詩學》(北京:三聯書局,1997年5月)。
Roland Barthes著,汪耀進、武佩榮譯:《戀人絮語》(臺北:桂冠圖書,2002年1月)。
Ernst Cassier著,甘陽譯:《人論》(臺北:桂冠圖書,1997年11月)。
M. Merleau-Ponty著,姜志輝譯:《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4月)。
Edward H. Schafer著,吳玉貴譯:《唐代的外來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8月)。
Murray Stein著,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臺北:立緒文化,2000年7月)。
小川環樹著,譚汝謙等譯:《論中國詩》(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6年3月)。
松浦友久著,孫昌武、鄭天剛譯:《中國詩歌原理》(臺北:洪葉文化,1993年5月)。
三、色彩相關研究論著
王定理著:《中國畫顏色的運用與製作》(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3年12月)。
朱光潛、宗白華撰《中國古代美學藝術論》(臺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
朱光潛著:《文藝心理學》(臺灣:開明書局,1991年)。
朱光潛著:《美學再出發》(台北:丹青出版社,1987年)。
朱裕平著:《中國唐三彩》(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95年11月)。
何志明、潘運告編著:《唐五代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10月)。
何恭上著:《隋唐五代繪畫》(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95年11月)。
何耀宗著:《色彩基礎》(台北:東大圖書,1982年)。
呂月玉、張榮森編譯:《色彩意象世界》(臺北:漢藝色研文化,1987年5月出版)
宋徽宗詔命編纂、岳仁譯注:《宣和畫譜》(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12月)。
李廣元著:《繪畫色彩系統─繪畫色彩個性的時代選擇》(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0年1月)。
周汛、高春明著:《中國歷代服飾》(上海:學林出版社,1983年4月)。
宗白華著:《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
林書堯著:《色彩認識論》(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8月)。
林書堯著:《色彩學》(臺北:三民書局,1983年)。
林淑心總編:《唐三彩特展圖錄》(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年6月)。
邱吉雄著:《基礎攝影》(臺北:業強出版社,2001年5月)。
俞劍華著:《中國古代畫論類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3月)。
姚一葦撰:《美的範疇論》(臺灣:開明書店,1978年1月)。
姚一葦撰:《審美三論》(臺灣:開明書店,1993年1月)。
段七丁著:《中國重彩山水畫技法》(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12月)。
徐復觀著:《中國藝術精神》(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5月)。
袁濟喜著:《六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
國立歷史博物館研究組編輯:《道教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1年)。
敏澤著:《中國美學思想史》(濟南市:齊魯書社,1987-1989年)。
曹愉生著:《唐代詩論與畫論之關係研究──僅以詩、畫論之專著為研究對象》(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許天治著:《藝術感通之研究》(臺灣省立博物館,1987年6月)。
郭若虛著,米田水譯注:《圖畫見聞志》(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4月)。
陳昌華著:《唐代詩與畫的相關性研究》(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4月)。
陳秉璋、陳信木合著:《藝術社會學》(臺北:巨流圖書,2003年9月)。
陳訓明編譯:《畢加索、馬蒂斯論藝術》(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6月)。
陳高華編:《隋唐畫家史料》(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10月)。
陳朝平著:《藝術概論》(臺北:五南圖書,2000年2月)。
陳華昌著:《唐代詩與畫的相關性研究》(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4月)。
陳傳席著:《六朝畫論研究》(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9月)。
陳綬祥著:《隋唐繪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6月)。
陳綬祥著:《魏晉南北朝繪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6月)。
傅抱石著:《中國繪畫理論》(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4月)。
曾啟雄著:《色彩的科學與文化》(臺北:耶魯國際文化,2003年1月)。
董欣賓、鄭奇著:《中國繪畫六法生態論》(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1998年5月)。
漢寶德著:《為建築看相》(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年1月)。
管倖生著:《中國慣用色色彩特性及色樣選定》(臺南:文山書局,1993年7月)。
劉士文,陳奕純,王本興著:《中國隋唐五代藝術史》(北京:人民出版發行,1994年)。
劉天課總編輯:《2000 色彩應用與色彩科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藝術教育館,2000年)。
劉思量著:《中國美術思想新論》(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年9月)。
劉思量著:《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8年6月)。
劉泰雄著:《夜之風華──夜景攝影進階》(臺北:人人出版,2002年1月)。
劉道廣著:《中國古代藝術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
歐陽中石、鄭曉華、駱紅編《藝術概論》(臺北:五南圖書,2000年4月)。
潘建宏著:《攝影天地間》,(臺北:大地地理,1999年1月)。
潘運告編著:《漢魏六朝書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4月)。
蔣勳著:《美的沉思──中國藝術思想芻論》(臺北:雄獅圖書,2000年3月)。
蔣勳著:《藝術概論》(臺北:東華書局,2000年5月)。
鄭培凱、馬家輝編著:《文化超現代》(香港:商務印書館,2000年11月)。
蕭水順著:《青紅皂白──中國古典詩歌中的色彩》(臺北:故鄉出版社,1979年4月)。
賴賢宗著:《意境美學與詮釋學》(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年)。
霍然著:《唐代美學思潮》(高雄:麗文文化,1993年)。
謝赫撰:《古畫品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簡恩定,沈謙,吳永猛編著:《中國詩書畫》(臺北:空大出版社,2000年)。
譚旦冏等編著:《藝海瑰寶.唐三彩》(台灣省立博物館,1991年6月)。
Diane Ackerman著,莊安祺譯:《感官之旅》(臺北:時報文化,2001年6月)。
Rudolf Arnheim著,滕守堯譯:《藝術與視知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
Clive Bell著,周金環、馬鍾元合譯:《藝術》(臺北:商鼎文化,2000年10月)。
Peter Bürger著,蔡佩君、徐明松譯:《前衛藝術理論》(臺北:時報文化,1998年10月)。
J.C.Flugel著:《服裝心理學》(臺北:水牛出版社,1991年2月)。
E.H Gombrich著,李本正、范景中譯:《藝術與錯覺》(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5月)。
Arnold Hauser著,居延安編譯《藝術社會學》(臺北:雅典出版社,1988年9月)。
Johannes Itten著,蔡毓芬譯《Johannes Itten:造型分析》(臺北:地景企業,2001年11月)。
Johannes.Itten著,蔡毓芬譯:《格式與造型原理》(臺北:地景企業,2001年7月)。
Johannes Itten著,杜定宇譯:《色彩藝術》(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年8月)。
Susanne. K. Langer著,劉大基等譯:《情感與形式》(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10月)。
Jacques Maquet著,袁汝儀校譯:《美感經驗》(臺北:雄獅美術,2003年1月)。
José M. Parramón著,王荔譯:《色彩》(臺北:三民書局,2000年2月)
David Sanmiguel著,許玉燕譯:《風景畫》(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8月)。
H.A.Taine著,傅雷譯:《藝術哲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11月)。
安琪拉.萊特:《色彩心理學》(臺北:北星圖書,1998年7月)。
艾倫.羅卡奇與安妮.米爾曼合著,張宏聲審訂:《風景攝影手記》(臺北:恩楷出版,2001年5月)。
大山正著:《色彩心理學──追隨牛頓和哥德的腳步》(臺北:牧村圖書出版,1998年)
太田昭雄、河原英介著:《色彩與配色》(臺北:北星圖書,1996年5月)。
南雲治嘉著:《色彩配色圖表》(臺北:龍溪國際圖書,2002年)
東山魁夷著,竺家榮譯:《京洛四季──美之旅》(河北:花山文藝出版社,2001年11月出版)。
東山魁夷著,唐月梅譯:《美的情愫》(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2月)。
東山魁夷著,葉渭渠譯:《中國紀行──水墨畫的世界》(河北:花山文藝出版社,2001年11月)。
四、單篇論文(期刊、書籍)
中文
王次澄:〈南朝詩的修辭特色〉,收錄於《古典文學》第四集(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12月)。王德育:〈中國古代色彩與宗教表現〉,收錄於《「色彩與人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1998年5月)。
冉欲達:〈景色描寫的三元素─形、色、聲〉,《遼寧大學學報》1985年第1期。
任遂虎:〈色彩描繪與寫景詩文〉,《西北師院學報》1984年第4期。
朱君億:〈李長吉歌詩源流舉隅(上)〉,《東方雜誌》第五卷第十一期,1972年5月。朱君億:〈李長吉歌詩源流舉隅(下)〉,《東方雜誌》第五卷第十二期,1972年6月。衣若芬:〈李義山詩評論的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第十七卷第二期,1988年12月。
何寄澎:〈從美學風格典範之變異論元和詩歌的文學史意義〉,收錄於《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2月)。
吳宏一:〈溫庭筠「菩薩蠻」十四首的篇章結構〉,《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七期,1998年。吳達芸:〈韓愈詩的繪畫性〉,《思與言》第十卷第三期,1972年9月。
呂正惠:〈形式與意義〉,收錄於《中國文化新論 文學篇一》(臺北:聯經出版,1996年6月)。
呂武志:〈晚唐小李杜的散文藝術──以寫李賀為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九卷第一期,1999年3月。李應強:〈中國服裝流行色之遞變〉《藝術評論》第三期,1991年10月。李豐楙:〈多采多姿的中晚唐詩風〉,收錄於《中國文化新論 文學篇二:意象的流變》(臺北:聯經出版,1997年4月)。
姚一葦:〈李商隱詩中的視覺意象〉,《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四卷第五期,1971年5月。洪華穗:〈從溫庭筠、韋莊、李珣三人詞作試探花間詞三派風格──以主題意象、感覺方式為主〉,《國立編譯館館刊》第二十六卷第二期,1997年12月。
胡澤民:〈論中國傳統色彩的象徵意識〉,收錄於《「色彩與人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1998年5月)。
孫康宜作、李奭學譯:〈朝向詞藝傳統的建立--論溫庭筠與韋莊的詞〉,《中外文學》第十九卷第十二期,1991年5月。
馬鳳華:〈一個男裝艷麗 女服素淡的時代──《詩經》服飾色彩透視〉《嘉應大學學報》第十八卷第二期,2000年4月。
馬鳳華:〈論詩騷中的聲音色彩──一個審美感覺發展問題的文本考察〉,《北方論叢》2001年1月。
馬德富〈杜詩色彩的表現藝術〉,《社會科學研究》2000年6月。
張清常:〈漢語的顏色詞(大綱)〉,《語言教學與研究》1991年第3期。
張淑香:〈男性情色幻想的美典──溫庭筠詞的女性再現〉,《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七期,2000年9月。梁敏兒:〈杜甫夔州詩的深度感覺初探〉,收錄於《中國文學的開端結尾研究》(台灣:學生書局,2002年6月)。
莊申:〈唐代婦女的服飾〉,收錄於《唐代研究論集》第二輯(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年11月)。
許天治:〈中國古典詩中「雕紅刻綠」的賞析研究─初探紅綠色彩在詩詞中的視覺意象〉(上),《藝術評論》第三期,1991年10月。許天治:〈中國古典詩中「雕紅刻綠」的賞析研究─初探紅綠色彩在詩詞中的視覺意象〉(中),《藝術評論》第四期,1992年10月。陳友冰:〈李賀鬼神詩的文化背景〉,《遼寧大學學報》,1993年第3期。
陳友冰:〈傳統的背叛和詩美的創新──淺論中晚唐險怪詩風的流變及其美學價值〉,《中國文哲研究集》第十期,1997年3月。
陳香:〈詩中用字趣談:青黃赤白黑、悅目復怡心〉,《中華文藝》第一期第十八卷,1979年9月。
陶文鵬:〈論李賀詩歌的色彩表現藝術〉,《文學評論》1997年第6期。
傅治平:〈濃妝淡抹,詩景如畫─唐詩中色彩的魅力〉,《古典文學知識》1992年第5期。
曾啟雄、談崇瑩:〈紅、赤、朱、丹〉,《臺灣美術》第十一卷第四期,1999年4月。曾啟雄:〈「青色」色彩再論〉,《藝術家》第四十二卷第六期,1996年6月。湯永成:〈色彩的象徵性與視覺語言之探討〉,《臺灣美術》第十卷第四期,1998年4月。馮笪:〈試探唐宋詩詞有關顏色的描繪〉,《南開學報》1988年第1期。
黃永武:〈透視李賀詩中的鬼神世界〉,《書評書目》第69-70期,1979年1-2月。黃雅莉:〈李商隱悲劇生命的體驗──「錦瑟」詩析論〉,《國立編譯館館刊》第二十八卷第二期,1999年12月。
黃緯中:〈中晚唐的草書僧〉,收錄於《晚唐的社會與文化》(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9月)。
楚戈:〈商周時代的色彩學〉,《文藝月刊》第107期,1978年5月。楊明麗:〈中國人的顏色觀以及與顏色有關的詞彙〉,《中國文化月刊》第八期,1980年6月。葉朗:〈美、意境與中國美學〉,收錄於《文化超現代》(香港:商務印書館,2000年11月)。
劉若愚著,方瑜譯:〈李商隱詩的用語〉,收錄於《李商隱詩研究論文集》(臺北:天工書局,1984年9月)。
劉萬里:〈從清音流轉到精采絕艷──論詩騷中聲音到色彩的審美感覺重心轉移〉《陰山學刊》第十五卷第二期,2002年4月。
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開成末南遊江鄉說再辨正〉,收錄於《李商隱研究論集》(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
歐麗娟:〈李商隱之神話表現〉,《國立編譯館館刊》第二十四卷第一期,1995年6月。
歐麗娟:〈李賀詩歷代評論之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第二十二卷第一期,1993年6月。
潘麗珠:〈杜詩中顏色字的研究〉,收錄於《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7月)。
蔣祖怡:〈《文新雕龍.物色篇》試釋─當時新品種「山水文學」寫作經驗的總結〉,《文學遺產》第2期1983年。
蔣祖怡:〈繪聲繪色的南北朝山水詩〉,《文史知識》1983年第6期。
蔡英俊:〈李賀詩的象徵結構試探〉,《中外文學》第四卷第七期,1975年12月。鄭騫:〈小山詞中的紅與綠〉,收錄於《景午叢編上集─從詩到曲》(臺灣:中華書局,1972年1月出版)。
鄭騫:〈再論陳後山詩中的黑雲黃槐白鳥〉,《中外文學》第三卷第六期,1974年11月。鄭騫:〈李賀的生平及其詩〉,收錄於《景午叢編上集.從詩到曲》(台灣:中華書局,1972年3月)。
鄭騫:〈兩首顏色鮮明的宋詩〉,收錄於《景午叢編上集─從詩到曲》(臺灣:中華書局,1972年1月)。
鄭騫:〈從後山詩中的黑黃白說起〉,《中外文學》第三卷第五期,1974年10月。盧明瑜:〈李商隱神話詩歌原型初探〉,《國立編譯館館刊》第二十八卷第二期,1999年12月。
蕭占鵬:〈韓孟詩派的精神世界及其詩歌的深層意蘊〉,《晉陽學刊》,1993年第1期。
霍松林:〈論詩的設色〉,《江海學刊》1993年第5期。
鍾來茵:〈唐朝道教與李商隱的愛情詩〉,收錄於《李商隱研究論集》(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
簡恩定:〈晚唐穠麗深婉詩風的形成〉,收錄於《晚唐的社會與文化》(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9月)。
羅宗濤:〈溫庭筠詩詞比較研究〉,收錄於《古典文學》第7期,(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8月)。龔文凱:〈杜牧詩之押韻、平仄、對仗及色彩字〉(The Prosody and Poetic Diction of Tu Mu's Poetry),《清華學報》第十二卷第一期,1979年12月。日文
中島敏夫:〈對李白詩中色彩字使用的若干考察〉,收錄於《中日李白研究論文集》,(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9年3月)。
荒井健:〈李賀の詩─特にその色彩について─〉,《中國文學報》第3冊(1955年10月)。
遠藤雅裕:〈『詩經』に見る色彩語彙の體系〉,早稻田大學中國文學會《中國文學研究》第21期(1995年12月)。
五、碩博士論文
邱靖雅:《唐詩視覺意象語言的呈現─以顏色詞為分析對象》,國立清華大學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馬楊萬運:《中晚唐詩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74年。許瑞玲:《溫庭筠詩之語言風格研究──從顏色字的使用及其詩句結構分析》,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六、網路資料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史學連線,網址:
http://saturn.ihp.sinica.edu.tw/~liutk/shih/index.htm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翰典全文檢索系統》,網址: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故宮【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網址:
http://libnt.npm.gov.tw/s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