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7.13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20 15:1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莊素霞
研究生(外文):Su-Hsia Chuang
論文名稱:金融控股公司對壽險業影響之研究
指導教授:羅容恆羅容恆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enry-Y L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財務管理學系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財務金融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7
中文關鍵詞:金融控股公司壽險業經營績效
外文關鍵詞:Holding CompanyPerformance FinancialLife Insurance Indust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1
  • 點閱點閱:69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台灣的壽險市場面臨國際金融自由化的趨勢,競爭日益激烈,最近幾年又深受利率下降的重大影響,金融控股公司對我國人壽保險業來說,是一個新的契機。
金控公司為整合跨銀行、保險、證劵、基金等金融產品服務,達成對內可擴大產品面與進行交叉銷售,對外可為消費者提供最完整金融服務的目標。但在金融控股集團下的保險公司是否真的是因為資源的互用、共同行銷、交叉銷售而提高效率或是獲取更多的利潤?

本研究以金融控股實施前,87年至89年三年為一組,而實施後89年至92年為一組,國泰、新光及富邦金融控股公司為資料,以行政院財政部於92年7月11日公佈台財保字第0920750799號,「人身保險業辦理資訊公開管理辦法第六條第一項第十六款各項財務業務指標項目及更新頻率」為主軸,採用財務角度來探討壽險公司的經營績效,進行成對樣本的t檢定,為金融控股公司之人壽保險子公司在金融控股後,實證結果如下:

1.財務面:經營能力均有顯著提昇。
2.業務面:業績有顯著提昇。
3.獲利面:無法支持獲利能力將提昇。
4.風險面:無法支持營運槓桿度、財務槓桿度及關係企業投資額對業主權益比率將增加。
5.整體面:交叉銷售已逐漸發揮功效,金融控股公司的確能降低成本,但由於時
間過短以及保險法的規範,所以資本使用效率尚未顯現。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3
第四節 章程架構與流程 5

第二章 我國的金融市場現況及其發展 6
第一節 金融控股公司 7
第二節 台灣保險市場的發展 10
第三節 我國壽險業的概況 15
第四節 保險業的特性與優勢 18

第三章 金融控股公司對壽險業之影響 21
第一節 金融控股公司的整合資源與交叉行銷 22
第二節 金融控股公司對壽險業之影響 26

第四章 文獻探討 33
第一節 一般績效評估 33
第二節 研究壽險公司經營績效部份 37
第三節 以DEA法探討壽險公司經營績效部份 38
第四節 以市場結構、行為與績效(S-C-P)理論分析壽險 40


第五章 研究假說與研究方法 42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3
第二節 研究假說 50

第六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 56

第一節 基本統計分析 56
第二節 單變量實證的結果與分析 63

第七章結論與建議 78

第一節 結論 78
第二節 建議 81

附件 83
參考文獻 89
1. 江佩珊(2002),「台灣地區人壽保險業市場結構、行為與績效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碩士論文。
2. 呂麗美(1988),「壽險公司財務報表與經營績效分析之研究」,逢甲大學保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 何艷宏(1996),「在開放政策下我國壽險公司經營效率之評估」,壽險季刊,第一0一期,p.57-69。
4. 李君屏(1994),「壽險公司經營效率之衡量-資料包絡分析法之應用」,逢甲大 學保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 李永全(2000)「台灣壽險業產業結構反獲利能力與管理績效關係之研究」,
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6.李淑惠、秋金蘭,「保飯碗 保險業務員二次革命﹙上﹚」,經濟日報93年6月23日。
7. 林治平(1985),「台灣地區產物保險業之規模經濟研究」,東吳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 林宜淳、葉慧心,「金控時代 集中單一銀行往來成趨勢」,經濟日報,91年11月29日。
9. 胡吉中,「金控市場發展進入關鍵期」,經濟日報,93年3月18日。
10.胡忠慈,「金控公司對金融產業發展的衝擊、機會與挑戰」,叡楊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11. 洪炳輝(1996),「我國人壽保險產業結構、行為、績效分析」,中興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陳春山(2001),「我國推動金融改革及金融控股公司法之成功要素」,台灣經濟金融月刊,37:9,p1。
13. 張文武(1998),「市場開放、保單失效解約率與X-效率的關係-台灣人壽
壽險市場的實證研究(1975-1996)」,中國財務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4. 張福榮,「金融行銷」,五南圖書出版公司。P239-241。
15. 張遠賓(1988),「台灣地區人壽保險業成本結構實證分析」,中央大學產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6. 楊慧琦,「應用資料包絡分析法在台灣壽險業經營績效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碩士論文,91年7月。P13,P33。
17. 鄭秀娟(1996),「台灣地區壽險業經營績效之研究」,銘傳管理學院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8. 劉純之(1994),「壽險公司經營效率評估-本國與外商公司的比較分析」,
保險專刊,第37 輯,p.114-126。
19. 劉奇昌(2001),「金融控股公司法制定案之分析」,台灣經濟金融月刊,37:10,P9。
20. 賴惠瑛(2000),「論我國銀行經營保險業務策略分析-以金融控股公司之經營模式為例」,P60-61。
21. 歐陽遠芬和陳碧綉(2001),「銀行的購併與經營績效-規模經濟、範疇經濟與效率之分析」,臺灣銀行季刊第52卷第三期,P16-17。
22. 謝劍平,「財務管理」,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P510。
23. 魏寶生,「顛覆傳統的保險行銷通路」,保險事業發展中心專題與座談,91年6月4日。
24. 蘇秀玲、高儀慧,「金控的 3C優勢」,經濟日報,92年6月1日。
25. 「五大金控整合資源,交叉行銷各有撇步」,經濟日報,93年1月27日。
26. 「玉山金控保誠人壽 策略聯盟」,中國時報,93年1月31日
27. 「金控交叉行銷業績更上層樓」,經濟日報,91年6月30日。
28. 財政部令台財保字第0920750799號,「人身保險業辦理資訊公開管理辦法
第六條第一項第十六款各項財務業務指標項目及更新頻率」,92年7月11日。
二、原文部分
1.Aaker, David A., Strategic Market Management, 2nd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988,p.27。

2. Houston, D.B., and R.M. Simon (1970), “Economics of Scale i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 Study in Life Insurance”, Econometrica, 38: 856-864。.

3. Knsynski, B. R. & McFarlan, E. W. , “Information Partnerships-Shared Data, Shared Scale”,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8(5), 1990, pp.114-120。.

4. Pritchett, S. T. 1971, “An Intercompany Expense Comparison for thirsty Life
Insurers,” 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38: 553-562。.

5. Pritchett, S. T., and P. S. Myers, 1980, “Change in Life Insurance Operating
Expense During Inflation,” 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47:346-357。

6. R.MacDonald , "Bankers and Insurers: Logical Allies" ,The Banker Magazine ,Jan-
Feb 1985 ,P1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林奇佐(1999)。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之我見。國民教育,39(6),113-114。
2. 林正彬(2003)。組織再造對促進國小教師專業發展的啟示。師說,176,13-17。
3. 丁志權(1997)。教師在職進修辦法與獎勵辦法評析。教師之友,38(1),1-8。
4. 吳碧霞(2002)。談學校組織再造的意義與因應策略。南投文教,16,83-87。
5. 3. 何艷宏(1996),「在開放政策下我國壽險公司經營效率之評估」,壽險季刊,第一0一期,p.57-69。
6. 吳清山(2003)。師資培育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教育研究月刊,105, 27-43。
7. 吳清山(1997)。學習型組織理論及其對教育革新的啟示。國教月刊,43(5/6),1-7。
8. 吳政憲(2001b)。教師在職進修的新趨勢—學校本位的教師專業發展。研習資訊,18(1),29-44。
9. 吳宗立(2000)。學校發展與永續經營的動力:學習型組織。國教天地,142,72-78。
10. 吳宗立(1999)。邁向革新進步的學校經營—學校本位管理。國教天地,135,47-53。
11. 李端明(2004)。嘉義縣九年一貫課程教學輔導團簡介。教師之友,45(4),66-70。
12. 李柏如(1987)。淺談以學校為中心的教師進修。高市文教,30,47-49。
13. 李奉儒(2002)。我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型態與方式之調查研究。比較教育,53,1-28。
14. 李安民、賴燊雲(民87)。從教育改革的觀點看學校組織再造。北縣教育,24,24-30。
15. 王瑞賢(2001)。To be or to have-自由經濟下台灣教育重建論述。教育研究資訊,9(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