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1.王宏仁(1999),一九五零年代的台灣階級結構與流動初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6,頁1-35。
2.朱雲漢(1984),中產階級與台灣政治民主化。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蕭新煌主編。台北:巨流,頁233-244。
3.艾蒙德、維巴(Gabriel A. Almond & Sidney Verba),張明澍譯,公民文化。台北:五南,1996。
4.行政院主計處(1991),八十年度台灣地區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
5.行政院主計處(2000),八十九年度台灣地區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
6.行政院主計處(2000),八十九年度中華民國社會指標統計。
7.何瑞珠(1990),學校氣氛與公民教育成效之關係研究,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碩士論文。
8.汪明生(1997),行銷地方產業首長責無旁貸。人力發展月刊,46,頁31-33。9.汪明生(1998),地方發展與地方政治。人力發展月刊,54,頁7-9。10.汪明生、陳碧珍、黃慶源、王翔煒、蘇明敏(2000),多元社會下地方發展之公民文化與公共事務教育。海峽兩岸第二屆公共事務與跨世紀發展研討會,北京。
11.汪明生、林錦郎、楊永和、黃啟誠,(2001),多元社會下的公民文化與地方發展。第十一屆環境管理與都會發展研討會,高雄。
12.沈清松(2001),台灣精神與文化發展。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13.吳乃德、林佳龍(1984),中產階級與民主改革:現實或神話。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蕭新煌主編。台北:巨流,頁217-232。
14.吳統雄(1990),電話調查:理論與方法。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15.吳養生(1991),對台灣政治轉型的思考。中國論壇,32(3),頁4-5。16.吳英明(1999),市民社會與地球村。高雄:宏文館。
17.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市,松崗。
18.林素琴(1993),階級、文化價值與政黨傾向 / 以台北市「中產階級」的研究為例。政治大學度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林本炫(1994),台灣南北文化差異的社會意義。國家政策雙週刊。國家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中心。台北,頁4-5。
20.林松齡(2000),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家庭與個人的關係之探討。台灣社會的婚姻與家庭—社會學的實證研究。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台北,頁289-312。
21.林傑斌、劉明德(2001),SPSS10.0與統計模式建構。台北市,文魁。
22.周聖平(2000),台灣民眾之物質/後物質主義價值:社經、地區與政治態度差異,台北大學都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3.胡佛(1998),政治文化與政治生活。台北市,三民書局。
24.范允安(2001),區域發展中的文化思想因素。中國地理學會會刊,29,頁129-132。25.柯玟青(1992),台灣地區中產階級的面貌及其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傳習,10,頁137-147。26.高乘恕(1984),對當今台灣中產階級的幾點觀察。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蕭新煌主編。台北:巨流,頁21-32。
27.高恆信、李美枝(2000),台灣地區人民之省籍、黨籍與政治意識型態在政治群體認同中的糾結。本土心理學研究,3,頁231-276。28.倪加勛、袁衛、易丹輝、蔡志洲(1993),應用統計學。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9.徐正光、蕭新煌主編(1995),臺灣的國家與社會。台北:東大。
30.許木柱(1997),職業、文化與認同。大地地理雜誌,元月號,頁9。31.許嘉猷(1986),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臺北市:三民。
32.莊耀嘉(1982),人本心理學之父。北市:允晨。
33.陳建寧(1999),公民文化與地方發展之初探。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34.陳秉璋、陳信木(1990),價值社會學。台北市:桂冠圖書。
35.章英華主持(2001),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劃第四期 第一次調查計劃執行報告。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36.彭倩文(1987),社會運動的興起與中產階級的關係:臺灣環境保護運動的分析。中山社會科學譯粹,2(3),頁29-36。
37.彭懷恩(1991),評「對台灣政治轉型的思考」。中國論壇,32(3),頁10。
38.黃俊傑(2000),戰後臺灣文化變遷的主要方向:個體性的覺醒及其問題。歷史月刊,144,頁86-92。39.黃俊英(2000),多變量分析。台北市,中國經企研究所。
40.楊國樞(1986),「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感言。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台北:聯經,頁9-17。
41.楊國樞、瞿海源(1988),變遷中的台灣社會—第一次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資料的分析,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42.廖益興(1994),南北差距—政治文化面。國家政策雙週刊。國家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中心。台北,頁2-3。
43.蔡明哲(1997),台灣社會發展的經驗與啟示。變遷的探索,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主編。台北市:聯合報。
44.蕭新煌(1984),台灣中產階級何來何去。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蕭新煌主編。台北:巨流,頁5-20。
45.瞿海源、章英華主編(1986),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46.羅森邦(Walter A. Rosenbaum),陳鴻瑜譯,政治文化。台北:桂冠,1991。
47.Barnes, S. H. (1986). Politics and culture, monograph series prepared for U.S. Department of State. Ann Arbor: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
48.de Graaf, Nan D., Evans, & Geoffrey (1996). Why are the young more postmaterialist ?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28(4), 608.
49.Davis, D. W. & Davenport, C. (1999). Assessing the validity of the postmaterialism index.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3(3), 649-664.
50.Davis, D. W. (2000). Indivdual level examination of postmaterialism in the US: Political tolerance, racial attitudes, environmentalism, and participatory norms. 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 53(3), 455-475.
51.Devellis, R. F. (1991).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Sage.
52.Wright, E. O. (1989). The debate on classes. New York : Verso.
53.Almond, G. A. & Verba, V. (1963). The civic culture: political attitudes and democracy in five nation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54.David, H. (1987). Models of Democrac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55.Mills, C. W. (1951). White collar: the American middle class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6.Inglehart, R. (1977). The silent revolution: changing values and political styles among western public.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57.Ingelhart, R. (1990). Culture shift in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58.Inglehart, R. (1997). Modernization and Postmodernizati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59.Rosenbaum, W. (1975). Political Culture. New York: Praeger.
60.Ting, K.F. & Chiu, C. C. (2000). Materialistic values in Hong Kong and Guangzhou: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Chinese societies. Sociological Spectrum, 20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