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丁文生(1994)。結合技職教育與技能檢定落實職業證照制度。就業與訓練,12(4),頁85-89。朱敬先(1997)。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呂俊甫等(1972)。教育心理學。台北市:大中國圖書
公司。
呂俊甫等(1974)。教育心理學(二版)。台北市:大中國圖書公司。
林清江(1980)。國中畢業生升學與就業意願之影響因素。教育計畫叢書,教育部教育計劃小組。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林生傳(1996)。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李富言(1986)。成敗歸因取向與學習行為關係之探討。教師之友, 27(1),頁28-29。李坤崇(1996)。學習適應量表增訂指導手冊。臺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洪冬桂(1986)。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洪寶蓮(1987)。國中學生個人與環境因素對其學習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吳武典(1971)。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教育文摘,16(15)
郭生玉(1972)。國中低成就學生心理特質之分析研究。教育研究所集刊,15,頁451-533。
譚仰光(1976)。職業訓練概論。台北市:復興書局。
黃福來(1982)。高中學生選組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張春興(1978)。心理學概要。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84)。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新仁(1982)。國中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與學習態度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張天津(1983)。技術職業教育行政與視導。台北市:三民書局。
張瑞村(1994)。高級職業進修補習學校學生學習技巧與學業成績關係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7,頁233-262。楊朝祥(1984)。技術職業教育辭典。台北市:三民書局。
盧美貴(1985)。父母教養方式與國小資優、普通兒童學習行為之比較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專科學校學報,16,頁123-201。
賴保禎(1988)。學習態度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彭仁桂(1989)。建立我國技職檢定學科試題架構議。就業與訓練,7(3)。
彭仁桂(1989)。現階段技能檢定學科試題配題方式之比較與分析。就業與訓練,7(4)黃光雄(1990)。教育概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饒達欽(1990)。技術職業教育理念與實施。台北市:文學書局。
饒達欽、翁上錦(1994)。如何為技術職業教育設計技能檢定方案。就業與訓練,12(4)。康自立(1990)。如何落實職業證照制度。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演講詞。
康自立(1990)。建立我國技術士職業證照制度之研究。頁55.56。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陳聰浪(1991)。我國鑄造職類技能檢定規範適切性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市。陳聰浪(1991)。我國技術士職業證照制度之現況及改進之道。就業與訓練,10(1),頁55-61。陳祥麟(1997, 5 月17 日)。「國中生,路怎麼走?」。自由時報,第10 版。
蕭錫錡(1990)。如何倡導重視技術價值,落實技術士職業證照制度。就業與訓練,8(6),頁17-20。
蕭錫錡(1992)。建立技能檢定規範的幾項芻議。就業與訓練,10(1)。蕭錫錡(1992)。技能檢定試題命製的理論基礎。就業與訓練,10(2)。蕭錫錡(1992)。技能檢定命題歷程的探討。就業與訓練,10(3)。職訓局(1993)。技能檢定制度改進方案。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
職訓局(1991)。就業安全辭典。台北: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
職訓局(1985)。日本技能檢定之理論與實務。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許惠東(1993)。高職應屆畢業生取得技術士證照實施方式之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13,頁16-18。
孫仲山(1994)。職業教育論。高雄市:復文書局。
鄭增財(1995)。台北市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學習態度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謝深山(1995)。花蓮地區技能檢定綜合座談會主委致詞稿。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演講詞。
馬殷偉、張力為(1996)。體育運動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曾素秋(1997)。國中自學方案學生與非自學方案學生生活壓力與學習行為比較研究。教育資料文摘,39(4),101-117。廖文靖(1999)。影響高職機械科學生技能學習成效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碩士論文,彰化市。鄭增財(2000)。實用技能班學生價質觀與學習行為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施信華(2001)。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教師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市。劉俊豪(1984)。國中學生升學選校意願及其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劉燕饒(2001)。國民中學資優學生時間管理、學習態度、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高雄市。貳、英文部分
Bugelski, B. R. (1956).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N.Y. :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
Brookover, W.B. et al. (1969). Society Schools and Learing, Boston: Allyn & Bacon, pp.19-23.
Dick, W., & Carey, L. (1990).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 I.L.: Scott, Foreman and company.
Fredrickson, R.H. & Fonda (1971). College admissions assistance by secondary school counselors.
Personneland Guidance Journal, 49(5), pp.186-203.
Gagne’, R.M., & Briggs, L.J. (1979).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design, 2nd ed. N.Y. :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Hollingshead, A.M.(1957). Two factor index of social position. N.Y. : Merrill.
Hiao, H.C. (1993).Consolidate skill certificate
examination increase qualities of workplace, “Human resourced strategy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Kimble, G.A., & Garmezy, N. (1963). Principles of
General psychology(2nd ed.). N.Y. : Ronald Press.
Lavin, P. E. (1965). The prediction of academic performance. N.K. : Russell Sage.
McDonald, G. E. (1976). Values and valuing process. Morristown, N.J. : Snver Burdett
Mueller, R.J., & Gibson, E.E. (1983). The study behavior of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 ERIC, ED231422.nder
Mayer,R. E. (1988).Learning strategies :Anoverview.
In Weinstein ,C.E.,Goets,E.T.,&Alexander
F.A. (Eds.), Learning and study strategies:Issues in assessment,instruction , and evalation.
McArthur,D., Stasz, C., & Zmuidzinas, M. (1990).
Tutoring techniques in algebra.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7, 197-244
Merritt, D.(1996) . A Concept Framework For Industry
-Based Skill Standard. Center focus ; nll, U. S. ; California., ED:392989 N.Y. :Acadeem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