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文化雙月刊編輯部(1997)。〈台灣原住民社會大事記〉,《山海文化》雙月刊,第15期,頁22-46。
文訊月刊社(1987):〈當代文學問題討論會之二─報導文學〉,《文訊》雜誌,第29期,頁165-185。
王石番(198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
王志弘編著(2000)。《文化研究講義‧上冊》。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
王嵩音(1998a)。《台灣原住民與新聞媒介:形象與再現》。台北:時英。
王嵩音(1998b)。〈台灣原住民還我土地運動之媒體再現〉。《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2期。網址:http://news.creativity.edu.tw/papers/ccs_97%5C027.htm台邦‧撒拉勒(1993)。〈廢墟故鄉的重生:從《高山青》到部落主義─一個原住民運動者的觀察和反省〉,《台灣史料研究》,第2期,頁28-40。
瓦歷斯‧諾幹(1998)。〈台灣原住民文學的去殖民─台灣原住民文學與社會的初步觀察〉,收錄於孫大川主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上)》,頁17-51。台北:印刻。
夷將‧拔路兒(1994)。〈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發展之初步探討〉,《山海文化》雙月刊,第4期,頁22-38。
江育翰(2000)。〈族群的傷痛:以1978~1995年時報報導文學獎得獎作品為例〉,《南師語教系學刊》,第4期,頁85-113。
吳宜蓁(1998)。《議題管理─企業公關的新興課題》。台北:正中。
吳家君(1997)。《台灣原住民文學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呂芊霈(1999)。〈臺灣近十年來少年小說主題之研究-以臺灣省兒童文學創作獎為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呂雪彗(2002)。〈核廢料終結處替代方案三離島選一〉,收錄於《原住民族》電子報,第18期。網址:http://abo.theleft.org.tw/
宋國誠(2003)。《後殖民論述─從法農到薩伊德》,台北:擎松。
李亦園(1986)。〈序〉,收錄於胡台麗《性與死》,頁8-14。台北:三民。
李利國(1988)。《時空的筆記》。台北:時報。
李欽湧(1994)。《社會政策分析》。台北:巨流。
李瑞騰(1984)。〈從愛出發─近十年來台灣的報導文學〉,《文藝復興月刊》,158期,頁50-58。汪明輝(2000)。〈台灣原住民民族主義的空間性:由社會運動到民族發展〉。《國立台灣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29期。
汪明輝(2001)。〈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回顧與展望〉。網址:http://www.geo.ntnu.edu.tw/faculty/tibu/%E5%8F%B0%E7%81%A3%E5%8E%9F%E4%BD%8F%E6%B0%91%E6%97%8F%E9%81%8B%E5%8B%95%E7%9A%84%E5%9B%9E%E9%A1%A7%E8%88%87%E5%B1%95%E6%9C%9B%E7%99%BC%E8%A1%A8%E6%90%9E.htm
周瑞貞(1997)。《台灣原住民族社會運動之意義建構與媒體策略分析》。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碩士論文。林秀梅(2001)。《台灣原住民報導文學作品研究》。台北市立師院應用語文所碩士論文。林淑雅(2000)。《第一民族:台灣原住民運動的憲法意義》。台北:前衛。
林福岳(2002)。《族群認同下的社區傳播─以美濃反水庫運動論述為研究脈絡》,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林鍾雄(1987)。《台灣經濟發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
林燿德(1987)。〈臺灣報導文學的成長與危機〉,《文訊月刊》,第29期,頁153-185。邱貴芬(1997)。《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
邱貴芬(2002)。《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
洪田浚(1994)。《台灣原住民籲天錄》,台北:台原。
倪炎元(1999)。〈從「山胞」到「原住民」──報紙對原住民「正名運動」的論述分析〉,《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第五章,頁119-167。台北:韋伯文化。
夏美寬(1997)。《要求名字的主人》,台南:人光。
孫大川(1992)。〈原住民文化歷史與心靈世界的摹寫─試論原住民文學的可能〉,收錄於孫大川主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上)》,頁17-51。台北:印刻。
孫大川(1995)。〈夾縫中的族群建構─泛原住民意識與台灣族群問題的互動〉,《山海文化》雙月刊,第12期,頁91-105。
孫秀蕙(1994)。〈情境理論在環保公關上之運用〉,收錄於郭良文主編《台灣的環保公關》,頁73-94。台北:巨流。
孫秀蕙(1994)。〈環保團體公共關係策略之探討〉,收錄於郭良文主編《台灣的環保公關》,頁125-158。台北:巨流。
孫秀蕙(1997)。《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研究實例》。台北:正中。
高信疆(1980)。〈永恆與博大─報導文學的歷史線索〉,收錄於陳銘磻編《現實的探索─報導文學討論集》。台北:東大。
高信疆編(1986)。《體檢美麗島─1985台灣生活批判》。台北:敦理。
張文強(2001)。〈從資訊操控到社會知識建構:一種觀看公共關係的方式〉,《廣告學研究》,第17期,頁45-60。張京媛(1995)。〈彼與此─愛德華‧薩伊徳的《東方主義》〉,收錄於張京媛主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
張釗維(2000)。〈在獨立之外─獨立音樂的社會運動空間〉,《原住民族》電子報,第3期,網址:http://abo.theleft.org.tw/
張耀仁(2001)。〈再思考「報導文學在台灣(1949-1999)─一個歷史分析取徑的文學傳播研究」〉,中華傳播學會2001年會暨論文研討會會議論文。
許安琪(1994)。〈企業如何在環保議題下進行行銷溝通〉,收錄於郭良文主編《台灣的環保公關》,頁17-40。台北:巨流。
郭 誠等箸(1992)。《邊地發聲》。台北:唐山出版社。
郭良文主編(1994)。《台灣的環保公關》。台北:巨流。
陳芳明(2002)。《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
陳昭如(1994)。〈原住民新聞與漢人新聞媒體─以三次「還我土地運動」新聞為例的初步探討〉,《山海文化》雙月刊,第5期,頁82-93。
陳柏州(2002)。《候選人競選新聞發布策略分析─2001年宜蘭縣立法委員選舉個案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銘磻編(1990)。《現實的探索─報導文學討論集》,台北:東大。
陳儒修(1997)。〈電影中的台灣意識:殖民論述與殖民記憶〉,收錄簡瑛瑛主編《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異、主體性》,台北:立緒。
陳燕華紀錄(1980)。〈報導文學往何處去─文藝主流主流座談會〉。台灣新聞報1980年11月20-21日,第12版。
彭小妍(1994)。〈族群書寫與民族、國家─論原住民文學〉,收錄於孫大川主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上)》頁279-302。台北:印刻。
彭家發(1993)。〈細說新新聞與報導文學〉,《新聞鏡週刊》,第263期,頁30-33。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第8期,頁5-42。焦 桐(1998)。《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台北:時報文化。
須文蔚(1996)。〈報導文學在台灣,1949-1994〉,《新聞學研究》,第51期,頁121-142。須文蔚(2002)。〈再現台灣田野的共同記憶〉,收錄於向陽、須文蔚主編《報導文學讀本》。台北:二魚。
須文蔚(2003)。〈臺灣文學傳播者之特質分析〉,發表於「第一屆文學傳播與接受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主辦。
黃葳葳(1999)。《文化傳播》。台北:正中。
黃懿慧(1994)。〈核四溝通問題剖析〉,收錄於郭良文主編《台灣的環保公關》,頁159-215。台北:巨流。
黃懿慧(2000)。〈90年代台灣公共關係研究之探討─版圖發展、變化與趨勢〉,收錄於郭良文主編《2000傳播論文選集》,頁169-222。台北:中華傳播學會。
黃懿慧(2001)。〈公共關係之「關係」研究─研究方向的省思與展望〉,《廣告學研究》,第17期,頁21-44。楊 渡、王妙如(2001)。〈「人生採訪─當代作家映象」:陳映真〉。網址:http://ceiba.cc.ntu.edu.tw/01039/wwwboard/board21/messages/1.htm
楊孝榮(1982)。《傳播研究方法總論》。台北:三民。
楊素芬(1999)。《台灣報導文學研究》。中央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廖炳惠(1997)。〈後殖民研究的問題及前景:幾個亞太地區的啟示〉,收錄於簡瑛瑛主編《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異、主體性》,台北:立緒。臧國仁(1994)。〈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的互動〉,《新聞鏡週刊》,第290期,頁6-9。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三民。
臧國仁(2001)。〈公共關係研究的內涵與展望─十字路口的觀察〉,《廣告學研究》,第17期,頁1-20。趙 嬰(1985)。《公共關係》。台北:經世書局。
趙中麒(2001)。《部落主權與文化實踐:台灣原住民民族自治運動之理論建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 禾(1995)。〈黑色的雅典─最近關於西方文明起源的論爭〉,收錄於張京媛主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
劉秋月(2003)。〈從行銷傳播觀點檢視邵族正名過程之策略運用〉。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源林(1999)。〈薩伊德與《東方主義》〉,收錄於Said, Edward. W.(1978). Orientalism. 王淑燕等譯(1999)。《東方主義》。台北:立緒。
鄭明娳(1988)。〈報導文學與文學的交軌─報導(告)文學初論〉,收錄於氏著《當代文學氣象》。台北:光復書局。
鄭瑞城(1991)。〈從消息來源途徑詮釋近用媒介權:台灣的驗證〉,《新聞學研究》,第45期,頁39-56。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報社。
鍾 喬(1990)。《回到人間的現場》,台北:時報。
羅文輝(1991)。《精確新聞報導》。台北:正中。
關曉榮(1987)。〈一個蘭嶼能掩埋多少「國家機密」〉,《人間》,第26期,頁90-115。
關曉榮(2001)。〈驅逐惡靈的雅美長矛〉,《原住民族》電子報,第11期。網址:http://abo.theleft.org.tw/
關曉榮(2001)。〈國境邊陲蘭嶼─土地的創傷與人的吶喊〉,《原住民族》電子報,第11期。網址:http://abo.theleft.org.tw/
Brooker, Peter.(1999). A Concise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 London: Routledge. Pp.118-119.
Carney, T. F.(1972). Content analysis: A technique for systematic inference from communication, Winnipeg: Uni. Of Manitoba Press.
Carrafee, Kevin. M.(1990).Defining Solidarity: Themes and Omissions in Coverage of the Solidarity Trade Union Movement by ABC News. Journalism Monographs, No. 119, Feb.
Gandy Jr., O. H.(1982). Beyond agenda setting: Information subsidies and public policy, Norwood: Ablex.
Escarpit, Robert.(1958). Sociologie de la litt ratur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顏美婷編譯(1988)。《文學社會學》。台北:南方。
Fanon, F.(1952). Black skins, White Masks. New York: Grove Press.
Gilber, B. M. al.(1997). Postcolonial Criticism. 楊乃喬等譯(2001)。《后殖民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Grunig, J. E. & Hunt, T.(1984). Managing Public Relation. New York: CBS College Publishing.
Grunig, J. E.(1979). Defining public in public relations: The case of a suburban hospital. Journalism Monographs, Vol. 46.
Grunig, L. A.(1992). Power in the public relations department. In J. E. Grunig(ed.), Excellence in public relations and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Kim, Y. Y.(1981, May 21-25). Intercultural Communa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Immigrant Acculturation. Paper presented in the panel, Contextual Varitions of International Communation Association, Minneapolis, Minnesota.
Lesly, Philip. eds.(2000). Sociologie de la litt ratur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石芳瑜、蔡承志、溫蒂雅、陳曉開等譯。《公關聖經》。台北:商周。
Manning, P. K. & B. Cullem-Swan.(1994). Narrative, Content, and Semiotic Analysis. Pp. 464-477 In N. K. Denzin and Y. 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Sage.
Said, E. W.(1978). Orientalism. 王淑燕等譯(1999)。《東方主義》。台北:立緒。
Tuchman, G.(1978). Making news: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New York: Free Press.
(網路資料4-1)《多元文化FAQ》,網址:http://163.25.117.157/multiculture/07FAQ/FAQ.htm
(網路資料4-2)《亞泥案始末》,網址:http://ecocity.ngo.org.tw/newfile/maintopic/taruko/taruko1.htm#4
(網路資料4-3)《當代噶瑪蘭人認同及相關大事紀》,網址:http://www.sinica.edu.tw/~pingpu/museum/society/weallpinpu/kavalan.htm
(網路資料4-4)網址:http://www.ntnu.edu.tw/mcom/thesis/8810.html;
(網路資料5-1)《街頭社會學論壇》,網址:http://groups.msn.com/gdu0jbnu4dgbqgjebvn4stsi02/general.msnw?action=get_message&mview=0&ID_Message=517&LastModified=4675442455766590184
(網路資料5-2)《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網址:http://www.apc.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