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4.18.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4 04: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梓琪
論文名稱:一線煙一線光
論文名稱(外文):FROM MUNDANE DUST TO SPIRITUAL LIGHT
指導教授:高秀蓮高秀蓮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系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6
中文關鍵詞:一線煙一線光一念覺化塵為光淨客塵磬聲入心一默初定悠遊光禪心
外文關鍵詞:from mundane dust to spiritual lighta mind of contemplatationfrom dust to lightpurificationsound of emptinesssilence and initial meditationlight of freedomheart of Ze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22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創作論述探討心的能動性,「一線煙一線光」是心靈的動態轉化,「煙」象徵生滅的塵識,「光」象徵光明的本心,生命即是實踐「化塵為光」的淨化過程。然而能否從塵識的此岸到精神的光明彼岸,其關鍵點就在清明的覺照之心—「一念覺」,「一念覺」的當下如同淨化石、透明境、一道精神光引、一股清朗之氣,劃破意識的無明黑暗,到達悠遊的寂光之境。
所以「一念覺」是實踐「一線煙一線光」的概念,以此概念,透過造型藝術創作為中介,追求從精神上「渡彼岸」的可能。我以一種詩意與冷觀的藝術創作特質,觀照與釐清自我內在灰濛如煙的意識底部,滲透並消除心中的迷霧,開啟心靈減法的鑰匙。
雖然「一念覺」跳脫二元對立的狀態,是中觀之道,但卻需藉由對立面來實踐,所以「一線煙一線光」的課題下有「淨客塵」、「磬聲入心」、「一默初定」的子題,這蘊藏著一條從外而內的脈絡,是一道道的意識減法,從「力 / 磨」之身體焠煉至「聲 / 默」之心靈觀照。我以二元對質的方式不斷進行內在的自我剖析,然後此二元對立的相對面還原至原初的整體性,是歸於「一」,歸於覺照之心。
最後,我在「一默初定」中回到心靈的原鄉,開啟一道心窗,是精神如光的悠遊之境,那蘊藏無限光明與生命力的大格局。「悠遊光」是水域的流動與風域的自在,此光之境是如如不動的本具自性、自然心,也就是禪心。
The potentiality of the heart is explored in this creative writing, “from mundane dust to spiritual light”. It is about the transformation of spiritual momentum. The “dust” symbolizes the untruthful consciousness and sub-consciousness. The “light” symbolizes one’s brilliant self-nature. Life is a process of purification when one has the clear and pure consciousness. To be clearly meditative or not determines if one can arrive in the other shore of brightness from this dusty shore. “The mind of contemplatation” is like a stone of purification, a transparent state, a light of spirituality and a pure Chi, which breaks through the ignorant darkness of consciousness and arrives in the state of freely permanent light.
So“The mind of contemplatation” is to put the concept of “from mundane dust to spiritual light”. Through this concept, and the art of model creation, to seek for the possibility to arrive in the other shore in spirituality. I use a poetic and tranquil quality of creative art to retrospect and clear up the bottom of my inner smoky consciousness as well as clear up the misty frog of my heart and find the key to spiritual freedom.
Although “a mind of contemplation” is to jump out of duality and is the way of middle, it needs to be practiced through dualities. So under“from mundane dust to spiritual light”, there are subtitles as “the purification of dust”, “the sound of emptiness into the heart”, “the silence of initial mediation”. This buries this direction from outwardly to inwardly, which is a gradual elimination of our consciousness, from physical modification of “power and rub” to spiritually contemplation of “sound and silence”. I use the method of duality to constantly practice inner self analysis. Then this duality will be returned to the original wholeness and becomes “one”, a heart of clearness.
Last, I return to the spiritual country by “ initial meditation in silence” to open a window to my heart- a free state of spiritual light, where it has the big frame of unlimited light and vitality. “The light of freedom” is like the movement of water and the freedom of wind. This field of light is never changed and moved self-nature, the heart of nature, which is also the heart of Zen.
博碩士論文上網授權書
學位考試委員審定書
致謝 Ⅳ
中文摘要 Ⅴ
英文摘要 Ⅵ
目次 Ⅷ
圖次 Ⅹ
前言 1
詩意與冷觀 2
一念覺 5
淨客塵 10
峙塵 12
逆勢之力 12
靜默之磨 13
磬聲入心 32
雨聲滴答 36
失意細胞詩意化 37
閱讀「心」新聞 43
透明音 54
風聲颯颯 56
嘆息瓶 56
剪風 57
直刻風 58
一默初定 63
獨語殼 67
悠遊光 77
默黑之觀 77
生命之流,滔滔如光 80
結語 94
參考書目 96
外國人名中英對照表 98
中外名家話語錄 99
附錄:作品全圖 101
參 考 書 目
1.艾爾邦(Albom,Mitch)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白裕承譯 台北市:大塊文化 1998
2.加斯東‧巴舍拉(Bachelard,Gaston) 《空間詩學》 龔卓軍、王靜慧譯,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2003
3.塔拉.班奈特-高曼(Bennett-Goleman,Tara) 《煉心術》 陳正芬譯 台北市:大塊文化 2002
4.泰莎.達雷(Dalley,Tessa) 《藝術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陳鳴譯 台北市:遠流 民84
5.Faulkner,Ray 《Art today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ine and functional arts》 New York 1963
6.Golden,Thelma 《Art 21 : ar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2001
7.赫曼.赫塞(Hesse ,Hermann) 《流浪是生命的出口》 莊鈺芳譯 台北市:藍瓶子 2000
8.Lucie-Smith,Edward 《Art today》 Oxford 1989
9.克蕾兒‧馬克思(Marcus,Clare Copper) 《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 徐詩思譯 台北市:張老師 2000
10.多瑪斯.牟敦(Merton,Thomas) 《獨處中的沉思》 孟祥森譯 台北市:方智 2003。
11.多瑪斯.牟敦(Merton,Thomas) 《在生命寂靜的山嶺》 王岫晴譯 台北市:商周 2002
12.尼采(Nietzsche ,Fredrich) 《尼采智慧語綠》 魏桂邦譯 台北縣:業強 2000
13.奧修大師(Osho) 《奧秘之書》 謙達那譯 台北市:奧修出版社 1990
14.瑪格麗特‧魏特罕(Wertheim ,Margaret) 《空間地圖》 薛絢譯 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9
15.Wheeler,Daniel 《ART since mid-century:1945 to the present》 New York 1991
16.杜十三 《歎息筆記》 台北市:時報文化 民79
17.杜十三 《火的語言》 台北市:時報文化 1994
18.芳賀幸四郎編 《禪語人生》 台北市:世茂出版社 民80
19.杏林子 《行到水窮處》 台北市:九歌 民78
20.林鬱主編 《海涅語錄》 台北市:智慧大學 1991
21.松濤弘道 《圓融人生智慧禪》 陳淑惠譯 台中市:晨星 民88
22.孟憲忠編 《諾貝爾文學獎作家思想錄》 台北市:智慧大學 1993
23.信懷南 《旁觀者的旅程》 台北市:天下文化 2001
24.洪丕謨編 《梵音清唱》 台北縣:新雨 1997
25.高秀蓮 《美術與觀念之教材教法》 台北市:華泰文化 2001
26.席慕蓉 《七里香》 台北市:圓神 2000
27.泰戈爾 《泰戈爾全集》 台北市:雷鼓 民80
28.黃振輝 《心靈風暴首部曲》 台北市:森林大學 2000
29.陳慶祐 《我在北美洲,途中下車》 台北市:皇冠文化 2002
30.陳傳興 《憂鬱文件》 臺北市:雄獅圖書 民81
31.游乾桂 《心靈醫師:中國的寬心術》 台北市:遠流 民83
32.楚戈 《散步的山巒》 台北市:純文學 民73
33.廖翊君 《孤獨,也是一種享受》 台北市:水瓶世紀 2001
34.劉小楓 《浪漫.哲學.詩》 台北市:風雲時代 民79
35.慧能 《六祖壇經》 張火慶導讀 台北市:金楓 1987
36.羅任玲 《光的留顏》 台北市:麥田 民83
網路專文:
1.遠流博識網 http://www.ylib.com/search/rec_show.asp?BookNo=P3027
(2004年4月3日瀏覽)
2.<詩與想像> 郭文圻撰http://www.folkdoc.idv.tw/classic/p07/gh/gh04/32.htm
(2004年4月14日瀏覽)
3.《菜根譚》 洪應明著 http://www.jnk.org.tw/w02-42.htm
(2004年4月1日瀏覽)
4.台灣禪宗佛教會 http://www.zen.org.tw/dharma/index.html
(2004年3月28日瀏覽)
5.唐寅 http://www.yasue888.net/tong_yan.html
(2004年4月8日瀏覽)
6.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四 http://www.a-mita.com.tw/libe/hung_a_l_38.html
(2004年4月15日瀏覽)
7.國語辭典 http://140.111.1.22/mandr/clc/dict/dict/
8.<壇場法器 - 磬>,甄澄宇撰 http://www.taoism.org.hk/religious-activites&rituals/rituals/pg5-10-10-6b.ht m
(2004年1月12日瀏覽)
9.王國維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4/1/27/25579.html
(2004年4月3日瀏覽)
10.On Kawara http://www.diacenter.org/exhibs_b/kawara/essay.html
(2003年9月23日瀏覽)
11.EXHIBITION 5 NIELE TORONI>http://www.portikus.de/ArchiveA0005.html
(2003年10月5日瀏覽)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簡博秀(2002),「中國的地方發展策略:地方競爭力、策略行銷和波士頓矩陣」,《中國地方自治》(台北),五十五卷第三期:六三一期,頁21-53。
2. 廖敏真(1998),「大陸產業暨經濟政策動向掃描」,《能力雜誌》(台北),一九九八年九月,頁100-104。
3. 黃智聰、潘俊男(2002),「中國大陸地區製造業產業結構的決定因素」,《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四十五卷第二期,頁97-123。
4. 游豐吉(1997),「對大陸產業結構調整之探討」,《中共研究》(台北),第三十三卷第十一期,頁38-49。
5. 陳慧瀅(1997),「台灣產業結構變遷之探討」,《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台北),一九九七年第二卷第四期,頁150-161。
6. 陳德昇(1995),「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後的經濟動向」,《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三十八卷第十一期,頁15-32。
7. 徐純慧、楊鴻德、許俊立(1990),「以BCG模式及RCA指數應用於國際市場競爭態勢之研究─我國成衣商品在日本市場競爭態勢之實證分析」,《企業管理學報》(台北),第三十二期,頁179-210。
8. 邱宏輝(1996),「對中共『八五』計畫執行情況之檢視與探討」,《中共研究》(台北),第三十卷第二期,頁20-22。
9. 李志強(1998),「大陸工業發展之回顧與展望」,《經濟前瞻》(台北),十三卷一期,頁60-64。
10. 李志強(1997),「從『十五大』看大陸產業政策方向」,《經濟前瞻》(台北),十二卷六期,頁60-64。
11. 李志強(1995),「大陸工業政策」,《經濟前瞻》(台北),十卷六期,頁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