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72.250)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4 05:2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淑夏
研究生(外文):Shu-Hsia Lin
論文名稱:兒童讀經行動方案對國小低年級學童注意力及行為改變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For Attention and Behavior Effects on the First and Second Graders’ Reading Classics in Childhood
指導教授:劉慶中劉慶中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ng-Chung Li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國民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0
中文關鍵詞:國小低年級學童兒童讀經注意力行為
外文關鍵詞:first and second graderreading classics in childhoodattentionbehavio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2
  • 點閱點閱:213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2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0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分析國小低年級學童參與讀經後在注意力及行為的改變情形。本研究採行動研究的方式,以研究者任教的班級為研究對象,在資料蒐集方面,運用訪談、觀察、問卷調查與省思札記等方法,並配合多向度注意力之標準化測驗,探究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提昇與行為改變之情形。
依據研究問題,主要發現如下:
壹、注意力的改變情形
一、從多向度注意力測驗之分析發現,兒童讀經後於選擇性注意力、分離性注意力、持續性注意力三向度皆有顯著差異。
二、低年級學生之注意力易隨情緒、內在的動機或需求、外在環境的變遷與刺激等因素而不集中。教師必須以豐富的教材內容、生動活潑之教學方式來吸引低年級學童之注意力。在實施兒童讀經時,若能適時輔以相關小故事、不定時變換誦讀方式、並配合過關獎勵等方式,對提昇注意力將有所助益。
三、低年級學童之注意力仍逐步發展中,研究者是以兒童讀經的方式作為提昇注意力的促進劑,並已獲得有效改善。
貳、行為的改變情形
一﹑從家長回饋問卷中顯示:
〈一〉有87%的家長認為孩子在問候別人方面有改善。
〈二〉有67%的家長認為孩子在減少吵架方面有改善。
〈三〉有87%的家長認為孩子在原諒別人方面有改善。
〈四〉有72%的家長認為孩子在愛物惜福方面有改善。
〈五〉有81%的家長認為孩子在主動幫忙方面有改善。
〈六〉有92%的家長認為孩子在與人合作方面有改善。
二、整體而言,參與兒童讀經之低年級學童,其行為的改善情形良好。
三、讀經的成效是要善於期待的,無法在短時間內看到明顯的效果。而學生的外在行為表現是眾多環境因素所形成的,值得我們深入去探討行為背後的意涵。研究者透過兒童讀經的方式,不僅是解決教學現場的問題,同時,也提供學童日後在面對困境時的應應之道。
最後,根據本研究的發現與結論,提出對讀經教學方案及未來研究的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n attention and behavior reading classics in childhood.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by means of class observation, interviews , questionnaire ,taking memos, and “Multi-dimensional Attention Test”. According to these data ,the researcher concluded the influence on attention and behavior of students’ reading classics.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Ⅰ.With change to the attention
1. According to “Multi-dimensional Attention Test” analyzed: analyzed :Reading classics in childhood had significant on improving selective attention , divided attention , and sustained attention.
2. The attention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graders may alter by emotion, intrinsic motivation, need, environment, stimulus, etc. The teacher must catch the attention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graders by abundant materials and lively teaching. Reading classics in childhood can move up students’ attention by using correlated stories, changing reading style , and encouragement ways.
3. The attention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graders still develop step by step. Reading classics in childhood can promote a lot attention a lot .
Ⅱ. With change of the behavior
1. From feedback questionaire
(1) About 87% parents consider their children have improved in greeting others.
(2) About 67% parents consider that their children have less quarrels with friends.
(3) About 87% parents consider that their children have been forgiving other people easily.
(4) About 72% parents consider that their children have been chering things much more.
(5) About 81% parents consider their children have been initiating help.
(6) About 92% parents consider their children have been cooperating with others.
2. In the whole, the behavior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graders reading classics in childhood have improved.
3. Unable to perceive a significant result with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The behavior of students results from many factors, we need to search for significance behind it . The researcher not only solve problem of teaching by reading classics in childhood but also provide students to adapt to meeting predicament .
The research provide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of reading classics in childhood as other researchers’ future reference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範圍……………………………………………………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兒童讀經之緣起與實施………………………………… 8
第二節 兒童讀經成效之探討……………………………………26
第三節 兒童讀經之相關研究……………………………………31
第四節 兒童讀經影響注意力之理論與測量……………………37
第五節 兒童讀經影響行為改變之相關理論 ………………….5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64
第二節 研究場境………………………………………………70
第三節 行動研究之設計………………………………………73
第四節 資料蒐集的策略和工具………………………………82
第五節 資料分析的方法………………………………………86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兒童讀經對學童注意力的改變…………………………91
第二節 兒童讀經對學童行為的改變……………………………98
第三節 綜合討論…………………………………………….…11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主要發現………………………….……………………119
第二節 研究限制………………………….……………………121
第三節 結論…………………………………………………… 122
第四節 建議……………………………………………………123
參考書目
壹、 中文部分…………………………………………….126
貳、 西文部分…………………………………………….133
附 錄
附錄一 讀經教學活動設計…………………………………………139
附錄二之一 唐詩三百首封面……………………………………151
之二 唐詩三百首內頁範例………………………………152
之三 三字經合刊本封面…………………………………153
之四 三字經合刊本內頁範例……………………………154
附錄三 多向度注意力測驗同意書…………………………………155
附錄四 教室觀察記錄表……………………………………………156
附錄五 訪談題目〈學生部分〉……………………………………157
附錄六 讀經兒童之家長回饋問卷…………………………………158
附錄七 省思札記……………………………………………………159
附錄八 唐詩過關挑戰表……………………………………………160
附錄九 背詩高手獎狀………………………………………………161
附錄十 讀經過關挑戰表……………………………………………162
附錄十一 獎勵小卡…………………………………………………163
附錄十二 讀經過關獎狀……………………………………………164
圖 次
圖2-1-1 癸卯學制系統………………………………………………10
圖3-1-1 研究架構圖…………………………………………………64
圖3-1-2 本研究流程圖…………………………………………… 69
圖3-3-1 Lewin行動研究動態循環歷程圖…………………………78
圖3-3-2 Elliot行動研究階梯式循環圖…………………………78
圖3-3-3 行動研究四階段歷程………………………………………79
圖3-3-4 行動探究流程圖……………………………………………80
圖3-3-5 教育行動研究循環歷程……………………………………81
表 次
表2-1-1 《奏定學堂章程》初等小學堂必修課程表……………… 12
表2-1-2 初等小學堂之讀經與中國文字於各章程的比較表……15
表2-1-3 目前國內常見兒童讀經的教材…………………………23
表2-1-4 兒童讀經歷史分期與實施概況……………………………25
表2-3-1 兒童讀經之相關研究……………………………………32
表2-4-1 注意力之定義………………………………………………37
表2-4-2 注意力之因素………………………………………………42
表2-4-3 國內注意力測量工具摘要表………………………………49
表2-5-1 問題行為分類………………………………………………54
表3-1-1 唐詩三百首每週誦讀進度表………………………………66
表3-1-2 三字經每週誦讀進度表……………………………………66
表3-5-1 各種原案資料編碼的意義…………………………………87
表3-5-2 協同研究人員學經歷簡介…………………………………90
表4-1-1 兒童讀經在選擇性注意力前後測差異之t檢定摘要表…94
表4-1-2 兒童讀經在分離性注意力前後測差異之t檢定摘要表…94
表4-1-3 兒童讀經在持續性注意力前後測差異之t檢定摘要表…95
表4-2-1 兒童讀經後人際互動方面的改變情形…………………105
表4-2-2 童讀經後感恩惜福方面的改變情形……………………108
表4-2-3 童讀經後合作行為方面的改變情形……………………111
表4-3-1 兒童讀經在多向度注意力前後測差異之t檢定摘要表114
表4-3-2 兒童讀經在多向度注意力前後測之百分級人數表……115
表4-3-3 兒童讀經後行為方面三個向度的改變情形 ……………117
壹、 中文部分
大塚玲(民88)。注意與學習〈江慧齡譯〉。台北:心理出版社。
小塚兼吉(1902)。台灣教育誌稿。台北:台灣總督府。
王文科(民88)。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克先(民76)。學習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王怡芳(民88)。兒童讀經之態度、實施過程與成效之研究─以台中縣三所小學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財貴(民84)。國小施行讀經教育之理論、實務、及疑難之解答。國教輔導, 34(5),12-23。
王財貴(民85)。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台北:華山講堂。
王財貴(民86)。語文教育改良芻議。鵝湖,260,1。
王財貴(民87)。台灣的讀經運動。第三屆大學通識教育國際研討會「大學通識教育中的中國文化經典」。
王財貴(民90)。小學讀經教學之基本理念及實施方案。文教新潮。6(3),15-20。
王鳳喈(民79)。中國教育史。台北:正中書局。
加藤春城(1939)。台灣教育沿革誌。台北:台灣教育會。
池小芳(1998)。古代小學教育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香芬(民91)。國小智能障礙學生不專注行為功能性評量與介入成效之研究。嘉義大學特殊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威熊(民72)。經學精神的重振。孔孟月刊,21(6)63-64。
李詠吟(民83)。注意力不集中兒童之輔導。教師天地,68,62-65。
李政勳(民86)。談兒童讀經。中國語文,475,86-89。
何勁(宣統元年)。說兩等小學堂讀經講經之害。教育雜誌,8,52-53。
沙依仁(民75)。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沈淑芬(民88)。兒童讀經教育及其對國小學童國語文能力之影響研究。載於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學生專題研究論文彙編,8-67。屏東:屏東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
宋元強、蔡振生、蘇渭昌、雷克嘯 (民83)。中國近代教育史。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宋淑慧(民81)。多向度注意力測驗編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碩士論文。
汪知亭(民67)。台灣教育史料新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吳芝儀、李奉儒譯(民84)。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明芳(民90)。國民小學教師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隆(民87)。制亂、治亂有方─教室經營中學生不當行為內涵的探究。班級經營,3(4),13-21。
吳明隆(民89)。班級經營與教學新趨勢。台北:五南。
吳明隆(民89)。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吳武典(民71)。特殊兒童的教育診斷。國立編譯館主編。正中書局印行。
余書麟(民60)。中國教育史。台北:台灣師大。
林正文(民82)。兒童行為觀察與輔導─行為治療的輔導取向。台北:五南。
林正芳譯,派翠西亞‧鶴見著(民88)。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宜蘭: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林幸台(民81)。性格及行為異常輔導手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所。
林美和(民76)。學習障礙的教育問題(上)。特殊教育季刊,24,1-7。
林素卿(民88)。行動研究與教育實習。教育實習輔導季刊,5卷1期,25-30。
林崇德(民84)。小學生心理學。台北:五南。
林登順(民88)。試論國小課程中之讀經教育。載於第二屆台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681-696。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林瑞欽、黃秀瑄(民80)。認知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周台傑、邱上真、宋淑慧(民82)。多向度注意力測驗修訂版指導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周君詮(民81)。聖賢經營理念。台北:中央日報。
邱玉玲(民88)。尋找文化生命的源頭活水─談兒童讀經活動。國教世紀,186,37-39。
邱兆偉(民84)。質的研究的訴求與設計。教育研究,4,1-33。
馬信行(民75)。行為改變的理論與技術。台北:桂冠出版社。
柯永河(民60)。班達測驗可以測定注意廣度嗎?測驗年刊,18,68-72。
柯永河(民65)。臨床心理學─心理診斷。大洋出版社。
柯欣雅(民91)。近十年台灣兒童讀經教育的發展(1991-2001)。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孟君(民90)。民間的教育復古風當代兒童讀經教育的理想性與侷限性。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享良(民70)。智能中等兒童與智能不足兒童注意反應速度及注意集中度之研究。教育學院學報,6,207-256。
徐南號(民82)。台灣教育史。台北:師苑。
夏林清等譯(民8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梁仲容(民84)。國小學童注意力、認知風格、閱讀策略覺識與其國語文閱讀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世彗(民89)。行為改變技術。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秀敏(民83)。國小班級經營。台北:華軒出版社。
張怡貞、蔡秉倫、王建堯(民86)。目前兒童讀經運動之探討。國教之聲,31(1)34-39。
張新仁(民88)。班級經營。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春興(民79)。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樹枝(民90)。國民小學兒童讀經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俞(宣統三年)。論學部之改良小學章程。教育雜誌,2,21-32。
莊榮順(民91)。一個實施兒童讀經班級的觀察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伯璋(民79)。教育研究方法新取向。台北:南宏圖書公司。
陳青之(民55)。中國教育史。台北:商務。
陳奎喜、王淑俐、單文經、黃德祥(民85)。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台北:三民。
陳梅生(民66)。教育研究法。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出版。
陳敏惠(民91)。兒童讀經實施策略之研究─以一個文教基金會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淑娟(民88 )。不同性別與學習潛能之國小學童在學習適應、注意力與記憶力之比較研究。台中師院學報,(13),73-99。
陳惠邦(民87)。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榮華(民75)。行為改變技術。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清水驍(民86)。如何提升孩子的注意力。台灣英文雜誌社。
許壹(民80.6.10)。十大頭疼寶寶。中國時報30版。
黃宜敏(民80)。班級違規行為之預防與處理策略。載於高雄市政府編印之教室經營,228-238。
黃政傑、李隆盛主編(民82)。班級經營─理念與策略。師大書苑。
黃裕惠譯(民89)。行為改變技術:理論與應用。台北:學富文化。
黃瑞琴(民8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瑞煥、歐用生、楊景堯譯(民77)。行為改變技術。高雄:復文書局。
黃意舒(民85)。兒童行為觀察法與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曾振興(民90)。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端真(民89)。兒童行為的評估與輔導。台北市:天馬文化。
游福生(民80)。如何輔導學生的問題行為。學生輔導通訊,28,47-51。
游福生(民88)。四書五經應成為必修課程。中國文化月刊,163,126-128。
喻本伐、熊賢君(民84)中國教育發展史。台北市:師大書苑。
福智文教基金會(民88)。讀經釋疑。台北:福智。
福智文教基金會(民89)。福智文教基金會簡介。台北:福智。
路君約、陳榮華(民65)。非文字普通能力測驗指導手冊。中國行為科學社。
甄曉蘭(民84)。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方式。嘉義師院學報,9, 297-318。
楊旻芳(民90)。五位兒童讀經教師之教學信念。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幸真(民81)。注意力與學習之相關探討。教師之友,33(4),28-30。
楊坤堂(民81)。兒童問題行為:基本概念與輔導策略。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楊國樞(民67)。中學生的問題行為及其學校影響因素。載於陳英豪主編,青少年問題與輔導。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鳳華(民87)。注意力的心理結構與歷程。載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測驗小組研習資料,1-8。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廖鳳瑞、李易霖合譯(民87)。Ann E.Boehm(安.波姆),Richard A.Weinberg(理查.溫柏格)著。兒童行為觀察─課室經營之鑰。台北縣中和市:光佑文化。
翟本瑞(民89)。兒童讀經運動的教育學反省意義(1)。教育與社會─迎接資訊時代的教育社會學反省。台北:揚智文化,51-81。
鄭昭明(民82)。認知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出版。
鄭雅芬、黃東賢、康瑞中(民89)。讀經對國小低年級兒童專注力的影響。臺南市八十八學年度以「行動研究法」方式推動國民小學「教學研究」研習會研究報告專輯,1-8。主辦單位: 台南市政府教育局、台南市國民教育輔導團,研習日期:89年5月17日。
鄭麗玉(民79)。談注意力及感官訊息的貯存。教師之友,31(3),31-34。
鄭麗玉(民82)。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蔡清田(民89)。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歐用生(民83)。提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研究資訊,(11)2,1-7。
簡紅珠、江麗莉(民85)。國小成功、不成功經驗教師與初任教師的班級管理認知與內隱信念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鍾聖校(民79)。認知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蘇月粉(民62)。注意反應的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麗娟(民85)。兒童讀經之推行與研究。國教輔導,35(5),27-31。
顧實(宣統元年)。論小學堂讀經之謬。教育雜誌,4,58-62。
顧實(宣統元年)。論小學堂讀經之謬(續)。教育雜誌,5,67 -70。
貳、 西文部分
Achenback , T . M . (1991). Manual for the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4-18 and 1991 profile . Burlington , VT : University of Vermont ,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Anderson , J. R.(1985). Cognitivi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 . (3rd ed.) . N. Y.: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Bargh,J.A.(1982).Attention and automaticity in the processing of self-relevant inform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43(3),425-436.
Bassey , M.(1995).Creating education through research .New York: Kirklington Press.
Berliner ,D . C . (1979). Tempus educare .in P. L . Perterson &H.J . Walber ( Eds . ), Research on teaching. Berkeley,
CA:McCutchan.
Berlyne,D.E.(1970).Problem solving:research, method,and theory.Huntington,N.Y.:R.E.Krieger.
Boguslarsky , G . W. (1951). Interruption and Learning Psychological View.
Bransford , J .D . (1979) . Human cognition : Learning , understanding,and remembering.California:Wadsworth.
Broadbent, D. E. (1957). A mechanical model for human attention and immediate memory.Psychological KeviewBr, 64 205-215.
Burden,P. R.(1995).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discipline : methode to facilitate cooperation and instruction, NY : Longman.
Cangelosi, J . S .(1993).Classroom management strategies. White Plains , NY : Longman.
Carr, w. & Kemmis, S. (1983). Becoming critical:Knowing throuth action research.Australia: Deakin University.
Cherry, C . (1953) . Some experiments on the recognition of speech with on and with two ears . Journal of the America,25,975-979.
Das,J. P.,Naglieri,J.A.,&Kirby,J. R.(1994).Assessment of Cognitive Processes ---The PASS Therory of Intelligence . N.H.: Allyn and Bacon.
Denham, C. & Liberman ,A .(1980).Time to learn .washington,D. C.: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Deutsch, J. A., & Deutsch, D .(1963). Attention :Som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Psychological Review,70 ,80-90.
Elliott,J.(1991).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
Ellis, H. C . , &Hunt, R.R.(1989). Foundamentals of human memory and cognition. Iowa: Wm. C. Brown Publishers.
Evans,S.S., Evans,W.H.& Mercer ,C.D.(1986).Assessment for instruction .Boston:Allyn and Bacon.
Gardner,R.(1959).Cognitive Control.Psychological Issue.
Grundy, S. (1987).Curriculum-Product or Praxis . N . Y . :The Falmer Press.
Kahneman,D.(1973).Attention and effert . Engleword Cliffs,NT:Prentice─Hall.Klorman,R(1991).Cognitive eventrelated postentials in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4(3),130-141.
Kauffman, J .M . (1985) . Characteristics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of children and youth.(5th ed.)New York : Macmillan.
Kauffman,J .M. (1997). Characteristics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of children and youth.(6th ed.)New Jersey: Prentice-Hall,Inc.
Kemmis , S. & McTaggart , R . (1988) . Theactionresearch planner. (3rded.) . Victoria, Australia: Deakin University.
Kolb, D.A.(1983).Problem Management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 In Suresh Srivasta and Associates(Ed.)The Executive Mind.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
Ko Yuny-Ho(1973).The classification of basic attentional disposition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ools for measuring them.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awrence Stenhouse , L.(1975).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ndon : Heinemann.
Lincon,Yvonna S.and Egon G.Guba.(1985).Naturaiistic Inquiry .Newbury Park,CA:Sage.
Martindale , C.(1991). Cognitive psychology : A neural network approach .California: Brooks/ Cole publishing Co.
Mc Niff,J. (1998).Action reseo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Lnndfan: Macmillan.
Meyer . L . H . , & Evans , In . M . (1986). Modification of excess behavior : An adaptive and functional approach for educational and community contexts.In R. H. Horner , L . H . Meyer , & H . D. B. Fredericks(Eds.), Education of learners with severe handicaps : Exemplary service strategies (p.1-315-350) . Baltimore , ML: Paul H.Brookes Publishing Co.
Nielsen, S . L . ,& Sarason ,I.G.(1981).Emotion, personality and selective attention. Journal of Perf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1(5),945-960.
Norman, D. A.(1968).Toward a therory of memory and atten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 75,522-536.
Pallow, E. A., Payne, J .S.,Patton ,J.R.,& Payne, R . A.(1985).Strategies for teaching retard special needs learners.(3rd ed.).
Parasuraman , R . & Davies , D. R. (1984). Varieties of attention.Orlando:Academic Press.
Reinert, H . R (1976). Children in conflict: Educational strategies for the emotionally disturbed and behaviorally disordered. Saint Louis: The C.V.Mosby Company.
Schaefer ,C.E. &Millman, H.L.(1988).How to help children with common problems.(Vol.5).New York: Litton Education Publishing.
Silverman, J. (1970). Studies of attention in schigophrenia. Psycho-logical Review.
Smith, R M .,Neisworth ,J. T. &Greer ,J. G. (1978). Evaluating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 Colubus, Ohio : C.E . Merrill Pub Co.
Treisman, A. m.(1950).Contertual cues in encoding listing.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2, 242-248.
Westman ,J. C.(1990).Handbook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Zentall , T . R. & Galef , B. G. (1983). Social learning : psyc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perspective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張怡貞、蔡秉倫、王建堯(民86)。目前兒童讀經運動之探討。國教之聲,31(1)34-39。
2. 徐享良(民70)。智能中等兒童與智能不足兒童注意反應速度及注意集中度之研究。教育學院學報,6,207-256。
3. 邱玉玲(民88)。尋找文化生命的源頭活水─談兒童讀經活動。國教世紀,186,37-39。
4. 林素卿(民88)。行動研究與教育實習。教育實習輔導季刊,5卷1期,25-30。
5. 林美和(民76)。學習障礙的教育問題(上)。特殊教育季刊,24,1-7。
6. 吳明隆(民87)。制亂、治亂有方─教室經營中學生不當行為內涵的探究。班級經營,3(4),13-21。
7. 何勁(宣統元年)。說兩等小學堂讀經講經之害。教育雜誌,8,52-53。
8. 李政勳(民86)。談兒童讀經。中國語文,475,86-89。
9. 李威熊(民72)。經學精神的重振。孔孟月刊,21(6)63-64。
10. 王財貴(民90)。小學讀經教學之基本理念及實施方案。文教新潮。6(3),15-20。
11. 王財貴(民84)。國小施行讀經教育之理論、實務、及疑難之解答。國教輔導, 34(5),12-23。
12. 莊俞(宣統三年)。論學部之改良小學章程。教育雜誌,2,21-32。
13. 游福生(民80)。如何輔導學生的問題行為。學生輔導通訊,28,47-51。
14. 甄曉蘭(民84)。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方式。嘉義師院學報,9, 297-318。
15. 楊幸真(民81)。注意力與學習之相關探討。教師之友,33(4),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