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古典文獻〈民國之前〉
周•李耳著,王弻注,《老子道德經注》,台北:世界,1996。
周•墨翟著 孫詒讓著,《墨子閒詁》,台北:華正,1995。
漢•王充撰,《論衡》一二冊,台北:中華, 1976。
漢•韓嬰撰,許維遹校釋,《韓詩外傳集釋》卷一,北京:中華,1980。
漢•班固撰, 清•陳立疏證,《白虎通疏證》,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本會〈未標明年份〉。
漢•許慎撰 ,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藝文,1966。
漢•鄭元注 ,唐•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1955。
吳•韋昭注《國語》台北:商務 1956 。
晉•葛洪撰,《抱朴子》(全),台北:中華,1980。
唐•楊倞,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台北:世界 1991。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正藏》,第八冊,台北:新文豐,1997一版三刷。
宋•張載撰,朱熹注,《張子全書》,台北:台灣中華,1988台五版。
宋•張載,《張載集》,台北:里仁,1981。
宋•張載撰,明•王夫之注,《正蒙注》上、下冊,台北:世界 ,1970再版。
宋•程頤、程灝,《二程全書》三冊,台北:中華,1978台三版。
宋•朱熹,《近思錄》,台北:台灣商務,1976。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高雄:復文,1990。
宋•朱熹撰,《朱子大全》,台北:中華,1970台版。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文津,1986。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大正藏》,第二冊,台北:新文豐,1997一版三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過去現在因果經》,《大正藏》,第三冊,台北:新文豐,1997一版三刷。
明•王陽明,《傳習錄》,台南:靝巨,1986。
明•王夫之著,《船山全書》,湖南:嶽麓書社,1996。
明•黃宗羲,清•全祖望補訂,《宋元學案》,台北:中華,1970台二版。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台北:世界,2001。
清•王植,《正蒙初義》,台北:台灣商務,1971。
楊家駱主編,《宋四子抄釋》,台北:世界,1980再版。
楊家駱主編,《周易注疏及補正》,台北:世界,1963。
唐文治先生編撰,《十三經讀本》,台北:新文豐,1980。
風潘報恩光孝禪寺,主持嗣祖比丘余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第四十八冊,台北:新文豐,1997一版三刷。
二 現代學者專書〈民國以後〉
丁為祥,《虛氣相即—張載哲學體系及其定位》,北京:人民,2000。
方東美,《新儒家哲學十八講》,台北;黎明,1985再版。
方東美,《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上),台北:成均,1984。
王邦雄,《儒道之間》,台北:漢光,1985。
王邦雄等,《論語義理疏解》,台北:鵝湖,1997六版。
王邦雄,《生命的實理與心靈的虛用》,台北:立緒,1999。
王邦雄等,《孟子義理疏解》,台北:鵝湖,1995五版。
王貴民,《中國禮俗史》,台北:文津,1993。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1983。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學生,1983,台四版。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一冊,台北:正中,1990。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二冊,台北:正中,1983五版。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台北:聯經,2003。
朱建民,《張載思想研究》,台北:文津,1989。
吳汝均,《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台北:文津,1998。
吳 怡,《中國哲學發展史》,台北:三民,1984。
吳 康,《宋明理學》,台北:華國,1977增訂四版。
李煥明,《易經的生命哲學》,台北:文津,1992。
李瑞全,《儒家生命倫理學》,台北:鵝湖,1999。
韋政通,《中國哲學辭典大全》,台北:水牛,1994。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下冊, 台北:水牛, 2001。
姜廣輝,《理學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1995。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時報文化, 1982。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1991。
洪櫻芬,《價值與道德之融通》,台北:洪葉,2003。
孫振青,《宋明道學》,台北:千華,1986。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學生,1991。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學生,1991。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學生,1991。
唐君毅,《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下冊,台北:學生,1991。
唐君毅,《哲學論集》,台北:學生,1991。
陳俊民,《張載哲學與關學學派》,台北:學生,1990 。
陳俊民,《中國哲學研究論集》,台北:台灣商務,1994。
陳 兵,《生與死的超越》,台北:圓明,1997。
陳 來,《宋明理學》,台北:洪葉文化,1993。
陳沛然,《佛家哲理通析》,台北:東大,1993。
陳鼓應,《老莊新論》,台北市:五南,1993。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上下冊,台北:台灣商務,1999。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2000三版。
陳德和,《老莊思想詮詁書外雜篇的生命哲學》,台北:文史哲,1993。
陳運寧,《中國佛教與宋明理學》,長沙:湖南人民,2002二版。
張永儁,《二程學管見》,台北:東大,1988。
張立文,《中國哲學研究》,台北:新文豐,1992。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台北:五南,1996。
張 亨,《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允晨,1997。
張 載(撰);王夫之注;湯勤福導讀,《張子正蒙》,上海;上海,2000。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台北:台大文史叢刊,1994。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 台北:中華,1984。
馮耀明,《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台北:允晨,1989。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台北:正中, 1993。
馮滬祥,《中西生死哲學》,台北:博揚,2001。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第一冊,台北:三民,1995。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第三冊(上)台北:三民,2001。
黃秀璣,《張載》,台北:東大,1988再版。
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台北:鵝湖,1997修訂三版。
楊祖漢(編撰),《民族文化大醒覺─宋元學案》,台北:時報文化,1998四版。
楊國榮,《善的歷程一儒家價值體系的歷史衍化其及其現代意義》,台北:五南,1996。
葉海煙,《人文對哲學的對話》,台北:文津, 1999。
熊 琬,《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台北:文津,1985。
蔣義彬,《宋儒與佛教》,台北:東大,1997。
蔣義斌,《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的演進》,台北:台灣商務,1997。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學生,1984。
蔡仁厚,《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台北:文津 1987。
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台北:學生,2000。
劉復生,《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台北:文津,1991。
劉 翔,《中國傳統價值觀念詮釋學》,台北:桂冠,1993。
鄭曉江,《生命終點的學問》,台北:正中,2001。
鄭曉江,《中國死亡智慧》,台北:東大, 2001。
錢 穆,《宋明理學概述》,台北:學生,1977。
魏文珪,《老子思想體系和探索》,台北:新文豐,1997。
羅 光,《中國哲學的精神》,台北:學生,1990。
羅 光,《儒家形上學》,台北:輔仁大學,1980三版。
羅 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宋代篇》(上冊),台北:學生,1984。
羅 光,《儒家生命哲學》,台北:學生,1995。
釋法海(撰),丁福保註,《六祖壇經箋註》,台北:文津,1990。
龔 杰,《張載評傳》,南京:南京大學,1996。
國際儒學聯合會編,《國際儒學研究》(第一輯),北京:人民,1995。
三 期刊論文
李權洪,〈張載論「知」探究〉,《孔孟月刊》第30卷12期,1992.8。 周仕賢,〈從「生命更新」觀點看儒家的孝道思想〉,《孔孟月刊》第38卷 10期,2000.6。 洪錦淳,〈生死兩無憾─傳統儒家的臨終關懷〉,《孔孟月刊》第40卷 第6期, 2002.2。 張立文,〈中國佛教倫理及其哲學基礎〉,《哲學與文化》第22卷 第12期,1995.12。
張 亨,〈張載「太虛即氣」疏釋〉,《台大中文學報》第3期,1989.12。
張素卿,〈思想的展示:述論張載思想的「學思歷程」〉,《台大中文學報》第7期,1995.4。
彭文林,〈張橫渠闢佛的氣化論〉,《文史哲》第45期, 1996.12。
傅楠梓,〈儒家思想的宗教性與祭禮的合理化〉,《孔孟月刊》第40卷 第12期,2002.8。 寧新昌,〈簡論死的智慧─述評幾種不同的生死觀〉,《孔孟月刊》第40卷第2期,2001.10。趙中偉,〈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張載氣化宇宙論探析〉《輔仁國文學報》第13期,1997.11。 蔡仁厚,〈文化教養與政經關切〉,《鵝湖月刊》29卷第5期,2003.11。
羅 光,〈中國人的生死觀〉,《哲學與文化》21卷 第7期,1994.7。
四 學位論文
方蕙玲,《張載思想之研究》,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