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中央社(2003年7月9日)。大學法修正草案 反對聲浪四起。立報。2004年1月5日,取自:http://lihpao.shu.edu.tw/
王秀槐 (2003)。我國大學近年來新設科系分布型態與趨勢之研究。二十一世紀大學教育的發展問題與對策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
王鶴松(2000)。我國加入WTO對國內產業的衝擊與因應 (下) 。華商經貿月刊,411,4-22。主計處(2002)。「九十一年台灣地區事業人力僱用狀況調查結果綜合分析」【公告】。2002年11月6日取自:http://wap.dgbas.gov.tw:8080/dgbas/newsQuery.jsp
江心波(2002年3月26日)。大家結盟分大餅? 從研究型大學之整合談起。立報。2003年12月30日,取自:http://iwebs.url.com.tw/main/html/lipo1/137.shtml
江炳坤(1998)。加入WTO對我產業之影響與因應措施。政策月刊,33,2-4。
佚名(2002)。淺談大學聯盟風潮。北護校訊,63。2003年12月30日,取自:http://www.ntcn.edu.tw/OFFICE/ACADEMIC/PUBLISH/report63_1.htm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圖書。
吳棉(2002)。挾技職優勢發展教育南進計畫。師友,416,19-21。
吳榮義、黃哲崇(2000)。我國產業發展趨勢與挑戰。臺灣經濟研究月刊,23(8),13-18。
技職司(2002)。中華民國東南亞技職展。技職簡訊。2004年1月10日,取自:http://www.msr.com.tw/www/TVE/TVE02134.htm
李正哄]1998)。加入WTO對我國產業的影響。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1(7),20-23。
李明軒(2000)。WTO後臺灣勝算何在。天下雜誌,231,158-162。李建興、赫�生(1980)。教育的收益。台北市:教育部教育計畫小組。
李重志(2001)。我國加入WTO對教育服務業之影響及因應之道。立法院院聞,346,76-91。李慧瑜(1999)。加入WTO對我產業之影響。華銀月刊,580,15-27。杜巧霞(2001年11月17日)。加入WTO對台灣經濟之影響。2003年8月10日,取自:http://dsis.org.tw/peaceforum/symposium/
亞當史密斯(2000)。國富論(謝宗林、李華夏等譯)。台北:先覺。(原著出版年:1776年)
周佩萱(2000)。加入WTO對我國產業發展之影響。臺灣經濟研究月刊,23(1),55-61。林伯勳、鄭明桂、連欣儀(2003a)。台灣高等教育的整合。今日教育,67,16-27。
林伯勳、鄭明桂、連欣儀(2003b)。WTO對台灣高等教育的影響。今日教育,67,6-15。
林美萱(2002)。加入WTO對台灣產業與經貿之影響。國家政策論壇,2(1),126-137。姜添輝(2003)。我國大幅擴充高等教育的成因與問題分析。比較教育,54,29-79。姜麗娟(2003a)。WTO會員國教育服務承諾現況之更新與加入WTO對台灣大學院校衝擊之重新評估,楊瑩(主持人),加入WTO後兩岸教育改革的主要動向及因應策略,兩岸青年學者論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姜麗娟(2003b)。WTO會員國教育市場開放政策之比較研究及其對我國未來教育市場開放談放之啟示。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90-2413-H-024-022),未出版。
洪登利(2000)。加入WTO對我國產業的影響 (下)。華銀月刊,590,1-10。洪毓甡(1999)。加入WTO對我國勞動者就業之影響。臺灣經濟研究月刊,241,103-109。
徐明珠(2002)。教育西進VS.教育南進。國家政策論壇,1(9),152-154。徐明珠(2002年3月15日)。聯合大學特色模糊未必卓越。2003年8月10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EC/091/EC-C-091-038.htm
徐諶(2002)。確實掌握時代精神-教育部李振清處長談高等教育如何躍上國際舞台。師友,416,6-21。
徐藝華(2002)。在無邊界的競爭疆域-走上高峰:詹世弘校長與元智大學。師友,416,10-14。
高教司(2000)。「大學學術追求卓越計畫管制考核作業要點」【公告】。教育部。2003年12月11日,取自:http://www.high.edu.tw/hiedu_www/html_internet/01/1_8/1_8report.htm
高教司。「91學年度增設、調整系所班組及招生名額一覽表」【公告】。2003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high.edu.tw/
高教司。「92學年度增設、調整系所班組及招生名額一覽表」【公告】。2003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high.edu.tw/
高教司網站。「九十一年度提升大學競爭力重點發展計畫」【公告】。台北市:教育部。2003年10月11,取自:http://www.high.edu.tw/
國際文教處網站。「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對教育發展之衝擊與因應之道」【公告】。台北市:教育部。2003年5月16日,取自:http://www.edu.tw/bicer/chinese.htm
常志環(2002)。中國大陸加入WTO之後對高等教育影響之研究─以上海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鈿富(1995)。教育政策分析-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
教育部(2000)。英澳留學市場消長。留學生學訊,166。2004年1月3日,取自http://www.moe.gov.tw/bicer/ca1/166b.htm
教育部(2002)。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對教育發展之衝擊與因應之道。台北:作者。
陳慧婷(2001)。大學聯盟、合併-台灣打造東方哈佛。天下雜誌,244,166-170。陳錦鈴(2001)。由產業結構變遷看台灣經濟發展過程。臺灣經濟研究月刊,24(3),17-23。勞委會(2001年7月16日)。就業人口結構變動分析【新聞稿】。2003年9月15日,取自http://dbs1.cla.gov.tw/stat/news/hnews90.htm
勞委會(2002年12月6日)。勞動情勢統計【新聞稿】。2003年9月15日,取自http://dbs1.cla.gov.tw/stat/news/hnews91.htm
曾志朗(2001)。高等教育之資源整合與卓越發展。立法院院聞,29(12),9-15。馮震宇(2001)。加入WTO只是挑戰的開始。能力雜誌,550,28-36。黃政傑(2001)。大專校院遠距教學之改革。2004年1月10日,取自:http://www.nou.edu.tw/~research/workshop/workshop_01_901127/10002.htm
黃政傑(2001)。高等教育的發展。師友,409,5-10。
黃雅鳯(2002)。為新世代教育暖身-東吳大學劉源俊校長談高等育的展望。師友,416,15-18。
楊朝祥(2001)。因應WTO衝擊 高等教育速謀對策。國家政策論壇,1(9),146-151。瑛琪(2002年4月3日)。豪族聯親門當戶對藉此爭取經費。立報。2003年12月30日,取自:http://iwebs.url.com.tw/main/html/lipo1/147.shtml
經建會(2001a)。加入WTO對我國產業影響評估及因應對策總報告。台北:作者。
經建會(2001b)。我國加入WTO後對經濟之影響及因應對策報告。台北:作者。
經建會。「長期科技人力供需推估及因應對策」【公告】。台北市:經建會。2003年5月15日,取自:http://www.cepd.gov.tw/indexset/indexcontent.jsp?topno=1&linkid=3
經建會。「新世紀人力發展方案90年-93年」【公告】。台北市:經建會。2003年5月15日,取自:http://www.cepd.gov.tw/indexset/indexcontent.jsp?topno=1&linkid=3
農委會。「加入WTO農業因應對策」【公告】。2003年7月15日,取自http://www.coa.gov.tw/policy/wto/index.htm
廖志德(1999)。重劃產業版圖的龍捲風暴。能力雜誌,526,24-30。廖志德(2001)。迎戰WTO帶來的產業均衡與淘汰。能力雜誌,550,20-27。熊彼得(2001)。經濟發展理論(何畏、易家詳等譯)。台北:貓頭鷹。(原著出版年:1921年)。
趙致瑩(1998)。跨世紀產業發展的錦囊妙計-經濟部工業局局長汪雅康訪談紀要。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1(6),16-21。
劉永健(2002)。世界貿易組織(WTO)對台灣與大陸高等教育市場的影響:兩岸學者看法之比較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蔡毓芳(2002)。WTO架構下對國內生產與就業之影響。臺灣經濟研究月刊,25(6),50-56。賴靜惠(2002)。當前高等教育人力面臨之就業趨勢與對策。勞工之友,598,9-12。戴曉霞(2000)。高等教育的擴張與結構的轉變:兼論西德經驗。教育研究資訊,8(2),61-83。簡竹書(2004年1月7日)。教部開放國內大學南進。立報。2004年1月10日,取自: http://lihpao.shu.edu.tw/
顧美玲(2003)。台灣高等教育改革與實施成效研究:1994年教改政策與WTO效應之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羅家德(1996)。高等教育對經濟成長的影響。歐美研究,26(1),35-60。吳政達(2002)。加入WTO對我國教育投資環境之影響評估。教育研究,103,140-150。
英文部分
Averch, H. A. (1985). A Strategic Analysis of Science & Technology Policy.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ecker, G. (1964). Hum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to Education. N.Y.: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Bendix, R. (1966). Working Authority in Indust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lark, Burton R. (Eds.). (1992). The Encyclopedia of higher education.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Denison, E. F. (1962). The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S and the Alternatives Before Us. N.Y.: Committee for Education.
Denison, E. F. (1965). “Education and Economic Productivity.” In Harris, S. (ed.) 1965 Education and Public Policy. Berkeley: McCutchen.
Drucker, P. F. (1969). The Age of Discontinuity. N.Y.: Harper & Row, Publishers, Inc.
Fagerlind, I. (1975). Formal Education and Adult Earnings. Stockholm: Almqvist & Wicksell International.
Kranzberg, M. and Pursell, C. W. (1967). Technology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vol 2.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yard and Psacharopoulos. (1974). “The Screening Hypothesis and the Returns to Education.” JPE 82: 985-998.
Mincer, J. (1962). On-the-job training: Costs, returns, and some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70(5), 50-73.
Mok, K. H. (2000). Reflecting globalization effects on local policy: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in Taiw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olicy, 15(6), 637-660.
Mok, K. H. (2003). Globaliz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restructuring in Hong Kong,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22 (2), 117-129.
Philips, D. and Shen, B. S. P. (1982). Research in the Age of Steady-State University. Boulder: Western Press, Inc.
Saxenian, A. (1994). Regional Advantage: 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 128.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chultz, T. (1961). Educ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Henry, N. (ed.) 1961 Social Forces Influencing American Educ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olow, R. M. (1957).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Aug.
Wang, H. H. (2003, June). Market economy, state ideology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Trends of program setting by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Taiwan since 1995. Salzburg Seminar, Salzburg, Austria.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n.d.) The 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 (GATS): objectives, coverage and disciplines. Retrieved Jan 5, 2004, from http://www.wto.org/english/tratop_e/serv_e/gatsqa_e.htm#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