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資料
期刊:(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潤華:〈雙人記-記白先勇的花園〉,《幼獅文藝》第523期1997年7月,頁40-45朱偉誠:〈父親中國•母親(怪胎)台灣?白先勇同志的家庭羅曼史與國族想像〉,《中外雜誌》第350期2001年7月,頁107-123
江寶釵:〈論白先勇小說中的人物性格、社會關係與內在心理〉,《中國學術年刊》第18期1997年3月, 頁367-387+446江寶釵:〈白先勇小說中的投水事件與憂國傳統〉,《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5期年月,頁128-143何田田:〈論「臺北人」的人物和主題〉,《文藝月刊》第76期1975年10月,頁21-28
呂正惠:〈臺北人「傳奇」〉,《文星》第104期1987年2月,頁96-101
余秋雨:〈風霜行旅〉,《第六隻手指》,臺北:爾雅出版社,1995年11月初版,頁383-405
李師鄭:〈烏衣巷口夕陽斜-歐陽子「王謝堂前的燕子」讀後〉〉,《書評書目》第40期1976年8月,頁47-50花 村:〈白先勇《臺北人》一書命名的質疑〉,《中華文藝》第12卷第3期1976年11月,頁125-130
吳作政:〈遊園驚夢〉,《文藝》第19期1971年1月,頁142-150
林幸謙:〈流亡的悲愴-白先勇小說中的放逐主題〉,《國文天地》第9卷第5期1993年10月,頁27-30於梨華:〈白先勇筆下的女人〉,《現代文學》第37期1969年3月, 頁146-152
吳湘文:〈評白先勇的「冬夜」〉,《中外文學》第4卷第11期1976年4月,頁180-188
柯振中:〈提起白先勇〉,《新書月刊》第7期1984年4月,頁42柯鳳凰:〈台北人,一闋沒落的輓歌─白先勇台北人初探〉,《甲工學報》第14卷1998年6月, 頁7-18柯慶明:〈情慾與流離-論白先勇小說的戲劇張力〉,《中外文學》第350期2001年7月,頁23-58夏志清:〈白先勇論(上)〉,《現代文學》第39期1969年12月, 頁1-15施懿琳:〈白先勇小說中死亡意識及其深層分析〉,發表扵「第二屆台灣經驗研討會」中正大學主辦,1993.11.5收扵龔鵬程編《台灣的社會與文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1月初版
高天生:〈可憐身是眼中人-試論白先勇的小說〉,《台灣小說與小說家》,臺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12月新版第一刷,頁131-142
尉天聰:〈自囿〉,《大學雜誌》第47期1971年11月,頁59-61
袁良駿:〈從白先勇晉升談起〉,《文訊雜誌》第期1996年5月,頁12-13陸士清:〈上海復旦大學與知名劇坊人士談《遊園驚夢》〉,《當代》第24期1988
年4月,頁110-125
陸士清:〈白先勇的小說技巧〉,《台灣文學新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
年6月一版
梅家玲:〈白先勇小說的少年論述與台北想像-從《台北人》到《孽子》〉,《中外
文學》第350期2001年7月,頁59-81
陳碧月:〈白先勇小說全知觀點與人物刻劃之關係〉,《文訊》第111期1995年1月,頁9-11
陳碧月:〈白先勇小說人物所揭示的社會意義〉,《國文天地》第115期1994年12月,頁58-63
陳碧月:〈白先勇小說中男性的類型及其意義〉,《國文天地》第115期1994年
12月,頁58-63
陳碧月:〈從現代主義看白先勇的小說〈悶雷〉〉,《明道文藝》第214期1994年1月,頁157-169
陳碧月:〈白先勇小說客觀觀點與人物刻劃之關係〉,《明道文藝》第228期1995
年3月,頁104-110
張火慶:〈白先勇短篇小說的同性戀世界〉,《鵝胡》第132期1986年6月,頁35-49
曾秀萍:〈白先勇創作評論資料〉,《中外文學》第30卷第2期2001年7月,
頁201-208
曾秀萍:〈白先勇談創作與生活〉,《中外文學》第30卷第2期2001年7月,
頁189-197
賀淑瑋:〈「吶喊」與〈青春〉:論培根與白先勇的感官邏輯〉,《台灣現代小說史
綜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初版,頁443-477
張德林:〈小說敘述視角藝術功能探尋〉,《文藝理論研究》第2期1988年3月, 頁20-28
張靜茹:〈理想與現實的衝突-論白先勇筆下「臺北人」的挫折應對之道〉,《中
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3期1999年3月,頁122-145
葉維廉:〈激流怎能為倒影造像?-論白先勇的小說〉,《中國現代小說的風貌》,
臺北:晨鐘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7月再版,頁75-95
趙毅衡:〈敘述中的主體分布〉,《文藝理論研究》第2期1988年3月, 頁57-60
蔡克健:〈訪問白先勇〉,《第六隻手指》,臺北:爾雅出版社,1995年11月初版,頁441-?
劉 俊:〈白先勇研究在大陸:1979-2000〉,《中外文學》第30卷第2期2001年7
月, 頁155-172
劉紹銘:〈回首話當年-淺論臺北人〉,《小說與戲劇》,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
1986年5月四版,頁27-59
蔡雅薰:〈六、七○年代台灣留學生小說述論-以於梨華、白先勇、張系國作品為主〉,《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初版,頁248-269
顏元叔:〈白先勇的語言〉,《現代文學》第37期1969年3月, 頁137-145
簡政珍:〈白先勇的敘述者與放逐者〉,《中外文學》第26卷第2期1997年7月,頁169-194
應鳳凰:〈白先勇《台北人》之一:歲除〉,《明道文藝》第299期2001年2月,頁38-43
專書: (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晉民:《白先勇傳》,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3月初版
王隆升:《文學時空與生命情調》,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3月初版
王泰來等編譯:《敘事美學》,重慶:重慶出版社,1987年12月一版一刷
申丹:《敘事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7月第
一版。
卡爾•榮格主編,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 榮格思想精華的總結》,臺北縣新店
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5月初版
白先勇:《驀然回首》,臺北:爾雅出版社,1984年9月八版
白先勇:《第六隻手指》,臺北:爾雅出版社,1995年11月初版
冉欲達:《文學描寫技巧》,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88年10月第一版。
米列娜:《從傳統到現在--世紀轉折時期的中國小說》,北京大學,1997年6
月二刷
伯哈德著,陳建憲譯:《中國文化象徵詞典》,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0年初版
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年6月初版
李喬:《小說入門》,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6年3月初版
林幸謙:《生命情結的反思》,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7月1月初版
周建渝:《才子佳人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0月初版
林鎮山:《台灣小說與敘事學》,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9月初版。
居閱時、瞿明安主編:《中國象徵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
第一版
胡亞敏:《敘事學》,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5月第一版。
胡菊人:《小說技巧》,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6月四版
柯慶明:《白先勇論》,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5月初版
高天生:《台灣小說與小說家》,臺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12月新版第一刷
徐岱:《小說型態學》,浙江:杭州大學出版社,1992年11月初版
袁良駿:《白先勇論》,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5月初版
C. Kaplan著,徐進夫譯:《短篇小說的批評門徑》,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77年8月初版
泰瑞•伊果頓(Terry Eagleton)原著 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12月五刷
陸士清:《台灣文學新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6月一版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3月一版一
刷
陳義芝主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初版
陳鵬翔主編:《主題學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3年11月初
版
張寅德編:《敘述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初版。
傅騰霄:《小說技巧》,洪葉文化,1996年4月初版
葉維廉主編:《中國現代作家論》,臺北:聯經出版社事業公司,1976年10月初
版
葉維廉:《中國現代小說的風貌》,臺北:晨鐘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7
月再版
蒲安迪(Andrew H Plaks):《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
月二刷
榮格原著,鴻鈞譯著:《榮格分析心理學》,臺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80年9月初版
黎活仁:《台灣後設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2月初版。
黎活仁等主編:《魯迅、阿城和馬原的敘事技巧》,台北:大安出版社,2000
年11月一版一刷。
蔡振念:《台灣現代短篇小說精讀上》,臺北:五南圖書出版限公司,2003年7月新版
劉俊:《悲憫情懷-白先勇評傳》,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1月初
版
劉紹銘:《小說與戲劇》,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6年5月四版
歐陽子:《王謝堂前的燕子》,臺北:爾雅出版社,1976年4月初版
龔鵬程:《台灣的社會與文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1月初
版
顧俊:《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初版
學位論文
楊雅�@:〈吳趼人與魯迅小說中的第一人稱敘事觀點運用〉,國立中山大學中文所
碩士論文,2002.6
白以文:〈北遊記敘事結構意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