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181.180)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09 18:0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廖心彤
研究生(外文):Hsin-tung Liao
論文名稱:台灣女性藝術管理工作者之研究-以表演藝術領域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women arts administrators in Taiwan: A discussion on performing arts organizations
指導教授:陳尚盈陳尚盈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ang-ying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管理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藝術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5
中文關鍵詞:藝術行政女性職業選擇藝術管理工作者女性工作者性別角色
外文關鍵詞:women workersarts administratorgender rolesarts managerwomen career choi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112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6
本論文研究主體為台灣女性藝術管理工作者。過去對於藝術管理工作研究論述數量不多,討論範圍亦多為整體環境的探討,少有針對藝術管理工作者之研究。而自少數調查中顯示,女性為藝術管理行業主要從業人員,但並無從女性工作者自身角度實際探討藝術管理工作的相關論述,無從得知女性實際上在選擇和從事此行業的狀況和考量。因此本研究之目的在於呈現女性在藝術管理工作上之實際狀態,且試圖探討當中之性別因素。研究目的包括(一)女性藝術管理工作者對於職業選擇的過程。(二)女性在藝術管理領域中之工作經驗,及此份工作之特性。(三)工作對個人生活的影響。本研究以表演藝術領域為討論範圍,研究個案為八位分別任職於舞蹈、音樂、戲劇、傳統戲曲及藝術經紀公司之女性工作者。
  研究結論主要分為三部份:女性選擇藝術管理工作之過程及因素、藝術管理工作特性、藝術管理工作對女性工作者之影響。研究發現,選擇藝術管理工作主要因素為對藝術的興趣和熱忱,並不優先考慮此行業之薪資福利及發展性。而在選擇職業的過程中,社會上對女性性別角色之認知確實令研究個案獲得較多的選擇自由。在行業特性上,藝術管理工作此一行業,並不要求特殊的專長和學經歷,較要求個人之特質,為進入障礙不高的行業,然而相對在薪資、福利、升遷部分條件並不優渥﹔工作時間不固定,工作量大且工作內容屬於瑣碎繁雜之工作。研究發現女性個案重視工作上的人際接觸、藝術團體內良好的工作氣氛﹔喜歡藝術團體較彈性的工作環境和平等的階層關係,重視精神上的滿足﹔因而接受相對較差的整體待遇持續從事藝術管理工作。然而整體待遇和發展性也被認為是造成男性或尋求平等工作報酬者不願意投入此一行業,或是令現職工作者想轉換行業的主因。藝術管理的工作特性被認為容易影響個人情感計劃和婚姻、家庭生活,於當前社會環境下,藝術管理對已婚且育有子女的女性而言並非一合宜的行業,就個案經驗中,此行業中女性以單身者佔大多數。本研究認為性別因素對選擇從事藝術管理工作和實際工作中確有其影響力,雖然實際程度在本研究中難以評估﹔對造成藝術管理行業呈現女性化的狀況亦是不可忽視之因素。
  本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為緒論,概要介紹整體研究﹔第二章為文獻探討,自性別與工作及藝術管理工作兩大部分相關論述做一探討﹔第三章為研究方法,說明本研究採用之質化研究方法及詳細研究步驟﹔第四章為研究發現,呈現研究所得資料﹔第五章為結論與建議,作為本研究初步結論,並對研究不足之部分和後續研究加以說明及建議。
This thesis is about women arts administrators in Taiwan. From the general researches about arts administration, we found in Taiwan, most workers in this occupation are women, though we lack of research to know why women choose this occupation and how do they consider when making a career decision.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esent the workers’ aspects, their real conditions on arts administration, and to figure out the gender facts influence in those women’s career choice process. The study use case study method, eight cases were from different performance groups, including dance, music, theater, traditional theater and arts booking company. Each of them has at least four and half years working experiences on this field. The research findings will answer three major questions: 1.How and why do these women choose to be an arts administrator. 2.The features of arts administration. 3. How will this job influence personal lives? In the study I found in Taiwan, to be arts administrator does not need special degree or backgrounds, it require more on personali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It is not a high-level entrance occupation and it cannot afford good working conditions. Interest of arts is the major reason to be an arts administrator, in my case studies, there was no one mention about the salaries, the promotion or the welfare at first. In performing arts groups, women workers are more focus on human relations, working atmosphere. They like and enjoy more flexible working institution and more coeq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o-workers. I concluded that on career choice process, gender factors do influence women to choose arts administration as an occupation, although the degree is hard to define in this study.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while explaining why arts administration becomes a woman dominance occupation. This thes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1: Introduction. Chapter2: Literary review. Chapter3: Research methods. Chapter4: Research findings. Chapter 5: Conclusion and discussio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7
第四節 研究預期及研究限 8
第五節 章節概要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性別角色與職業選擇 10
第二節 性別職業隔離 17
第三節 台灣女性工作處境 22
第四節 從性別角度探討與藝術管理者相關之研究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2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2
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對象 34
第三節 資料收集 37
第四節 資料分析 39

第四章 研究發現 42
第一節 個案呈現─個人工作史 42
第二節 進入藝術管理工作的途徑─選擇與評估 49
第三節 工作場域的現實狀況 57
  第四節 工作上的感受及工作對個人之影響 7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4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1

參考文獻 94

附錄 102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 102
附錄二 訪談大綱 103

圖目錄
圖一 研究流程圖 8
圖二 Fassinger 女性生涯選擇模式 15

表目錄
表一 女性生涯階段模式 16
表二 研究個案一覽表 37
一、中文資料

王麗容(1997)。<台灣婦女就業影響因素分析>。《理論與政策》86年夏季號。頁86-98。
王麗容(2002)。2002年台灣婦女人權指標調查報告。台北:中國人權協會。
http://www.cahr.org.tw/HRindicator/girl1.htm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2003)。《臺灣地區兩性工作平等狀況調查報告 92年》。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呂玉瑕(1982)。<現代婦女之角色態度的價值延伸現象>。《思與言》20卷2期,頁135-150。
呂玉瑕(1995)。<社會學與性別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3期,頁177-192。
吳忠吉(1988),<產業就業性別結構的初步研究>,《經濟論文叢刊》16卷3期,439-457
吳忠吉(2002)。<兩性工作平等法對女性就業之影響>。《勞資關係月刊》20卷11期,頁646-654。
吳芝儀、李奉儒譯;Patton, Michael Q.著, (1995)。《質的研究與評鑑》。台北:桂冠。
余漢儀(1991)。《台灣地區兩性就業狀況之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八十年度委託研究。
余智敏、陳光遠、陳素梅、張君玫譯﹔Wallace, C & Abbott, P.著(1995)。《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
李藹慈(1993) 傳統與非傳統職業婦女職業選擇之相關變項比較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枝、鍾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期,頁260-299
呂寶靜、陳景寧(1997)。<女性家屬照顧者的處境與福利建構>。收於劉毓秀主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女書文化。頁57-92。
林忠正(1988)。<初入勞動市場階段之工資性別差異>。《經濟論文叢刊》第16期,頁305-322
林心如(1998)。聯合國與女性人權。新世紀智庫論壇第四期。
http://www.taiwanncf.oW3.tw/ch01/public_show.asp?title=04.聯合國與女性人權(林心如)
林玉靖(1997)。影響已婚女性職業選擇因素之研究-供給面的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表演藝術聯盟(2003)。《中華民國九十一年表演藝術生態報告》。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收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頁141-158。
胡采蘋(2002)。台灣古典音樂文化工業之政治經濟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淑貴(1985)。<男女兩性職業選擇之比較研究>。收於《婦女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角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大人口研究中心。頁359-387。
高長(1990)。<職業選擇與性別工資差異:台灣地區之實證分析>。收於《人口變遷與經濟社會發展研討會》。台北市: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頁363-392。
高長(1991)。<台灣地區性別工資差異問題之研究:生命週期人力資本論之應用>。《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2期,頁71-108。
徐宗國(1990)。<是為少數者?工作內涵與工作生活素質,女性與工作研究上的一些回顧與芻議>。《婦女與兩性學刊》創刊號,頁1-25。
徐富珍、陳皎眉(1997)。<她們覺得不公平嗎?-女性工作者社會比較歷程之探討>。《教育與心裡研究》20期,頁355-398。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Maxwell, Joseph A.著(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心裡出版社。
高淑娟(1998)。大學教師性別角色態度與工作投入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學理、凌公山、陳媛編(1998)。《文化行政》。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收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頁27-43。
陳皎眉(1987)。《性別角色態度、個人現代性與逃避事業成就傾向及工作滿意程度的關係》。台北: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編印。
陳美華(1999) 一九九九台灣女權報告工作篇。台北: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http://www.scu.edu.tw/hr/document_imgs/documents/d6_4.htm
陳月娥(2000)。勞動市場職業性別隔離決定性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建志(2002)。<人力資本差異或性別歧視?就業市場性別階層化之探討>。《人文及社會科學學刊》14卷3期,頁363-407。
陳雅雯(2002)。非營利組織的女性工作者-以兩個基金會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陸蓉之(1993)。<女性藝術經紀人與文字工作者的對談>。《藝術家》214期,頁254-262。
張晉芬(1994)。台灣地區產業性別職業隔離的現象、成因和影響。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計劃編號: NSC82-0301-H001-068
張晉芬(1995a)。<產業性別職業隔離的檢驗與分析>。收於張晉芬、曾瑞鈴主編《美國與台灣社會結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頁99-126。
張晉芬(1995b)。<綿綿此恨,可有絕期?-女性工作困境之剖析>。收於劉毓秀主編《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年》。台北:時報文化,頁145-180。
張晉芬(2001)。<找回文化:勞動市場中性別化結構與制度的建立與深化>。《教育與勞動力市場的連結研討會論文集》。頁104-121。
張晉芬、王玟娟(1997)。<兩性分工觀念下婚育對女性就業的影響>。收於劉毓秀主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女書文化。頁227-251。
張君玫譯、Denzin, N. K. 著, (1999)。《解釋性互動論》。台北:弘智文化。
陸宛蘋(1998)。<表演藝術與非營利組織的探討>。收於林秋芳和李容端編撰《八十六年度表演藝術行政系列藝林探索—環境篇》。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頁154-170。
楊少強(2003)。<台灣女性地位認知調查>。《商業周刊》833期,頁152-157。
曾敏傑(2001)。<台灣地區兩性薪資差異與變遷:1982、1992、及2000年的比較>。《台大人口學刊》23期,頁147-209。
黃台心、熊一鳴(1992)。<台灣地區男女全職與兼職工作工資差異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43卷2期,頁327-346。
黃幸美(1994)。<女性與勞動參與的發展、現況與問題>。《婦女與兩性學刊》第五期。頁133-163。
焦興鎧(2001)。<兩性工作平等立法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之時代意義>。《勞資關係月刊》20卷5期,頁262-270。
葉紹國(1986)。《大學生的女性角色態度與相關因素研究》。台北: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編印。
蔡淑鈴(1987)。<職業隔離現象與教育成就:性別之比較分析>。《中國社會學刊》11期春季。頁61-91。
劉梅君(1992)。<我國女性人力資源低度利用之析探:現況檢討與政策發展>。《勞動學報》2期。頁107-131。
劉梅君(1997)。<建構性別敏感的公民權:從女性照顧工作本質之探析出發>。收於劉毓秀主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女書文化。頁185-226。
劉梅君(1999)。<性別與勞動>。收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出版社。頁253-303。
劉玉蘭(1993)。<台灣地區婦女人力資源開發之回顧與展望>。《社教雙月刊》56期,頁14-21。
劉仲冬(1999)。<陰陽殊性男女異行:性別差異的生物論述>。收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出版社。頁27-56。
鄭津津(2002)。<從兩性工作平等法看促進女性就業問題>。《勞資關係月刊》20卷11期,頁655-669。
盧家珍(1998)。<測試你的EQ-有效的自我管理>。收於林秋芳和李容端編撰《八十六年度表演藝術行政系列藝林探索—經營管理篇》。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頁41-52。
嚴祥鸞(1996a)。參與觀察法。收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頁195-222。
嚴祥鸞(1996b)。<台灣勞動市場性別化分工的解析,1951-1994>。《勞資關係論叢》十月5期,頁147-176。
嚴祥鸞(1999)。<台灣勞動市場性別化分工的回顧與展望>。第四屆婦女國是會議會議論文。http://taiwan.yam.oW3.tw/nwc/nwc4/papers/99nwc-203.htm
饒志堅、賴秀玲、蔡惠華、王玉珍(2003)。我國性別統計及婦女生活地位之國際比較研究。台北:行政院主計處。http://www.dgbas.gov.tw/dgbas03/div2all.htm

二、英文資料

Anker, R.(1998). Gender and Jobs: Sex segregation of occupations in the world. Geneva: 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

Astin, H. S. (1984). The meaning of work in women’s lives: A sociopsychological model of career choice and work behavior.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12(4): 117-126.

Boverman, I. K. et all, (1972). Sex-role stereotypes: A current appraisal.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8(2): 59-78.

Byrnes, W. J. (1999). Management and the arts (2nd ed). Boston: Focal Press.

Chen, Shang-ying (2001). From arts administration to creative versatility: Adapting the Taiwanese arts administration training system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UMI AnnArbor: Dissertation Services.

Chong, D. (2002). Arts management. New York: Routledge.

Correll, S. J. (2001). Gender and the career choice process: The role of biased seW4-assessment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6(6): 1691-1730.
Denzin, N. K. & Lincoln, Y. S. eds. (1998). The landscape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ories and issues. California: Sage.

DiMaggio, P. (1987). Managers of the arts. Washington :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Dorn, C. M. (1992, Fall). Arts administration: A field of dreams?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 Law & Society, 22(3): 241-251.

Eccles, J. S., (1987). Gender roles and women’s achievement-related decisions.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11: 135-172.

England, P., (1982). The failure of human capital theory to explain occupational sex segregation. 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17(3):358-370.

European Foundation . (2002). Quality of women’s work and the employment tools for change. http://www.eurofound.eu.int/publications/EF02110.htm

Fassinger, R. E., (1990). Causal models of career choice in two samples of college wome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36: 225-248.

Foschi, F., Lai, L., Sigerson, K. (1994). Gender and double standards in the assessment of job applicants.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57(4): 326-339.

Foschi, M. (1996). Double standards in the evaluation of men and women.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59(3): 237-254.

Glick, P., Wilk, K. & Perreault, M. (1995). Images of occupations: Components of gender and status in occupational stereotypes. Sex Roles, 32(9/10): 565-582.
Herron, D. G. et all, (1998, Spring), The effect of gender on the career advancement of arts managers.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 Law & Society, 28(1): 27-40.

Jacobs, J. A. & Lim, S. T. (1992). Trends in occupational and industrial sex segregation in 56 Countries, 1960-1980. Work and Occupations, 19(4), November : 450-486.

Jacobsen, J. P. (1994). Trends in work force segregation, 1960-1990.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75(1): 204-11.

Mencken, C.F. & Winfield, I. (2000). Job search and sex segregation: Does sex of social contact mater? . Sex Roles, 42( 9/10): 847-864.

Pick, J. (1980) Arts administration. London : E. & F.N. Spon.

Pick, J & Anderton, M. (1996) Arts administration (2nd ed). London: E & FN Spon.

Reskin, F. & Roos, A. P. eds. (1990). Job queues, gender queues.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Reskin, B. (1993). Sex segregation in the work place.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9(1): 241-270.

Rosenfeld R. A.; Kalleberg, A. L. (1991). Gender inequality in the labor market: A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 Acta Sociology, 34: 207-225.

Whaite, B. (1995).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successful women. Women in Management Review, 10(3): 4-15.

Walby, S. (1997). Gender Transformation. London:Routledge.

Yin, Robert K. (2003)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3rd ed).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

三、網站
行政院主計處
http://www.dgbasey.gov.tw/

行政院勞委會
http://www.cla.gov.tw/
http://intra.cla.gov.tw/webcla/claweb.nsf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網路劇院
http://www.cyberstage.com.tw/

台北文化電子報16期 台北:台北市文化局
http://epaper.culture.gov.tw/content/2004/01/content89.htm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林忠正(1988)。<初入勞動市場階段之工資性別差異>。《經濟論文叢刊》第16期,頁305-322
2. 李美枝、鍾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期,頁260-299
3. 吳忠吉(2002)。<兩性工作平等法對女性就業之影響>。《勞資關係月刊》20卷11期,頁646-654。
4. 吳忠吉(1988),<產業就業性別結構的初步研究>,《經濟論文叢刊》16卷3期,439-457
5. 呂玉瑕(1982)。<現代婦女之角色態度的價值延伸現象>。《思與言》20卷2期,頁135-150。
6. 王麗容(1997)。<台灣婦女就業影響因素分析>。《理論與政策》86年夏季號。頁86-98。
7. 林心如(1998)。聯合國與女性人權。新世紀智庫論壇第四期。
8. 高長(1991)。<台灣地區性別工資差異問題之研究:生命週期人力資本論之應用>。《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2期,頁71-108。
9. 徐宗國(1990)。<是為少數者?工作內涵與工作生活素質,女性與工作研究上的一些回顧與芻議>。《婦女與兩性學刊》創刊號,頁1-25。
10. 曾敏傑(2001)。<台灣地區兩性薪資差異與變遷:1982、1992、及2000年的比較>。《台大人口學刊》23期,頁147-209。
11. 黃幸美(1994)。<女性與勞動參與的發展、現況與問題>。《婦女與兩性學刊》第五期。頁133-163。
12. 焦興鎧(2001)。<兩性工作平等立法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之時代意義>。《勞資關係月刊》20卷5期,頁262-270。
13. 蔡淑鈴(1987)。<職業隔離現象與教育成就:性別之比較分析>。《中國社會學刊》11期春季。頁61-91。
14. 劉玉蘭(1993)。<台灣地區婦女人力資源開發之回顧與展望>。《社教雙月刊》56期,頁14-21。
15. 嚴祥鸞(1996b)。<台灣勞動市場性別化分工的解析,1951-1994>。《勞資關係論叢》十月5期,頁14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