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8 17:2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馮士彭
研究生(外文):William S. Feng
論文名稱:組織公平、領導風格、人格特質與向上影響行為關聯性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Discussion on the association among leadership style,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justice, employees’ personality trait and employees’ upward influence tactics
指導教授:余坤東余坤東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系所名稱:航運管理學系
學門:運輸服務學門
學類:運輸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1
中文關鍵詞:組織公平認知領導風格內外控人格特質向上影響行為迴歸分析
外文關鍵詞: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justiceleadership stylelocus of controlupward influence tacticsregression analysi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4
  • 點閱點閱:102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3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7
摘  要
在現今競爭激烈、變遷急遽的大環境中,組織為求理想的效能,必須要有良好的領導與管理。組織的領導者,更需發揮其影響力,激勵其成員,達成未來的願景,共創組織永續經營的生機。
而組織之公平性與主管的領導方式,對不同人格特質的部屬而言,其行為反應殊異,除了組織宜力求公平、公正外,主管亦宜針對不同性格、背景的部屬,調整其領導風格。
依據相關研究顯示,「組織公平」、「領導風格」及工作人員的「人格特質」,與「向上影響行為」的衍生,互為因果。本研究之主旨,即針對「組織公平」、「領導風格」、「內控型人格特質」與「向上影響行為」的關聯性,作實務及理論方面的探討。
本研究以迴歸分析,作研究假設之驗證。以組織公平認知、領導風格、內控型人格特質為「自變項」;以向上影響行為作「因變項」,建立迴歸方程式,並進一步分析,領導風格、組織公平認知、內控型人格特質等變項,對向上影響行為之關聯及影響。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針對19個行政機關及公、民營企業,共發出396份問卷,回收360份,其中有效問卷計346份,有效回收率為87.4%。
研究結論如下:
1.部屬對主管之領導風格認知與其向上影響行為,具有顯著關聯。
2.部屬對組織公平認知與其向上影響行為,具有顯著關聯。
3.部屬內控型人格特質與其向上影響行為,具有顯著關聯。

關鍵詞:組織公平認知、領導風格、內外控人格特質、向上影響行為、
迴歸分析。
Abstract
In today’s intensely competitive and rapidly evolving environment, an organization relies on good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to achieve optimum performance. More so, leaders of the organization should exert their influence to inspire other members to stri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s and for the sustained oper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
In an organization, subordinates of different personality traits will respond differently behaviorally to the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justice and their superior’s leadership. Thus aside from emphasizing fairness, the management of an organization should also be sensitive to the different temperament and background of subordinates and adjust the leadership style accordingly.
Research shows that organizational justice and leadership style as well as worker’s personality traits and upward influence tactics have mutual effect on each other. This study purports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organizational justice, leadership style, locus of control, and upward influence tactics from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tandpoints.
This study used regression analysis for the verification of research hypotheses, in which the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justice, leadership style, and locus of control were independent variables, and upward influence tactics was the dependent variable for building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Further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to identify the correlation and influence of leadership style,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justice and locus of control over upward influence tactic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A total of 396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to 19 administrative organs, state-run enterprises and private enterprises, of which 360 were returned and 346 were usable; the effective response rate was 87.4%.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is study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A subordinate’s perceived leadership style of his/her superior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his/her upward influence tactics.
2. A subordinate’s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justice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his/her upward influence tactics.
3. A subordinate’s locus of control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his/her upward influence tactics.

Keywords: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justice, leadership style, locus of control, upward influence tactics, regression analysi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流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組織公平」認知之相關理論及研究 8
第二節 領導風格相關理論與發展 17
第三節 內外控人格特質及相關研究 33
第四節 向上影響行為之相關研究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9
第二節 變項定義及衡量 40
第三節 研究假設 47
第四節 問卷設計及抽樣方法 49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51
第六節 信度分析 53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假設驗證 66
第一節 樣本結構分析 57
第二節 個人屬性與研究變項之差異分析 59
第三節 研究變項之自我相關分析 68
第四節 研究假設驗證 7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5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 7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76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79
二、英文部分 84
附錄:
問卷調查表 87

表 目 錄
表2-1 領導的定義(國外學者) 18
表2-2 領導的定義(國內學者) 19
表2-3 魅力型領導主要特徵 28
表2-4 交易型領導及轉換型領導的主要特徵 29
表3-1 問卷設計之量表 46
表3-2 本研究主要變項之Cronbach’s α值 53
表4-1 受訪者基本資料分佈 57
表4-2 性別與各變項間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60
表4-3 職務與各變項間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61
表4-4 年資與各變項間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62
表4-5 學歷與各變項間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64
表4-6 年齡與各變項間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66
表4-7 研究變項自我相關分析 69
表4-8 領導風格對向上影響行為之迴歸分析 71
表4-9 組織公平認知對向上影響行為之迴歸分析 72
表4-10 內控型人格特質對向上影響行為之迴歸分析 72
表5-1 本研究之研究假設與驗證結果 75

圖 目 錄
圖1-1 研究流程圖 6
圖2-1 俄亥俄州立大學領導行為座標 21
圖2-2 管理方格圖 22
圖2-3 領導權變模式 25
圖2-4 路徑-目標理論架構 26
圖3-1 研究架構圖 39
參 考 文 獻
一、中文部分
1. 尤雪娥(2001) 員工個人屬性、工作特性、內外控傾向與工作滿足之關聯性研究—以台鐵局本員工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 方明標(2003) 領導風格、工作特性與工作滿足、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中國大陸外資企業為例,大葉大學工業關係學系碩士論文。
3. 王雅君(2003) 營養師職業承諾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 王琮瑞(1993) 領導風格與情境因素對護理人員之工作與上司滿意度的影響,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 甘水美(2002) 臨時員工之內外控傾向對工作滿意與組織承諾關係之影響, 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 江國樑(2001)高屏澎地區國小教師自我概念、內外控信念與工作滿足感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7. 余雅屏(2003)人格特質、自我導向學習以及工作績效之相關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8. 吳容輝(2002)高階領導者更迭下員工認知及領導型態與組織承諾、士氣關聯性之研究-以某地方政府為例,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9. 吳清涼(2003)虛擬社群之知識分享與知識管理過程之研究—以網路讀書會為探討對象,南華大學資訊學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呂運志(1995)社會疏離感對工作態度與休閒態度影響之研究,大葉工學院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李文銓(1990)人格特質、工作特性、工作壓力與工作滿足及生理、心理健康狀況之關係研討,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李明峰(2001)性格特質、情緒智力與主管領導對緊急救難組織彈性績效影響之研究—以台灣地區消防機關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李芳霖(1993)領導風格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4. 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2002).組織行為學P.342 –353。
15. 李耀宗(2002)教育訓練與業務績效之相關性研究—以宜蘭地區壽險業從業人員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6. 池進通(民78),企業員工事業發展行為模式—採個人權力發展觀點,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7. 周志法(2002)領導風格、公平認知、員工工作滿足之關係探討,國立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18. 周秀梅(2003)女性領導人個人特質、領導風格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
19. 林文燁(1997)兩岸跨文化、領導風格與基層員工工作態度之研究—以明碁資訊公司,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0. 林光明(2003)領導風格對組織承諾及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研究—以桃園縣政府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1. 林玫玫(1995)領導風格對組織承諾之影響—以組織氣候及內外控為中介變項,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22. 林郁文(2001)領導風格、員工工作績效與離職傾向之關係研究—以營建業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3. 林泰正(2001)內外控和主管領導態下於員工的工作滿足和組織承諾之影響,大同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24. 林淑姬(1992)薪酬公平、程序公平與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5. 林順益(2003)研發人員的人格特質、主管的領導風格與工作滿足關係之研究—以台灣電子產業研發團隊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6. 林滿祝(2002)交易式/轉換式導風格對於員工聽度之關聯性研究—以親信關係及員工人格特質為情境變項,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7. 侯俊彥(2003)非營利組織中領導風格、內部行銷與組織績效關聯性之研究—以台南縣社區為例,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8. 施啟文(2000)台灣投資人之人格特質及其投資獲利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29. 范成榮(1996)領導型態、員工內外控取向對組織承諾之關係研究,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0. 張月芬(2004)家庭教育中心志工參與動機、內外控信念與其組織承諾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1. 張秀琴(2003)大學圖書館館長領導風格與圖書館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32. 張智強(1997)台灣企業資訊主管導與決策風格對於資訊人員工作滿意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33. 張誠仁(2002)個人特質、工作滿足、工作壓力、主管領導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壽險行銷人員之探討 逢甲大學保險學系碩士論文。
34. 張潤書,《組織行為與管理》。台北:五南圖書公司,民74。
35. 張鴻友(2003)領導風格、勞資協商與工作滿足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36. 莊瑞綺(2003)主管導型態員工人格特質與繆織績效相關性之研究—以嘉義市政府為例,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7. 郭從吉(2001)犯罪青少年的非理性信念、內外控人格特質與生氣情緒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38. 徐瑞萍(2000)終身僱用導向對員工公平認知、工作動機與組織承諾之影響,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航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9. 徐漢祥(1998)分配公平性、程序公平性對工作滿意度與組織承諾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0. 陳義勝(1996)組織氣候、工作特性及管理者型態,透過組織公民行為對政治行為、組織承諾及社會賦閒效果相關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5-2416-H019-001。
41. 陳明正(1996)組織公平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以金融業為例,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2. 陳文宗(2003)內部行銷與領導風格對工作滿意度及顧客導向行為影響之研究,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3. 陳安瀅(民92),政治知覺對組織負面影響的干擾因素,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4. 陳定國(1992)台灣旅行業高階主管領導風格與領導績效之研究,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
45. 陳儀蔓(2003)任務特性、成員特性、領導風格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逢甲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
46. 項賓和(2002)轉換型領導、內外控取向工作滿足之關係研究~以台灣地區電視台新聞記者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47. 遲嫻儒(民92),組織新進成員之上行形象管理策略運用與中國人關係之相關研究-以媒體組織從業人員為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48. 黃舜元(1980)預算參與、領導型態、內外控特質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9. 黃維盛(1992)預算參與、工作困難度、內外控特質與管理績效、預算達成動機之相關研究,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0. 楊志賢(2000)台北市國中生內外控信念、家庭溝通型態與政治參與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51. 潘建志(1996)集團企業領導人領導風格與經營績效之關係,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52. 鄭自薔(1994)北市高中職學生道德判斷自我強度與內外控信念之差異及相關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53. 鄭麗鳳(2003)國中學生內外控信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54. 盧明桂(2004)個人需求與內外控傾向對外派員工公民行為之研究,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55. 賴靖薇(2002)青少年異常飲食行為傾向與內外控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6. 賴靜瑩(1998)國中生A型行為組型、內外控人格特質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57. 蘇義祥(1998)中華電信專戶服務部門,領導型態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服務人員特質及成熟度的調節作用,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1. Adams, J. S.(1965),”Inequity in social exchange”,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 267-299. New York:Academic Press.
2. Bass, B. M. (1990),”From Transactional to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Learning to share the Vision”,Organizational Dynamics , Winter,1990,19-31.
3. Blake, R. R.,Mouton, J. S.,Barmes, L.B.and.Greiner,L.E (1964),”Breakthrough in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November/December,136-145.
4. Bies R. & Shapiro , D. L. (1987),“International Fairness Judgments:the Influence of Causal Accounts ”, Social Justice Research , 1 , 199-218.
5. Bies R. &Moag , J. S. (1986),“International Justice:Communication Criteria of Fairness” In R.J. Lewicki , B.H. Bazerman(Eds.) , Research on Negotiation in Organizations , 1, 43-55.
6. Davis, H., (1972),”Human Behavior at Work: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5th eds, N. Y.: Mcgrae-Hill.
7. Dubrin, R., (1998),”Central Life Interests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of Worker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 411-421.
8. Ferris, G. R., & Kacmar, K. M.(1992).”Perceptions of Organizational Politics”, Journal of Management, 18 , 93-116.
9. Ferris, G. R., Russ & Fandt(1989),”Politics in Organization”, In Giacalone & Rosentfield(Eds.), Impression Management in the Organization , 143-170, N.J.:Lawrence Erlbaum.
10. Folger, R., & Konovsky, M. A. (1989), ”Effects of Procedural and Distributive Justice on Reactions to Pay Raise Decision ”,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 32 , 115-130.
11. Griffin原著;黃營杉譯,“管理學”,東華書局P.401.
12. Greenberg, J. (1987),”A taxonomy of organizational justice theori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 12, 9-22 .
13. Greenberg, J.(1987a),”Reactions to Procedural Injustice in Payment Distributions:Do the means justify the end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2, 55-61.
14. Greenberg, J.(1990).”Organization Justice:Yesterday , today , and tomorrow”, Journal of management, 16. 399-432.
15. House, R. J(1971), ”A path goal theory of leader effectivenes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6, 321-338.
16. Homans,G. C.(1961),”Social Behavioral:Its elementary forms”.New York:Harcourt, Brace , and World.
17. Kipnis, D. and Schmidt, S. M. (1988), “Upward-Influence Styles: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alary, and stres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3, No.4, 528-542.
18. Konovsky, M. A., & Pugh, S. D. (1994),”Citizenship Behavior and Social Exchan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7, 656-669.
19. Kumar, P., & Ghadially, R.(1989),”Organization Politics and Its Effects on Members of Organization”,Human Relations ,42, 305-314.
20. Leventhal, G. S. (1980) ,“What Should be Done With Equity Theory?”In K.J.Gergen , M. S. Greenberg, & R. H. Willis (Eds.) , Social exchange:Advanc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Plenum press, 1 , 27-55.
21. Levebthal, G. S., Karuza, J., & Fry W. R.(1980),”Beyond fairness:A theory of allocation Preference”,Justice and Social Interaction,167-281, New York:Springer-Verlag.
22. Mcfarlin, D. B., & Swenet, P. D(1992),”Distributive and Procedural justice as predictors of satisfaction with personal and organizational outcom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5,626-637.
23. Mintzberg, H. (1979),”The Structuring of Organizations”.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24. Moorman, R. H.(1991),”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justice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do fairness perceptions influence employee citizenship”,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76,845-855.
25. Niehoff, B. P., & Moorman, R. H.(1993),”Justice as a Mediato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hods of monitoring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6, 527-556.
26. Organ, D. W.(1988),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The good solder syndrome,Lexington, M. A:Lexington Books.
27. Rotter, J. B. (1966),“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Psychological Monograph, 18 ,1-27.
28. Robbins, R. E. (2002),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th (eds) , Prentice Hall.
29. Stodill, R. M. & Coons, A. E. (1957) , Leader Behavior, Its description and Measurement, Columbus, Ohio:Bureau of Business Research ,The Ohio Satate University.
30. Stogdill, R. M., (1963),Manual for Leadership Behavior 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Form XII. Columbus: Bureau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Ohio State University.
31. Schilit, W. K. & Paine, F. T. (1987), “An Examination of the Underlying Dynamics of Strategic Decisions Subject to Upward Influence Activity,” Th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 24, No. 2, 161-188.
32. Tyler,T. R. (1989) ,“The Psychology of Procedural Justice:A Test of the Group-Value Model ”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 ,853-858.
33. Thibaut, J., & Walker, L.(1975),Procedural Justice,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Hillsdale, NJ. Erlbaum.
34. Waldman, W. A, and Atwater, L. A.(2001), “Attitudinal and behavioral outcomes of an upward feedback process” , Group &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26, No. 2 , 189-206.
35. Wayne, S. J. and Ferris, G. R. (1990), “ Influence Tactics, Affect, and Exchange Quality in Supervisor-Subordinate Interactions: A Laboratory Experiment and Field Study” ,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5, No. 5, 487-501.
36. Walster, E., G. W. Walster, and E. Berscheid (1978), “Equity:Theory and Research”, Boston:Allyn and Bacon.
37. Yukl, G. A. (1994),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3rd (ed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