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3 06:3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正中
研究生(外文):Cheng Chung Huang
論文名稱:合作學習應用在國中電腦科教學成效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s of Us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onto Junior High School Computer Course
指導教授:鄭友超鄭友超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教育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0
中文關鍵詞:合作學習國民中學電腦課程學習動機班級氣氛
外文關鍵詞:cooperative learningjunior high computer classlearning motivationclassroom climat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6
  • 點閱點閱:51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摘 要

本研究旨在透過合作學習教學法的實驗研究,探討合作學習教學法對國中學生在九年一貫課程之中的資訊能力影響成效。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方法採不等組前測—後測之準實驗設計,且以彰化縣立大村國民中學九十二學年度三年二班39人及三年三班40人,共79人為研究對象,依序為實驗組及控制組。實驗組採合作學習教學法,控制組採傳統講述教學法,實施為期八週的實驗教學。使用之工具包含下列三種量表:電腦科基礎認知測驗前測試題、電腦科「網路與通訊」領域學習成就測驗後測試題、電腦科學習態度量表正式問卷等。
本研究採用次數分配、獨立樣本t考驗、共變數分析及描述性統計方法考驗各項研究假設。具體而言,本研究所獲得的研究結果與建議如下:
一 、實施合作學習教學法,對於國民中學學生在電腦科之學習成就測驗,其表現顯著優於傳統講述教學方法。
二、實施合作學習教學法的班級,其學習動機顯著優於傳統講述教學方法。
三、實施合作學習教學法的班級,其班級氣氛與傳統講述教學方法沒有顯著差異。
四、由本研究發現:合作學習教學方法對於國民中學學生於電腦課程中,學習成就與學習動機均優於傳統講述教學,且學生於班級氣氛上多偏向反應良好,故合作學習教學方法適合在國民中學電腦課程上推廣。

關鍵字:合作學習、國民中學電腦課程、學習動機、班級氣氛
ABSTRACT

This research was aimed at explo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erms of enhancing junior high students’ information skills in the nine-year curricula plan. To accomplish the research objective, this research adopted the unequal group pretest-posttest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and selected 39 students from Class 302 and 40 students from Class 303 of the 2003 school year from Public Da Tsun Junior High School in Changhua Coun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 former w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hile the latter the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dopted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the control group followed the traditional didactic instruction for an eight-week experimental teaching. The materials used included Computer Basic Cognition Pretest, Computer “Internet and Communication” Learning Achievement Posttest and Computer Learning Attitude Questionnaire.
This research adopted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Analysis of Covariance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o verify each research assumption. Specifically speaking, this research came to the following results and suggestions.
1. Students with cooperative learning had a much more significant performance on the Computer Learning Achievement Test than those under traditional didactic instruction.
2. Class with cooperative learning had much stronger learning motivation than that under traditional didactic instruction.
3. Class with cooperative learning did not show much difference from that under traditional didactic instruction in classroom climate.
4. Results showed that cooperative learning is better than traditional didactic instruction in both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of junior high students toward the computer class and as far as classmate climate is concerned, students with cooperative learning also showed a positive reaction. Therefore, it is recommended to widely apply cooperative learning to junior high computer class.

Keyword: cooperative learning, junior high computer class, learning motivation, classroom climate
目錄
頁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謝誌 V
目錄 VII
圖次 X
表次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假設 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六節 名詞解釋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7
第一節 合作學習的基本概念 17
第二節 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 31
第三節 合作學習與學習動機及班級氣氛 41
第四節 合作學習的相關研究 45
第五節 國民中學電腦科課程之架構 5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2
第三節 實驗設計 6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4
第五節 教學實驗的實施 82
第六節 資料統計分析方法 92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95
第一節 樣本資料分析 95
第二節 不同教學法在國中電腦科學習成就之差異分析 96
第三節 不同教學方式對電腦科之學習態度之影響 99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0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 結論 111
第二節 建議 113

參考書目 121
一、中文部分 121
二、英文部份 129
附錄 135
附錄一 電腦科基礎認知測驗前測預試試題 136
附錄二 電腦科基礎認知測驗前測正式試題 140
附錄三 「電腦科」學習態度量表預試問卷 143
附錄四 「電腦科」學習態度量表正式問卷 147
附錄五 電腦科「網路與通訊」領域學習成就測驗後測預試試題 150
附錄六 電腦科「網路與通訊」領域學習成就測驗後測正式試題 155
附錄七 學習單 158
附錄八 小考試題 159


圖次
頁次
圖1-1 研究流程圖 11
圖2-1 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實施流程 24
圖2-2 小組遊戲競賽法實施流程 25
圖2-3 拼圖法二代實施流程 26
圖2-4 團體探究法實施流程 26
圖2-5 協同教學法實施流程 27
圖2-6 一起學習法的實施流程 29
圖3-1 研究架構圖 60
圖3-2 合作學習分組示意圖 84
圖3-3 傳統講述法與合作學習法座位比較圖 86


表次
頁次
表2-1 合作學習法和傳統教學法的比較 30
表2-2 合作學習之理論基礎與施行狀況相關一覽表 39
表2-3 國內合作學習相關之實證研究 46
表2-4 國外合作學習相關之實證研究 50
表2-5 國民中學電腦科課程教材綱要表 54
表3-1 實驗組與控制組兩班概況表 63
表3-2 實驗設計模式 64
表3-3 電腦科基礎認知成就測驗前測試題雙向細目表 66
表3-4 前測認知測驗預試試題之難易度與鑑別度分析表 68
表3-5 預試問卷寄發與回收情形一覽表 71
表3-6 電腦科態度量表項目分析及相關分析總表 73
表3-7 電腦科學後態度問卷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75
表3-8 電腦科學習態度量表問卷題目分配情形 76
表3-9 電腦科成就測驗(後測試題)雙向細目表 77
表3-10後測認知測驗預試試題之難易度與鑑別度分析表 79
表3-11 合作學習任務分配表 85
表3-12 合作學習觀察表 88
表3-13 進步成績計算公式及個人成績登記表 90
表3-14 小組總分記錄表 91
表4-1 實驗教學組別人數分佈表 95
表4-2 電腦科基礎認知量表t考驗分析摘要表 96
表4-3 二種教學法在學科後測之回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97
表4-4 二種教學法在學科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98
表4-5 二種教學法在認知學科後測之平均數、標準差及調整平均數分析摘要表 98
表4-6 實驗組學生在合作學習教學法滿意程度中,各向度的平均數及標準差 100
表4-7 實驗組學生在合作學習教學法滿意程度中「學習動機」向度的平均數及標準差 100
表4-8 實驗組學生在合作學習教學法滿意程度中「教師支持」向度的平均數及標準差 101
表4-9實驗組學生在合作學習教學法滿意程度中「同儕支持」向度的平均數及標準差 102
表4-10實驗組學生在合作學習教學法滿意程度中「滿意程度」向度的平均數及標準差 102
表4-11實驗組學生在合作學習教學法滿意程度中「課程認同」向度的平均數及標準差 103
表4-12實驗組學生在合作學習教學法滿意程度中「自我成就」向度的平均數及標準差 104
表4-13控制組學生在傳統講述教學法滿意程度中,各向度的平均數及標準差 105
表4-14控制組學生在傳統講述教學法滿意程度中「學習動機」向度的平均數及標準差 105
表4-15控制組學生在傳統講述教學法滿意程度中「教師支持」向度的平均數及標準差 106
表4-16控制組學生在傳統講述教學法滿意程度中「同儕支持」向度的平均數及標準差 107
表4-17控制組學生在傳統講述教學法滿意程度中「滿意程度」向度的平均數及標準差 107
表4-18控制組學生在傳統講述教學法滿意程度中「課程認同」向度的平均數及標準差 108
表4-19控制組學生在傳統講述教學法滿意程度中「自我成就」向度的平均數及標準差 108
表4-20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學習態度差異性分析表 109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書局。
王克先(1992)。學習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
王明慧(1996):國一數學科活潑化教學模式對提昇學習動機與班級學習氣氛之實驗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岱伊(2001)。小組合作學習策略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方靜丘(2003)。國中數學教師試行合作學習教學法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江文慈(1993)。槓桿認知力發展的評量與學習遷移歷程的分析—動態評量之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江武雄(1996)。建構主義的教學策略--以「科學教學專題研究」為例。建構與教學(2)。國立彰化師大科教中心。
朱文雄(1994)。班級經營。高雄:復文圖書。
李日順(2001)。國中地理科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成效之研究─以台中縣立順天國中為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李志忠、邱林貴(2002)。「合作學習」教學對高職電機科「基本電學」學習成效問題之研究-以旗山農工電機科為例。教育部九十一年度行動研究成果報告。
李佳玲(1995)。國中理化試行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茂興譯(1996)。合作。台北:巨流圖書。
李明興(2001)。高職工科專業科目應用合作學習教學法之學習成效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李彥儀(1990)。台北市國民中學導師人格特質、領導行為對班級氣氛之影響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晃吟(1995)。合作學習的技術層面。教育研究所集刊,35,3-17。
李雯婷(1997)。國二數學科合作學習中配對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在學習成效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嘉祥(1998)。合作學習對國中學生生物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鍚津(1990)。合作學習的應用。教師天地,47,48-54。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一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書局。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圖書。
吳武典(1979)。國小班級氣氛的因素分析與追蹤研究。教育心理學學報,12,133-156。
吳武典(1994)。如何培養良好的班級氣氛。生輔導通訊,33,18-23。
吳福源(2000)。國民小學教師班級營策略與班級氣氛之研究─優良教師與一般教師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生傳(1976)。影響學業成就的社會環境因素的分析與探討研究。高雄師範學報,4,167-205。
林生傳(1992)。新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五南書局。
林妙霙(1994)。合作學習對國三學生學習「地層記錄地質事件」單元成效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佩璇(1992)。台灣省高級職業學校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佩璇(1993)。合作學習在中、小學的應用(上)(下)。研習資訊,8(6),22-34。
林佩璇(1994)。合作學習在高級職業學校的應用。技術及職業教育,24,21-23。
林美伶(1998)。認知學徒合作學習對國中生英語科學習成就表現、動機信念、學習策略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書局。
林寶山(2001)。教學原理與技巧。台北:五南書局。
林建隆(2001)。合作學習的類比學習環對國中學生壓力概念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周立勳(1994)。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守榕、柳賢、施皓耀、張靜嚳、趙文敏(1996)。學門資源整合規劃資料-數學教育。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教育發展處
邱美虹與林妙霙(1996)。合作學習對國三學生學習「地層記錄地質事件」的影響。教育研究資訊,4(6),108-128。
胡俊宏(1997)。合作學習對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高職機械科機械製圖課程為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韋金龍、陳玉美(1994)。突破常態編班教學困境之途徑:合作學習。教育研究雙月刊,35,59-65。
秦翠虹(2003)。合作學習對國小英語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生玉(2003)。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書局。
郭重吉、江武雄和張文華(1997):中學數理教師在職進修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I):教師轉變與課程調整。科學教育學刊,5(3),295-320。
郭重吉(1992)。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中小學物理教育的改進。科學發展月刊,20(5),548-570。
梁鶴騰(2003)。合作學習教學法對高職汽車科建教生專業實務學習成效之實驗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論文,未出版,彰化。
粘金玉(2003)。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在高職進修學校學生會計學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粘淑芬與王志中(2003)。合作學習法應用於高職技能領域課程之探討(上)。師說雙月刊,174,50。
粘淑芬與王志中(2003)。合作學習法應用於高職技能領域課程之探討(下)。師說雙月刊,175,42-44。
陳世澎(1994)。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生數學科學習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怡靖(1999)。台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財務資本論在台灣的適用性。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陳茜如(1995)。班級氣氛與兒童生活適應和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奎熹(1982)。教師領導方式、班級氣氛與學習成就。國教輔導,19(3),7-9。
陳奎熹 (1996)。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師苑。
陳美紀、徐敏芳(1999)。「合作學習法—應用在實用技能班會計科目學習研究」。商業職業教育季刊,74,12~22。
陳淑芬(2003)。合作學習教學法對國中公民科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鳳如(1997)。台北市國中學生班級氣氛之比較研究。測驗與輔導,141,2924-2928。
陳麗娟(1994)。我國國民補習學校班級氣氛及其與成人學生學習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志華(1997)。以建構論為基礎的科學教育理念。教育資料與研究,14,74-80。
張金淑(1983)。探討合作學習方式對研究者國高職生學習效果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世忠(1998)。社會建構教學與科學概念。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24。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出版社。
張國恩(2003)。國民中學電腦課本(上、下冊)。台南:南一書局。
張淑美(1991)。「大家一起來,學得快,又好」--簡介﹕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國立編譯館通訊,5(5),43-45。
張淑美(1992)。合作學習的涵義、實施與成效。教育文粹,21,20-25。
張紹勳(1994)。SPSS For Windows 多變量統計分析。台北﹕松崗圖書。
張紹勳.張紹評.林秀娟(2002)。SPSS For Windows 統計分析-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上冊、下冊)。台北﹕松崗圖書。
張雅雯(2003)。合作學習對於高職英語學習成就、動機、及社會技巧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游惠音(1996)。同儕交互發問合作學習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社會科學習成就表現、勝任目標取向及班級社會關係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葉明達(1998)。高一學生數學合作解題與後設認知行為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葉淑真(1993)。高中音樂科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94)。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作者。
黃天助(2002)。台灣中部地區國民中學學生電腦素養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政傑與林佩璇(1992)。合作學習教學法。教與愛,39,11-13。
黃政傑(1996)。創思與合作的教學法。台北﹕師大書苑發行。
黃政傑與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書局。
黃政傑與林佩璇(2001)。合作學習。台北﹕五南書局。
黃炳煌(1993)。二十一世紀教育應培養出怎樣的國民?。研習資訊,10(1),12-15。
黃建瑜(1999)。國中理化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清雲(1999)。學習能力與組合方式對學生學習成就與互動行為的影響。大專體育學刊,1(2),61-71。
黃德祥(1995)。國中班級經營的困境與突破。教育資料與研究,6。
黃詠仁(2001)。一位國小自然科教師實施合作學習教學研究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文玲(1989)。目標設定、成就動機、自我效能與工作表現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宏珩(1997)。行動研究:以高中化學教學試行合作學習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楊坤堂(1990)。合作學習。研習資訊,67,12-15。
蔡駿暉(1996)。建構主義與合作學習—CTBERSPACE中的合作學習。教育研究雙月刊,49,13-15。
賴振榮(2001)。合作學習教學法應用於高職進修學校電子科電子實習課程學習效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臧俊維(2000)。高雄縣高一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法對數學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謝順榮(1998)。合作學習對輕度智障學生閱讀成效及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韓善民 (2001) 。我國資訊教育發展現況與展望。資訊與教育,81,7-12。
顧玉池(2000)。高雄縣高一學生數學小組合作教學對函數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劉錫麒(1993)。數學思考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二、英文部份

Anastasi, A. (1982). Psychological testing. (5th ed.)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Ahmann, J. S., & Glock, M. D.(1981). Evaluating student progress. Principles of tests and measurement.(6th ed.)Boston: Allyn and Bacon.
Bandura, A. (1988). Self- regulation of motivation and action through goal systems . In V. Hamilton , G.H. Bower , & N . H . Frijda (Eds.), Cognitive Perspectives on Emotion and Motivation (pp. 37- 61).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Conwell, C. R., & others. (1988). Students’ perceptions when working in cooperative problem solving groups. ERIC:ED 313455.
Damon, W. (1984). Peer interaction: The untapped potential.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 331-343.
Deutsch, M. (1949). An experiment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the social influence processes. Human Relations , 2, PP. 199- 232.
Devries,D.L., Edwards, K.J., & Slavin,R.E.(1978).Biracial learning teams and race relations in the classroom:Four field experiments on teams-games- tourna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70,356-362.
Edwards, C., Stout, J. (1989- 1990). Cooperative leadership: The first year.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7(4) , 38- 42 .
Farivar, S.H.(1985). Developing a cooperative learning- program in a elementary classroom: Comparative study of innovative and tradition middl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Angeles.
Garduno, E. L. H.(2001). The influence of cooperative problem solving on gender differences in achievement, self-efficacy, and attitudes toward mathematics in gifted students. Gifted Child Quarterly, 45(4), 82-268.
Graves, N. B., & Graves, T. D. (1985). Creating a coope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An ecological approach. In R. Slavin., S. Sharan., S. Kagan., R. H., Lazarowitz., C. Webb., & R. Schmuck (Eds.), Learning to cooperate, cooperating to learn (pp. 403-436). New York: Plenum.
Graves, T. (1991). The controversy over group rewards in cooperative classroom.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8(7), 77-79.
Hertz,L. R.(1992). Six mirrors of the classroom: A pathway to cooperative learning. EI Paso, TA: MTTI.
Hinde, R.J., & Kovac, J.(2001). Student Active Learning Methods in Physical Chemistry.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78(1), 93-99.
Johnson, D.W.,& Johnson, R.T.(1978).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12 (1), 3-15.
Johnson, D.W. & Johnson, R.T.(1986).Action research: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science classroom. Science and children, 24, 31-32.
Johnson, D.W., & Johnson, R.T.(1990).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Edina, Minnesota: International Book Company.
Johnson, D.W.,& Johnson R.T. (1994). The new circles of learning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and school. Boston:Allyn and Bacon.
Johnson, D.W., & Johnson, R.T.(1999). Learning together &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Boston: Allyn & Bacon.
Lauderbach, K.A.(1986). Cooperative and individual learning activities:Their effects on performance in visualization of multiview orthographic projection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 national,47, 1294.
Linn, M. C. & Burbules, N. C. (1993).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and group learning. In Tobin, K. (Ed), The praction of constructivism in science education(pp. 91-99). Washington: AAA press.
McLauchlan, D.(2001). Collaborative creativity in a high school drama class. Youth Theatre Journal, 15, 42-58.
Munoz d., & Bustillo, C. (1996). Improving classroom climat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96381).
Napierkowski, H.(2001).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sense of audience in two computer-mediated discourse communities. Annual Meeting of the Conference on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52(27). Denver, CO.
Nattiv,A.(1986). The eff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struction strategies on a chievement among sixth grade social studies student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Noll , V. H., Scannell, D. P., & Craig, R. C. (1979).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4th ed.). Boston:Houghton Mifflin.
Parker, R.E. (1985). Small-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improving academic, social gains in the classroom. NASSP Bulletin, 69(479), 48-57.
Peklaj, C. & Vodopivec, B.(1999). Effects of cooperative versus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on cognitive, affective, meta cognitive and social processes in students.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14(3), 359-73.
Phipps, M., Phipps, C., Kask, S., & Higgins, S.(2001). University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mplications for administrators and instructors. 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24(1), 14-21.
Robbins, S.P.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9 edition),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Scott, T.M.(1984). The eff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on relationships with peers, attitudes toward self and school, and achievement in spelling of ethnically diverse elementary students (interdependent integration, student- teams, multiethnic,minority).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6 ,1503.
Sharan, S., & Sharan, Y.(1976). Small-group teaching.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
Shumway, S., Saunders, W., Stewardson, G., & Reeve, E. (2001). A comparison of classroom interpersonal goal structures and their effect on group problem- solving performance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their learning environment.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acher Education, 38(3), 6-24.
Slavin, R.E.(1978). Student teams and achievement division.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12, 39-49.
Slavin, R.E.(1983). Student team learning:An overview and practicle guide. Washington, DC: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qtion.
Slavin, R.E.(1984). Students motivation students to excel:Cooperative incentives,cooperative tasks,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5, 53-63.
Slavin, R.E.(1985). Learning to cooperate , cooperating to learn. New York:Plenum.
Slavin, R. E. (1989). Research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consensus an controversy.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7(4), 52-54.
Slavin, R.E.,(1990). Comprehensive cooperative learning models﹕Embedding c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curriculum and the school. In Sharan, S. (Ed.)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and research. 261- 284.
Slavin, R.E. , (1991).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8(5) , 71–82.
Slavin, R.E. & Stevens, R.J.(1993). The cooperative elementary school: Effects on students' achievement, attitudes and social relations. Elementar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1993, 1.
Slavin, R.E.(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Boston: Allyn & Bacon.
Sharan, S., & Shachar, H. (1988) Language and learning in the cooperative classroom, Springer Verlag: New York Inc.
Sumsion, J., & Patterson, C. (2002). Collaborative learning on-line: overcoming the tyranny of distance. Elementar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2002, 3.
Vygotsky,L.S. (1978). Mind in society. Cambridge ,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s,S. (1992). Cooperative learning shows staying power. ASCD UPdate,34(2) ,1-2.
Webb, C. (1985).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In Slavin, R., etal.(Eds.) Learning to cooperate,cooperating to learn, PP. 173- 17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張琬琳,1988,「養貓賺大錢,一年十幾億」,新新聞週刊,761期:91-97。
2. 韓善民 (2001) 。我國資訊教育發展現況與展望。資訊與教育,81,7-12。
3. 楊坤堂(1990)。合作學習。研習資訊,67,12-15。
4. 黃德祥(1995)。國中班級經營的困境與突破。教育資料與研究,6。
5. 黃清雲(1999)。學習能力與組合方式對學生學習成就與互動行為的影響。大專體育學刊,1(2),61-71。
6. 黃炳煌(1993)。二十一世紀教育應培養出怎樣的國民?。研習資訊,10(1),12-15。
7. 張淑美(1992)。合作學習的涵義、實施與成效。教育文粹,21,20-25。
8. 張世忠(1998)。社會建構教學與科學概念。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24。
9. 曾志華(1997)。以建構論為基礎的科學教育理念。教育資料與研究,14,74-80。
10. 陳鳳如(1997)。台北市國中學生班級氣氛之比較研究。測驗與輔導,141,2924-2928。
11. 陳美紀、徐敏芳(1999)。「合作學習法—應用在實用技能班會計科目學習研究」。商業職業教育季刊,74,12~22。
12. 郭重吉(1992)。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中小學物理教育的改進。科學發展月刊,20(5),548-570。
13. 郭重吉、江武雄和張文華(1997):中學數理教師在職進修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I):教師轉變與課程調整。科學教育學刊,5(3),295-320。
14. 韋金龍、陳玉美(1994)。突破常態編班教學困境之途徑:合作學習。教育研究雙月刊,35,59-65。
15. 林佩璇(1994)。合作學習在高級職業學校的應用。技術及職業教育,24,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