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115.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30 18:3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周美淑
論文名稱:人、家戶與爐主(lotsu)─邵族的人觀研究
指導教授:潘英海潘英海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人類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人類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4
中文關鍵詞:人觀邵族祖靈公媽籃爐主先生媽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49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論文主要探討邵族人在其文化中,身份的取得與流動的機制。筆者認為邵族特殊的「爐主(lotsu)制度」不僅揭示了人與靈之間的概念,並且與個人在家戶以及社會中的身份取得、轉變有密切的關係。個人的身份藉由不同階段的生命儀式進行轉化,其結果則透過部落中各種傳統儀式的過程,不斷的展演與再現個人在社會中的身份定位。以爐主(lotsu)制度為核心所展演的邵族人觀,不僅影響邵族人的社會實踐與自我的認定,在文化接觸的時刻,更成為操作外來文化符號以符合本土當前文化需求的重要機制。
因此,本論文即以上述的三個要點為基礎,分為五個章節來探討邵族的人觀。第一章導言的部分,重點在於詳細的描述邵族目前的歷史發展與現代生活情境,以便對於邵族整體有一個完整的認識。第二章祖靈信仰,由傳統的信仰觀念進入核心的祖靈觀,藉著討論公媽籃與祖靈的關係,點出邵族對於人的看法,並且引出爐主的特殊性。第三章人、家戶與爐主(lotsu),先由一般邵族人的生命歷程談起,引出文化中因婚姻制度所引起的非常狀態,也就是婚入者的人與靈的分離現象,進一步的探討文化中的特殊機制─爐主(lotsu),並且釐清爐主(lotsu)、家戶與人觀之間的關係。第四章先生媽、儀式與社群,是藉由先生媽與儀式的展演,說明個人、家戶與社群,是如何透過先生媽在儀式中展現出相互的關係,進而建構了邵族文化的整體。最後的結論筆者企圖說明爐主(lotsu)的特殊文化機制,是來自於邵族的人觀,而這樣的人觀概念透過每一次儀式的執行而內化到文化中的個人,成為他們觀看自身與他人的視角,並且也成為他們面對外來文化時,最基本的態度與立場。
第一章 導論 …………………………………………………………………0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 01
第二節 人觀研究回顧………………………………………………………… 04
一、從生命禮儀看個人身份的轉變……………………………………………04
二、由個人與文化的關係探究人觀……………………………………………07
第三節 邵族研究回顧………………………………………………………… 10
第四節 關於德化社…………………………………………………………… 11
一、地理位置與歷史沿革………………………………………………………11
二、聚落、日常生活與人………………………………………………………15
三、傳統信仰與祭儀,「邵」族人的展演………………………………………20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27
一、研究方法……………………………………………………………………27
二、論文架構……………………………………………………………………30
第二章 祖靈信仰 ………………………………………………………… 33
第一節 關於邵族人的祖靈信仰…………………………………………… 35
一、傳統的信仰世界……………………………………………………………35
二、祖靈信仰─氏族祖靈、pathara、apu……………………………………36
第二節 公媽籃--祖靈的居所…………………………………………………38
一、祖靈與公媽籃………………………………………………………………38
二、家戶與公媽籃………………………………………………………………40
三、公媽籃的象徵意義…………………………………………………………41
第三節 成為祖靈─喪葬儀式的過渡……………………………………… 43
一、傳統喪葬儀式………………………………………………………………43
二、酒所標示的過渡……………………………………………………………45
三、無法過渡的特殊狀態………………………………………………………46
小結:祖靈與我們同在…………………………………………………………46
第三章 人、家戶與爐主(lotsu)………………………………………50
第一節 人之初………………………………………………………………… 51
第二節 身分的取得--成年禮…………………………………………………53
一、打角齒………………………………………………………………………54
二、打角齒後之祭祀……………………………………………………………55
三、成年禮小孩與過年歌舞的解禁……………………………………………55
第三節 身分的移動---婚姻與爐主(lotsu)…………………………… 57
一、婚禮與傳統儀式……………………………………………………………57
二、婚入者與家戶………………………………………………………………58
第四節 爐主(lotsu)與Lusan祭典…………………………………………60
一、Titisan:爐主(lotsu)產生的場合………………………………………61
二、爐主(lotsu)的確認--八月初二拜酒糟…………………………………63
三、爐主(lotsu)與大過年……………………………………………………65
四、爐主(lotsu)的再詮釋……………………………………………………67
小結:人與家戶的再定義………………………………………………………69
第四章 先生媽、儀式與社群……………………………………………72
第一節 先生媽的職責與地位……………………………………………… 73
一、主持祭儀……………………………………………………………………73
二、治病與招魂…………………………………………………………………75
第二節 先生媽的成立儀式………………………………………………… 76
一、成立儀式……………………………………………………………………77
二、儀式與祭詞的學習…………………………………………………………79
第三節 社群的回饋:toktok儀式的贈禮…………………………………80
第四節 一個退出事件……………………………………………………… 82
一、事情的起因與退出的抉擇…………………………………………………82
二、族人的反應與最後的結果…………………………………………………85
第五節 儀式場域中的先生媽、家戶與個人………………………………86
一、先生媽與轄戶………………………………………………………………86
二、人、家戶與儀式的點唸……………………………………………………87
結論:人觀的再現與複刻…………………………………………………89
第一節 邵族的人觀…………………………………………………………… 90
第二節 儀式─人觀的再現與複刻………………………………………… 93
第三節 邵族人觀的現代意義…………………………………………………97
第四節 研究的限制與未來可能的發展……………………………………98
參考書目…………………………………………………………………100
圖 表
圖1:邵族聚落與鄰近關係圖………………………………………………………12
圖2:清朝中晚期水沙連地區族群分布圖…………………………………………14
圖3:日月村德化社之街道圖………………………………………………………16
圖4:邵族組合屋配置圖……………………………………………………………17
圖5:先生媽舉行部落性儀式示意圖………………………………………………74
表1:邵族年度祭儀表………………………………………………………………23
表2: Lusan(大過年)儀式表……………………………………………………… 24
表3:Lusan anto pashaula(小過年)儀式表……………………………………… …25
表4:邵族氏族表……………………………………………………………………26
表5:十年來邵族爐主(lotsu)表…………………………………………………… 96
參考書目
山路勝彥
1996 台湾サオ族の儀礼的世界と認同の求心性,關西大學社會學部
紀要75:83-108。
2002 以人類學的觀點看2001年的邵族。刊於日月潭世紀顯影,鄧相揚著,序三。南投: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毛隆昌、簡史朗、白宏如編
1999 大家來寫村史:民眾參與式社區史種子村建立計劃日月村期末報告書。(未出版)
伊能嘉矩
1957 台灣番政誌,溫吉譯。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何翠萍
1992 比較象徵學大師─特納,刊於見證與詮釋,黃應貴編,頁282-377。台北:正中書局。
1997 雲南景頗、載瓦喪葬儀禮與竹家屋人觀的形成。發表於「生命儀禮與人觀-中國西南族群區域研究之一小型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區域組主辦,5月2日,台灣台北。
李壬癸
1999 台灣原住民史─語言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李亦園
1996[1958] 邵族的經濟生活。刊於日月潭邵族調查報告,陳奇祿編,第二版,頁51-98。台北:南天書局。
李宜蓁
2000 日月神教重出江湖--邵族災後重建與族群認同的相互辯證。台北:台大新聞研究所。
呂明坤
2001 集集地震六個月後邵族人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學調查。台北: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
郁永河
1959 稗海紀遊。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高拱乾
1978 臺灣府志。臺北:文海出版社。
唐美君
1996[1958] 日月潭邵族的宗教。刊於日月潭邵族調查報告,陳奇祿編,第二版,頁99-124。台北:南天書局。
陳文德
1993 南王卑南族「人的觀念」:從生命過程的觀點分析,刊於人觀、意義與社會,黃應貴編,頁477-502。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奇祿
1996a[1958] 日月潭的邵族社會。刊於日月潭邵族調查報告,陳奇祿編,第二版,頁1-51。台北:南天書局。
1996b[1958] 日月潭邵族調查報告再版後記。刊於日月潭邵族調查報告,陳奇祿編,第二版,頁167-169。台北:南天書局。
陳計堯
2000 試論日月潭地區原住民的歷史遷移(1815-1934)。台灣史研究7(1):81-134。
黃玉振
1953 化番六社志。南投文獻叢輯2:131-139。
黃美金
2000 邵語參考語法。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黃應貴
1998 人的觀念與儀式:東埔社布農人的例子,刊於人觀、意義與社會,黃應貴編,頁530-556。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鄧相揚
1999a 邵族華采。南投:南投縣政府。
1999b 水沙連地區的拓墾與邵族的處境,發表於「契約文書與社會生活─台灣與華南社會(1600-1900)研討會」,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主辦,3月19-20日,台灣台北。
2000 a 邵族風采。南投:交通部觀光局日月潭國家風景管理處。
2000b 日月潭史話。南投:交通部觀光局日月潭國家風景管理處。
2003 邵族ulalaluwan正名之芻議,發表於「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平埔族群與台灣社會大型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9月30日-10月2日,台灣台北。
簡史朗、曾品滄編
2002 水沙連埔社古文書選輯。台北:國史館。
簡史朗、石阿松編
2001 邵語讀本。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魏心怡
2001 邵族儀式音樂體系之研究。台北:國立藝術學院音樂學系音樂碩士班。
謝世忠
1999 身份與認同:日月潭邵族的族群構成。發表於「台灣原住民國際研 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主辦,5 月1-3日,台灣台北。
潘英海
1998 面相與一個中國「人」的觀念,刊於人觀、意義與社會,黃應貴編,頁163-206。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Barnard, Henry G.
1985 Victor Witter Turner: A Bibliography (1952-1975). Athropologica. n. s. 27(1-2):207-234.
Dumont, Louis
1992[1970] 階序人,王志明譯。台北:遠流出版社。
2003[1983] 論個體主義─對現代意識型態的人類學觀點,谷方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Fortes, Meyer
1987 The Concept of the Person. In Religion, Morality and the Person. M. Fortes. Pp.246-86.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eertz,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 Basic Books.
Gennep, Arnold van.
1960 The Rites of Passage. Monica B. Vizedom and Gabrielle L. Caffee, tran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eorge E. Marcus and Michael M. J. Fischer
1997[1982] 作為文化批評的人類學,王銘銘、藍達居譯。北京:三聯書店。
Harris, Grace
1989 Concepts of Individual, Self and Person in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91(3):599-612.
Malinowski, Bronislaw
1996[1948] 巫術、科學與宗教,朱岑樓譯。台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91[1922] 南海舡人 : 美拉尼西亞新幾內亞土著之事業及冒險活動報告,于嘉雲譯。台北:遠流出版社。
Mauss, Marcel
1985 A Category of the Human Mind: the Notion of Person; the Notion of Self. In The Category of Person: Anthropology, Philosophy, History. M. Carrithers, S. Collins and S. Lukes, eds. Pp.1-25.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andy, Ashis
1988 The intimate enemy : loss and recovery of self under colonialism. Delhi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urner, Victor
1967 The Forest of Symbols: Aspects of Ndembu Ritual.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Chicago, Illinois: Aldine.
1974 Dramas, Field and Metaphors: Symbolic Action in Human Society.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