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甘可欣(2002)。從傅科的權力論述觀點檢視國內訓輔制度趨勢發展。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何進財(1999)。傳心傳薪。學生輔導通訊,58,4。
吳芝儀、李奉儒譯,Michael Q.patton 著(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錫鑫(2003)。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方案試辦學校輔導文化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李孟文(2002)。國中教師實施教訓輔合一課堂管教的策略及改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林殿傑(1999)。九年一貫新課程的政策規劃與因應策略。邁向課程新紀元-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下),394-419。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胡夢鯨(1993)。論教育改革的合理性基礎與實踐方向。教育研究雙月刊,29,21-40。高承恕(1982)。布勞岱與韋伯-歷史對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的意義,載於瞿海源、蕭新煌主編之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討會論文集(98-99)。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高雄市明義國民中學(2000)。教師輔導工作手冊。高雄市:明義國中。
高雄市教育局(2003a)。高雄市國民中小學推廣「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計畫。
高雄市教育局(2003b)。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計畫草案。
張苙雲(1986)。組織社會學(59、77)。台北市:三民。
張雅雯(2001)。國民中學階段九年一貫課程試辦情況與成效評估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教育部(1998)。「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實驗歷程專輯(國小組)。台北市:教育部。
郭素琴(2002)。國中教師對整合教訓輔措施之教育理念與成效評估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郭實渝(1996)。後現代主義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1996)主編教育哲學(237-275)。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根深(2003)。國民小學行政組織結構調整對學校效能影響之研究-以教訓輔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傅木龍(1999)。論教訓輔三合一輔導新體制之理論基礎及其對學務工作發展之啟示,訓育研究,38(1),14-24。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楊春生(2001)。學生輔導新體制實驗方案試辦學校組織文化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逸源(2003)。臺北縣國民中學教育人員對「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認知與實施成效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廖鳳池、王文秀、田秀蘭(1997)。兒童輔導原理。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歐用生(1997)。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市:師大書苑。
蔡培村(2000)。教訓輔三合一的理論基礎,發表於89.10.12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舉辦之「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學術研討會」大會手冊(8-16)。
蔡培村(2001)。教訓輔三合一的理論基礎。教師天地,110,6-16。蔡敏玲(1995)。詮釋性研究的一個可能方式:我如何建構婷婷和穎的故事。載於八十四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頁71-113。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鄭崇趁(1998)。教育計畫與評鑑(275)。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鄭崇趁(2000)。教訓輔三合一的主要精神與實施策略。學生輔導通訊,66,14-25 。韓瑞霞(2001)。國民小學教師對「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認知與實施成效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簡馨離(1981)。性別角色、社經地位與青少年犯罪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文瑞(1998)。國民教育階段課程綱要對國民中之衝擊-從國中校長角度談課程改革之影響與因應措施。載於高雄市教育學會八十七年度年會暨新世代的變革與因應研討會議手冊。68-80。高雄:高雄市教育學會。
陳慧芬、楊子寬(1997)。非常態保證可靠度容忍區間之最低可靠度與樣本數之模擬估計法。中國工業工程學會八十六年會論文集,132-137。
二、英文部份
Ashton, P. T. (1984). Teacher efficacy : A motivational paradigm for effective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19(5), 28-32.
Brandt, R. S. (1986). On the expert teacher: A conversation with David Berliner.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4, 4-9.
Guskey, T. R. (1988). Teacher efficacy, self-concept, and attitudes toward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4, 63-69.
Hoover-Dempsey, K. V.,Bassler, O. C. and Brissie, J. S.(1987).Parent involvement:Contributions of teacher efficacy, school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other school characteristic.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4,417-435.
Robbins, S. P.(1992). Organization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Wolcott, H. F. (1990). Writing Up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sburry Park, CA: 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