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淑霞(民 90)。國中教育人員對於師融合教育態度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永昌(民 78)。台北市國小學生對弱視學生接納態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土論文(未出版)。李玉琴(民 91)。東部地區國小學生對聽覺障礙同儕的接納態度與互動模式之調查。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芃娟(民 81)。啟智班教師與家長對智能不足學童教育態度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97-131頁。李美枝(民 80)。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
李碧真 (民 76)。國民中學學生對聽覺障礙學生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武典 (民 82 )。特殊教育的理念與作法。台北市:心理
出版社。
吳武典 ( 民 87 )。教育改革與特殊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3,197-219吳宗賢 (民 66)。學生個人品質與教師期待及喜愛的關係。師大育研究所集刊,19輯,27-76。
吳淑美 (民 87)。學前融合班教學理念篇。台北:心理。
吳勝儒 (民 89)。高級職業學校學生對智能障礙同儕的態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土論文(未出版)。吳聰賢 (民 73)。態度量表的建立。載於楊國樞等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臺北:東華。
吳麗君 (民 76)。國民中小學師生對視覺障礙學生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土論文(未出版)。沈寶玉 ( 民 90 )。國內博碩士論文有關對身心障礙者接納態度之研究的研究分析。特教園丁,16卷3期,1-7。杞昭安(民 83)。師範學院學生對視覺障礙兒童態度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2,117-147頁。
邱上真(民 88)。融合教育問與答。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年刊:迎千禧談特教,頁1-26。台北: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邱佩瑩(民 83)。國小學生對自閉症兒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土論文(未出版)。林素美(民 76)。國小學生對肢體障礙學生態度改變實驗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土論文(未出版)。林貴美 ( 民 89 )。融合教育與學校再造。載於融合教育論文集,頁1-16。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林貴美 ( 民 89 )。特殊教育的新精神:尊重個別差異融合不同於群體。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E世代特殊教育,172-191。台北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胡永崇 ( 民 85 )。障礙兒童轉介前介入的意義與做法。特教園丁,12卷1期,24-27。徐光國(民 85)。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
涂添旺( 民 91 )。台中市國民小學學生對視覺障礙學生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梁偉岳( 民 84 )。國小學生對不同回歸方式智能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教育部 ( 民 92 )。特殊教育統計年報。
教育部九十年四月三十日台(九0)特教字第九00五三八八六號函。
教育部(民 86)。特殊教育法規選輯。台北: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劉安彥 (民 71)。心理學(二版)。台北:三民。
張正偉(民 88)。社會心理學。台北,精銳。
張春興 (民 74)。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 (民 7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 (民 8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素貞 (民 88 )。從融合教育談學校行政及普通班教師因應之道-以面對身心障礙學生為例。北縣國教輔導9,45-46。張蓓莉 (民 79 )。特殊班或資源班與普通班之溝通與交流。特殊教育季刊,35,1-8。張照明 (民 85 )。大學生對視覺障礙同儕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瑞文(民 91)。國民中學教師對聽覺障礙學生融合教育的認知與支持度的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趙居蓮譯 (民 85 )。社會心理學。台北,桂冠。
黃中天(民 81)。心理學。台北:桂冠。
黃富廷(民 84)。國中學生對智能障礙學生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瑞珍、許秀英 (民 81)。台北市聽覺障礙接納態度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期,61-72 頁
黃慈愛 (民 88)。國小四年級普通班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同儕接納課程之教學成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郭生玉 (民 74)。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
蔡昆瀛 (民 89 )。融合教育理念的剖析與省思。國教新知,47(1),50-47。鄭麗月 ( 民 88 )。從特殊兒童的融合教育談學校行政的配合。特教新知通訊,6(1),1-4。二、英文部分
Baker, L. D. & Reitz, H. J. (1978) . Altruism toward the blind: Effects of sex of helper and dependency of victim.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04, 19-28
Baron, R, A. & Greenberg, J. (1990) .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the human side of work(3rd ed.) . Boston, MA: Allyn & Bacon.
Boyer, W. A. R. &Bandy, H. E. ( 1993 ) . The impact of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on rural teacher in British Columbia.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66 478 )
Davis, S. W. ( 1994 ) . Full inclusion of students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disabilities: how to administrators and teachers feel about it?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Louisville,1994),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
Fulk, B. J. M. &Hirth, M. A. (1994). Perceptions of special education program effectiveness and attitudes toward inclus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4 595)
Gates, D. L. &Yell, M. L. (1994). Service delivery models and students with emotional disabilities and behavior disorders: A rural perspectiv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69 608)
Henerson, M.E.,Morris, L. L.,& Taylor, C. (1987). How to Measure. 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Katz, D. & Stotland, E.A.(1959). A preliminary statement to a theory of attitude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S.Koch(Ed.) S.,Psychology: A study of a science. NY: McGraw-Hill, -,423-475.
Meijer, C.J. Piji, S.J., & Hegarty, S.(1997).Inclusive Education. London:David Fulton.
Miller,K. J. & Savage, L. B. (1995) .Including general education in inclus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81 322)
Smith, M. S.(1998).Prooject C. H. A. N. G. E.:Concepts of Handicaps and Attitudes Need. Guidance and Education. Primary Curriculum 「K-3」.(ERIC Document Reproducation Service No. ED 210851)
Vaughn, S., Schumm, J. S., Jallad, B., Slusher, J., &Saume11,L. (1994). Teachers’ views of inclusion : I’d rather pump ga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0 9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