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書
朱景英,《海東札記》,台灣文獻叢刊第十九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黃典權主修,《台南市志稿》,台南市政府,1959。
郁永河,《裨海紀遊》,台灣文獻叢刊第四十四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
研究室,1959。
川口長孺等撰,《安平縣雜記》,台灣文獻叢刊第五十二種,台北:臺灣
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1961。
連雅堂,《雅言》,台灣文獻叢刊第一六六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錢儀吉輯,《碑傳選集》,台灣文獻叢刊第二二O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
僕人,《詩人生活》,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5。
上海藝術研究所、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分會編,《中國戲曲曲藝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
李洪春,《京劇長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
曾郁雯,《戲夢人生--李天祿回憶錄》,台北:遠流,1991。
邱坤良,《台灣地區北管戲曲資料蒐集整理計劃》期末報告(未刊),1991。
莊錫昌、孫志民,《文化人類學的理論架構》,台北:淑馨,1992。
高丙中,《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溫秋菊,《台灣平劇發展之研究》,台北:學藝,1994。
毛家華,《京劇兩百年史話》(上)(下),行政院文建會,1995。
周育德,《中國戲曲文化》,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1995。
邱坤良,《台灣劇場與文化變遷》,台北:台原,1997。
陳郁秀編。《台灣音樂奮�》。台北:玉山社,1997。
王嵩山,《扮仙與作戲》,台北:稻鄉,1997。
林茂賢,《傳統文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國語辭典》,台北:教育部,1998。
周菊香,《府城今昔》,台南市政府,1998。
葉龍彥,《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台北:玉山社,1998。
酗l漢,《元雜劇聯套研究--以關目排場為論述基礎》,台北:文史哲出
版社,1998。
酗l漢,《明傳奇排場發展歷程之研究》,台大文史叢刊之一O八,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9。
丁孟秋,《國劇•志開•我》,台南市志開國小,1999。
馬少波等、北京市藝術研究所、上海藝術研究所編著,《中國京劇史》(上)(中)(下),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
邱旭伶,《台灣藝妲風華》,台北:玉山社,1999。
施炳華,《台語入門教材》(修訂本),台南市:台江出版社,1999。
蘇玲瑤編撰,《塹城南音舊事》,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9。
呂錘寬,《牌子集成》,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1999。
呂錘寬,《北管音樂概論》,彰化縣文化局,2000。
台灣省磺溪文化學會製作,《聽到台灣歷史的聲音:1910-1945台灣戲曲唱
片原音重現》(有聲資料),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
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台北:立緒文化,2000。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下),台北:東華書局,2000。
徐亞湘,《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台灣》,台北:南天,2000。
徐亞湘,《台灣日日新報與台南新報戲曲資料選編》,台北:宇宙,2001。
徐亞湘,《長嘯--舞台福祿》,台北:博揚文化,2001。
賜福宮治編纂委員會,《賜福宮誌》,高雄縣:賜福宮管理委員會,2001。
蕭瑤友主編,《南台灣汽車逍遙遊》,台北:戶外生活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
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2002。
王安祈,《台灣京劇五十年史》(上)(下),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李惠綿,《戲曲批評概念史考論》,台北:里仁,2002。
薛宗明,《台灣音樂辭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3。
二、碩博士論文
陳秀娟,《台灣歌仔戲的演變過程--一項人類學的研究》,台大考古人類
所碩論,1987年六月。
李秀娥,《民間傳統文化的持續與變遷--以臺北市南管社團的活動為例》,台大考古人類所碩論,1989年七月。
蔡振家,《台灣亂彈戲西路鑼鼓的戲劇運用》,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所碩
論,1997年七月。
鹵毓恣A《李漁《十種曲》排場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
陳吟衍,《南管音樂文化研究--由歷史向度、社會弁鉬P美學體系談起》
,成大中文所碩論,1999年七月。
柯玉芳,《南派懸絲傀儡戲之地方風俗研究》,台南師院鄉土文化研究所,
2002年六月。
三、期刊論文
〈藝妓芝居の流行〉,《台灣慣習記事》,一卷五號,台灣慣習研究會,1901。
日高紅椿,〈台灣人的藝妲和舞蹈--我的體驗談〉,《台灣藝術新報》,第
一期,1935。
陳保宗,〈台南の音樂〉,《民俗台灣》,二卷五號,1942,頁36-42。
〈赤崁才女蔡碧吟〉,《台南文化》,八卷三期,1954。
酗�丁,〈台南教坊記〉,《台南文化》,三卷四期,1954年四月。
酗�丁,〈台南地方戲劇的變遷(一)〉,《台南文化》,四卷一期,1954年九
月。
酗�丁,〈台南地方戲劇(二)〉,《台南文化》,四卷三期,1955年四月。
酗�丁,〈台南地方戲劇 (三)〉,《台南文化》,五卷一期,1956年二月。
陳梏頭、林衡道,〈五十年前的台灣風俗〉,《台灣風物》,十七卷四期,1967。
沙錚,〈台南票社〉,《國劇月刊》,七卷,1977,頁60。
劉秀庭,〈守住梨園一靈猴〉,《表演藝術》,第五十一期,1996年十一月,頁29-31。
王安祈,〈戲曲票友--休閒自娛與專業精研之間〉《民俗曲藝》,第一二一卷,頁151-166,1999年九月。范揚坤,〈穿梭北管亂彈與京劇--玉如意章饕岩�生的早年追憶〉,《彰
化藝文》,七期,2000,頁25-31。
魯福叟,〈戲痴廖秋碧〉,《弘報》,2003年9月8日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