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81.91) 您好!臺灣時間:2023/10/01 13:5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謝佳容
論文名稱:蒲松齡《聊齋誌異》「異史氏曰」之底蘊試探
指導教授:許麗芳許麗芳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3
中文關鍵詞:蒲松齡《聊齋誌異》「異史氏曰」論贊自我實現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2
  • 點閱點閱:217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文試圖由《聊齋誌異》理解蒲松齡之自我意識與書寫期許,關注範圍專以其人於論贊體式中之發揮。由分析所得,論贊確實是有效發揮作者主觀情志意識之創作載體,故本文以「異史氏曰」為探究對象, 集中分析其所負載之情志言說。
論贊最先使用於先秦史籍,用於對所傳人物或事件之功過作評論,其特點為撰史者對前方史事作意見評說,具主觀發論成分。古來「論」乃針對某一人事作精密集中之評析說解,循理得宜,凸顯中心思想,辨析明察某一議題,其精言一理,窮究是非,並且辭樸意高,能清楚明白闡述道理。贊則助明義理,美惡并說,且語簡意到,褒貶兼備,更能針對前文作明白爽朗之總結。論贊之要約明暢與褒貶兼具不僅於史傳之思想、藝術、美學中大放異彩,並為蒲松齡有意習用,於小說論贊中作主觀認知之抒發,遂其書寫目的。
「異史氏曰」透過論與贊之書寫特徵發揮自我情志,故本文當以此式為本,對其承載之創作意蘊作深入觀察。《聊齋誌異》一書近五百則文言短篇,本文以其中附有「異史氏曰」之一百九十餘條論贊及本文為分析重點,旁及其自作言志之詩文,著重論贊與本文中,有答有解現象所顯露之自我期許,與對世人之殷切期望,並參考前人對其人其書之評說、序跋和研究成果,以期理出蒲松齡發憤動機與自我實現之脈絡。
對於前人少對其用心耕耘並提出系統與規模論說之「異史氏曰」,筆者不揣淺陋於此方向努力之,期能獲得令人快慰之研究心得。首先期藉由追索論贊體式最初意涵,以了解最初於史籍中之特徵與表現,及後於「異史氏曰」中化用之價值狀況,探討蒲松齡對此式之擇用心理,與實際操作後之承轉現象,並分析對照文史論贊以求「異史氏曰」別出之處。
再者期藉由蒲松齡使用「異史氏曰」之藝術與思想之突破,整理「異史氏曰」所呈現之文字運用與敘事功能之特質,觀察其所蘊含之動機立意和表現成果。最後期藉由因憤窮背景和人生閱歷所作出之書寫內容對應,以得出蒲氏反省期許、現實關注,和此書寫活動對作者產生之意義與結果。
分析「異史氏曰」之體式擇取意圖,本文文字與論贊文字對應之文本內容,盼能釐清蒲松齡對此形式之運用心態與書寫心理。探究「異史氏曰」所呈現之自我意識,與個人所體會內外各層次之價值觀,期能理解蒲氏發憤著述下之創作表現,和書寫過程所得之文學治療成果。以「異史氏曰」之文字書寫與內涵價值為中心,輔以蒲氏生平歷進與其他著作,利用形式意圖和思想高度對讀者產生之交流互動,期能得出蒲氏對讀者所展現最深刻之自我反省與書寫期許。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2
第二節 歷來《聊齋誌異》研究概況……………………………4
第三節 取材範圍與預期成果……………………………………8
第二章 「異史氏曰」對論贊之承襲與創變……………………14
第一節 論贊之發端與嬗變……………………………………..14
一、史書論贊之肇始……………………………………………..14
二、沿承之文史論贊之立場……………………………………….17
第二節 論贊創作意蘊與「異史氏曰」之表現…………………20
一、形式…………………………………………………………20
二、內容…………………………………………………………26
第三章 「異史氏曰」之修辭技巧……………………………..33
第二節 「異史氏曰」多樣化之寫作表現………………………33
一、各式文類競陳………………………………………………..33
二、雅俗典故之運用……………………………………………...38
三、鋪陳與精練相互為用…………………………………………43
第三節 「異史氏曰」多層次之評論敘事功能…………………50
一、總結特點提出見解……………………………………………51
二、感嘆世道臧否人事……………………………………………57
三、連結相類之主旨意識…………………………………………65
四、補充本文未竟之處……………………………………………69
第四章 「異史氏曰」之自我實現……………………………..73
第一節 書寫孤憤窮愁…………………………………………..73
一、自我之體悟與堅持……………………………………………74
二、後人之認同與肯定……………………………………………76
第二節 人生經歷與書寫關注…………………………………..77
一、親身經歷與自我投射…………………………………………77
(一)知交柔情—少年名士之交遊渴盼…………………………79
(二)幕賓親睹—宦場昏暗之揭弊控訴…………………………82
(三)屢挫吶喊—場屋屢困之不平牢騷…………………………85
(四)書成欣慰—揶揄嘲諷之警世百態…………………………86
二、以小說技法作暗示…………………………………………..87
(一)科舉淪落非戰之罪………………………………………89
(二)批判貪官暴吏…………………………………………...97
(三)褒揚孝悌仁愛………………………………………….103
(四)憧憬美善世界………………………………………….107
第五章 結論……………………………………………………….118
第一節 文體內涵與使用價值之分析…………………………118
第二節 文體擇取與修辭表現之特色…………………………119
第三節 閱歷關注與自我情志之實現…………………………121
附錄…………………………………………………………………...124
參考書目……………………………………………………………..166
參考書目
古籍(依朝代先後順序排列)
(唐)劉知幾著/(清)浦起龍釋/(民國)呂思勉評:《史通釋評》,台北,華正出版社,1981年。
(宋)趙彥衛著/傅根清點校:《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手稾本》上、下冊,台北,世界書局,1972年3月初版。
(清)蒲松齡/朱其鎧主編:《聊齋誌異》,台北,光復書局,1998年。
(清)蒲松齡/張友鶴整理:《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漢京文化,1984年。
(清)蒲松齡/張友鶴輯校:《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全三冊,台北,里仁書局,1991年。
(清)蒲松齡/楊家駱主編:《聊齋誌異原稿及趙刻合編》,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
(清)蒲松齡著/盛偉編:《蒲松齡全集》上、中、下全三冊,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12月1版。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台北,文光圖書,1980年12月出版。
(清)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全四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
(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版,1976年出版。
專書(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Robert H. Hopcke /蔣韜譯:《導讀榮格》(A Guided Tour of The Collected Works of C.G.JUNG),台北,立緒出版社,1997年。
山東大學蒲松齡研究室編、蒲松齡學術討論會:《蒲松齡研究集刊》(第二輯)》,蒲松齡學術討論會專刊,濟南,齊魯書社,1981年。
山東大學蒲松齡研究室編:《蒲松齡研究集刊》(第三輯)》,濟南,齊魯書社,1982年7月第1版。
山東大學蒲松齡研究室編:《蒲松齡研究集刊》(第四輯)》,濟南,齊魯書社,1984年11月第1版。
毛德福、衛紹生、閩虹著:《中國古典小說的人文精神與藝術風貌》,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王汝梅、張羽著:《中國小說理論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1月1版。
王恆展:《中國小說發展史概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
王夢鷗校釋:《唐人小說校釋》上、中、下三冊,台北,正中書局,1983年3月臺初版。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 )原著,馮川、蘇克編譯:《心理學與文學》,台北,久大文化,1990年。
占曉勇:《清代志怪傳奇小說集研究》,武昌,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年6
申 丹:《敘事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白嵐玲:《才子文心》,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
皮朝崗、李天道著:《中國古代審美心理學論綱》,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89年13月第1版。
石育良:《怪異世界的建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
朱一玄、耿廉楓、盛偉編著:《聊齋誌異辭典》,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1月第1版。
朱一玄:《聊齋誌異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2002年11月1版。
朱子南主編:《中國文體學辭典》,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11月出版。
吳士余:《中國文化與小說思維》,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10月1版,。
吳中杰:《文藝學導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3版。
吳志達:《中國文言小說史》,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9月1版。
吳秀華:《明末清初小說戲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1版。
吳組湘等著:《《聊齋誌異》藝術欣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杜書瀛:《文藝美學原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11月2版。
汪正龍:《文學意義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汪龍麟、段啟明主編:《清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周 群:《儒釋道與晚明文學思潮》,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3月1版。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周英雄:《小說•歷史•心理•人物》,臺北,東大出版社,1989年3月。
林 辰:《神怪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林 崗:《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金開誠:《文藝心理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2版。
俞樟華:《史記藝術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柯慶明、林明德主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小說之部(二)》,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9年2月1版。
胡經之、王岳川主編:《文藝學美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10月1版。
胡經之主編:《中國古典文藝學叢編》全三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范勝田主編:《小說例話》,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1版。
苗 壯:《筆記小說史》,上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徐德明:《中國現代小說雅俗流變與整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4月1版。
耿占春:《敘事美學:探索一種百科全書式的小說》,鄭州,,2002年10月1版。
袁世碩:《文學史學的明清小說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12月第1版。
袁世碩:《蒲松齡事跡著述新考》,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1月第1版。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第2版。
馬振方:《聊齋誌異藝術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
馬瑞芳:《幽冥人生-蒲松齡和聊齋誌異》,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
馬瑞芳:《神鬼狐妖的世界—聊齋人物論》,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馬瑞芳:《蒲松齡》,台北,知書房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
張 俊:《清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張稔穰:《聊齋誌異藝術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曹順慶:《中國文化與中國文學》,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年。
許師麗芳:《傳統書寫之特質與認知—以明清小說撰者自序為考察中心》,高雄,復文出版社,2000年。
郭 丹:《史傳文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郭玉雯:《聊齋誌異的幻夢世界》,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7月初版。
陳 香:《聊齋誌異研究》,台北,國家出版社,1983年8月初版。
陳 節:《中國人情小說通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陳文新、魯小俊、王同舟著:《明清章回小說流派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文新:《文言小說審美發展史》,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1990年5月初版。
陳平原:《陳平原小說史論集》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陳炳熙:《聊齋境界》,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年。
陳蒲清:《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運用》,台北,駱駝出版社,1992年。
陸 揚:《精神分析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1版。
陸又新:《聊齋誌異中的愛情》,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5月初版。
陶東風:《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傅修延著:《先秦敘事研究—關於中國敘事傳統的形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年。
童慶炳、程正民主編:《文藝心理學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辜美高、王枝忠主編:《國際聊齋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2年。
馮夢龍:《古今小說》,台北,里仁書局,1991年5月。
黃霖等著:《中國小說研究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7月1版。
楊 柳:《聊齋誌異研究》,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58年6月第1版。
楊 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楊昌年:《聊齋誌異研究》,台北,里仁,1996年8月初版。
葉 朗:《中國小說美學》,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6月10日初版。
葉舒憲主編:《文學與治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董挽華:《從聊齋誌異的人物看清代的科舉制度和訟獄制度》,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6年9月。
寧宗一主編:《中國小說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暢廣元:《文藝學的文人視界》,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1版。
蒲安迪(Andrew H. PLaks)講演:《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趙生群:《《史記》文獻學叢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1版。
劉 雨:《寫作心理學》,高雄,麗文文化,1995年。
劉世劍:《小說概說》,高雄,麗文文化,1994年11月初版。
劉叔成:《文學概論四十講》,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3年8月1版。
劉烈茂、歐陽世昌譯注:《聊齋誌異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
劉階平:《蒲留仙傳》,台北,學生書局,1970年12月再版。
魯 迅:《中國小說史略》,台北,里仁書局,1992年。
錢谷融、魯樞元主編:《文學心理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出版。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薛 洪:《傳奇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羅敬之:《蒲松齡及其聊齋誌異》,台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2月出版。
譚 帆:《中國小說評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
單篇論文(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王恒展:〈駢文 蒲松齡 《聊齋誌異》〉,《蒲松齡研究》創刊三十期紀念專號,1998年第4期。
伏滌修:〈寓神學的自為於文學的自覺—蒲松齡《聊齋誌異》神道批判觀〉,《蒲松齡研究》,2002年第4期。
任孚先:〈《聊齋誌異》「異史氏曰」的思想和藝術〉,北京,《文學評論》,1995年2月。
任篤行:〈《聊齋誌異》原稿編次初探〉,收於《蒲松齡研究集刊》(第三輯)》,濟南,齊魯書社,1982年7月第1版。
安國梁:〈論《聊齋誌異》的「陌生化」技巧〉,《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
朱 堯:〈論《聊齋誌異》「異史氏曰」思想和藝術上的缺陷〉,山東,《蒲松齡研究》,1999年第4期。
朱振武:〈《聊齋誌異》的創作心理論略〉,《文學評論》,2001年第3期。
吳九成:〈穿透黑暗的佛光—論佛家思想對《聊齋》創作的影響〉,收於《蒲松齡傳記資料》(上海師大圖書館輯,1986年~1994年)。
宋世勇:〈從「情之所必有」到「理之所宜有」—略論紀昀的小說虛構理論〉《柳州師專學報》,第17卷第1期。
宋家更:〈遠紹莊列 植體晉唐—蒲松齡的藝術方法探源〉:《蒲松齡研究》,1994年第2期。
李夢生:〈淺談《聊齋誌異》中「異史氏曰」〉,合肥,《江淮論壇》,1985年第2期。
汪玢玲:〈七十年來的蒲松齡研究〉,《蒲松齡研究》,1994年第2期。
周先慎:〈蒲松齡的藝術個性〉,《蒲松齡研究.創刊三十期紀念專號》,1998年第4期。
孟昭連:〈補史•教化•為戲•傳情〉,收入《文學與文化》第四輯,南開大學文學院《文學與文化》編委會編,2003年6月1版。
流 舟:〈《聊齋誌異》中的「異史氏曰」〉,《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81年第2期。
胡大雷 :〈文言短篇小說的議論傳統與蒲松齡的創制〉,《柳州師專學報》,第10卷第1期,1995年3月。
范恪劼:〈孤憤是蒲松齡「科舉士子」小說創作的動力〉:《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第16卷第1期。
馬振方:〈「異史氏曰」藝術談〉,《《聊齋誌異》藝術欣賞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8月第一版。
張文娟:〈異史氏曰—窺視蒲松齡心靈的窗口〉,山東,《蒲松齡研究》,1998年第3期。
張春豪:〈《聊齋誌異》「異史氏曰」論略〉,《青海師專學報》(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
張福深:〈試談《聊齋誌異》的「異史氏曰」〉,遼寧,《錦州師範學院學報》,1980年第4期。
張豔君:〈論儒家思想對《聊齋誌異》的滲透〉:《蒲松齡研究》,2003年第1期。
梁伯傑:〈「聊齋」女主角的塑造〉,收於《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小說之部(二)》,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9年2月1版。
許天琪:〈「異史氏曰」漫評—《聊齋論稿》之一章〉,山東,《蒲松齡研究》,1995年第1期。
許建章:〈論《聊齋誌異》「弄假成真」的藝術技巧〉,山東,《蒲松齡研究》,2003年第4期。
陳丹平:〈以談奇述異宣洩胸中孤憤—從鬼題材作品看蒲松齡的現實人生感悟:現實的孤憤,理想的徬徨〉,《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4期,1999年8月。
陳炳熙:〈論《聊齋誌異》是孤憤之書〉,《蒲松齡研究》,2002年第2、3期。
陳炳熙:〈關於《聊齋誌異》的批評、公論、價值與地位〉,《南開學報》1994年第1期。
裴顯生、王林書:〈《聊齋誌異》的散文美〉,《寫作》,1982年第1期。
趙 馥:〈「異史氏曰」在《聊齋誌異》中的作用〉,收於《蒲松齡研究集刊》(第四輯)》,濟南,齊魯書社,1984年11月第1版。
趙儷生:〈論蒲松齡的詩及其與《聊齋誌異》的關係〉,收於《蒲松齡研究集刊》(第三輯)》,濟南,齊魯書社,1982年7月第1版。
劉正民、劉坎龍:〈《聊齋誌異》的語言形式美〉:《新疆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烏魯木齊),1985年第1期。
鄭鐵生:〈《聊齋誌異》「異史氏曰」敘事形式的探析〉,山東,《聊齋誌異研究》,2001年第4期。
學位論文(依發表先後順序排列)
林慧咨:《聊齋誌異諷刺性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文所碩論,1984年。
禹東完:《聊齋誌異夢境與變形故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論,1986年。
朴正道:《聊齋誌異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論,1987年。
金 仁:《聊齋誌異之宿命論與果報思想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文所碩論,1988年。
楊惠娟:《聊齋誌異畸人故事及其喜劇精神》,桃園,中央大學中文所碩論,1990年。
朴永鍾:《聊齋誌異的再創作研究》,台北,臺灣大學中文所碩論,1991年。
柯淑惠:《《聊齋誌異》之物類變化故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文所碩論,1993年。
周正娟:《《聊齋誌異》婦女形象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論,1995年。
陳昌遠:《蒲松齡《聊齋誌異》精怪變化故事研究—一個「常與非常」的結構性思考》,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論,1996年。
劉岱旼:《蒲松齡地獄思想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文所碩論,1996年。
劉惠華:《聊齋誌異女性人物研究》,台北,臺灣大學中文所碩論,1996年。
張燦堂:《《聊齋誌異》諸家評點研究》,南投,暨南大學中文所碩論,2001年。
郭蕙嵐:《《聊齋誌異》的敘事技巧研究》,台中,靜宜大學中文所碩論,2001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