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2.131.239)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08 21:2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石梅琳
研究生(外文):Meilin Shih
論文名稱:張愛玲小說與《紅樓夢》之詞語、詞匯、時空比較研究
指導教授:蔡振念蔡振念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7
中文關鍵詞:張愛玲語言藝術時間透視紅樓夢空間藝術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3
  • 點閱點閱:171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6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2
  從〈摩登紅樓夢〉到《紅樓夢魘》,張愛玲一生的寫作與研究以《紅樓夢》始,復以《紅樓夢》終,《紅樓夢》對於張愛玲之重要性不言而喻。張愛玲以寫實的觀點研究《紅樓夢》,至於小說創作,除了受曹雪芹書寫技巧的影響,張愛玲另外發揮個人才性,結合傳統與現代,使小說形式與內涵呈現和諧的統一,散發豐潤且迷人的內蘊與感染力。「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涼』,那是因為思想背景裡有這惘惘的威脅。」張愛玲的時間意識使得她對於蠻荒世界、斷瓦頹垣的想像,與曹雪芹「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的頹廢精神有著共鳴。小說沒有英雄或大人物,張愛玲只以一貫的「參差的對照」寫小市民庸俗的喜怒哀樂,因為這樣更能接近生活的「事實」,而這樣特立獨行的寫作風格,反讓她成為《紅樓夢》等世情小說的直系繼承作家。時至今日,張愛玲早期與晚期的小說,不論在思想上、文字上,仍然經常被拿來與《紅樓夢》比較,以說明兩者的血緣關係,本文即嘗試從詞語、詞匯、時空檢視兩者之相似與相異處。
  全文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首先簡潔地整理出過去張愛玲與《紅樓夢》不同問題比較所得的研究成果,並說明研究動機與研究的方向、方法。第二章探索張愛玲小說的詞語、詞匯與《紅樓夢》的關係,以語言再現的功能解釋張愛玲為何大量襲用《紅樓夢》等舊小說詞語;至於張愛玲色彩與氣味的感官詞匯,雖承受曹雪芹的影響,最終仍以民國白話塑造出自己的風格。第三章論張愛玲小說的時間透視,兼論《紅樓夢》的循環時間觀。張愛玲特殊的時間意識,表現在小說裡,形成不和諧的時代氣氛。她與曹雪芹皆兼具循環式的時間觀與直線型的時間觀,文中還將比較流蘇與賈寶玉從出走到回歸的歷程。第四章論張愛玲小說與《紅樓夢》的空間藝術,張愛玲將許多電影手法運用到小說裡,代表城市文明的發展,不過〈封鎖〉中的電車借助了夢幻敘述與封閉空間,討論天真失落的問題,又與《紅樓夢》互為相應。第五章為結論。
第一章 緒論……………………………………………………………………………03
  第一節 研究動機和張愛玲小說與《紅樓夢》比較之問題史……………………03
  第二節 研究的方向與方法…………………………………………………………10
    壹、張愛玲與曹雪芹經營語言文字的手法探究………………………………10
    貳、張愛玲與曹雪芹時空書寫的哲學意涵探究………………………………11
    參、研究的方法…………………………………………………………………12

第二章 傳統與現代之結合――張愛玲小說的詞語、詞匯與《紅樓夢》的關係……………………………………………………………………………15
  第一節 張愛玲對傳統文學的記憶…………………………………………………16
  第二節 張愛玲小說與《紅樓夢》皆擅長活用成語典故與俗語…………………17
  壹、奪胎換骨法以因應不同的時代環境………………………………………17
  貳、化俗為雅增添語言的本色與機趣…………………………………………19
  第三節 色彩與氣味:張愛玲小說與《紅樓夢》崇尚感官的詞匯………………22
    壹、張愛玲小說與《紅樓夢》用色濃厚的習慣………………………………23
    貳、《紅樓夢》的香氣與張愛玲小說裡香腥匯集的氣味 ……………………27
  第四節 張愛玲小說語言的功能……………………………………………………31
    壹、啟發性重於真實性…………………………………………………………32
    貳、語言再現的功能:〈連環套〉以舊小說詞句再現舊時代 ………………34

第三章 張愛玲小說的時間透視――兼論《紅樓夢》的循環時間觀……38
  第一節 張愛玲的時間意識及其小說的時代感……………………………………38
    壹、張愛玲的時間意識…………………………………………………………39
    貳、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45
  第二節 〈傾城之戀〉與《紅樓夢》的循環時間觀………………………………50
    壹、中國古典的循環時間觀……………………………………………………51
    貳、〈傾城之戀〉與《紅樓夢》從出走到回歸的歷程 ………………………54
    參、〈傾城之戀〉與《紅樓夢》裡宇宙的時間透視 …………………………60

第四章 張愛玲小說與《紅樓夢》的空間藝術 ………………………………65
  第一節 鏡頭之下張愛玲小說的空間設計…………………………………………65
    壹、一連串的蒙太奇……………………………………………………………66
    貳、仿照電影的開篇藝術:小說戲劇化,空間舞台化………………………71
  第二節 論〈封鎖〉與《紅樓夢》封閉空間的功能………………………………77
    壹、封閉空間的描寫手法:反映古典園林與現代城市迥異的文化背景……78
    貳、封閉空間的隔絕功能………………………………………………………81
    參、「大觀園」與「電車」的象徵寓意 ………………………………………91

第五章 結論……………………………………………………………………………96

參考書目……………………………………………………………………………………99
《紅樓夢》版本

1.《紅樓夢八十回校本》。上下冊。俞平伯校訂、王惜時參校。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
2.《紅樓夢》。上中下三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3.《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甲戌校本》。鄧遂夫校訂。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年。
4.《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精裝四冊。台北:宏業書局,1978年。

張愛玲作品集

1.《半生緣》。典藏版初版。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2.《赤地之戀》。典藏版初版。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3.《怨女》。台北:皇冠出版社,1966年。
4.《紅樓夢魘》。台北:皇冠出版社,1977年。
5.《流言》。典藏版初版。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6.《秧歌》。典藏版初版。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7.《張愛玲小說集》。台北:皇冠出版社,1968年。
8.《張愛玲文集》。金宏達、于青編。四卷。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
9.《張愛玲文集•補遺》。子通、亦清編。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2年。
10.《張看》。典藏版初版。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11.《惘然記》。典藏版初版。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12.《第一爐香――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二》。典藏版初版。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13.《傾城之戀――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一》。典藏版初版。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14.《對照記――看老照相簿》。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15.《餘韻》。典藏版初版。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16.《續集》。典藏版初版。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專書論著

壹、《紅樓夢》部分

1.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室編。《大觀園研究資料匯編》。紅樓夢研究資料叢書(甲編)(出版地、出版者及出版日期均不詳)。
2.向楷。《世情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3.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年。
4.宋德胤等著。《紅樓夢大觀》。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
5.俞平伯。《俞平伯論紅樓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88年。
6.(美)浦安迪(Andrew Plakes)講演。《中國敘事學》(Chinese Narrative)。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7.馮其庸、李希凡主編。《紅樓夢大辭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
8.張世君。《紅樓夢的空間敘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9.盧興基、高鳴鸞編。《紅樓夢的語言藝術》。北京:語文出版社,1985年。
10.蔡義江。《紅樓夢詩詞曲賦評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年。
11.關華山。《「紅樓夢」中的建築研究》。再版。台北:明文書局,1988年。

貳、張愛玲小說部分

1.于青。《張愛玲傳――從李鴻章曾外孫女到現代曹雪芹》。二版。台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2.――。《天才奇女――張愛玲》。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2年。
3.于青、金宏達編。《張愛玲研究資料》。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4年。
4.子通、亦清編。《張愛玲評說六十年》。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1年。
5.水晶。《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台北:大地出版社,1973年初版,1993年重排。
6.――。《張愛玲未完――解讀張愛玲的作品》。台北:大地出版社,1996年。
7.――。《拋磚記》。台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1969年。
8.――。《說涼》。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9.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10.――。《眾聲喧嘩――三0與八0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11.――。《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12.王朝彥、魯丹成。《蒼涼的海上花――張愛玲創作心理研究》。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1年。
13.司馬新著。徐斯、司馬新合譯。《張愛玲與賴雅》。台北:大地出版社,1996年。
14.任茹文、王艷。《沉香屑裡的舊事――張愛玲傳》。北京:團結出版社,2002年。
15.余彬。《張愛玲傳》。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16.宋家宏。《走進荒涼――張愛玲的精神家園》。廣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
17.宋明煒。《浮世的悲哀――張愛玲傳》。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年。
18.李元貞。《文學論評》。台北:牧童出版社,1979年。
19.李歐梵。《中國現代文學與現代性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20.李今。《海派小說與現代都市文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21.李嶸明。《浮世代代傳》。北京:華文出版社,1997年。
22.李岩煒。《張愛玲的上海舞台》。上海:文匯出版社,2003年。
23.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24.林以亮。《昨日今日》。台北:皇冠出版社,1981年。
25.林柏燕。《文學印象》。台北:大林出版社,1978年。
26.――。《文學探索》。台北:大林出版社,1980年。
27.林幸謙。《張愛玲論述:女性主體與去勢模擬書寫》。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28.――。《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重讀張愛玲》。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29.周芬伶。〈張愛玲小說的女性敘述〉。見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頁243―262。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
30.――。《艷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台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31.金宏達。《中國現代小說的光與色》。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年。
32.――主編。《回望張愛玲•鏡像繽紛》。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
33.――主編。《回望張愛玲•華麗影沉》。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
34.――主編。《回望張愛玲•昨夜月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
35.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3年。
36.邵迎建。《傳奇文學與流言人生:張愛玲的文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
37.胡蘭成。《今生今世》(上)。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38.――。《中國文學史話》。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39.胡辛。《最後的貴族•張愛玲》。台北:國際村文庫書店,1995年。
40.殷允芃。《中國人的光輝及其他》。台北:志文出版社,1971年。
41.夏志清著。劉紹銘譯。《中國現代小說史》。再版。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年。
42.唐文標。《張愛玲研究》。第二版。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43.高全之。《從張愛玲到林懷民》。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44.――。《張愛玲學:批評•考證•鉤沉》。台北:一方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45.馬叔禮。《文明之劍》。台北:三三書坊,1980年。
46.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
47.陳炳良。《張愛玲短篇小說論集》。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
48.陳芳明。《危樓夜讀》。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
49.陳子善編。《私語張愛玲》。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5年。
50.――編。《作別張愛玲》。上海:文匯出版社,1996年。
51.――。《說不盡的張愛玲》。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
52.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三版。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
53.馮祖貽。《百年家族:張愛玲》。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54.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
55.楊澤編。《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56.楊義、中井政喜、張中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圖志》(下)。台北:業強出版社,1995年。
57.莊信正。《海天集》。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58.張子靜。《我的姊姊張愛玲》。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
59.張健。《讀書與品書》。台北:國家出版社,1999年。
60.――。《張愛玲新論》。台北:書泉出版社,1996年。
61.張健編。郭玉雯等著。《張愛玲的小說世界》。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62.張漢良主編。《中國現代文學評論集》。台北:中華文藝月刊社,1977年。
63.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台灣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64.張均。《月光下的悲涼――張愛玲傳》。廣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
65.張素貞。《現代小說啟事》。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66.鄭樹森編選。《張愛玲的世界》。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67.――。《從現代到當代》。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68.――。《藝文綴語》。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5年。
69.劉紹銘、梁秉鈞、許子東編。《再讀張愛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
70.劉亮雅。〈張愛玲的世紀末愛情〉。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23―347。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71.靜思編。《張愛玲與蘇青》。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年。
72.魏可風。《臨水照花人:張愛玲傳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
73.蔡鳳儀編。《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74.蔡登山。《傳奇未完:張愛玲》。台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75.蘇偉貞。《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1952―1955)小說》。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其他參考專書

1.(清)孔尚任。《桃花扇》。王季思等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
2.王孝廉。《神話與小說》。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6年。
3.卡勒(Jonathan Culler)著。李平譯。《文學理論》(Literary Theory: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4.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著。孟湄譯。《小說的藝術》(L´art Du Roman)。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年。
5.肖馳。《中國詩歌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6.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
7.吳士余。《中國文化與小說思維》。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
8.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9.林書堯。《色彩認識論》。三版。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10.(美)約瑟夫•弗蘭克等著。秦林芳編譯。《現代小說的空間形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11.胡適。《文學改良芻議》(胡適文存/第一集•第一卷),《胡適作品集》③。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12.Richard Dyer McCann著。哈公譯。《電影:理論蒙太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5年。
13.班固。《漢書》。二冊。臺六版。百納本二十四史宋景祐刊本影印,台北: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下冊。
14.(法)保爾•利科(Paul Ricoeur)著。王文融譯。《虛構敘事中時間的塑形:時間與敘事.第2卷》(La Configuration Du Temps Dans Le Récit De Fiction:Temps Et Récit Tome II)。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15.(法)雅克•德里達(Jacques Derrida)著。趙興國譯。《文學行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16.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台北:宏業書局,1979年。
17.張大春。《小說稗類》。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
18.張大春。《小說稗類•卷二》。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
19.劉若愚原著。杜國清中譯。《中國詩學》。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7年。
20.黎活仁。《現代中國文學的時間觀與空間觀》。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21.盧卡奇(Georg Lukács)著。楊恆達編譯。《小說理論》(Die Theorie Romans)。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
22.龍協濤。《讀者反應理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23.羅勃C.赫魯伯(Robert C. Holub)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Reception Theory:A critical introduction)。板橋:駱駝出版社,1994年。

博碩士論文

1.邱昭瑜。〈張愛玲作品評論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2.林繡亭。〈張愛玲小說風格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3.林素雲。〈《潔妮德里》與《怨女》〉。輔仁大學法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4.吳玉芳。〈張愛玲小說的情愛世界〉。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5.沈文田。〈張愛玲小說人物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1年
6.馬冬梅。〈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世界〉。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7.陳雅莉。〈《怨女》中人物對自我認識的追尋〉。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8.陳靜宜。〈張愛玲長篇小說的女性書寫〉。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9.彭筠蓁。〈對照記――張愛玲的傳統與現代〉。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10.溫毓詩。〈張愛玲文本中的人物心理與殖民文化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11.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12.劉靜怡。〈隱喻理論中的文學閱讀――以張愛玲上海時期小說為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13.賴琇君。〈張愛玲小說中的惡母形象與潛抑的怨母心理〉。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14.盧正珩。〈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15.鍾正道。〈張愛玲小說的電影閱讀〉。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16.蔡淑娟。〈張愛玲小說的諷刺藝術〉。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期刊論文

1.丁旭輝。〈張愛玲〈傾城之戀〉的意象設計〉。《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總第4期,1996年12月,頁620―634。
2.于青。〈張愛玲與中國當代文學〉。《幼獅文藝》,第83卷第10期,1996年10月,頁39―40。
3.也斯。〈張愛玲電影的都市想像〉。《明報月刊》,第33卷第4期,1998年4月,頁25―27。
4.水晶。〈雨過河源隔座看――張愛玲〈半生緣〉中雨的象徵〉。《聯合文學》,第7卷第7期,1991年5月,頁163―167。
5.史書美。〈張愛玲的慾望街車:重讀《傳奇》〉。《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24期,1994年8月,頁124―134。
6.王翟。〈看《張愛玲雜碎》〉。《書評書目》,總第42期,1976年10月,頁51―55。
7.王健。〈黃金枷鎖桎梏的兩條女性生命――曹七巧與蟬阿姨形象評析〉。《國文天地》,第15卷第8期,2000年2月,頁53―57。
8.王德威。〈張愛玲再生緣――重複、迴旋與衍生的敘事學〉。《文學世紀》,總第9期,2000年12月,頁53―58。
9.王安憶。〈隔代的惋惜――張愛玲描述方式的得失〉。《明報月刊》,第30卷第10期,1995年10月,頁24。
10.――。〈世俗的張愛玲〉。《文學世紀》,總第8期,2000年11月,頁60―62。
11.王曉明。〈張愛玲文學模式的意義及其影響〉。《明報月刊》,第30卷第10期,1995年10月,頁16―17。
12.王大方。〈紅樓夢魘中的金瓶梅影〉。《明報月刊》,第30卷第11期,1995年11月,頁96。
13.王美秀。〈張愛玲小說中的宿命論〉。《通識教育年刊》,總第1期,1999年4月,頁171―182。
14.王基倫。〈紀念張愛玲――從《華麗與蒼涼》談起〉。《文訊月刊》,總第129期,1996年7月,頁16―17。
15.古蒼梧。〈浮世的悲歡――評析電影〈太太萬歲〉〉。《明報月刊》,第30卷第10期,1995年10月,頁29―30。
16.古遠清。〈邁向重讀之路――評林幸謙《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重讀張愛玲》〉。《文學世紀》,第2卷第11期,2002年11月,頁85―86。
17.白蘊華。〈走過三十年代的傳奇:張愛玲短篇小說欣賞〉。《文藝月刊》,總第204期,1986年6月,頁32―42。
18.司馬新。〈張愛玲的今生緣――《張愛玲與賴雅》之外一章〉。《聯合文學》,第13卷第7期,1997年5月,頁64―85。
19.――。〈張愛玲一生的摯友:宋淇夫婦――兼述張愛玲後半生如何維持生計〉。《明報月刊》,第34卷第4期,1999年4月,頁27―32。
20.――。〈炎櫻細說張愛玲逸事〉。《明報月刊》,第34卷第3期,1999年3月,頁28―31。
21.朱西寧。〈先覺者、後覺者、不覺者――談〈張愛玲雜碎〉〉。《書評書目》,總第42期,1976年10月,頁76―93。
22.朱天文。〈花憶前身――回憶張愛玲和胡蘭成〉。《文學世紀》,總第9期,2000年12月,頁59―62。
23.江寶釵。〈論張愛玲小說的通俗性〉。《中國學術年刊》,總第20期,1999年3月,頁535―551。
24.江柏煒。〈殖民的都市再現:「張愛玲」文本的空間閱讀〉(上)。《空間》,總第88期,1996年11月,頁37―41。
25.――。〈殖民的都市再現:「張愛玲」文本的空間閱讀〉(下)。《空間》,總第90/91期,1997年1–2月,頁139―144。
26.宋邦珍。〈試論〈傾城之戀〉的蒼涼意識〉。《中國語文》,第85卷第6期,1999年12月,頁71―75。
27.李歐梵。〈香港:張愛玲筆下的「她者」〉。《明報月刊》,第33卷第4期,1998年4月,頁22―24。
28.李桂芳。〈凋傷印痕、蒼涼流眄――從「敘述話語」論張愛玲小說世界的存有情境〉。《問學集》,總第8期,1998年9月,頁20―49。
29.林佩芬。〈看張――〈相見歡〉的探討〉。《書評書目》,總第70期,1979年2月,頁11―16。
30.――。〈張愛玲研究〉。《中華文藝》,第12卷第2期,1976年10月,頁34―60。
31.林美秀。〈張愛玲「怨女」的改寫意義〉。《高雄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總第28期,1998年12月,頁559―578。
32.吳達芸。〈臨水照鏡――讀《張愛玲與賴雅》〉。《聯合文學》,第12卷第10期,1996年8月,頁172―173。
33.周芬伶。〈愛之憂鬱――張愛玲《半生緣》的文學價值〉。《中華文化月刊》,總第230期,1999年5月,頁85―101。
34.周蕾著。劉逸竹譯。〈玫瑰的故事――再讀張愛玲的寫作技巧及其中之種種利害關係〉。《中外文學》,第30卷第10期,2002年3月,頁135―155。
35.於梨華。〈來也匆匆……――憶張愛玲〉。《明報月刊》,第30卷第10期,1995年10月,頁37―38。
36.南方朔。〈從張愛玲談到漢奸論〉。《明報月刊》,第30卷第10期,1995年10月,頁9―11。
37.――。〈蔥綠與桃紅的配對――閱讀張愛玲《對照記》〉。《聯合文學》,第11卷第2期,1994年12月,頁117―119。
38.風信子。〈從《秧歌》看張愛玲小說世界〉。《古今藝文》,第23卷第4期,1997年8月,頁94―101。
39.洪如玉。〈《張愛玲小說集》中的虛無主義〉。《書評雙月刊》,總第42期,1999年10月,頁18―26。
40.夏志清。〈張愛玲給我的信件–1–〉。《聯合文學》,第13卷第6期,1997年4月,頁45―58。
41.――。〈張愛玲給我的信件–2–〉。《聯合文學》,第13卷第7期,1997年5月,頁55―63。
42.――。〈張愛玲給我的信件–3–〉。《聯合文學》,第13卷第9期,1997年7月,頁52―60。
43.――。〈張愛玲給我的信件–4–〉。《聯合文學》,第13卷第10期,1997年8月,頁144―151。
44.――。〈張愛玲給我的信件–5–〉。《聯合文學》,第13卷第11期,1997年9月,頁68―79。
45.――。〈張愛玲給我的信件(6)――五、加州伯克萊一九六九年七月至一九七二年十月〉。《聯合文學》,第14卷第2期,1997年12月,頁94―103。
46.――。〈張愛玲給我的信件–7–〉。《聯合文學》,第14卷第3期,1998年1月,頁106―113。
47.――。〈張愛玲給我的信件–8–〉。《聯合文學》,第14卷第6期,1998年4月,頁142―150。
48.――。〈張愛玲給我的信件–9–〉。《聯合文學》,第14卷第7期,1998年5月,頁90―97。
49.――。〈張愛玲給我的信件–10–〉。《聯合文學》,第14卷第9期,1998年7月,頁138―145。
50.――。〈張愛玲給我的信件–11–〉。《聯合文學》,第14卷第10期,1998年8月,頁72―81。
51.――。〈張愛玲給我的信件–12–〉。《聯合文學》,第18卷第9期,2002年7月,頁155―158。
52.馬森。〈誰來為張愛玲定位?――評《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中外文學》,第24卷第10期,1996年3月,頁155―159。
53.馬莊穆著。于錫娟譯。〈由張愛玲看中國傳統在文學中的優點〉。《文季》,總第3期,1974年5月,頁128―132。
54.徐志平。〈鬼意象在張愛玲小說中的運用〉。《嘉義農專學報》,總第44期,1996年2月,頁127―137。
55.徐學。〈當代中文世界裡的張愛玲景觀――兼談大陸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總第12期,1998年12月,頁537―546。
56.高全之。〈張愛玲的兩種時間旅行――〈浮花浪蕊〉的一種閱讀角度〉。《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總第8期,1997年12月,頁624―629。
57.殷惠敏。〈張愛玲與左翼〉。《當代》,總第117期,1996年1月,頁36―41。
58.孫立川。〈張愛玲的文學年表〉。《明報月刊》,第30卷第10期,1995年10月,頁42―43。
59.康來新。〈評〈秧歌〉〉。《幼獅月刊》,第34卷第1期,1971年7月,頁56―61。
60.陳炳良。〈〈傾城之戀〉的形態學分析〉。《嶺南學院中文系系刊》,總第3期,1996年,頁59―67。
61.陳炳良、黃德偉。〈張愛玲短篇小說中的「啟悟」主題〉。《中外文學》,第11卷第2期,1982年7月,頁132―151。
62.陳思和。〈張愛玲現象與現代都市文學――對五四情結的叛逆〉。《明報月刊》,第30卷第10期,1995年10月,頁14―15。
63.陳子善。〈張愛玲未發表的家書〉。《明報月刊》,第30卷第10期,1995年10月,頁41。
64.――。〈翻譯英文作品的最初嘗試――最新發現的張愛玲佚作「謔而虐」淺說〉。《明報月刊》,第33卷第9期,1998年9月,頁18―21。
65.陳岸峰。〈亂世、「大話」與「小」說――論張愛玲「小」說在現代文學史上的意義〉。《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總第12期,1998年12月,頁619―640。
66.――。〈從壓抑到顛覆:論〈傾城之戀〉〉。《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總第16期,1999年12月,頁627―640。
67.陳淑滿。〈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的「鏡子」淺析〉。《中國語文》,第84卷第6期,1999年6月,頁57―62。
68.許子東。〈張愛玲與「五四新文學主流」〉。《現代中文文學評論》,總第5期,1996年6月,頁75―82。
69.――。〈物化蒼涼――再讀〈沉香屑•第一爐香〉〉。《文學世紀》,總第9期,2000年12月,頁63―69。
70.范伯群、季進。〈論張愛玲的前期小說創作〉。《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總第10期,1998年6月,頁205―226。
71.范智紅。〈在「古老的記憶」與現代體驗之間――淪陷時期的張愛玲及其小說藝術〉。《文學評論雙月刊》,1993年第6期,頁62―69。
72.范銘如。〈文化•空間•閱讀政治――蘇偉貞的《孤島張愛玲》〉。《聯合文學》,第18卷第5期,2002年3月,頁116―117。
73.張健。〈我看〈傾城之戀〉――張愛玲的典型戀愛故事〉。《幼獅文藝》,第83卷第4期,1996年4月,頁62―65。
74.――。〈張愛玲的兩篇小說〉。《明道文藝》,總第247期,1996年10月,頁58―65。
75.張鈞莉。〈張派小說中的男性世界〉。《新書月刊》,總第6期,1984年3月,頁32―39。
76.張家平。〈論張愛玲的色彩詞語〉。《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6年9月第3期,頁41―43。
77.張小虹。〈女女相見歡:歪讀張愛玲的幾種方式〉。《中外文學》,第26卷第3期,1997年8月,頁31―47。
78.――。〈兩種衣架子――上海時尚與張愛玲〉。《聯合文學》,第17卷第12期,2001年10月,頁86―99。
79.張宏庸。〈傾城佳人白流蘇――論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中華文藝》,第12卷第5期,1977年1月,頁30―41。
80.傅正玲。〈俯照的眼眸――談張愛玲的人間觀照〉。《鵝湖》,第23卷第3期,1997年9月,頁43―49。
81.彭筠蓁。〈張愛玲〈沉香屑•第一爐香〉――環境、人物及心理〉。《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總第13期,1999年3月,頁146―160。
82.黃東陽。〈鬱鬱蒼蒼――張愛玲短篇小說〈等〉探析〉。《中國文化月刊》,總第210期,1997年9月,頁114―126。
83.黃清順。〈試論張愛玲〈傾城之戀〉中的「幸運」因素〉。《中國學術年刊》,總第24期,2003年6月,頁343―377。
84.黃淑祺。〈解讀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之空間與權力〉。《文訊月刊》,總第206期,2002年12月,頁66。
85.黃子平。〈更衣對照亦惘然――張愛玲作品中的衣飾〉。《文學世紀》,總第8期,2000年11月,頁53―56。
86.馮祖貽。〈張愛玲小說中的現實世界――〈金鎖記〉的原型及其他〉。《聯合文學》,第15卷第11期,1999年9月,頁33―38。
87.曾偉禎。〈如藕絲般相連――張愛玲小說與改編電影的距離〉。《聯合文學》,第11卷第12期,1995年10月,頁34―36。
88.莊信正。〈「舊事淒涼不可聽」――張愛玲與《紅樓夢》〉。《聯合文學》,第11卷第12期,1995年10月,頁21―24。
89.莊宜文。〈論《秧歌》中的色彩〉。《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總第9期,1998年3月,頁106―129。
90.――。〈張派小說的女性意識〉。《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總第14期,1999年6月,頁164―187。
91.楊昌年。〈人生荒涼與人性蒼涼――由張愛玲創作中的「月」意象談起〉。《國文天地》,第11卷第5期,1995年10月,頁4―8。
92.銀正雄。〈評唐文標的論張愛玲早期的小說――兼談其「實事求是,不作調人」〉。《書評書目》,總第22期,1975年2月,頁67―74。
93.微雲。〈《張愛玲短篇小說選》中的女人性情與主題〉。《書評雙月刊》,總第23期,1996年8月,頁5―8。
94.趙淑琴。〈張愛玲小說〈金鎖記〉、《怨女》――對女性自主思想的探討〉。《豐商學報》,總第6期,2001年6月,頁40―63。
95.廖珮君。〈張愛玲和秧歌〉。《傳習》,總第11期,1993年6月,頁255―259。
96.董挽華。〈從〈封鎖〉看〈封鎖〉的境界〉。《幼獅月刊》,第35卷第6期,1972年6月,頁82―83。
97.劉再復。〈張愛玲的天才特點和她的悲劇〉。《明報月刊》,第35卷第12期,2000年12月,頁40―43。
98.劉麗娟。〈〈傾城之戀〉的兩種類型――張愛玲與張系國小說創作藝術之比較〉。《傳習》,總第11期,1993年6月,頁203―212。
99.劉叔慧。〈荒涼美感的重現――試比較張愛玲與白先勇的小說世界〉。《臺灣文學觀察雜誌》,總第7期,1993年6月,頁101―116。
100.劉俊。〈評《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楊澤編《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重讀張愛玲》林幸謙著〉。《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總第21期,2002年9月,頁479―485。
101.鄭樹森。〈夏公與「張學」〉。《聯合文學》,第18卷第9期,2002年7月,頁153―154。
102.鄭仁佳。〈細說張愛玲〉。《傳記文學》,第69卷第4期,1996年10月,頁89―98。
103.駱志伊。〈張愛玲的傳奇寫照〉。《歷史月刊》,總第153期,2000年10月,頁29―33。
104.蔣翔華。〈張愛玲小說中的現代手法――試析空間〉。《聯合文學》,第10卷第7期,1994年5月,頁149―155。
105.龍應台。〈一支淡淡的哀歌――評張愛玲的「秧歌」〉。《新書月刊》,總第16期,1985年1月,頁45―47。
106.鍾正道。〈從譬喻與示現論張愛玲「流言」裡的想像〉。《古今藝文》,第22卷第4期,1996年8月,頁8―15。
107.――。〈試析張愛玲散文中的女性意識〉。《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總第5期,1998年5月,頁97―111。
108.――。〈張愛玲的散文創作歷程〉。《明道文藝》,總第275期,1999年2月,頁164―175。
109.――。〈張愛玲散文的對照筆法淺析〉。《中國文化月刊》,總第227期,1999年2月,頁81―91。
110.――。〈蔥綠桃紅中的白色鬼影――論張愛玲小說中的白色〉。《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總第9期,2002年9月,頁47―65。
111.戴晴。〈從小說看土改――解讀張愛玲的《秧歌》和《赤地之戀》〉。《明報月刊》,第31卷第9期,1996年9月,頁52―55。
112.蔡美麗。〈以庸俗反當代:讀張愛玲雜想〉。《當代》,總第14期,1987年6月,頁105―112。
113.蔡登山。〈張愛玲與許地山的相遇〉。《歷史月刊》,總第181期,2003年2月,頁63―69。
114.――。〈張愛玲〈色,戒〉的背後〉。《歷史月刊》,總第174期,2002年7月,頁115―121。
115.――。〈張愛玲的「林語堂夢」〉。《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總第44期,2002年8月,頁6―10。
116.蕭關鴻。〈尋找張愛玲〉。《聯合文學》,第12卷第1期,1995年11月,頁170―173。
117.嚴紀華。〈張愛玲〈傾城之戀〉裡的愛慾世界〉。《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總第5期,2000年3月,頁93―107。
118.――。〈一篇小說的構成――以張愛玲的〈色,戒〉為例〉。《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總第7期,2002年3月,頁229―251。
119.蘇偉貞。〈不斷放棄,終於放棄――張愛玲奇異的自尊心〉。《明報月刊》,第30卷第10期,1995年10月,頁21―23。
120.蘇曉康。〈門裡窗外的黝暗與光亮――以海明威和張愛玲為例〉。《聯合文學》,第17卷第3期,2001年1月,頁36―38。
121.蘇童。〈張愛玲讓我想起了林黛玉〉。《文學世紀》,總第8期,2000年11月,頁63―6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27. 李歐梵。〈香港:張愛玲筆下的「她者」〉。《明報月刊》,第33卷第4期,1998年4月,頁22―24。
2. 24. 江柏煒。〈殖民的都市再現:「張愛玲」文本的空間閱讀〉(上)。《空間》,總第88期,1996年11月,頁37―41。
3. 23. 江寶釵。〈論張愛玲小說的通俗性〉。《中國學術年刊》,總第20期,1999年3月,頁535―551。
4. 22. 朱天文。〈花憶前身――回憶張愛玲和胡蘭成〉。《文學世紀》,總第9期,2000年12月,頁59―62。
5. 21. 朱西寧。〈先覺者、後覺者、不覺者――談〈張愛玲雜碎〉〉。《書評書目》,總第42期,1976年10月,頁76―93。
6. 18. 司馬新。〈張愛玲的今生緣――《張愛玲與賴雅》之外一章〉。《聯合文學》,第13卷第7期,1997年5月,頁64―85。
7. 17. 白蘊華。〈走過三十年代的傳奇:張愛玲短篇小說欣賞〉。《文藝月刊》,總第204期,1986年6月,頁32―42。
8. 16. 古遠清。〈邁向重讀之路――評林幸謙《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重讀張愛玲》〉。《文學世紀》,第2卷第11期,2002年11月,頁85―86。
9. 15. 古蒼梧。〈浮世的悲歡――評析電影〈太太萬歲〉〉。《明報月刊》,第30卷第10期,1995年10月,頁29―30。
10. 14. 王基倫。〈紀念張愛玲――從《華麗與蒼涼》談起〉。《文訊月刊》,總第129期,1996年7月,頁16―17。
11. 11. 王曉明。〈張愛玲文學模式的意義及其影響〉。《明報月刊》,第30卷第10期,1995年10月,頁16―17。
12. 26. 宋邦珍。〈試論〈傾城之戀〉的蒼涼意識〉。《中國語文》,第85卷第6期,1999年12月,頁71―75。
13. 8. 王德威。〈張愛玲再生緣――重複、迴旋與衍生的敘事學〉。《文學世紀》,總第9期,2000年12月,頁53―58。
14. 7. 王健。〈黃金枷鎖桎梏的兩條女性生命――曹七巧與蟬阿姨形象評析〉。《國文天地》,第15卷第8期,2000年2月,頁53―57。
15. 6. 王翟。〈看《張愛玲雜碎》〉。《書評書目》,總第42期,1976年10月,頁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