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72.250)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4 06:0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亮岑
研究生(外文):Liang-tsern Chern
論文名稱:高雄縣竹子寮窯業生活空間變遷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vicissitude study on the life space of kiln-industry at Jwu-jzyy-liau, kaohsiung﹒
指導教授:何武璋何武璋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u-chang H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環境與藝術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綜合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4
中文關鍵詞:竹子寮窯業在地化生活空間變遷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74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是關於竹子寮窯業生活空間的變遷研究,由研究過程來探索窯業與生活空間建構間的互動情形。研究中以歷史時間為軸生活空間為緯來展開竹子寮窯生活空間的變遷觀察。研究主要關注在「磚瓦窯業」如何與竹子寮地方「生活空間」形成連結,而成為具有地方性的「窯業生活空間」。
 
  本論文將「窯業生活空間變遷」的課題分成三個部分來探討,首先由史地材料的分析來呈現屬於竹子寮地方的環境特性,並從竹子寮的拓墾史中來觀察磚瓦窯業在南臺灣發展的情形,並將磚瓦窯業生活空間研究聚焦在整個竹子寮地方窯業的生活空間上;第二部分再根據第一部分所形塑的地方環境脈絡中再進行竹子寮磚瓦窯產業生活空間的建構的耙梳;論文最後以竹子寮地方現存之三和瓦窯廠來觀察磚瓦產業空間之在地化與變遷的情形。
 
  整個研究試圖由地方產業生活空間的研究來彰顯竹子寮在地磚瓦產業的豐富人文內涵,希冀透過本研究來展現地方產業發展之動力與精神。由整個研究發現地方產業源源不斷之生命力乃源自於與地方生活之緊密連結,也因此在「產業文化化與文化產業化」的聲浪中照見出另一條關於「產業在地化」的觀察研究途徑,所以本論文最後將藉由竹子寮地方的三和瓦窯廠其磚瓦窯業生活空間的變遷觀察中來彰顯產業在化之重要意義。
•謝誌
•中文摘要


01 第一章 •緒論
01 1-1 研究的源起
01 1-1-1台21線上的「地方」「特產」
03 1-1-2竹子寮「在地」的「磚瓦」特產
05 1-1-3由「破瓦窯」中再生的「國寶匠師」
06 1-2 問題提出與研究目的
06 1-2-1「地方認同」與「產業」
07 1-2-2「地方產業」的「外在性」與「集體性」
08 1-2-3「日常生活」中所形塑的「地方產業」,一盤「煮熟的」「磚瓦」?
09 1-2-4問題提出與研究目的
10 1-3 研究架構
13 1-4 研究相關論文回顧
13 1-5 研究方法


15 第二章•山間水畔----竹子寮
15 2-1 關於文獻與地方詮釋的地理空間
16 2-2 竹寮村內的自然村「竹子寮」
19 2-2-1關於「竹子」「寮」的聚落所在
21 2-2-2生活與記憶中的地名
24 2-3 莿竹林與竹仔寮聚落
24 2-3-1莿竹在「竹子寮」空間結構上的劃分
25 2-3-2莿竹在「竹子寮」時間結構上的劃分
26 2-4 竹子寮的水系「泉、溝、陂」。
27 2-4-1 竹子寮溝與竹子寮陂
27 2-4-2溢流的泉水
29 2-5 竹子寮聚落與高屏溪水患
30 2-6 土壤與空間分層「紅土」、「Q土」與「沙土」
33 2-7 季節風、颱風與地方產業
34 2-8 山間水畔的聚落產業型態


37 第三章•竹子寮的聚落拓墾與磚瓦產業空間形成之關係
38 3-1 季節性的產業活動,「以海為田」的荷據時期
39 3-1-1半耕、半漁的東南沿海生活
40 3-1-2以海為田的海上商寇
41 3-2 海寇林道乾與阿猴林的關係
42 3-2-1「阿猴林」山腳下的「竹子寮」
43 3-2-2「阿猴林」,盜匪藏匿之地
44 3-3 鄭成功部將入墾阿猴林的拓墾特色
45 3-3-1兵防重地「阿猴林」
46 3-3-2阿猴林山腳下的拓墾帶與「寮」的空間形成
47 3-3-3竹子寮的兩種土地類別,「田」與「園」
49 3-3-4竹子寮「農墾」兼「防禦」的拓墾形式
50 3-4 清領時大樹丘陵地的拓墾與產業發展
51 3-4-1康熙年間的「渡臺禁令」對阿猴林一帶拓墾的影響
52 3-4-2雍正、乾隆年間大樹丘陵的拓墾形態—磚仔窯地名的出現
54 3-4-3乾隆末年至清末大樹丘陵的聚落發展
56 3-5 明、清,竹子寮聚落的拓墾與磚瓦產業發展
56 3-5-1明末清初臺灣的磚瓦產業
59 3-5-2清中葉臺灣磚瓦產業
60 3-5-3清中葉後臺灣磚瓦產業
63 3-5-4清末「竹子寮」磚瓦產業發展
65 3-6 小結


67 第四章•聚落產業空間「龜仔窯」的構成
69 4-1 「龜仔窯」名稱的由來與其象徵探討
70 4-1-1「龜」與竹子寮的地方信仰(上帝公的腳力)
72 4-1-2「龜」的象徵意義在聚落生活空間中的展現
72 4-1-3「龜仔窯」,「天圓地方」與「空間生殖」的象徵
75 4-1-4「乞龜」,尋求生活完滿的儀式活動
78 4-1-5「墓龜」,生活空間秩序的展現
80 4-1-6「龜仔窯」是「生熟」、「生殖」與「陰陽」的空間想像
81 4-1-7窯業空間分別,有「蛇」也有「龜」
82 4-2 龜仔窯產業空間的分布
83 4-2-1「客家人開設的窯廠」再議?
86 4-2-3龜仔窯在地理條件下的選擇
87 4-2-4外地人開設的窯場
88 4-2-5社會階級秩序下的窯場分布
89 4-2-6 庄與寮的空間關係對窯業空間分布的影響
91 4-2-7親緣、地緣與業緣集結下的分布情形
93 4-3 三和窯場內「龜仔窯」的空間結構與組織運作
94 4-3-1龜仔窯的選址、座向與大小
95 4-3-2機械化前「龜仔窯」磚瓦製作流程空間
98 4-3-3機械化前「龜仔窯」內的技術分工與組織運作
102 4-4 半年做「龜仔窯」與半年種「鳳梨」的產業生活調配
102 4-4-1後壁山頂種旺萊
103 4-4-2鳳梨的栽培史
105 4-4-3鳳梨名稱的由來(鳳梨、黃梨、黃來、波羅、王來與旺萊)
106 4-4-4旺萊與紅土
107 4-4-5掘旺萊坪
108 4-4-6八月十五栽旺萊
110 4-4-7旺萊ㄅㄥ花(催花)的時間調配
112 4-4-8鳳梨的採收「涸仔尾卡好吃粿」
114 4-5 「龜仔窯」工人在聚落中的生活作息
114 4-5-1「半年做山、做田與半年做溪埔」的產業遷徙作息
116 4-5-2「半年做山、做田與半年做溪埔、做窯」
118 4-5-3包窯、算件、與每日的作息調配;月俸、日薪與拿訂錢過七月半
120 4-5-4廟會、節慶與產業作息
126 4-5-5「工作」後的「休憩」空間,「泡茶、聊天與賭博」
128 4-6 小結——竹子寮多元整合的窯業生活空間建構


129 第五章•三和瓦廠「龜仔窯」生活空間變遷中的在地化過程
130 5-1 同治年間大樹地區地主階級開設的瓦窯場
132 5-2 「身分」與「地位」的象徵李家「大厝」與「瓦窯業」
133 5-2-1「厝」是一生奮鬥的目標
135 5-2-2地方家族勢力與家產爭奪
136 5-2-3源順安煉瓦工場與李意家族產業
139 5-3 日治時竹子寮「土地結構」、「地頭角色」與「產業活動」
139 5-3-1半年做窯半年做山「身兼數職」的勞動生活空間
140 5-3-2地頭角色的「形成」、「制約」與「產業活動」
141 5-3-3政商關係分不開的生理人「殺豬仔保正」
143 5-3-4家族瓦窯業在地化過程中社會網絡的形成
146 5-4 日治時日方磚瓦產業與竹子寮地方磚瓦產業經營組合
147 5-4-1「有希望輸出的商品」外的磚瓦產業
148 5-4-2鲛島煉瓦工場—新技術與新窯體的引進
149 5-4-3西化過程中的新式窯體「ホクマン」窯
150 5-4-4獨立經營與共販組合會社的經營型態
152 5-5 外來的產業「硘仔窯」與「鳳梨工場」
152 5-5-1由沙鹿來竹子寮討生活的陶師
153 5-5-2先來後到,主客關係下的「瓦窯場」與「粗硘仔窯」
154 5-5-3瓦窯女工們濕季時額外的工作場所「鳳梨工場」
155 5-6 殖民統治下在地產業勢力的萌生
155 5-6-1兩面做人的合作關係
157 5-6-2「地方械鬥」與地方勢力的萌生
160 5-6-3日治時竹子寮產業生活中的在地抗爭行為※ 犂頭符破陳招喜家風水※ 陳開怡鳳梨事件※ 輪流偷藏上帝公
164 5-7 光復後十年間竹子寮磚瓦窯業的榮景
165 5-7-1竹子寮土「Q」、竹子寮瓦「不過水」
166 5-7-2機械化榮景下的瓦工與師父
167 5-7-3國民教育下造成的技術斷層
170 5-7-4竹子寮的勞動特性中失業瓦工工作場所的調整
172 5-8 光復十五年後竹子寮磚瓦業的頹敗
172 5-8-1無土可採的年代
173 5-8-2新技術的引進,失去地方的磚瓦窯
174 5-8-3賽珞瑪風災後窯場紛紛關閉改拿土地炒地皮
176 5-8-4李家的人在想如何讓瓦窯繼續燒下去
177 5-9 小結


179 第六章•結論,「變遷」中的「在地化」
179 6-1 「分層對立交換統合」下的「產業 生活空間建構」
181 6-2 產業在地化中的產業文化化與文化產業化
183 6-3 結論與後續研究的提出

184 參考文獻

193 寫給李國銘老師
參考文獻:
 
【地圖資料】
 
『光緒三十五年臺灣全島輿圖』引自《臺灣鳥瞰圖》,臺北:遠流出版,1996。
 
『康熙輿圖』,《重修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6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1962。
 
『清乾隆輿圖』,清乾隆間彩繪紙本,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2。
 
大樹鄉行政區域圖,高雄:大樹鄉公所,1993。
 
陳華玟 謝凱旋 何信昌《臺灣地質圖 圖幅地六十一號 高雄》
 
臺灣地形圖•二萬五千分之一(2001),聯勤印行(2001)。
 
臺灣地形圖•二萬五千分之一,日治大正十年(1928年)—昭和三年(1928年)
 
臺灣地區五千分之一像片基本圖(第一版) 大樹、九曲堂航側圖,農委會林務局攝影(1975),聯勤印行(1976)。
 
臺灣地區五千分之一像片基本圖(第二版) 大樹、九曲堂航側圖 ,農委會林務局攝影(1982),聯勤印行(1983)。
 
臺灣地區五千分之一像片基本圖(第三版) 大樹、九曲堂航側圖,農委會林務局攝影(1988),聯勤印行(1990)。
 
【地方誌書】
 
大樹鄉公所《大樹鄉誌》,高雄:大樹鄉公所,1986。
 
不著撰人《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灣文獻叢刊,第218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5。
 
不著撰人《安平縣雜記》,臺灣文獻叢刊,第52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13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1961。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6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1962。
 
臺灣省文獻【臺灣史大事簡表】,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2000。
 
朱仕玠《小琉球漫志》,文叢本第三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江日昇《臺灣外記》下冊,卷十三,臺北,世界書局,1979。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里港鄉公所《塔樓村誌》,屏東:里港鄉公所,2001。
 
周鍾瑄 《諸羅縣志》,臺灣研究叢刊第5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姚 瑩《東槎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7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胡建偉《澎湖紀略十二卷 / (清)胡建偉纂修》臺北市:成文,1983。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05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4。
 
高雄縣文獻委員會《臺灣省高雄縣誌稿》,臺北:成文,1958。
 
陳文達《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24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a。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臺北市 :大通,1984。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廟宇碑記新建鳳安宮捐題碑記,大樹:新吉庄保安宮。
 
蔣毓英《臺灣府志》,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5。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73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藍鼎元《東征集》,臺灣文獻叢刊,第12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藍鼎元《平臺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14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羅景川《大樹鄉民間鄉土誌(一)》,大樹鄉本土文化教材編輯委員會,1994。《我的故鄉-大樹鄉》,大樹鄉公所,1995《一百個腳卬-大樹庄寫真專輯》,大樹鄉文史工作室,1999。
 
【專書】
 
不著撰人《臺灣省全紀錄》,臺北:錦繡出版社,1990。
 
吳金璋撰《臺灣吳氏祖譜》,臺灣:彰化吳姓宗親會,1993。
 
吳進喜許淑娟李明賢《高雄縣聚落發展史》,高雄縣:高雄縣政府,1997。
 
宋應星《天工開物》,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印行,1955。
 
李豐楙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臺北:臺灣學生,1989。
 
林美容《高雄縣民間信仰》,高雄:高雄縣政府,1997。
 
林滿秋《臺灣放輕鬆7產業臺灣人》,臺北:遠流出版社,2001。
 
姜義鎮《臺灣的鄉土神明》,臺北:臺原出版社,1995。
 
范雅鈞《臺灣酒的故事》,臺北:貓頭應出版社,2002。
 
黃金財〈六甲紅瓦期待春天〉,《臺灣懷鄉之旅》,臺北:時報文化,1988。
 
楊彥騏《臺灣百年糖紀》,臺北:貓頭應出版社,2001。
 
溫振華《高雄縣土地開墾史》。鳳山:高雄縣政府,1997。
 
蕭新煌、廖正宏、黃俊傑《光復後臺灣農業政策的演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所專刊乙種第十八號,臺北:南港,1986。
 
【論文】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的階段論和類型論—代序〉,《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1989。
 
石萬壽〈臺灣棄留議新探〉《臺灣文獻》,南投:臺灣文獻會 2002。
 
余光弘〈清代的班兵與移民——澎湖的個案研究〉,《地下出土的澎湖古史》,臺北:稻香出版社,1998。
 
呂淑梅《陸島網絡 臺灣海港的興起》,大陸: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李乾朗〈南瀛古寺的建築匠派淺析〉,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
 
李國銘〈鳳山八社舊址初探〉,《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6:79~87。〈屏東平埔族群分類再議〉,《平埔研究論文集》,臺灣: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5。
 
杜而未《鳳麟龜龍考釋》,臺北:臺灣商務,1967。
 
林仁川 黃福才《臺灣社會經濟史研究》,大陸: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
 
林淑華 《日治前期臺灣縱貫鐵路之研究(1895~1920)》,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林滿紅《茶、糖、樟腦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1997年。
 
施添福《清代在台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1987。
 
洪惟仁《高雄縣閩南語方言》,高雄:高雄縣政府,1997。
 
高麗珍《臺灣民俗宗教之空間活動—以玄天上帝祭祀活動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988。
 
屠思華 魏采萍〈民間磚瓦生產調查與研究〉,《民俗曲藝》,第80期,臺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2。
 
張朝隆《清朝鳳山縣治遷移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2001。
 
曹永和〈臺灣水災史—清代之臺灣之水災與風災〉,《臺灣水災之研究》,臺北:臺 灣銀行,1967。〈早期臺灣的開發與經營〉《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明代臺灣漁業志略》,臺北:臺灣銀行,1954。
 
郭金水《高雄縣鳳梨栽培之地理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
 
陳秋坤〈臺灣土地開發〉,《臺灣史論叢第一輯》臺北:眾文,民1980。
 
陳國棟《新竹縣地權異動調查之研究》,臺北:成文出版社,1981。
 
陳新上 《日據時期臺灣陶瓷發展狀況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6。
 
黃志偉《統治之道 清代臺灣的縱貫線》,臺灣: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溫振華〈日據中期高雄地區的人口流動(1920–1331)〉,《臺灣經驗(二)社會文化篇》,臺北:東大出版,1993。
 
詹麗娟《大樹鄉荔枝產業發展歷程與經營特性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2003。
 
廖倫光《災變後,晚近續存的十四處蛇窯工場的變貌 損害調查暨社區訪談案》,臺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00。
 
蔡志展《明清臺灣水利開發研究》,臺灣:臺灣省文獻會,1997。
 
鄧憲卿 〈臺灣省行政區化之沿革〉,《臺灣歷史文化研習專輯》,臺中:臺灣省立臺中圖書館,1997。
 
蕭富隆《泥土的故事—南投陶的發展與變遷》,南投:南投縣政府文化局,1993。
 
蕭道明《清代臺灣鳳山縣城的營建》,南投: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2000。
 
賴建圖《日治時期臺灣鳳梨產業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2001。
 
謝仲俢《清代臺灣屯丁制度的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98。

謝英從〈漢人入墾與村莊的建立〉《臺灣歷史文化研習專輯》,臺中:臺灣省立臺中圖書館,1997。
 
簡炯仁〈由「謝希元墓誌銘」談「攀桂橋庄」及「阿猴林」的拓墾—兼論高雄縣大樹鄉的開發〉,《臺灣文獻》,第四十九卷第一期, 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98。
 
簡榮聰〈南臺灣的工藝 大樹鄉的燒瓦磚工藝〉,《南臺灣文化專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報告書、統計資料】
 
《高雄縣統計要覽》,高雄縣政府(1963-2001)。
 
《高雄縣綜合發展計畫 部門發展計畫(二)》,高雄:高雄縣政府,1995。
 
《臺灣地區南部區域水資源綜合發展計畫 專題報告書(一)》,臺北:經濟部水資源局,1998。
 
《高雄縣鄉土史料(九)耆老口述歷史》,臺灣:省文獻會出版,1994。
 
《大樹鄉竹寮村戶長通訊錄》,臺灣:大樹鄉竹寮村,2001。
 
《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展示內容大綱研究計畫報告書》,臺北: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期刊論文】
 
陳信雄〈臺灣磚瓦窯的源頭與發展〉,《陶藝》,第18卷第2期,臺北:陶藝出版社1995。
 
陳新上〈臺灣陶瓷探源(一)漳州龍海市石碼的傳統陶瓷〉,《陶藝》雜誌。〈臺灣陶瓷探源(二)漳州南靖縣陶瓷場參訪記〉,《陶藝》雜誌。〈臺灣陶瓷探源(三)泉州磁灶鶯歌陶瓷的故鄉(上)〉,《陶藝》雜誌。〈臺灣陶瓷探源(四)泉州磁灶鶯歌陶瓷的故鄉(下)〉,《陶藝》雜誌。〈臺灣陶瓷探源(七)福州長樂縣瀯前鎮的陶瓷釉藥與龍窯〉,《陶藝》雜誌。〈臺灣陶瓷探源(八)福州長樂縣瀯前鎮的陶瓷成形技術〉,《陶藝》雜誌。
 
鄭水萍〈清朝臺灣生理人的『生理』觀與生理制度市街形成初探 以清朝鳳山縣城(閩南海洋型城市):(高高屏核心)傳統產業生理人的『生理觀』與生理制度市街形成為例〉,《屏東文獻》第二期,屏東:屏東縣政府文化局,2000。
 
【日文資料】
 
《下淡水溪治水計畫》,臺灣總督府內務局,臺灣: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昭和四年。
 
《下淡水溪整治計畫》,臺灣總督府內務局,臺北:中央圖書館分館,昭和13(1938)。
 
《工場名簿》,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中央圖書館分館,昭和十年、昭和十六年。
 
《工場錫礦山便覽》,臺灣: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昭和五年。
 
《工業彙報第一 — 十號》〈臺灣の副業〉,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臺灣:中央圖書館分館,大正七年。
 
《日據時期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文書中譯本 第一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臺灣土地慣行一般》,第一編,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5。
 
《高雄市御覽賣物價指數》,臺灣: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昭和十一年。
 
《高雄州要攬》,臺灣:中央圖書館分館,大正十一年。
 
《高雄州產業調查會工業部資料》,臺灣:中央圖書館分館,昭和十一年。
 
《高雄州鳳山郡國勢調查結果中間報》,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臺灣: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昭和五年。
 
《高雄洲地誌》,高雄州教育會,臺灣: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昭和5年。
 
《高雄商工時報》〈煉瓦製造工程〉第2卷第4號,臺北:中央圖書館分館,昭和十四年。
 
《商工資料第一 — 三號》〈練瓦ニ關スル調查〉,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中央圖書館分館,昭和五年。
 
《新興の高雄》,臺北:成文出版社,昭和5年。
 
《臺灣司法附錄》,第一卷上、中、下。
 
《鳳山郡要覽》,臺灣:中央圖書館分館,日本大正十四年、昭和六年、昭和七年、昭和八年、昭和九年、昭和十年、昭和十一年、昭和十四年、昭和六年。
 
《鳳梨》,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中央圖書館分館,昭和五年。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篡」,光碟檔000048020000002號,鳳山廳小竹上里小坪頂庄所在保龍宮ヲ同庄內他ノ場所ニ移轉ノ件許可同廳長報告。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篡」,光碟檔000049690100124,大樹腳警察官吏派出所敷地寄附受納認可(鳳山廳)。
 
「全島市議員及街庄協議會員一覽表」臺灣新民報社 昭和十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臺灣總府公文類篡」光碟檔第000039650010025號保管林許可書,南投:臺灣文獻館。
 
【網頁資料】
 
http ://rdc.cwb.gov.tw/rdcweb/lib/h/w_000009.htm
 
http://www.eulin.com.tw/b36.htm
 
http://ns.ks.edu.tw/~river/travel/jiji/jiji5.htm
 
http://kcu.adsldns.org/aakcu/May.doc
 
http://k.slp.ks.edu.tw/~k0039/fleft.htm
 
http://sql.tmoa.gov.tw/art/html/4/103.htm
 
http://www.dsp.ks.edu.tw/sh/s2.htm
 
http://sql.tmoa.gov.tw/art/html/4/103.htm
 
http://61.70.121.24/dasu/
 
【外文參考書】
 
Lefebvre,H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by Rob Shields ,Love and Struggle :Spatial Dialectics(Routledge,1999)
 
Edward Relph Derek Gregory(1996)) Place and Placelessness(London:Pion,1976。
 
Don Mitchell “Cultural Studies and the New Cultural Geography ”, in Cultural Geograph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Blackwell,2000)
 
Cliffod Geertz《地方性知識—闡釋人類學論文集》,王海龍譯,中國: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
 
Yi-Fu Tuan 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潘桂成譯,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
 
渡邊欣雄《風水の社會人類學》,日本:風響社,2001。《漢人的民俗宗教》,周星 譯, 臺北:地景2000。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中譯本。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1991。《臺灣踏查日記》(下),臺北:遠流楊,南郡譯2001。
 
西村幸夫〈紅磚的「發現」京都舞鶴市〉《故鄉魅力俱樂部》,臺北:遠流,王惠君譯,199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