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3 07:0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關曼君
研究生(外文):Man-Chun Kuan
論文名稱:唐詩中女仙、道家女子之研究
指導教授:羅宗濤羅宗濤引用關係鄭文惠 - 召集委員
口試委員:劉漢初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5
中文關鍵詞:女仙唐詩道家女子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42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文由女仙與道家女子入手,別其類型,析其特色,以歸納唐代女仙、道家女子在唐詩中的身影。
唐以前女仙類型可分為兩類,智慧女仙與愛情女仙,傳達時人欲得道登仙,與對女仙溫柔多情的想望,此時的女仙亦師亦母。唐以後,女仙特色有三,一為天生仙骨,注定仙緣,二為華容月色,美艷無雙,三為具備特殊能力,如飛天隱形,有特殊道具,如仙桃、符籙。同時歸納出,女仙除飛昇之日,以形緩上,其餘下凡或遊歷,皆乘龍、鳳、鶴或車,反映仙人的神通廣大,能駕馭萬物。於是,在男性文人筆下的女仙,有著文人對其欲望投射、渴望實現的驗證,用想像界的不可思議,補現實之不足。
其後,由道家女子的身分認同討論其與詩作、空間之相關。歸納出道家女子的身分認同強烈,有的將女冠身分視為終生所託,有的將之視為養老之方,有的將之視為職業,有的則認同不其拘禮俗的自由。發展於空間,就可見出,入道動機不同,其所選擇的生活方式亦有所不同,有在皇家宮觀中養老,有在洞天福地中尋道,有在城市中不改其志,作各自的女冠。共同特色是,有更多自我處理的空間與時間,有更多選擇,可以作自己的主人。
隨之討論宮觀空間帶給女冠的影響,一個是公眾的傳播功能,影響其創作與詩作流傳、與人交往的契機;一個是私情交流,享受其特殊身分地位的福利,如出入自由、結交自由、言論自由、思想自由。
最後,整體討論在父權制度下,此兩類特殊的文學描寫所隱含的意蘊為何,歸納出父權制度的陰謀化,以彰顯之名,行壓抑之實,女性自我書寫使得女仙與女冠兩種角色的融合與失焦。最後,提出的新的道家女子分類之說。
唐詩中的女仙與道家女子身影,由最初的相離,至於相融,女冠被視為女仙,女仙被稱為女冠,兩者殊途而同歸。本文企圖打破女仙崇拜等同提高女性地位之說、女仙是道家女子學仙目標之說。綜上所論,女仙崇拜是男性文人愈掩彌彰之舉,女冠與女仙實為同流而異名也。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前賢研究概況…………………………….9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15
第四節 女仙的定義與類別……………………..17

第二章  唐詩中的女仙 ……………………30
第一節  唐詩中的女仙特色………………….….30
第二節 女仙描寫與詩人對神仙世界的想望……49

第三章  唐詩中的冠觀、女子與身分認同…53
第一節  唐詩中冠觀的類型 ………………………53
第二節 女子、道教中的身分/認同 …………...85


第四章  女性才情與發展空間(道觀)之相關………………………………………………………99
第一節 道教空間對文學的影響 ……………………99
第二節 女子宮觀的雙重功能 …………………...102
第三節 女冠的「自己的房間」 ………….………106
第四節 女性才情在道觀中得以抒發與成長 …….108

第五章  女仙與女冠 ………………………113
第一節 男性觀照下的女仙形象 ………………….113
第二節 女仙與女冠的融合與失焦 ………..…….116

第六章 結論 ……………………………119

參考書目 ………………………………………121
參考書目

一、古籍

《通典》,唐.杜佑,(北京:中華書局,1996)

《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後晉 ‧劉昫,(臺北市:鼎文書局,1992)

《唐摭言校注》,五代‧王定保撰; 姜漢椿校注,(上海市: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唐大詔令集》,宋.宋敏求,(北京市:商務印書館,1959)

《長安志》,宋.宋敏志,(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66,百部叢書集成本)

《唐會要》,宋‧王溥,(臺北市:臺灣商務書局,1968)

《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宋.歐陽修,宋祁撰,(臺北市:鼎文書局,1994)

《兩京城坊考》,清‧徐松,(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66,百部叢書集成本)

《諸子集成》,國學整理社編,(北京市:中華書局,1961.07)

《列子》,列子,收錄於《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北京市:中華書局,1979.10)

《山海經校注》,袁珂校注,(里仁書局,1995,初版三刷)

《列仙傳》,西漢.劉向,(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66,百部叢書集成本)

《漢武帝內傳》,班固(32-92),(臺北市:藝文書局,1968,百部叢書集成本)

《神仙傳》,晉.葛洪,(北京:中華書局,1985,叢書集成初編本)

《搜神記》,晉‧干寶,(臺北市:里仁書局,1981)

《玄怪錄》,唐.牛僧儒,(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9)

《續玄怪錄》,唐.李復言,(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9)

《神仙感遇傳》,五代.杜光庭,收入(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112-113。

《墉城集仙錄》,五代.杜光庭,收入(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114-116。

《太平廣記》,宋.李昉等編,(北京市:中華書局出版,1961)

《唐語林》,宋.王讜,(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68,百部叢書集成本)

《南部新書》,宋.錢易,(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65,百部叢書集成本)

《唐詩紀事》,宋‧計有功,(臺北市:鼎文書局,1978)

《名媛詩歸》,明‧鍾惺,(臺灣: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唐音統籤》,明‧胡震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全唐詩》,清.康熙御製,(北京:中華書局,1996)

《全唐文及拾遺》,清‧董誥(編),陸心源(補輯),(臺灣:大化書局,1987.03)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臺北市,藍臺書局,1980)

《洞玄靈寶道學科儀》,南朝.?:,收錄於白雲觀長春真人編纂,新文豐編審部編輯:《正統道藏》,(臺北市:新文豐,1985-1988),太平部。

《真靈位業圖》,梁‧陶弘景撰,(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66,百部叢書集成本)

《雲笈七籤》,宋.張君房,(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

《歷代真仙體道通鑑》,元.趙道一,收錄於胡道靜等選輯:《道藏要籍選刊》(上海:上海古籍, 1989),第6冊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後集》,元.趙道一,收錄於胡道靜等選輯:《道藏要籍選刊》

(上海:上海古籍, 1989),第6冊

《歷代真仙體道通鑑續篇》,元.趙道一:,收錄於胡道靜等選輯:《道藏要籍選刊

》(上海:上海古籍, 1989),第6冊



《正統道藏》,白雲觀長春真人編纂,新文豐編審部編輯,(臺北市:新文豐,1985-1988)

二、專著

王夫之:《楚辭通釋》,(臺北市,廣文書局,1979)

王靜芝:《詩經通釋》,(台北縣:輔仁大學文學院,1995.03,14版)

王叔岷:《列仙傳校箋》,(臺北市:中研院文哲所,1995)

王琦輯注:《李太白全集》,(北京市:中華書局,1999)

文英玲:《陶弘景與道教文學》,(香港:聚賢館文化有限公司出版,1998)

中國道教協會研究室編:《道教史資料》,(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朱自清、郭沫若、吳晗、葉聖陶輯:《聞一多全集》,(臺北市:里仁書局,1993)

江聰平校注:《許渾詩校注》,(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76)

李斌城等著:《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李養正:《道教與中國社會》,(臺北市: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89)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灣:學生書局,1986)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市:學生書局,1989)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臺北市:學生書局,1991)

沈惠英:《唐代青樓詩人及其作品研究》,(臺北縣:天工書局,1991)

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周紹良主編,趙超副主編:《唐代墓誌彙編》,(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92)

洪淑苓、鄭毓瑜等合著:《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性別/文學研究會主編),(臺北市:里仁出版,1997年9月)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臺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年二刷)

孫康宜《文學的聲音》,(臺北市:三民書局,2001年10月)

孫昌武:《道教與唐代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市:明文書局,1994)

翁俊雄:《唐代人口與區域經濟》,(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5)

張蓬舟:《薛濤詩箋》,(四川省: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張松輝:《唐宋道家道教與文學》,(湖南: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04)

張澤洪:《道教神仙信仰與祭祀儀式》,(臺北市:文津書局,2003)

徐俊:《敦煌詩集殘卷輯考》,(北京市:中華書局,2000年6月)

陳文華:《唐女詩人集三種》,(臺灣:仁愛書局,1985年1月)

陳尚君:《全唐詩補編》,(北京市:中華書局,1992)

陳寅恪:《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臺北市:里仁書局,1994)

陳清僑編:《身分認同與公共文化—文化研究論文集》,(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學生書局,1999年9月)

康正果:《風騷與豔情》,(河南省: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傅勤家:《中國道教史》,(台灣:商務出版社,1974年1月)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臺灣:文史哲出版社,1996)

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0)

黃永武:《中國詩學思想篇》,(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1976年4月)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1976年6月)

黃世中:《唐詩與道教》,(桂林:灕江出版社,1996)

鄧小南主編:《唐宋女性與社會》,(上海市: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市:稻鄉出版社,1992)

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 續集》,(臺北市:稻鄉出版社,1992)

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 三集》,(臺北市:稻鄉出版社,1993)

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在法律上之地位》,(臺北市:稻鄉出版社,1993)

馮翰士、廖炳惠主編:《文學、認同、主體性—第二十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集》,(臺北市: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東海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出版,1998)

葉舒憲:《高唐神女與維納斯:中西文化中的愛與美主題》,(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葉舒憲主編:《性別詩學》,(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詹石窗:《道教與女性》,(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2刷)

詹石窗:《道教文學史》,(上海市:文藝出版社,1994)

詹石窗:《道教術數與文藝》,(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8)

劉守華:《道教與中國民間文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

劉精誠:《中國道教史》,(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8,二刷)

楊建波:《道教文學史論稿》,(武漢:武漢出版社,2001年)

鄭志敏:《細說唐伎》,(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7)

簡宗梧:《漢賦史論》,(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3)

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臺北市:里仁出版,1997)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市: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理經典》,(臺北市: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嚴明、礬琪合著:《中國女性文學的傳統》,(中華發展基金會、洪葉文化聯合發行,1999)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撰,歐陽子、楊美惠、王愈靜譯:《第二性》,(臺北市:志文出版社,1994)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要譯:《規訓與懲罰》,(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

維金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臺北市:天培文化出版社,2000)









三、期刊論文

方玲:〈中國古代的女仙──道教與女丹﹝〈Immortelles de la Chine Ancienne Taoisme et Alchimie Feminine〉by Catherin Despeux著﹞,《漢學研究通訊》,第11期(1992年9月),頁208-209。



李豐楙:<唐代社會與女冠>,《第一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市:中華民國唐代研究學者聯誼會出版;臺灣學生書局總經銷,1989年),頁159-190。

李豐楙:<唐人葵花詩與道教女冠 : 從道教史的觀點解說唐人詠葵花詩>,《中外文學》,(中華民國第五屆國際比較文學會議論文專號‧上)第16卷第6期(1987年11月),頁36-63。



杜慧卿:〈道教女神、女仙觀念之演變〉,《道教學探索》,第9期(1995年12月),頁412-424。



林雪鈴:<唐詩中的皇家女冠綜述>,《東方人文學誌》,第1卷第2期(2002年月6),頁39-60。



段莉芬:〈從太平廣記「神仙類」、「女仙類」看唐人仙道傳其中的成仙理論與條件〉,《古典文學》,第14期(1997年5月),頁333-372。



張修容:<唐代女冠與娼妓詩歌>,《聯合文學》,2: 5=17(1986年3月)。



張小虹:〈當神還是女人的時候〉,刊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6年1月7日。



張桂華:〈從女仙傳試探道教中的女性〉,《道教學探索》,第10期(1997年9月),頁429-442。



楊莉,〈「女冠」芻議:一種宗教、性別與象徵的解讀〉,《漢學研究》,19:1(2001年),頁167-185。











四、學位論文

周次吉:《唐碑誌所見女子身分與生活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1)

張慧娟:《唐代女詩人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76)

嚴紀華:《全唐詩婦女詩歌之內容分析》,(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81)

吳淑玲:《唐詩中的仙境傳說研究》,(東海中文所碩士論文,1987)

李孟君:《唐詩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2)

陳雅玲:《唐代伎女研究》,(臺灣師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

段莉芬:《唐五代仙道傳奇研究》,(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7)

吳碧真,《唐代女仙傳記之研究---以《墉城集仙錄》為主的考察,(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

段莉芬:《唐五代仙道傳奇研究》,(東海中文所博士論文,1998)

陳怡秀:《帝女神話研究》,(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

陳玉萍:《唐代小說中他界女性形象之虛構意義研究》,(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

謝麗卿:《唐代女冠研究》,(中興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8)

周芳仰:《「神女論述」與「欲望文本」——宋玉賦到江淹賦》,(清華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0)

林雪鈴:《唐詩中的女冠》,(中正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

郭雅鈴:《女冠、女仙與唐代社會》,(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方玲:〈中國古代的女仙──道教與女丹﹝〈Immortelles de la Chine Ancienne Taoisme et Alchimie Feminine〉by Catherin Despeux著﹞,《漢學研究通訊》,第11期(1992年9月),頁208-209。
2. 方玲:〈中國古代的女仙──道教與女丹﹝〈Immortelles de la Chine Ancienne Taoisme et Alchimie Feminine〉by Catherin Despeux著﹞,《漢學研究通訊》,第11期(1992年9月),頁208-209。
3. 李豐楙:<唐人葵花詩與道教女冠 : 從道教史的觀點解說唐人詠葵花詩>,《中外文學》,(中華民國第五屆國際比較文學會議論文專號‧上)第16卷第6期(1987年11月),頁36-63。
4. 李豐楙:<唐人葵花詩與道教女冠 : 從道教史的觀點解說唐人詠葵花詩>,《中外文學》,(中華民國第五屆國際比較文學會議論文專號‧上)第16卷第6期(1987年11月),頁36-63。
5. 杜慧卿:〈道教女神、女仙觀念之演變〉,《道教學探索》,第9期(1995年12月),頁412-424。
6. 杜慧卿:〈道教女神、女仙觀念之演變〉,《道教學探索》,第9期(1995年12月),頁412-424。
7. 林雪鈴:<唐詩中的皇家女冠綜述>,《東方人文學誌》,第1卷第2期(2002年月6),頁39-60。
8. 林雪鈴:<唐詩中的皇家女冠綜述>,《東方人文學誌》,第1卷第2期(2002年月6),頁39-60。
9. 段莉芬:〈從太平廣記「神仙類」、「女仙類」看唐人仙道傳其中的成仙理論與條件〉,《古典文學》,第14期(1997年5月),頁333-372。
10. 段莉芬:〈從太平廣記「神仙類」、「女仙類」看唐人仙道傳其中的成仙理論與條件〉,《古典文學》,第14期(1997年5月),頁333-372。
11. 張桂華:〈從女仙傳試探道教中的女性〉,《道教學探索》,第10期(1997年9月),頁429-442。
12. 張桂華:〈從女仙傳試探道教中的女性〉,《道教學探索》,第10期(1997年9月),頁429-442。
13. 楊莉,〈「女冠」芻議:一種宗教、性別與象徵的解讀〉,《漢學研究》,19:1(2001年),頁167-185。
14. 楊莉,〈「女冠」芻議:一種宗教、性別與象徵的解讀〉,《漢學研究》,19:1(2001年),頁167-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