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文部分
方德隆(民89)。新興課程議題及其因應。第二屆課程與教學論壇暨中小學課程與教學革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王志華(民92)。Michel Foucault知識考古學之教育科學蘊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達樂(民89年8月14日)。關於福特主義與後福特主義 。中央日報。民93年1月15日,取自http://www.cdn.com.tw/daily/2000/08/14/text/890814e4.htm。
卯靜儒(民90)。台灣近十年來課程改革之政治社會學分析。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1), 79-101。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改會。
何榮桂(民 90)。從九年一貫新課程規劃看我國資訊教育未來的發展。資訊與教育,85:5-14。余安邦(民88)。夢中情人─九年一貫課程。教育資料研究,26,19-21。
吳正己、陳美靜(民90)。國中教師應具備的電腦基本能力。載於何容桂、戴維揚(主編),資訊教育課程設計(22-24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怡萱(民91)。教育決策權力平衡之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決策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未出版。吳英璋(民85)。「邁向二十一世紀新新教育」評論講稿。載於露茜、羊憶蓉著邁向二十一世紀新新教育──從澳洲「關鍵能力」教育計畫試探台灣的教改前景。台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吳家瑩、郭守芬(民8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訂定之源起與過程(86.3-88.5)。台灣教育,581,48-57。
吳清山(民88a)。推行「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學校行政配合之探究。教育研究資訊,7(1), 14-21。吳清山(民88b)。教育革新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吳清山、林天佑 (民91)。教育知識社會學。教育研究月刊,100,144。
吳清山、林天祐(民85)。教育改革、教育規劃。教育資料與研究,12期, 72-73。
吳瓊如(民92)。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社會學分析-教育知識社會學的觀點。九年一貫課程中的教學變革:社會學的觀點。第九屆教育國際社會學論壇學術研討會。台中師範學院。
吳鐵雄(民90)。台灣地區中小學網路應用環境調查報告。載於何容桂、戴維揚(主編),資訊教育課程設計(6-7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呂俞徵(民74)。家政學。台北:影清。
巫有鎰(民86)。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子建、黃顯華(民90)。課程:範式、取向與設計。台北市:五南。
李俊毅(民91)。國際關係權力平衡論述的系譜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靜宜(民92)。台灣傳記圖書類型及其發展。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聰明(民76),環境教育。台北:聯經。
沈姍姍(民87)。教育改革趨向與影響因素分析─國際比較觀點。國立教
汪民安(民91)。福科的界線。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
育資料館教育資料集刊,23,39-53。
周佩儀(民88)。當代課程理論的新趨勢:從社會批判到後現代。國教學報11,261-275。
周珮儀(民91)。知識、權力和愉悅的三位一體:後現代文化中的表徵教育論。載於國立台南師院校務發展文教基金會台灣教育社會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與教育改革議題-教育社會學取向的分析(7頁)。高雄市:復文。
周祝瑛(民92)。 誰捉弄了台灣教改? 。台北: 心理。.
林玉體(民86)。西洋教育史。台北:文景。
林良淦(民92)。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對我國當前教育改革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奕瑩(民91)。九年一貫課程政策決定之評析。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奕瑩(民91)。九年一貫課程政策決定之評析。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清江(民87):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規劃專案報告。民93年2月11號取自:http://teach.eje.edu.tw/B-list/B-main-frame.htm。
林淑靜(民90)。建構主義在國中地理教學之應用─以「認識台灣地理篇」水文單元為例。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殿傑(民88)。九年一貫課程之政策規劃與因應策略。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394-418頁),台北:康軒文教。
知識考古學(謝月、馬強譯)(民87)。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原著出版年:1972年)
知識的考掘(王德威譯)(民90)。台北市:麥田。(原著出版年:1972年)
知識社會學──社會實體的建構(鄒理民譯)(民80)。台北:巨流(原著出版年:1996年)。
邱才銘(民91)。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的辦理模式與成效評估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邱維誠(民89)。解嚴後台灣地區教育改革工程之結構性分析。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福科-知識與權力(姜忠蓮譯)(民90)。河北:教育。(原著出版年:1996年)
姜添輝 (民88)。 開放教育的另一章--社會變遷中的學校課程問題與知識社會學分析。開放教育年刊,2,126-150。
姚大志(民89)。現代之後-二十世紀晚期西方哲學。北京市:東方。
施良方(民86)。課程理論。高雄:麗文。
洪如玉,民92。後現代觀點下的九年一貫課程內涵之社會學分析:以六大議題為例。九年一貫課程中的教學變革:社會學的觀點。第九屆教育國際社會學論壇學術研討會。台中師範學院。
洪詠善(民89)。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決策過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科學與知識社會學(蔡振中譯)(民80)。台北:巨流。(原著出版年:1979年)
范信賢(民90)。「擁擠的樂園」:再思九年一貫融入議題課程。「變遷中的台灣教育社會學與教育革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復文。
凌子楚(民83)。臺灣八0年代社運的政經分析。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凌佳琪(民92)。福利國家、公民資格與消費文化的衝擊。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碩士論文,未出版。孫文憲(民89)。話語分析:文學言說中的文化選擇-語言批評方法論之一。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6(6),61。
徐崇溫(民83)。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台北市:結構群文化。
晏涵文(民90)。教育改革與環境教育。載於張子超(主編),環境教育課程設計(28-29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耿筱曾(民 86)。為什麼概念圖是一種有效的策略。科學教育研究發展,9,76-78。
耿筱曾(民89)。國小學童自然科概念改變之教學策略(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 89-2511-S-152-006),未出版。
高宣揚(民88)。後現代論。台北市:五南。
高豫(民84)。電腦教育解析。教育資料與研究,3, 20-22。張子超(民90)。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與環境教育融入。載於張子超(主編),環境教育課程設計(112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宏輝(民86)。大轉換時期的教育改革。載於湯皓全(主編),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7-54頁)。台北:業強。
後現代理論(張志斌譯)(民88)。北京市:中央編譯。(原著出版年:1991年)
張玨(民89)。性教育/兩性教育/性別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 17-23。
張國恩(民90)。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載於何容桂、戴維揚(主編),資訊教育課程設計(136-137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從汝(民92)。杜威民主教育理念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淑芳(民82)。我國國小課程標準修訂之決策過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嘉育(民88)。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張輝山(民92)。九年一貫課程政策網絡分析。 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靜嚳(民84)。何謂建構主義?。建構與教學,3,1-4。海德格與納粹(戚國雄譯)(民91)。台北市:貓頭鷹。(原著出版年:2000年)
教育部(民82)。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3)。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修定緣起。民93年2月26號取自:http://teach.eje.edu.tw/B-list/B-main-frame.htm。
教育部(民90)。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問題與解答。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92)。國民中小學課程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莫偉民譯)(民90)。上海:三聯書店。(原著出版年:1966年)
莊文祺(民90)。傅科權力理論對教育行政的啟示。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莊明貞(民88)。性別議題與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上)。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87-96。
莊明貞(民91)。九年一貫課程社會新興議題─政策到實施的反省。國民教育,43(1),7-8。許立一(民86)。後現代主義與公共行政。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許美端(民9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家政教育」的回顧與展望。載於金樹人、黃迺毓(主編),生涯與家政教育(103-105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許智偉(民73)。美國生計教育。台北:幼獅。
許藤繼(民90)。學校組織權力重建。臺北市:五南。
陳巧玲(民92)。國中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態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永國(民91)。話語。外國文學,3,29-30。
陳向明(民91)。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伯璋(民87)。邁向新世紀的課程改革─臺灣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評析。廣東珠海「邁向二十一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學術研討會會」
陳伯璋(民88a)。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及內涵。教育研究資料,7(1),1-13。
陳伯璋(民88b)。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教育部國民教育司編。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理念與實務。台北:教育部。
陳伯璋(民88c)。九年一貫課程的理論分析。九年一貫課程系列研討會。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陳伯璋(民90)。新世紀課程的省思與挑戰。台北:師大書苑。
陳伯璋(民92)。新世紀的課程研究與發展。國家政策季刊2(3),149-168。陳明鎮(民91)。國民中學推動九年一貫課程的可行模式與相關問題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陳秉璋,陳信木(民82)。價值社會學。台北市:桂冠。
陳美如(民88)。多元文化課程理念與實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陳榮華(民81)。海德格哲學-思考與存有。台北:輔仁大學。
陳龍森(民92)。當代科技理性的探討。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陳恵敏(民90)。知識、權力、課程─以Foucault權力/知識論述評析九年一貫課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傅柯的生死愛慾。高毅譯(民84)。台北:時報。(原著出版年:1993年)
彭富源(民91)。我國國民中小學課程政策執行模式之建構─以九年一貫課程政策為例。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游家政(民87),發展適性活潑的國民教育課程----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研訂構想。台北縣國教輔導雙月刊, 4, 17-19。游家政(民88)。再造「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的圖像-課程綱要的規劃構想與可能問題。教育資料與研究,26,4-18。游靜宜(民90)。中美日三國小學統整課程之比較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湯梅英(民90)。九年一貫課程人權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中等教育, 52(4),4-23。
舒遠招(民89)。康德哲學的人學旨趣。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9(6),8-14。
開放社會及其敵人(莊文端、李英明譯)(民88)。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84年)
馮燕(民90)。兒童人權教育的背景。載於新世紀課程教學-九年一貫課程議題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黃少華、 梁傑(民92)。時空轉變中的後現代狀況 。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http//www.nhu.edu.tw/~society/e-j.htm嘉義縣: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黃文定(民89)。Michel Foucault 主體觀之教育蘊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宗顯(民90):「真理政權」與教育改革:權力社會學的分析觀點。「第五屆教育社會學論壇---變遷中的台灣教育社會學與教育革新」。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黃政傑(民88)。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嘉雄(民88)。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行政領導策略。國民教育,40(1),29-34。黃嘉雄(民91)。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省思與實踐。台北:心理。
黃默(民88),聯合國人權教育的十年與台灣人權教育現況及展望。月旦法學雜誌,44,67-76。黃譯瑩(民90)。從課程統整的意義與模式探究九年一貫新課程之結構。載於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理念與精神(94-108頁)。台北市:教育部。
楊大春(民86)。傅科。台北市:楊智。
楊秀菁(民91)。台灣戒嚴時期的新聞管制政策。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楊冠政(民90)。邁向二十一世紀永續發展的環境倫理。載於張子超(主編),環境教育課程設計(2-6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楊益風(民88)。世紀末國民中小學的衝擊與新生。教育研究資訊,7(2),139-146。楊龍立(民92)。九年一貫課程的歷史文化意義-科學理性不足的教育及課程改革。載於楊龍立(主編),九年一貫課程與文化。台北市:五南。
葉秀山(民80)。論福科的「知識考古學」。女性人第五卷:老男人能現代化嗎。民92年1月11號,取自http://readopac.ncl.edu.tw/cgi/ncl3/m_ncl3。
葉芷嫻(民90)。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研究─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觀點。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詹志禹(民87)。當前中小學課程改革的趨勢。教育資料與研究,22,23-25。廖春文(民91)。台灣九年一貫課程新興議題融入學習領域之探析。國教輔導42(1),43-44。廖興中(民90)。論官僚組織在後現代社會中的困境與轉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翟本瑞(民91)。閱讀傅柯與傅柯式閱讀。載於蘇峰山(主編),意識、權力與教育 教育社會學論文集(147-184頁)。高雄:復文。
與教育,85,5-14。
劉北成(1995)。福柯思想肖像。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劉潔心(民90)。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大單元教學設計理念-行為科學理論與策略之運用。載於張子超(主編),環境教育課程設計(158-159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民87)。後現代社會的課程改革。國民教育38(5),3-9。歐用生(民88)。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訊,7(1),22-32。歐用生(民89a)。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經驗。國民教育40(4),7-8。歐用生(民89b)。加強課程理論與實際的對話---再評九年一貫課程的配套措施。國民教育40(6),2。歐用生(民91):披著羊皮的狼?-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深度思考。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新世紀教育工程-九年一貫課程再造(3-24頁)。台北:揚智。
歐用生(民93年4月)。課程深度思考。黃政傑(主持人)。教師升等活動研習。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潘慧玲(民90)。九年一貫課程中兩性教育議題的融入與轉化。載於洪久賢、湯梅英(主編),兩性與人權教育(2-3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蔡曼鈴(民91)。九年一貫課程改改的思考與疑慮。中等教育53(1),155-156。
蔡清田(民88)。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與教師專業發展之探究,載於中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145-169頁)。台北:揚智。
鄭婉琪(民92)。【台灣尚青─群策會青年論壇】讓教育改革回歸台灣社會發展。民93年3月26號取http://taiwandaily.com.tw/news.php?news_id=6007 2003-09-18。
鄭瑞濱(民88)。傅科的權力概念。文化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錢清泓(民90)。有地無位、有名無實?九年一貫重大議題課程實施困境之探討,國教學報13,3-4。戴曉霞(民91)。新世紀高等教育的展望:回顧與前瞻。教育研究集刊,44, 35。薛玉蓮(民91)。人權教育融入國小教學歷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羅清水(民87)。九年一貫課程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研習資訊,15(5),2。譚斌(民91)。試論「話語」一詞的涵義。蘇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0(1),71。
嚴鋒譯(民86)。權力的眼睛-福科訪談錄。上海:人民出版社。
蘇永明(民89)。九年一貫課程的哲學分析---以「實用能力」的概念為核心。載於財團法人國立台南師院校務發展文教基金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從理論政策到執行(頁3-19)。高雄:復文。
蘇永明(民92)。九年一貫課程的哲學基礎─唯實主義為主。載於楊龍立(主編),九年一貫課程與文化(頁1-23)。台北:五南。
蘇建勳(民91)。全球化下歐美與台灣社會的教育改革。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蘇鈺婷(民91)。在學青少年生涯發展之相關因素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貳、英文部分
Apple, M. W.(1993). Official Knowledge: Democratic Education in a Conservative Age. New York: Routledge.
Bruner, J. S., Smart, G., & Barry(1985). Michel Foucault. London; New York:Routledge.
Bruner, J. S., Goodnow, J. J.,& Austin, G. A.(1956).A Study of Thinking. New York:Wiley.
Dreyfus, H. L.& Rabinow, P.(1982). MichelFoucault: beyond structuralism andhermeneutics.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oucault, M (1972). The Archeology of Knowledge.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Foucault, M (1980). 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Other
Writings 1972-1977.(edited by Gordon Colin)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Gay G. (1985).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T. Husen and T.N. Postlethwite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pp1170-1179)Oxford: Pergaman.
Gerald(1998, April 15)。Foucault’s author function. Retrieved from http://litmuse.maconstate.edu/~glucas/archives/000111.shtml
Giroux, H (1992). Border crossings. New York: Routledge.
Goodson, I(1984). Subject for Study: Toward a social history of curriculum. In I.F. Goodson& S. J. Ball(Eds.), Defining the Curriculum: Histories and Ethnographies (pp.25-44).Landon: The Falmer Press.
Harvey, D.(1989).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 Oxford: Blackwell.
Hoogvelt, A. (1997). Globalisation and the Postcolonial World─The New
Political Economy of Development. London: MacMillan.
Lentricchia, Frank& Thomas McLaughlin(1995). Critical Terms for Literary Stud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Merriam-Webster Online Dictionary(n.d.).Economy. Retrieved December 11,2003 ,from http://www.m-w.com/dictionary.htm
Merriam-Webster Online Dictionary(n.d.). Constellation. Retrieved December 11,2003 ,from http://www.m-w.com/dictionary.htm
Smart, B.(1985). Michael Foucault. London: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