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115.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7 02:2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怡顏
研究生(外文):Lu Yi-Yen
論文名稱:新莊市國小學生和家長對學校體育課程需求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nd Parents, Needs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of Hsindum City of Taipei County
指導教授:葉憲清葉憲清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體育學院
系所名稱:體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5
中文關鍵詞:需求校外體育活動與比賽校內體育活動與比賽體育課體育課程家長學生國小
外文關鍵詞:needssports activities outside schoolsports activities inside schoolphysical educationstudents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parentselementary schoo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2
  • 點閱點閱:32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摘 要
本研究主旨在探討台北縣新莊市國小學生和家長,對學校體育課程需求的現況,以學生之性別、運動社團經驗和運動代表隊經驗,及家長之性別、社經地位和運動習慣等為變項,探討其在學校體育課程需求之差異。本研究修改張淑卿(民91)「學生與家長對體育課程學習需求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為主,共計抽取學生800人、家長800人,合計1600人,其中有效樣本1461人;並以訪談方式為輔,對部分學生和家長進行訪談。所得各項資料如下:
一、學生和家長對學校體育課程學習需求情形
(一)體育課學習需求情形
台北縣新莊市國小學生,以運動能力目標需求最高;家長,以紓發管道目標需求最高。
(二)校內體育活動與比賽需求情形
台北縣新莊市學生,以特殊價值目標需求最高;家長以執行體育法令目標需求最高。
(三)校外體育活動與比賽需求情形
台北縣新莊市學生,以安排輔導與情意目標最高;家長以學生輔導與競賽目標最高。
二、不同變項之學生對學校體育課程需求差異之比較
(一)在體育課學習需求部分,男生在運動能力目標需求較高。有運動社團經驗、有運動代表隊經驗學生,在身心情意目標、運動能力目標需求較高。
(二)在校內體育活動與比賽參與需求部分,男生在特殊價值目標需求較高。有運動社團經驗、有運動代表隊經驗學生,在特殊價值目標、情意目標需求較高。
(三)在校外體育活動與比賽參與需求部分,有運動社團經驗學生、有運動代表隊經驗學生,在安排輔導與情意目標、運動代表隊規劃目標需求較高。
三、不同變項之家長對學校體育課程需求差異之比較
(一)在體育課學習需求部分,社經地位較高的家長,在各項能力目標、紓發管道目標需求較高。
(二)在校內體育活動與比賽參與需求部分,社經地位較高的家長,在情意與特殊價值目標、執行體育法令目標需求較高。
(三)在校外體育活動與比賽參與需求部分,男性家長在運動代表隊規劃目標需求較高。社經地位較高的家長,在學生輔導與競賽目標需求較高。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ere to know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nd parents, needs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Hsindum city of Taipei county; an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students, genders, sports club experiences, sports experiences and parents, gender, social economic statuses, and exercise habits to the differences of the needs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The subjects for this study were 800 students and 800 parents, which makes the total number of the subjects 1600. 1461 subjects had completed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Students, and parents, Needs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Questionnaire ” which was made by Chang-Shu Ching (2002) was used. And an in-depth interview was also processed.
The results of the statistic analysis were as followed:
1. Students, and parents, needs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1)Physic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 the first need was needs of sports ability; the last need was needs of teachers, teaching. As for parents, the first need was needs of relaxing methods and the last need was needs of teachers, teaching.
(2)Sports activities inside school
For students, the highest level was needs of special values and the last was needs of execution of sport legislation. For parents, the highest need was needs of execution of sport legislation and the last was needs of programming activities.
(3)Sports activities outside school
For students, the needs of student counseling and affective-goal were highest, and finally needs of programming sports. For parents, the highest need was needs of student counseling and benefit of sports, and the last was needs of programming sports.
2.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variables of students o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1)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variables of students on physical education,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genders on needs of sports abilit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sports club experiences and different sports experiences were significant on needs of physically as well as mentally and affective-goal learning and needs of sports ability.
(2)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variables of students on participating in sports activities inside school,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genders on needs of special valu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sports club experiences and different sports experiences were significant on needs of special values and affective-goal learning.
(3)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variables of students on participating in sports activities outside school, no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genders, b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sports experiences and different sports club experiences were significant on needs of students counseling and affective-goal, and needs of programming sports.
3.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variables of parents o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d:
(1)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variables of parents on physical education, no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genders and parents with different exercise habit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arents with economic statuses were significant on needs of ability development, and needs of relaxing methods.
(2)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variables of parents on participating in sports activities inside school,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genders and parents with different exercise habits. But parents with different social economic statuse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needs of special competitive values and needs of execution of sport legislation.
(3)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variables of parents on participating in sports activities outside school,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genders on needs of programming sport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arents with different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es were significant on needs of student counseling and benefit of sports.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parents with different exercise habits were significant on needs of student counseling and benefit of sports.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五節 名詞解釋--------------------------------------6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學校體育課程之理論---------------------------7
第二節 需求相關理論----------------------------------25
第三節 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概念及相關研究---------28
第四節 學生對學校體育課程需求之相關研究---------34
第五節 研究假設--------------------------------------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43
第二節 研究流程--------------------------------------44
第三節 研究對象--------------------------------------46
第四節 研究工具--------------------------------------46
第五節 資料處理--------------------------------------6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69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69
第二節 學生和家長對學校體育課程需求情形---------72
第三節 不同變項學生對學校體育課程需求差異之較-83
第四節 不同變項家長對學校體育課程需求差異之比較------10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21
第一節 結論------------------------------------------121
第二節 建議------------------------------------------123
參考文獻----------------------------------------------127
附錄--------------------------------------------------135
附錄一 量表使用同意書-------------------------------135
附錄二 國小學生及家長對學校體育課程需求之預試問卷(學生)--------------------------------------136
附錄三 國小學生及家長對學校體育課程需求之預試問卷(學生)--------------------------------------140
附錄四 國小學生及家長對學校體育課程需求之正式問卷(家長)--------------------------------------144
附錄五 國小學生及家長對學校體育課程需求之正式問卷(學生)--------------------------------------147

表 目 錄
表2-4-1國小高年級學童的身心特徵及教學提示1----35
表2-4-2國小高年級學童的身心特徵及教學提示2----37
表3-4-1加權合併職業類別教育程度計分表---------48
表3-4-2國小學校體育課學習需求項目分析表(學生)------------------------------------50
表3-4-3國小校內體育活動與比賽參與需求項目分析表(學生)------------------------------- 50
表3-4-4國小校外體育活動與比賽參與需求項目分析表(學生) ------------------------------- 51
表3-4-5國小學校體育課學習需求因素分析表-------53
表3-4-6國小校內體育活動與比賽需求因素分析表---55
表3-4-7國小校外體育活動與比賽需求因素分析表---57
表3-4-8學生對學校體育課程需求之信度表---------58
表3-4-9國小學校體育課學習需求項目分析表(家長)------------------------------------59
表3-4-10國小校內體育活動與比賽參與需求項目分析表(家長) -------------------------------60
表3-4-11國小校外體育活動與比賽參與需求項目分析表(家長)-------------------------------60
表3-4-12國小學校體育課學習需求因素分析表(家長)----------- -------------------------62
表3-4-13國小校內體育活動與比賽需求因素分析表(家長) -----------------------------------64
表3-4-14國小校外體育活動與比賽需求因素分析表---66
表3-4-15家長對學校體育課程需求之信度表---------67
表4-1-1研究問卷回收情形分析表--------------70
表4-1-2研究對象特徵基本資料-------------------71
表4-2-1國小學生對學校體育課學習需求表---------72
表4-2-2家長對體育課學習需求表-----------------73
表4-2-3國小學生對校內體育活動與比賽需求表-----76
表4-2-4家長對校內體育活動與比賽需求表---------77
表4-2-5國小學生對校外體育活動與比賽需求表-----80
表4-2-6家長對校外體育活動與比賽需求表---------81
表4-3-1不同性別學生對體育課學習需求之比較-----84
表4-3-2有無運動社團經驗學生對體育課學習需求之比較-----------------------------------85
表4-3-3有無運動代表隊經驗學生對體育課學習需求之比較---------------------------------86
表4-3-4不同性別學生對校內體育活動與比賽需求之比較-----------------------------------90
表4-3-5有無運動社團經驗學生對校內體育活動與比賽需求之比較---------------------------91
表4-3-6有無運動代表隊經驗學生對校內體育活動與比賽需求之比較-------------------------92
表4-3-7不同性別學生對校外體育活動與比賽需求之比較-----------------------------------96
表4-3-8有無運動社團經驗學生對校外體育活動與比賽需求之比較---------------------------97
表4-3-9有無運動代表隊經驗學生對校外體育活動與比賽需求之比較-------------------------98
表4-4-1不同性別家長對體育課學習需求之比較-----101
表4-4-2不同社經地位家長對體育課學習需求描述統計表-----------------------------------102
表4-4-3不同社經地位家長對體育課學習需求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03
表4-4-4不同運動習慣家長對體育課學習需求之描述統計表---------------------------------104
表4-4-5不同運動習慣家長對體育課學習需求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05
表4-4-6不同性別家長對校內體育活動與比賽參與需求之比較-------------------------------108
表4-4-7不同社經地位家長對校內體育活動與比賽參與需求描述統計表-----------------------109
表4-4-8不同社經地位家長對校內體育活動與比賽參與需求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0
表4-4-9不同運動習慣家長對校內體育活動與比賽參與需求描述統計表-----------------------111
表4-4-10不同運動習慣家長對校內體育活動與比賽參與需求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2
表4-4-11不同性別家長對校外體育活動與比賽參與需求之比較-------------------------------115
表4-4-12不同社經地位家長對校外體育活動與比賽參與需求描述統計表-----------------------116
表4-4-13不同社經地位家長對校外體育活動與比賽參與需求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6
表4-4-14不同運動習慣家長對校外體育活動與比賽需求描述統計表---------------------------117
表4-4-15不同運動習慣家長對校外體育活動與比賽需求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8

圖 目 錄
圖2-1-1 美國C.A.Bucher學校體育內容----------------9
圖2-1-2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學校體育內容---------------- 10
圖2-1-3 日本學校體育內容---------------------------- 10
圖2-1-4 我國學校體育課程內容------------------------11
圖2-2-1 Maslow需求層次論---------------------------27
圖3-1-1 研究架構圖----------------------------------44
圖3-2-1 研究流程圖----------------------------------45
參考文獻
台灣省教育廳(民83):中小學體育教師手冊。台北:師大體研中心。
任秀媚(民73):家長參與幼兒學校學習活動對幼兒社會行為的影響。國立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坤崇(民77):馬斯洛需求層次論及其實徵性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0,201-237頁。
李明昌(民86):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習態度及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慶泰(民90):國小學童身心健康與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雪明(1995):香港的家庭與學校合作模式及進展路向。香港大學教育學報,23(1),夏季號,1-16頁。
邢泰釗(民88):教師法律手冊。台北:教育部。
邱金松(民77):大學體育課程目標的具體化與科學化。現代體育運動思潮(下)。桃園:國立體育學院。
邱政皓(民9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周宏室(民82):現行學校體育課實施之探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體育學院論叢,4(1),49-67頁。
周宏室(民90):Mosston(摩斯登)體育教學光譜的理論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林貴福(民82):國小體育實務。台北:心理。
林惠雅(民84):父母教養行為問卷之編製。應用心理學報,4,39-172頁。
林忠仁(民85):台北縣國中運動代表隊學生次及文化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明地(民86):家長參與:被教育改革忽略的一環。八十六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報告,教育部主辦,花蓮飯店。
林建宏(民86):國小體育目標認同傾向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明地(民88):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研究與實際。教育研究資訊,7(2),61-79頁。
林天祐(民89):教育行政革新。台北:心理。
林俊瑩(民89):國小家長的子女教育期望、民主參與態度與學校教育行為關聯。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錦明(民90):台北縣國民小學健身運動及課間運動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卓旻怡(民88):雲林縣國中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體育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文忠(民82):體育行政。台北:正中。
吳佩芳(民91):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教育改革態度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碧蓮(民91):國小學童母親運動行為認知及規律運動行為之探討。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志超、劉紹曾、曲宗湖(1993):現代教育論與體育教學。北京:人民體育。
范兆星(民85):校內運動比賽。大同商專學報,10,253-256頁。
范信賢(民88):國民教育中的國家角色初探:「以學生為主體」的省視。研習資訊。16(2),60-67頁。
洪麗玲(民88):台北市國小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姚 璠(民90):父母的運動樂趣對運動參與程度、運動鼓勵的影響及與兒童運動知覺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志成(民88):學校體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馬上閔(民90):運動賽會參與者對承辦單位觀光服務需求與滿意度之調查研究-以民國九十年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為
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蒲玲(民76):台北市國小兒童性別、年級、學業成績及家庭社經地位對其休閒活動類型影響之調查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民77):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民78):張氏心理辭典。台北:東華。
張善楠、王振興(民84):原漢族別、社區與學童成績關聯性之因果機制。少數族群和原住民教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東師院。
張榮勳(民86):高雄市國民小學學童課餘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彥婷(民88):女性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經驗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淑卿、唐廷俊(民91):不同運動能力學生在體育課學習需求差異之研究-以台北市東湖國中為例。91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高雄市:中山大學。
張淑卿(民91):台北市國中學生與家長對學校體育課程需求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義雄(民78):學校體育課應更具有樂趣。國民體育季刊,32(1),4-8頁。
郭靜晃(民83):心理學。台北市:揚智。
郭明科(民86):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理論與實際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良益(民85):我國國小家長參與學校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進祿(民89):國小學生體育態度認同傾向及差異-彰化縣為例。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桂菊(民90):宜蘭地區親子教育休閒活動實施因素之探究-以宜蘭縣歡樂國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陳五洲譯(民91):運動研究法。台中市:華格納企業有限公司。
陳金春(民91):九年一貫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以吳興國小健康與體育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民8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台捷。
教育部(民87):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
教育部(民91):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台(九一)參字第91091848號修正。資料引自http://www.edu.tw。
黃政傑(民80):課程設計。台北:東華書局。
葉憲清(民75):大專興趣分組體育課教學行政與研究。高雄:復文書局。
葉憲清(民81):學校體育專題研究第一號-城鄉高中體育經營現狀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3(1),1-23頁。
葉憲清(民82):學校體育專題研究第二號-四所城鄉國小體育經營現況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4(1),95-121頁。
葉憲清(民83):體育教學目標與內容。國民體育季刊,23(4),63-70頁。
葉憲清(民90):學校體育專題研究第六號-四所城鄉高農體育經營現況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2,1-132頁。
詹智慧(民89):帶動家長參與的策略與模式。家長聯報,9
頁。
廖國成(民92):校外運動比賽。未出版。
劉文菁(民81):台北市民家庭休閒生活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明光(民87):國小運動代表隊之潛在課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慧玲(民88):國小家長參與程度、品質管理與班級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紀瑄(民91):國中生休閒覺察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靜芳(民87):中等學校教師在職進修課程內涵需求評估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系教學科技組碩士班碩士論文。
駱木金(民73):早操或課間操之設計與實施。國民體育季刊,13(1),33-34頁。
賴炯榮(民82):國小體育行政。台中:精華。
盧俊宏(民84):運動心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簡茂發(民81):教育的心理基礎。載於黃光雄,教育概論,125-144頁。台北:師大書院。
鍾一先(民81):國民中學工藝科教師工作滿意程度及其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志強(民86)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學生體育運動價值觀之探討。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學報,26,57-64頁。
戴仁山(民88):台北縣國小教師體育課任教意願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應裕(民91):台北市國中教師對體育課價值取向之調查研究。國立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羅映清、劉紹曾、曲宗湖、萬得光、孫耀鵬(1990):學校體育學。北京:體育。
魏麗敏(民81):國小學童家庭因素情緒困擾對成就與適應影響之分析研究。高雄:復文。
Badkes, M. , & Weiss, M. R. (1999). Parental influence on children’s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responses to competitive soccer participation. 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 11(1), 44-62.
Crouter,A.C. , McHale, S. M.,& Bartko, W. T.(1993). Gender as an organizing feather i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Journal of Social Issues,49(3),161-174.
Chung, P. K., & Leung, M. L.(1998).Attitudes toward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in Hong Kong and Taiwan. ICHPER, summer, 33-37。
Duda, J. L., & Allison, M. T. (1990). Cross-cultural analysis in exercise and sport psychology: A void in the field.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2, 114-131.
Eitzen, D. S., & Sage, G. H. (1989). Sociology of North American Sport. Dubuque,IA:WM. C Brown Publishers.
Ennis, C. D., Cothran, D. J.,Davidson, K. S., Loftus, S. J., Owens, L., Swanson, L., & Hopsicker, P. (1997). Implementing curriculum within a context of few and disengagement.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7, 52-71.
Feuerstein, A (2000). School characteristics and parent involvement : influences on participation in children’s schools.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 94(1). 29-39.
Hughes, M., Wikeley, F., & Nash, T. (1994). Parents and their childrens,school. OxFord:Blackwell.
Klein. M. F (ed.)(1991). The Politics of curriculum decision-making: Issues in centralizing the curriculum.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Knox, A. B. (1968). Developing Administering and Evaluating Adult Education. San Francis, London.
Maslow, A. H. (1957). A philosophy of psychology. In. J. E. Fairchild. (ed.)Personal Problems and Psychological Frontiers. New York: Sheridan House.
Maslow, A. H. (1968).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2nd ed.). New York: D. Van Nostrand.
Maslow, A. H. (1970). Motiu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Pritchard, O.(1988). Attitudes towards physical education in England-An investigation among parents, pupils and teachers. The Physical Educator,45(3),154-156.
Ross, W. D. ,& Corlett, J. T. (1981). Curriculum design in physical education. A scientific overview. Runner, 19(3), 45-51.
Steffy, B. E. (1991). Involving parents. In A. Lewy (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p.361-363). New York:Pergamon Press.
Siedentop, D. (1991). Developing Teaching Skills in Physical Education. (3rd ed.). Palo Alto, CA:Mayfield.
Tannehill, D. , & Zakrajsekl, D. (1993).Student attitudes towards physical education: A multicultural study.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3. 78-84.
Vincent, C. (1996). Parents and teachers:power and participation. London:Falmer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46. 武永生,證券市場內線交易之意義與利弊-法律與經濟之分析,證券市場發展季刊,第二十二期,民國八十三年三月。
2. 105. 葉喆生,淺論大陸企業併購,萬國法律,第一0五期,民國八十八年。
3. 35. 沈榮欽,法律與經濟學的方法論爭議,月旦法學雜誌,第15期,民國八十五年。
4. 104. 葉秋英、吳志光 ,論企業併購法下收購類型之適用,月旦法學雜誌,第九十四期,民國九十二年。
5. 100. 楊光華,機構投資人與公司管理,政大法學評論,第五十三期,民國八十四年六月。
6. 27. 吳林,談大量股權取得及轉讓之方式,證券櫃檯月刊,第九十一期,民國九十三年。
7. 92. 曾宛如等,董事忠實義務之內涵及適用疑義─評析新修正公司法第二十三條第一項 民法研究會第三十次學術研討會紀錄,法學叢刊,第一九0期,民國九十二年。
8. 90. 曾宛如,英國公開收購制度之架構,萬國法律,第一0五期,民國八十八年。
9. 49. 紀天昌,併購三法通過後我國公開收購法制之分析,法令月刊,第五十三卷第四期,民國九十一年四月。
10. 45. 武永生,大眾公司、證券市場與內線交易,證券市場發展季刊,第二十七期,八十四年七月。
11. 44. 林進富,公司併購之現行法令規範,月旦法學雜誌,第六十八期,民國九十年。
12. 40. 易明秋,公司法之經濟分析引論,軍法專刊,第42卷第7期,民國八十五年七月。
13. 26. 吳佳慧,變革後公開收購制度之簡介,證交資料,第四七一期,民國九十二年。
14. 25. 吳克昌,集中交易市場「借殼上市」之探討,證交資料,第一五二期,民國八十八年。
15. 23. 江典嘉,短兵相接─敵意併購攻禦分析,《實用月刊》,第三三七期,民國九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