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254.173) 您好!臺灣時間:2023/10/02 06:0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凱
研究生(外文):Kai Wang
論文名稱:成人參與網路文學創作經驗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f the adults participation of the creative literature experience on the web
指導教授:余嬪余嬪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Ping Y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成人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成人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8
中文關鍵詞:休閒參與網路文學創作經驗
外文關鍵詞:Participation of LeisureInternet LiteratureCreative experien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4
  • 點閱點閱:66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成人休閒參與網路文學創作的經驗,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了解受訪者的文學背景與文學經驗,並探討成人對網路文學創作環境的使用經驗、虛擬互動的經驗、情感性經驗及個人發展經驗。研究選取六位業餘從事網路文學創作者的個案,採質性研究取向,進行深度訪談,最後做綜合性的分析討論。歸納研究結果,獲得結論如下:
一、受訪者在求學階段的語文表現受到鼓勵,對成年後參與網路文學創作產生正面的作用。
二、網路發表作品超越時間、空間、編輯好惡、文學素養等條件的限制,參與的成就感大於挫折感,是極佳的創作環境
三、即時的作品回饋與觀摩可以激發創作力
四、虛擬的文友情誼經由積極互動得來,動人的文字投射著愛情的想像空間
五、網路文學創作可以抒發情感、開發能力、滿足成就感
六、參與網路創作必須面對作品受到評批情況,以及創作自我要求的壓力
七、參與網路文學創作是自我導向學習的過程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creative literature experience on the web while adults engage in their leisure time. Main focus of this study is to attain interviewee’s creative literature experience with their literature background on the web. The interviewee’s above experiences include visual interaction, affective expression and interviewee’s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the conclusions are shown as follows:
1.Encouraging to product active effects to literature creation.
2.It’s convenient and free to perform works on the web, and it’s also wonderful creative environment.
3.The literature creation on the web can express affection, develop ability, and satisfy the sense of achievement.
4.Attack will bring unhappy sense; creative pressure comes from lack of idea.
5.The interaction among friends need to run, and the attraction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is often to be seen.
6.Immediate feedback and observation on works can excite creation.
7.Participating literature creation on the web is a process of self-directed.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several important suggestions are included:
1Internet as tool to popularize literature creativity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might be adopted by adults.
2.To make creative activities of the leisure on the web should be encouraged for adults.
3.The ethic of internet literature must be considered as an important issue.
4.Using Internet to develop autonomy, and self-directed model for literature creativity is a way for adults.
5.Adults need to learn social skill on the web.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7
第四節 名詞釋義------------------------------------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休閒理論------------------------------------9
第二節 網路休閒-----------------------------------20
第三節 虛擬社群之相關理論-------------------------31
第四節 台灣網路文學發展狀況-----------------------40
第五節 網路文學創作與休閒-------------------------52
第三章 研究方法--------------------------------------63
第一節 研究取向 ----------------------------------63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64
第三節 研究工具-----------------------------------67
第四節 研究程序 ----------------------------------6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7
第一節 我寫故我在─受訪者之文學背景與經驗---------77
第二節 創作環境─作品宅急便、互動任意門-----------86
第三節 虛擬互動─不識廬山真面目-------------------98
第四節 情感性經驗─如人飲水 ---------------------116
第五節 個人發展─更上一層樓----------------------13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3
第一節 結論--------------------------------------143
第二節 建議 -------------------------------------146
參考書目 ------------------------------------------ 149
中文部份------------------------------------------149
英文部份------------------------------------------158
附錄
附錄一--------------------------------------------161
附錄二--------------------------------------------162
附錄三--------------------------------------------163
附錄四--------------------------------------------166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方念萱、蘇彥豪(1996)。網路傳播中的對話與對峙-以女性主義連線版的言語為例。第一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
王希成(2003)。網路詩光。掌門詩學,34期,頁26-35。
王更生(1995)。文心雕龍讀本。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王建華(1995)。文藝創作的認知概念。國民教育,35卷9.10期,頁43-46。
王政彥(1994)。團體式教育決策參與。台北:五南。
王家茗(2001)。網路書寫動機與意義之探索─以【明日報個人新聞台】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蘭芬(2003)。網路中的文學革命。2003年5月29日。取自:http://udn.com/SPECIAL_ISSUE/CULTURE/NETLIT/news/main.htm
白靈(1993)。一首詩的誕生。台北:九歌。
交通部(2003)。台灣地區民眾使用網際網路調查。交通部主計處。94/01/02取自http://WWW.motc.gov.tw/service/
向陽(2001)。新島嶼─為〈文學咖啡屋〉第五波「網路創作大競技」而寫。94/01/10取自: http://home.kimo.com.tw/poettaiwan/
向陽(2002a)。流動的繆思─台灣網路文學生態初探。94/01/10取自: http://home.kimo.com.tw/poettaiwan/
向陽(2002b)。飛越舊星空─鳥瞰當前的網路文學,創世紀詩刊、133期,頁32-34。
朱光潛(1994)。談文學。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米羅.卡索(1997)。BBS網路詩版反思。台灣詩學季刊第十九期。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6)。少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研究。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余光中(1986)。余光中詩選。台北:洪範書店。
余憶鳳(2002)。網住e世情─網路戀情發展歷程及其影響之理論因素建構。國立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嬪(1998)。輕鬆休閒操之在我。高雄:復文。
余嬪(1999)。休閒活動的選擇與規劃。學生輔導雙月刊,60,20-31。
余嬪(2000)。休閒教育的實施與發展。大葉學報第九卷第二期。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性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英偉,陳慧玲譯,Patricia A.Stokowski著(1996)。休閒社會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吳姝蒨(1996)。電腦中介傳播人際情感密感關係之研究:探訪電子布告欄中的「虛擬人際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逸驊(1997)。高雄市PUB休閒經驗之研究。私立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
吳齊殷(1999)。網民與非網民的社會意向。第三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論文。台北:南港。
呂建政(1994)。展開休閒教育的幾個課題。訓育研究,33(2),頁21-28。
宋如瑜(1997)。另類溝通:BBS校園次文化。第二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
李明宗譯(1989)。人與休閒:遊憩哲學。戶外遊憩研究,2(4),51-53。
李明榮(1997)。從生活型態看休閒文化演進。師友,民國86年12月。
李順興(1998a)。《歧路花園》網站。93/01/14取自:http://benz.nchu.edu.tw/~garden/garden.htm
李順興(1998b)。泥巴社交遊戲。中國時報開卷週報,1998、7、30。
周月英(1999)。文學野火正在網路蔓延。文訊雜誌1999年4月。頁45-46。
周秀華(2002)。深度休閒者學習經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淇瀁(1998)。迷幻的虛擬之城:初論台灣網路文學的後現代狀況。林水福編。兩岸後現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外語學院。
林智惟(2000)。全球資訊網論述表現初探─以反國民卡行體聯盟網站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語堂(1989)。生活的藝術。台北:輔新書局。
林德俊(2002)。台灣網路詩社區結構模式初探。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德俊(2003)。網路詩社區的參與經驗。創世紀詩雜詩,134期,頁53-65。
邱瓊慧(1997)。突破學校的藩籬─網路上的學習活動。國教之友,49卷1期,頁17-20。
柯景騰(2003)。庶民寫作浪潮席捲網路。蘋果日報13版,2003、12、27。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范傑臣 (2000)。千里姻緣一線牽:網路愛情我願先。93/01/02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11/index11.htm
夏鑄九等譯(1998), Castells,M(1996)。網路社會之崛起。台北:唐山。
孫天光(1997)。智慧型寫作教導系統「R-WISE」之介紹,國教之友,49卷1期,頁13-16頁。
孫秀英(2000)。網際網路使用者溝通才能之初探─以台灣大學生為例。2000網路與社會研討會論文。新竹:清大。
孫秀蕙(1998)。台灣網際網路發展與問題初探。廣播與電視,3(4),頁1-20。
孫孟君(1998)。身體障礙青少年休閒自由、休閒偏好及休閒阻礙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治本(2002)。BBS上的社群。當代,181期,頁14-33。
徐佳士(1988)。文化發展的目標與方向。二十一世紀基金會成立學術研討會論文。
徐宗國(1998)。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袁薏晴(2002)。數位年代的女性啟蒙。嘉義:南華大學社會研究所。頁97-98。
袁瓊瓊(2003)。九十一年度小說選。台北:九歌。
高俊雄(1996)。休閒概念面面觀。國立體育學院論叢,民85, 6卷1期,69-78頁。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2001)。質性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涂公遂(1998)。文學概論。台北:五洲出版社。
涂淑芳譯(1996),Bammel,G.&Burrus-Bammel,L.L.著。休閒與人類行為。台北:桂冠。
商務印書館編審部(1988)。哲學辭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主編(2001)。E世代心理學。台北:桂冠。頁223。
張玉鈴(1998)。大學生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阻礙與其休閒無聊感及自我統合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秋康(2002)。全球電子商務2005年可達5兆美元.2003年4月27日,取自:http://WWW.tecrosd.org/sciencenews/電子商務/htm
張基成、唐宣蔚(2000)。一個架構於全球資訊網上的知識分散式網路學習社群。遠距教育,13,頁18-37。
張紹勳(1998)。商業網站成功經營之關鍵因素探討。第九屆國際資訊管理研討會論文集。
莊琬華(2003a)。原來積怨如此之深。92年4月10日,聯合報E7版。
莊琬華(2003b)。說文學,太沈重?。92年4月17日,聯合報E7版。
許雅惠(1995)。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的製作。國教天地。第112期,頁38-44。
郭恬如(1999)。虛擬社群顧客輪廓資料、關係行銷及其隱私權議題。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國良(1996)。婦女休閒活動參與、人口變項及自我概念之研究-以高雄市已婚婦女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祥益(1996)。中年期成人發展任務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禎祥(1998)。從寫實到寫意─中西繪畫風格的比較與藝術鑑賞CAI製作。課程與教學,1卷2期,頁15-36+171-172。
陳世運(2002)。全球網際網路趨勢報告,2003年4月27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0105/_news_disp.asp?news_id=1583
陳去非(2002)。網路詩與網路詩人。台灣詩學季刊,39期。
陳百齡、陳世敏(2001)。媒體網站的理想與現實:1995-1998。廣播與電視,16,頁53-85。
陳冠華(2002)。媒體形式對於閱讀動機和行為的影響:以實體小說和電子版小說為例。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8(1),頁66-83。
陳美玲(1997)。從成人發展觀點探討嘉義地區成人休閒態度、休閒參與及其相關因素。國立中正大學成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靜譯,Patricia Wallace(2001)。網路心理講義。台北:天下遠見。
陳惠玲(2001)。概述網際網路中『網路語言』次文化。 2003/12/23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18/18-30.htm
陳德揚(1991)。藝術休閒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康婷(2001)。網路友誼的形成與維繫:電子佈告欄使用者交友行為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須文蔚(1997)。邁向網路時代的文學副刊:一個文學傳播觀點的初探。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頁251-279,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須文蔚(2003a)。台灣數位文學論。台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須文蔚(2003b)。臺灣網路文學傳播之傳播者特質初探。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才郎(1990)。休閒與藝術欣賞的實踐。休閒面面觀研究會。
黃少華、陳文江(2002)。網路空間的人際交往。嘉義:南華大學研究所。
黃世昆(1996)。網路上的身份驗證問題。第一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論文。台北:南港。
黃永和(1999)。網路輔助寫作環境之探討。國教學報,第11期,頁283-360。
黃立賢(1996)。專科學生休閒興趣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厚銘(2001)。虛擬社區中的身分認同與信任。台大社會所博士論文。
黃富順(1997)。成人心理與學習。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2000)。成人教育導論。台北:五南。
葉美瑤(1999)。誰,在網路上,搞文藝復興!。聯合文學,15(9),頁94-98。
葉啟政(1996)。對資訊科技社會來臨的一些思考。第一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論文。台北:南港。
葉智魁(2003)。莊子的逍遙之道-道家的休閒智慧。戶外遊憩研究第十六卷第三期,1-22。
董香欗(2002)。中年女性家庭照顧者休閒生活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崇選、李順興(1999)。電子媒體對文學創作的影響。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資策會(2003)。2003年第三季我國商用網際網路帳號達928萬戶。2003/12/20,取自:http://WWW.find.org.tw/0105/howmany/howmany_disp.asp?id=61
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小組譯(2001)。休閒遊憩事業概論。台北:桂魯。
廖凱弘、楊台恩(2003)。Pchome個人新聞台長對網路媒體之認知圖像初探。新聞學研究,76,頁91-128。
廖榮利(1992)。休閒教育與國家發展。成人教育與國家。台北:師大書苑。
廖鐿鈤(2001)。虛擬社區凝聚力的初探。資訊社會研究。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翟本瑞(1999)。虛擬社區的社會學基礎。社會科學與本土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南華大學。
翟本瑞(2000)。教育與社會:迎接資訊時代的教育社會學反省。台北:楊智出版。
翟本瑞(2002)。逃到網中:網路認同形成的心理機制研究。連線文化。嘉義: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劉幼琍、陳清河、鄭智偉、朱怡璇等人(2003)。台灣個人寬窄頻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資訊社會研究(5),頁59-99。
劉長菁(2001)。e化的和信-網路不該只是工作,更是休閒與生活。2004/4/1,取自:http://WWW.st-pioneer.org.tw/modules.php?name=magazine&pa=showpage&tid=1309
劉雨(1995)。寫作心理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
劉駿州(1997)。電子資訊網路使用與生活品質之關聯性研究。台北: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
潘佳慧(1999)。虛擬社群的經營:以美國線上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麗珠(1999)。台灣現代詩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蔡文發(2001)。淺談九年一貫課程中休閒教育之實施。國教輔導,第40卷第6期。
蔡珮(1995)。電子佈告欄使用行為與社會臨場感研究-以台大計中BBS站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諸葛俊元(2001)。略論網路文學創作之現況。國文天地,16卷10期,頁100-105。
鄭美里(1997)。無國際網路閱讀。中國時報47版,86年4月24日。
鄭健雄(1997)。休閒的哲學理念內涵暨分類。休閒遊憩行為。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鄭惠文(2000)。失業青年之生活壓力、休閒支持、休閒決心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黎登鑫譯,莫洛亞著(1976)。寫作的藝術。台北:桂冠。
盧諭緯(1998)。說文解字:初探網路語言現象及其社會意義。第二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蕭錫錡、梁麗珍(2001)。如何提升自我導向學習能力。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2),153-165。
賴美娟(1997)。基層警察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現況及期望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怡君(1998)。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者特質之探索。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政諭(1989)。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民主主義的臺灣經驗。台北:幼獅。
謝智謀(2000)。休閒教育-二十一世紀人類新方向。台北市終身學習網通訊,11,2-8。
謝豐存(2001)。虛擬世界擇偶─以配對網站的異性交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
簡恆信(1998)。虛擬社群匿名行為模式研究---以網際網路電子布告欄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系碩士論文。
顏美如(2003)。影響大學生網路人際吸引因素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桂妙譯,C.R.Edginton, C.J.Hanson,S.R.Edginton,S.D.Hudson等人著(2002)。休閒活動規劃與管理。台北:桂魯。
羅美玲(1999)。電子報讀者之動機分析。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家德、戚樹誠(1997)。以公司內電腦網路研究組織:網路在資訊化時的權力轉型。宣讀於中央研究院「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收錄於http://WWW.ios.sinica.edu.tw/pages/seminar/infotec2/info2-23.htm)。
關紹箕(2000)。新媒體時代的舊道德:網路慎言觀。社教雙月刊,98期,頁19-20。
蘇芸(1996)。網路誹謗之研究:以電子佈告欄BBS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彥豪(1996)。公共與私密的交疊:台灣學術網路空間結構的理論初探。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籌備處。
蘇紹連(2002)。與超文本經驗鏈結。台灣詩學季刊,39期,頁39-44。
釋證嚴(1990)。證嚴法師靜思語。台北:九歌。
二、英文部分
Bammel,G.& Burrus-Bammel,L.L.(1992).Leisure and Human Behaveior.Times Mirror Higher Education Group.
Baym,N.K.(1995).The emergence of community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 Thousand Oaks,CA:pp.138-163.
Bergland,B.(1996).Using the internet in the introductory composition classroom.(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No.ED 396 335).
Bernbt,D.D.(1987).Leisure and Well-Being:A study of adults in rural areas of Wisconsin.PHD.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Brightbill,C.K.(1960).The Challenge of Leisure.N.J.:Prentice-hall,Inc.
Castells, M.(1996).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夏鑄九等譯(2000)。網絡社會之崛起。台北:唐山。
Chris,M.,Miriam,M.,Kevin,O.and Ashok,G.(1999).Making Real of Virtual Community,Pricewalerhouse Coopers, http://WWW.pwcgiobal.com.
Csikszentmihalyi,M.& Kleiber,D.A.(1991)Leisure and selfactualization.In B.L.Driver,P.J.Brown,&G.L.Peterson(Eds),Benefits of leisure(pp.91-102).State college,PA:Venture Publishing,Inc.
Dattilo,D.& Murphy,W.D.(1991).Leisure Education Program Planning:A Systematic Approach. Pennsyvania:Venture Publishing,Inc.
Day, Michael & Batson, Trent(1995).The network-based writing classroom:The ENFI Idea.in Collins,Marie & Berger,Zane(eds.)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the online writing classroom volume two:higher education, pp.25-46,Cresskill,NJ:Hampton Press.(available at http://129.118.38.138/kairos/1.2/coverweb/cmcmday.html)
Driver,B.L.,P.Brown.and G.L.Peterson,eds.1991.The benefits of leisure.State College,PA:Venture.
Hayes,J.R.& Flower,L.S.(1980).Identufying the Organization of Writing Processes.In L.W.Gregg & E.R.Sternberg(Eds),Cognitive Processes in Writing.Hillsdale,NJ:Lawrence Erbaum Associates.
http://news.yam.com/computer/w3_human/200003/02/11810300.html
Iso-Ahola,S.E.,Jackson,E & DunnE.(1994).Starting,ceasing,and replacing leisure activities over the life-span.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v26,227-249.
Kelly,J.R.(1986).Leisure and the Arts. Leisure,pp:360-375.
Kelly,J.R.(1996).Leisure. Needham Heughts,MA:A Simon & Schuster Company.
Knowles,M.S.(1978).The adult learner:a neglected species(2nd).Houston:Gult.
Lee,Y.,& O’Dell,I.(1999).How do individuals experience leisure.Parks & Recreation,34(2),40-45.Levison,D.et al.(1978).The seasons of a man's life.New York:Knopf.
Lee,Y.,Dattilo,J.& Howard,D.(1994).The complex and dynamic nature of leisure experience.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6(3),195-211.
Leitner,Michae J.(1996).Leisure Enhancement(Second Edition).New York.London:The Haworth Press.
Mary A.L.(2001).Networked seduction:A test-bed for the study of strategic communication on the internet .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er,4(1), 75-99.
McQuail,D.(2000).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
Mitra, A. & Cohen, E. (1999). Analyzing the web: Directions and challenges. In Jones, S. (Ed.), Doing Internet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Nimmo, & K. R. Sanders (eds.). Handbooks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Beverly Hills, CA: Sage.
Morris,M.& Organ,C.(1996).The Internet as mass medium.Journal of Communication,46(1),39-50.
Neulinger,J.(1981).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2nd ed.).Springfield,IL:Charles C.Thomas Publisher.
Parker,S.R.(1971).The future of work and leisure.In London Mac Gibbon and Kee.
Parks,M.R.,& Floryd,K.(1996).Making friends in cyberspace.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46(1),80-97.
Scribner,Pardes,J.,Cockrell,S.K.,Cockrell,H.D.,&Valentine,W.J.(1999)Creating professional communities in schools through organizational learning:An evaluation of a school improvement process,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35(1),130-160.
Stone, A.R.(1991).Will the real body please stand up?Boundary stories about virtual cultures.In M.Benedikt(Eds.),Cyberspace:First Steps, pp.81-118.Cambridge,MA:MIT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關紹箕(2000)。新媒體時代的舊道德:網路慎言觀。社教雙月刊,98期,頁19-20。
2. 蕭錫錡、梁麗珍(2001)。如何提升自我導向學習能力。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2),153-165。
3. 諸葛俊元(2001)。略論網路文學創作之現況。國文天地,16卷10期,頁100-105。
4. 劉幼琍、陳清河、鄭智偉、朱怡璇等人(2003)。台灣個人寬窄頻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資訊社會研究(5),頁59-99。
5. 黃永和(1999)。網路輔助寫作環境之探討。國教學報,第11期,頁283-360。
6. 許雅惠(1995)。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的製作。國教天地。第112期,頁38-44。
7. 張基成、唐宣蔚(2000)。一個架構於全球資訊網上的知識分散式網路學習社群。遠距教育,13,頁18-37。
8. 高俊雄(1996)。休閒概念面面觀。國立體育學院論叢,民85, 6卷1期,69-78頁。
9. 孫治本(2002)。BBS上的社群。當代,181期,頁14-33。
10. 邱瓊慧(1997)。突破學校的藩籬─網路上的學習活動。國教之友,49卷1期,頁17-20。
11. 周月英(1999)。文學野火正在網路蔓延。文訊雜誌1999年4月。頁45-46。
12. 呂建政(1994)。展開休閒教育的幾個課題。訓育研究,33(2),頁21-28。
13. 廖鐿鈤(2001)。虛擬社區凝聚力的初探。資訊社會研究。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14. 廖凱弘、楊台恩(2003)。Pchome個人新聞台長對網路媒體之認知圖像初探。新聞學研究,76,頁91-128。
15. 郭禎祥(1998)。從寫實到寫意─中西繪畫風格的比較與藝術鑑賞CAI製作。課程與教學,1卷2期,頁15-36+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