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民88)。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淑芬(民90)。打造新世紀課程的新圖像: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的特色與教學策略。國民教育,41(5),33-40。王朝明(民84)。時事教學在社會科上的應用。研習資訊,12(6),30-33。王靜如(民89)。國小教師教學改變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3,281-316。司琦(民60a)。社會科教學研究與實習。台北:復興書局。
司琦(民60b)。小學課程演進。台北:正中書局。
台北市萬華區華江國民小學(民88)。艋舺采風。台北:台北市萬華區華江國民小學
田耐青(民88)。由多元智慧理論的觀點談教學評量:一些台灣的實例。教師天地,99,32-38。成虹飛(民89)。行動研究的書寫與閱讀---困境與可能性(阿美與阿花的對話錄)。教師天地,105,40-47。朱采慧(民89)。新編國中與高中歷史教科書銜接性的探討---以日治時期為例。歷史教育,7,71-118。余民寧、潘雅芳、林偉文(民85)。概念構圖法:合作學習抑個別學習。教育與心理研究,19,93-124。呂若瑜(民83)。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呂愛珍(民82)。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與教材。台北:五南。
李坤崇(民91)。國民中小學新舊課程銜接理念。載於教育部主編,新舊課程銜接手冊---社會學習領域,1-27。台北:教育部。
李坤崇、歐慧敏(民91)。各領域新舊課程教材銜接內涵之綜合分析。載於教育部主編,新舊課程銜接手冊---社會學習領域,28-41。台北:教育部。
李秉穎(民92)。別怕SARS---28個抗煞觀念。台北:天下文化。
李緒武(民81)。社會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李錫津(民91)。教師---真正決定課程的人。教師天地,121,4-7。何俊青(民93)。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的理想與實際---國小教師知覺的觀點。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7(1),79-110。
吳明清(民80)。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吳明隆(民90)。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吳俊憲(民90)。九年一貫課程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清山(民86)。初等教育。台北:五南。
吳毓瑩、吳麗君(民91)。從比較教育的取向討論測驗評量在教育銜接中之意涵---一個可能的研究途徑。國立台北師院學報,15,313-336。
吳麗君(民90)。了解兒童:用心認識童心。載於黃政傑、張芬芬主編,學為良師在教育實習中成長,33-62。台北:師大書院。
吳麗君(民91a)。中小學課程銜接的個案研究。載於國立嘉義大學主編,九十一學年度師範院校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813-839。嘉義:國立嘉義大學。
吳麗君(民91b)。九年一貫課程的首演---改革理念與實務面向的落差。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新世紀教育工程---九年一貫課程再造,25-52。台北:揚智文化。
吳麗君(民91c)。中小學的課程銜接---台灣、英格蘭與蘇格蘭的比較。國立台北師院學報,15,17-50。
吳麗君(民91d)。從兩個案例談英國中小學的轉銜。國民教育,43(2),28-34。吳麗君(民92)。英格蘭地區的中小學課程銜接。國立台北師院學報,16(2),79-110。
宋佩芬(民92)。培養「帶著走的能力」---再思統整與學科知識。教育研究月刊,115,123-136。沈翠蓮(民90)。教學原理與設計。台北:五南。
房昔梅(民92)。從數學領域談檔案評量。教師天地,122,38-42。周玉秀(民90)。能力指標與知識結構之間---教師詮釋課程之專業權。國民教育,41(5),51-58。周甘逢、吳明隆(民90)。新時代教師角色的再定位。公教資訊季刊,5(4),30-43。周崇儒(民89)。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策略之分析。中等教育,51(5),74-84。
周新富(民92)。行動研究法在班級經營的應用。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0,315-339。周鳳美(民90a)。國小社會科的教學創新:建構主義取向的教學。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主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的創新教學研討會論文彙編,67-79。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周鳳美(民90b)。教師改變教學之困難---從教師學習的角度探討。課程與教學季刊,4(4),129-142。周鳳美(民91)。建構主義取向的社會科教學---從理論到實施。載於戴維揚主編,新課程建構式教學理論與實踐:語文、藝術與人文、綜合活動,185-227。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周鳳美(民92a)。國小社會科學評量新趨勢---以密西根州社會科(課程架構)真實評量為例。教師天地,122,11-19。周鳳美(民92b)。故事線教學策略---建構主義理念在社會科的實施。中等教育,54(4),18-31。
周蓮清(民86)。我國國小社會科之形成、發展與所面臨的問題。社會科教育研究,2,209-224。周蓮清(民90)。新舊之間-談國小社會科課程的轉型。國教輔導,40(4),15-20。林生傳(民89)。新世紀教師行動研究的定位與實踐機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6,1-31。林炎旦(民91)。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新課程銜接問題之初探。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主編,現代教育論壇---九年一貫課程銜接,27-34。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林奇佐(民88)。建構九年一貫課程的教學策略。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下),384-393。新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林佩璇(民91a)。釐清課程革新理念定位教師角色。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新世紀教育工程---九年一貫課程再造,197-210。台北:揚智文化。
林佩璇(民91b)。課程統整在九年一貫課程革新中的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資訊,10(4),99-120。林素卿(民90)。學校行動研究在九年一貫課程統整與實施上之應用。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49-74。台北:揚智文化。
林進材(民88)。邁向教師教學專業成長。國教之友,51(3),3-8。林殿傑(民88)。九年一貫新課程之政策規劃與因應策略。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下),394-419。新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林殿傑、張素貞(民91)。因應九年一貫課程銜接問題之探析。國民教育,43(2),20-27。柯俊欽(民92)。淺談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專業化。南投文教,19,29-34。高強華(民91)。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師效能。教育研究月刊,104,9-13。
高新建(民91)。能力指標轉化模式(一):能力指標之分析及其教學轉化。載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51-93。台北:師大書苑。
秦葆琦(民86)。國民小學社會科新課程概說。板橋: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 會。
秦葆琦(民89)。國民小學社會領域之教學設計探討。研習資訊,17(4),12-24。秦葆琦(民92)。九年一貫新課程鄉土教育的革新與因應之道---社會領域四下各版本之鄉土單元分析。研習資訊,20(2),77-91。夏林清(民89)。行動研究與中、小學教師的相遇。教師天地,105,4-8。孫志麟(民81)。教師思考研究之探討。教育研究雙月刊,27,24-29。孫志麟(民90)。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行為的關係---實徵取向的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4,109-140。
教育部(民82)。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7)。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9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91)。新舊課程銜接手冊---社會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民92)。國民教育學生人數長期預測(90-140學年度)。http://www.edu.tw/statistics/publish/p2001.htm
莊永明(民91)。大稻埕逍遙遊。台北:台北霞海城隍廟。
張元(民90)。談轉型中的歷史課堂教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6),18-25。張美玉(民92)。歷程檔案評量在概念學習的應用。教師天地,122,4-10。張素真(民91)。從九年一貫課程之「一貫」與「統整」探討學校實施課程銜接之可行做法。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主編,現代教育論壇---九年一貫課程銜接,1-12。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張鈿富(民89)。行動研究的概念與執行。教師天地,105,9-12。張政亮、彭增龍、周愫嫻(民91)。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的課程銜接問題。載於九年一貫課程「專業成長工作坊」第三階段研討會手冊。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張增治(民92)。如何做好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銜接。教育社會學通訊,43,11-14。張德銳、簡賢昌(民91)。國民中小學實施協同教學的困境與突破。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新世紀教育工程---九年一貫課程再造,163-195。台北:揚智文化。
張麗香(民91)。整合型「鄉土教學活動」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我愛羅東」融入中年級國語科和社會科教學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許坤富(民91)。教師參與社會科成長團體對其教學信念影響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許朝信(民91)。國小教師課程設計能力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陳伯璋(民84)。我國中小學課程統整與連貫問題之檢視。台灣教育,540,11-15。
陳明印(民91)。九年一貫課程銜接的調適與因應。國民教育,43(2),10-19。陳美玉(民87)。札記反省法在教師專業發展上應用之探討。中等教育,49(5),60-71。
陳美玉(民88)。教師專業發展途徑之探討---以教師專業經驗合作反省為例。教育研究資訊,7(2),80-99。陳美如(民85)。躍登教師研究的舞台---教師課程行動研究初探。人文及社會學會科教學通訊,7(1),177-188。
陳美如(民90)。多元文化課程的現在與未來:一個學校的觀察。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1(1),66-80。
陳洛薇(民91)。九年一貫小四、國一新舊課程難銜接。中央日報,91年4月24日,第13版。
陳春秀(民91)。探究國小教師之「課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國彥、吳宗立(民91)。社會領域教材教法。高雄:麗文文化。
陳惠邦(民87)。教師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朝陽(民85)。國小社會科歷史教學方法。教師之友,37(5),15-23。陳朝陽(民88)。鄉土教育的意義與特質。教師之友,40(1),34-43。陳新轉(民91a)。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之評析與建議。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3),25-44。陳新轉(民91b)。課程統整設計之道。載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125-162。台北:師大書苑。
陳麗華(民87)。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評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9,85-99。
陳麗華(民91)。教學特性與策略。載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193-256。台北:師大書苑。
陳麗華(民9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社會學習領域」中「人與時間」軸修訂始末。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6),86-95。陳麗華、周愫嫻、張益仁(民85)。健檢國小社會科新課程標準。初等教育學刊,5,175-204。
陳麗華、彭增龍、王鳳敏(民92)。社會行動取向課程設計的理念與實踐。教育資料與研究,54,1-17。郭生玉(民79)。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書局。
郭金水(民91)。從生活課程到社會學習領域---九年一貫課程銜接觀點與教學設計的關係。國民教育,43(2),41-48。程健教、林美淑(民89)。九年一貫社會科新課程綱要探討。國教輔導,39(4),2-10。程健教(民90a)。我國小學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的特色(上)。國教輔導,40(4),2-14。程健教(民90b)。我國小學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的特色(下)。國教輔導,40(5),35-44。湯梅英(民91)。重大議題之融入。載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163-192。台北:師大書苑。
游家政(民88)。九年一貫課程---學校課程銜接與統整的推動與落實。台灣教育,581,37-42。
黃永和(民86)。學科教學知識研究方法之評析。教師之友,38(1),14-20。黃冠盈(民90)。從文化差異面向探討原住民國中新生之學校適應---以三位泰雅族學生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政傑(民87)。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政傑(民91)。課程改革議題的觀察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101,5-12。
黃政傑(民92)。九年一貫課程銜接問題之分析。中等教育,54(6),120-135。
黃炳煌(民84)。談課程發展的一些基本概念。教改通訊,11,41-43。黃瑞琴(民80)。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嘉雄(民91)。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省思與實踐。台北:心理。
黃譯瑩(民89)。「開放」之後,九年一貫課程中教科書的再建構:以社會學習領域為例,師大學報:教育類,45(2),17-36。
曾慧佳(民82a)。校外教學與參觀導覽。國民教育,34(3.4),48-52。曾慧佳(民82b)。減低偏見的社會科教學策略與方法。台北師院學報,6,399-420。
曾慧佳(民84)。整合性的鄉土教學。國民教育,36(1),36-41。曾慧佳(民85)。校外教學參觀導覽的設計與其在校外教學的應用。臺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曾慧佳(民87a)。討論法的教學模式:以「可不可以追別人的男、女朋友」的討論為例。台北師院學報,11,329-348。
曾慧佳(民87b)。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台北:桂冠圖書。
曾慧佳(民88a)。流行音樂與社會科教育。國民教育,40(1),62-65。
曾慧佳(民88b)。符合「小班精神」的教材教法。國民教育,39(4),40-46。曾慧佳(民90)。談基層教師共同進行「國民小學學童基本學力」的質性研究。文教新潮,6(3),6-10。曾慧佳(民92)。有圖相佐的校外教學參觀導覽:以萬華龍山寺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4(4),160-182。楊孝濚(民71)。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809-831。台北:東華。
楊惠如(民89)。八十八學年度高中一年級歷史教科書與舊版國中歷史教科書內容銜接性的探討---以高中一年級歷史教科書各版本第六章為例兼論高中舊版。歷史教育,6,95-148。楊德清、洪素敏(民92)。從九年一貫數學領域的精神談教師專業自主與教學創新。教師之友,44(1),2-7。楊龍立(民91)。九年一貫課程的問題與解決對策。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3),7-23。葉倫會(民90)。捷運綠寶石。台北:博揚文化。
詹志禹(民91a)。導論: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之發展。載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1-10。台北:師大書苑。
詹志禹(民91b)。主題軸。載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21-49。台北:師大書苑。
詹餘靜(民92)。語文學習領域。教育資料與研究,52,19-28。詹寶菁(民92)。從教師關注的角度思考檔案評量的推展。教師天地,122,20-27。歐用生(民80)。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民85)。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民91a)。批著羊皮的狼?---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深度思考。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新世紀教育工程---九年一貫課程再造,1-24。台北:揚智文化。
歐用生(民91b)。國民中小學課程的銜接與統整。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主編,九年一貫課程「專業成長工作坊」第三階段研討會手冊,1-11。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歐素瑛(民84)。銜接性課程的探討---以現行中學歷史教科書為中心。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5(5),17-33。歐慧敏(民92)。反思教學的理念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15,103-114。鄧天德(民89)。九年一貫課程與鄉土教育。課程與教學季刊,3(3),17-30。鄭全成(民91)。國小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計畫評鑑規準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鄭茂春(民90)。九年一貫社會科領域教師專業學習與成長。國教輔導,40(4),28-31。鄭富森(民88)。目前教學評量之省思與改進之道。教師天地,99,18-24。甄曉蘭(民90)。行動研究成果的評估與呈現。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199-221。台北:揚智文化。
甄曉蘭、周立勳、洪美齡(民92)。國小教師社會科教學信念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11(4),25-56。劉美慧(民87)。議題中心教學法的理論與實際。花蓮師院學報,8,173-199。劉美慧(民92)。多元文化課程轉化:三個不同文化脈絡之個案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1(5),3-28。蔡春美(民82)。幼稚園與小學銜接問題調查研究。台北師院學報,6,665-730。
蔡清田(民90)。「教師即研究者」的課程行動研究:以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程「教育實習」課程為例。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101-120。台北:揚智文化。
翰林出版社(民91)。社會教學指引四上。台南:翰林出版。
盧美貴(民82)。幼稚園與小學課程銜接問題之研究。幼兒教育學報,2,215-246。盧美貴(民83)。開放教育本土化實踐---台北市幼稚園與國小一年級教學銜接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盧美貴(民85)。幼稚園小學銜接與開放教育---教育在提供學習的饗宴。教師天地,81,20-25。盧美貴(民88)。幼稚園的真實性評量---常被忽略的家長參與。教師天地,99,46-53。盧美貴(民89)。教育行動研究---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關鍵。教師天地,105,27-35。薛千慧(90)。國小社會學習領域網路教育資源中心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謝淑麗(民92)。談九年一貫數學學習領域新舊課程的銜接。教師之友,44(1),25-29。謝維齊(民92)。從衝突理論談教師專業成長。南投文教,19,38-40。鍾任琴(民83)。教師專業之探討。教師之友,35(3),29-35。簡良平(民91)。中小學學習領域課程決定之困境---以兩所九年一貫試辦學校為例。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新世紀教育工程---九年一貫課程再造,77-108。台北:揚智文化。
顏祥鸞(民88)。參與觀察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195-221。
顏慶祥(民86)。教科書政治意識型態分析---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比較。台北:五南。
蘇哲賢、許霞君(民92)。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新舊課程銜接實務探討。國教輔導,42(3),2-7。饒見維(民85)。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饒見維(民90)。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角色的省思。教師天地,113,7-13。二、翻譯部分
Altrichter, H., Posch, P. & Somekh, B. (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93)。
McNiff, J., Lomax, P. & Whitehead, J (2001)。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吳美枝、何禮恩譯)。嘉義: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1996)。
Tyler, R. W. (1984)。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黃炳煌譯)。台北:桂冠圖書。(原著出版年:1949)。
Wolcott, H. F. (2001)。質性研究書寫。(顧瑜君譯)。台北:五南。(原著出版年:1990)。
三、西文部分
Anonymous. (2001). The Whitefish Bay Transition project. Principal Leadership, 1(7), 16-18.
Arnold, D. E. (1998). Action research in action: curricular articulation and integrated instruction.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82,74-78.
Elliott, J. (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Jaworski, B. (1994). Investigating mathematics teaching. London:The Flmer press.
Jacobs, H. H. (2000). Upgrading the K-12 journey through curriculum mapping. Knowledge Quest, 29(2), 25-27.
Kemmis, S. & McTaggar, R. (1982). 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 Australia: Deakin Unversity.
Morgan, P. L. & Hertzog, C. J. (2001). Designing comprehensive transitions. Principal Leadership, 1(7),10-16.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1994). Expectations of excellence: curriculum standards or social studies. Washington, D.C.: NCSS.
Posner, G. (1992). Analyzing the curriculum. New York: McGraw-Hill.
Proctor, D. (2001). Articulation within the tech prep program. Tech Directions, 61, 22-23.
SchÖn, D. A.(1987). 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London: Jossey - Bass.
Schwab, J. J. (1964). The structure of disciplines: Meanings and significance. In G. W. F. L. Pugno(Ed.),The structure of knowledge and the curriculum. Chicago: Rand McNally.
Welton, D. A. & Mallan, J. T. (2002). Children and their world: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social studies.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Wilson, S. M., Shulman, L. S. & Richert, A. E. (1987). 150 different ways of knowledge: Repersentations of knowledge in teaching. In Calderhead(Ed.), Exploring teacher’s thinking.(pp.104-124). London: Cass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