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美娟(民89)。青少年中輟相關因素與不良社會適應關聯性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王慶槐(民77)。保護管束少年家庭、同輩與不良行為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王鍾和(民82)。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鍾和(民83)。單親家庭-福利需求與因應策略。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王麗雯(民90)。國民中學中輟生復學模式之分析研究-以中途學校與高關懷班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江文慈(民90)。青少年情緒智力發展之研究。世新大學學報,11,51-81。
江書良(民87)。面對中途離校學生學校應有的省思。學生輔導,56, 56-60。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民90)。中途離校青少年現況分析研究。台北:編者。
余麗樺(民91)。國中學生輟學傾向篩檢工具之編製初探。教育研究資訊,10,3,167-182。
吳芝儀(民89)。國中階段中輟學生輟學經驗與危機因素之研究。犯罪學期刊,5,179-232。
呂怜慧(民90)。變調的求學路~中途輟學學生對生活事件解釋風格之尋跡。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未出版,彰化。李月櫻(民83)。親子關係與青少年竊盜行為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李忠耀(民90)。心中有愛.溫柔相待∼陪三位中輟復學生走一段路。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李惠加(民86)。青少年發展。台北:心理。
汪昭瑛(民90)。國中復學女學生之中輟與復學歷程研究 - 由家庭與學校經驗詮釋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生傳(民86)。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出版社。
林曉芸(民90)。其實你不懂我的心~~中輟少年學習經驗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法務部(民90)。少年兒童犯罪概況及其分析。台北: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
邱文忠(民83)。中途輟學影響因素暨模式及其輔導策略之探討。教育研究,36,32-41。
邱騰緯(民90)。中輟學生問題及其解決〈上〉。師說,160,10-16。
邱騰緯(民90)。中輟學生問題及其解決〈中〉。師說,161,40-45。
邱騰緯(民90)。中輟學生問題及其解決〈下〉。師說,162,44-47。
門菊英(民81)。青少年吸食安非他命相關因素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段秀玲(民77)。中途輟學國中生與一般國中生在生活適應及親子關係上差異之比較研究。輔導月刊,24,31-34。
范麗娟(民88)。中輟生問題初探。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二〉。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
翁慧圓(民84)。影響國中少年中途輟學因素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馬傳鎮(民72)。少年犯罪心理學理論之探討。警學叢刊,14,1,73-78。
馬傳鎮(民91)。中輟生現況分析及輔導策略之研究。玄奘學報,5,1-37。
高金桂(民81)。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問題行為學生類型及其成因之研究。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高淑貴(民79)。影響青少年社會行為的家庭因素。婦女與兩性學刊,1,49-86。
高琦玲(民83)。台北市高職補校學生輟學傾向危險群之研究。社會教育學刊,25,233-251。
涂靜宜(民88)。臺北市自願中途輟學國中少年生活型態相關因素之探討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商家昌(民84)。中途輟學與青少年犯罪:以新竹少年監獄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人傑(民83)。改進輟學研究需解決的問題。教育研究雙月刊,37,28-35。
張坤鄉(民87)。原住民國中生中途輟學相關因素與形成過程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張春興(民73)。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清濱(民81)。中途輟學的社會學分析及其輔導策略。教育研究雙月刊,25,48-56。
張勝成(民82)。國民中小學中途離校學生暨未升學亦為就業畢業生支生活狀況及教育問題調查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張景然(民81)。青少年犯罪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張植珊(民65)。.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相關研究與輔導。教育學院學報,1,1-14。
張華葆(民77)。台灣青少年犯罪分析。中華民國台灣省政府委託研究,青少年犯罪防治報告(一)。
張華葆(民87)。台灣青少年犯罪分析。台灣省政府。
張鈿富(民83)。教育廳專案研究報告-高級職業學校學生中途輟學原因及輔導策略研究。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張鈿富(民85)。高級職業學校學生中途輟學原因與輔導策略之研究-1。教育研究文摘,37,5,110-141。
張簡玲娟(民90)。以系統動力學模擬國中生行為特質形成中途輟學之模式研究。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教育部(民83)。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通報要點。教育部。
教育部(民87)。教育部公報291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91)。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辦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民92)。我國處遇中輟生復學之各類中介教育設施實施現況及成效評估研究報告。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全國中輟防治諮詢研究中心。
梁志成(民82)。台北市高級職業學校學生中途輟學因素及其輔導預防策略調查研究。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梁望惠(民82)。雛妓問題大小之推估。台北:雅哥。
莊耀嘉(民79)。人本心理學之父-馬斯洛。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許文耀(民87)。中途輟學問題與對策。台中:中華民國兒童福利基金會。
許文耀(民88)。影響中途輟學學生扮演「學習者」的因素及其犯罪的關係。教育部青少年輔導計畫研究。
郭昭佑(民84)。臺灣省各級學校中途輟學演變趨勢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靜晃(民90)。中途輟學青少年之現況分析及輔導。台北市:洪葉文化。
郭靜晃等(民89)。中途輟學少年對家庭生活認知與感受之分析。社區發展季刊,91,302-315。
陳富美(民90)。從老師家長及學生的差異觀點探討阻礙學生中輟問題防治之因素。社區發展季刊,96,222-235。
陳順宇(民86)。迴歸分析。台北市:華泰書局。
陳儀如(民87)。政府與學校如何有效辦理中輟生輔導。教育研究文摘,41,6,183-187。
彭台臨(民87)。中輟學生的生涯規劃與輔導,中途輟學問題與對策。台中:中華兒童福基金會,207-32。
彭駕騂(民83)。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復學輔導手冊。教育部。
曾幼涵(民90)。解析青少年犯罪率高峰之現象:「低自我控制」「與成熟代溝」之再議。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曾淑萍(民89)。自我控制與少年竊盜行為:一般性犯罪理論之驗證。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黃玉臻(民86)。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黃武鎮(民88)。國民中學中途輟學學生形成因素、在校適應行為及其輔導策略之調查研究。台中:台灣省中等教師研習會。
黃政傑(民83)。教育資源的理念與問題。台灣教育,528,8-14。
黃炳煌(民78)。教育與現代化。文景出版社。
黃國彥(民69)。中途離校學生,青少年心理學。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黃雅鳳(民86)。我們不是壞學生─彭駕騂教授談中輟學生內心世界。師友,358,8-10。
黃德祥(民85)。高中學生輟學、休學與逃學的問題與輔導。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印:輔導措施實務手冊,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黃德祥、向天屏(民88)。中輟學生形成原因與對策之研究。訓育教育,38,2,16-33。
楊中芳等人編譯(民87)。性格與生理測量總覽〈上〉情感篇。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楊妙芬(民84)。單親兒童非理性信念、父母管教態度、自我觀念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學報,8,71-110。
楊瑞珠(民87)。從高危險群之初期徵候看中輟學生的辨識與輔導。中華兒福基金會:中途輟學問題與對策。
廖德富與馬傳鎮(民82)。吸安、財產、暴力少年與一般少年性格特質、環境因素及其因應能力之比較研究。行政院八十二年度研考經費補助專案。
劉秀汶(民88)。國民中學中輟生問題及支援系統之研究。訓育研究,38,2,63-80。
劉佩雲(民84)。國民中小學學生中途輟學成因與輔導策略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3,2,85-93。
劉威德(民85)。學習中輟之成因及輔導策略之探討。測驗與輔導,138,2843-2845。
劉峻誠(民92)。少年家庭依附、就學經驗與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國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蔡德輝、吳芝儀(民87)。輟學生輔導策略之轉向-跨世紀的另類選擇教育。以愛化礙-關懷中途輟學學生研討會。
蔡德輝、吳芝儀(民90)。為中輟學生籌設選替性另類學校之必要性。翰林文教雜誌,5。
鄭石岩(民83)。中途輟學的成因及其輔導策略-專訪教育部訓育委員會。教育研究雙月刊,36,4-6。
鄭夙雅(民91)。青少年中途輟學問題。兒童福利期刊,3,237-247。
鄭崇趁(民83)。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生的成因與對策。教育研究雙月刊,36,27-31。
鄭崇趁(民88)。中途學校與中輟生輔導。訓育教育,38,2,48-56。
鄭崇趁(民91)。中輟學生的輔導與中介教育方案。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五)。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
鄭照順(民88)。青少年生活壓力與輔導。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鄧煌發(民89)。輟學少年之家庭與社會學習因素的比較分析。犯罪學期刊,5,233-276。
賴保禎(民87)。青少年犯罪預防及矯治。台灣省政府。
賴瑞芳(民90)。影響國民中學中輟復學生正向角色建構之因素:個案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聯合國(民73)。教育展望。聯合國教育科文組織,51,35。
蘇惠慈(民86)。青少年逃學問題之成因及輔導策略。諮商與輔導,137,28-31。
二、英文部分
Ascher, C., & Schwartz, W.(1987). Keeping track of at risk student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85961).
Barr, R.B.(1987).An essay on school dropout for the San Diego Unified School District. (Eric Document Reporduction Serve No. ED279733)
Berk,L.F(2000).Child Development(5th ed).Boston:Allyn And Bacon.
Cohen , A.K.(1955).Delinquent Boys:The Culture of the Gang ,New Yo-rk:Free Press ,p.49.
Dryfoos B.(1990). Adolescents at risk: Prevalence and preven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kstrom ,R .B., Goertz ,M. E., Pollack, J. M., & Rock, D. A.(1986).Who drops out of high school and why ?Findings from a national study. Teachers College Record,87,356-373.
Finn,J.D.(1993).School engagement and students at risk.Washington,DC: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Glueck,S.,&Glueck,E.(1950).Unraveling Juvenile Delinquency, N.Y.:Com-mon wealth Female.p.221.
Hamilton, S. F.(1986). Raising standards and reducing dropout rates.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87, 410-429.
Kaplan, D.S., Peck, B. M., & Kaplan, H. B.(1997).Decomposing the academic failure dropout relationship:A longitudinal analysis.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90,6,331-343.
Levin,H.(1972).The costs to the nation of inadequate education .Report to the select committee on equal educational opportunity.United stat-e Senate. Washington 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McLanahan, Sara S. & Sandefur, Gary.(1994). Growing up with a Sin-gle Parent,What Hurts,What Help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iller, A. P.(1991). An analysis 0f the persistence/dropout behavior of Hispanic Students in a Chicago Public High School. Chico, Illinois: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Miller, Walter B.(1958). Lower-class culture as a generating milieu of gang delinquency.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4, 5-19.
Morrow, G.(1986).Standardizing practice in the analysis of school drop-outs .Teacher College Record,87,3,356-373.
Rosenber,M.(1965). 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image.N.J.:Princeton Univ.
Rosenthal, B. B.(1998). Non-School Correlates of Dropout: 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5, 413-433.
Russell, W. R. (1987). High school dropouts: A review of Issues and Evidenc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7, 2, 101-121.
Russell, W. R.(1983). Dropping out of high school: the influence of race, sex, and family background.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0, 2, 199-220.
Sagy, S.(2000).Factors influencing early dropout.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36,3,362-375.
Scheafer E. S. & Edgerton M.(1979).Parent interview and sociodemographic predictors of adaptation and achieve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 No. ED 179 318).
Sherman, R.Z. & Sherman,J.D.(1991).Dropout prevention:strategies f-or the 1990s. Departmentof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P-oanning, Budegt,and Evulation.
Shoemaker, D J.(1990). Theories of delinquency (Second Editio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mith, D. L.(1996).Nevada public school dropours, school year 1994-95.(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ivce No . ED401071).
Tinto,V.(1975).Dropout from higher education:A theoretical synthesis of recent research.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5,1,81-125.
UNESCO, IBE. (1972).A Statistical study of wastage at school. Paris:Unes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