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17.16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7 06:2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胡啟中
論文名稱:詹明信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對後現代教育改革之省思
指導教授:杜明城杜明城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4
中文關鍵詞:後現代教育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詹明信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142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9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進入二十一世紀,各國莫不致力於推動全面性的教育改革,而當今影響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對後現代社會(post-modern society)的思考與因應」,包括著我國所推動的「九年一貫課程」重大教育改革,「也蘊含著後現代課程論的精神在內」。
只是知識「產業化」的事實,卻也彰顯出教育亦是資本主義經濟生活裡的一環,而美國馬克思主義文化批評家詹明信(Fredric Jameson)(大陸譯為詹姆遜)的文化理論,將後現代的「主宰文化」歸結為一「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則提供對於同是後現代文化現象之一的教育改革一「後現代之後」的省察。
後現代教育理想由於過於迷戀碎裂多元的自我,因此喪失對於資本主義剝削事實的批判「語彙」。多元差異的消費迷思,及滿漲著競爭的合理化的論述,使當前教育改革遭遇更加令人怵目驚心的徹底「階層化」危機,形成人與人之間更為深層的、牢不可破的隔閡以及因此而生成的誤解與仇恨,這與後現代主義所標榜的「眾聲喧嘩」的差異性尊重及各自相安無事地生活的理想,是極端地南轅北轍!
於是詹明性對於後現代性的「晚期資本的文化邏輯」解讀,提供當前教育改革一種相關於「生產方式」的總體性省思---後現代教育理想的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必須加以社會總體的、鉅觀的政經關係再揭示。嘗試結合批判教育理論,以持續對抗「壓迫弱勢、擠壓邊緣」的剝削性經濟制度,使人本關懷落實於真實的社會生活當中。但是,必須體認來自現實生活底層的不平等的生產關係所產生的剝削社會形式,是無法單憑學校「課堂技巧」(classroom technique)的教學以決解,這提醒教師(或知識份子)參與經濟解放政略的實踐必要性,以彰顯這場全球性階級鬥爭的全面性,並鼓舞人本情懷的烏扥邦之夢的確實可行!
後現代教育的多元殊異、百花齊放的課程理想,是一天上不惹塵埃的幻夢,是人間烏扥邦的遠處地平線的願景;而關於人的主體差異性的相互尊重的實踐,則是必須身陷現實泥淖、持續批判與永恆鬥爭才有可能趨近實現的!
詹明信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對後現代教育改革之省思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3
第三節 研究意義與限制 5
第四節 文獻探討 6
第二章 詹明信的生平與學術淵源 10
第一節 詹明信的生平與重要著作 10
第二節 學術淵源 17
第三章 詹明信的「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 31
第一節 後現代文化特性 31
第二節 後現代性的馬克思主義主宰敘事 39
第三節 後現代主義映現後現代社會變革 46
第四章 後現代教育改革理想 55
第一節 後現代思潮對教育的衝擊 57
第二節 後現代課程觀 67
第五章 後現代教育改革之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省思 79
第一節 幽靈仍在徘徊 80
第二節 後現代主義的困境 88
第三節 非化約論的歷史唯物主義揭示 96
第四節 跨國形式的階級鬥爭 109
第六章 結論 119
第一節 後現代課程與批判教育理論的辯證整合 119
第二節 九年一貫課程的「後現代之後」省思 124
中 文 部 分
丁冬紅(2000)。人之解讀-現代西方人本哲學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王紅宇 譯(1999)。W. E. Doll著,後現代課程觀。台北:桂冠。
王岳川(1992)。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淑馨。
王逢振 譯(1998)。F. Jameson著,快感:文化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王逢振 譯(1999)。(未出版),政治無意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王晶 譯(1999)。P. Anderson,後現代性的起源。台北:聯經。
方生(1999)。後結構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朱元鴻等 譯(1994)。S. Best & D. Kellner著,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北:巨流。
朱剛(1998)。詹明信。台北:生智。
呂宗驎(1997)。對後現代社會與後現代教育的思考。興大人文社會學報,第8期:頁287-297。
李錦旭 譯(1985)。S. Bowles & H. Gintis著,教育社會學理論。台北:桂冠。
李錦旭(1993)。教育社會學的經濟面向。初等教育研究,第5期:頁213-234。
李錦旭(1997)。Bowles與 Gintis再製理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吳美真 譯(1998)。F. Jameson著,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台北。時報文化。
周珮儀(1999a)。從批判到後現代-季胡課程理論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周珮儀(1999b)。文化研究其其在教育研究上的啟示。研習資訊,第16卷第1期:頁76-84。
邱思慎(1998)。詹明信後現代理論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俞可平 編(2000)。全球化時代與馬克思主義。台北:創世文化。
施良方(1997)。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高雄:麗文文化。
唐小兵 譯(1989)。F. Jameson著,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合志文化。
莊明貞(2000)。當前台灣課程重建之可能性:一個教育批判學觀點。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14期:頁141-162。
陳永國(2000)。文化的政治闡釋學-後現代語境中的詹姆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陳伯璋(1988)。意識型態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陳光興(1987)。歷史、理論、政治。當代,第16期:頁81-84。
張文軍(1998)。後現代教育。台北:揚智。
張京媛 譯(1994)。F. Jameson著,馬克思主義---後冷戰時代的思索。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張建成(2002)。批判的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學富。
郭洋生 譯(1999)。D. G. Smith著,全球化與後現代教育學。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胡亞敏 譯(2000)。F. Jameson著,文化轉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馮朝霖(1999)。「新世紀的新課程淺見」。教育資料與研究,第26期:頁43-45。
馮朝霖(2000)。教育哲學專論:主體、情性與創化。台北:元照。
黃書進(2000)。詹明信的後現代主義文化觀。趙光武主編,後現代主義哲學述評。北京:西苑。
楊大春(1995)。傅柯。台北:生智。
楊洲松(1995)。後現代主義與教育研究。比較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傳統、現代化與後現代化。台北:師大書苑。
楊洲松(1998)。Lyotard後現代知識論述及其教育意義,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
楊洲松(199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之哲學分析-後現代的觀點。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台北:揚智。
楊瑩(1994)。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台北:師大書苑。
廖炳惠(1995)。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 。
趙光武 主編(2000)。後現代主義評述。北京:西苑。
歐力同與張偉(1990)。法蘭克福學派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
歐用生(1998)。後現代社會的課程改革,國民教育,第38卷第5期:頁3-11。
歐用生(2002)。建立二十一世紀的新學校-校本課程發展的理念與實踐。
歐用生、莊梅枝主編,反省與前瞻-課程改革向前跑。台北:揚智。
歐陽謙(1988)。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文化哲學。台北:雅典。
劉毓秀(民91)。後現代性生產業的慾望機制,及其與後現代論述及後期資本主義的關係。中外文學,第31卷第2期:39-67。
蔡煌源(1990)。從浪漫主義到現代主義。台北:雅典。
張西平 譯(1988)。G. Lukacs著,歷史和階級意識-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
英 文 部 分
Aronowitz, S. and Giroux, Henry A.(1991). Postmodern Education:Politics, Culture and Social Criticism.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Beyer, L. E. & Listen, D. P.(1992). Discourse or Moral Action?A Critique of Postmodernism. Educational Theory ,42(4).
Barlow, M. & Tiffin, H.(eds.)(1994). Class Warfare:The Assault on Canada''s School. Toronto:Key Porter Books.
Callinicos, A. (1999). Against Postmodernism:A Marxism Critique. Cambridge, U.K.:Polity Press.
Doll, W. E.(1989).Foundations for a post-modern curriculum.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vol.21(3):243-253.
Helmling, S.(2001).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Fredric Jameson:Writing the Sublime,and the Dialectic Critique.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Hill, D. et al (eds) (2002). Marxism against Postmodernism in Educational Theory. New York:Lexington Book.
Harvey, D.(1993). Class Relation, Social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s. London:Lawrence and Wishart.
Homer , S.(1998). Fredric Jameson:Marxism,Hermeneutics,Postmodernism.
New York:Rutledge Press.
Kellner , D.(ed)(1989). Postmodernism,Jameson,Critique. Washington, DC.:Maisonneuve.
Jameson, F.(1961). Sartre:The Origins of a Style. 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1). Marxism and Form:Twentieth-Century Dialectic Theories of Theories.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2). The Prison House of Language:A Critical Account of Structuralism and Russian Formalism.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9a). Fable of Aggression:Wyndham Lewis,the Modernist as Fascist.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9b). 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Narrative as a Socially Symbolic Act.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8a). The Ideologies of Theory,Essays 1971~1986,vol1:Situations of Theory. London:Rutledge Press.
─────(1988b). The Ideologies of Theory,Essays 1971~1986,vol2:The Syntax of History. London:Rutledge Press.
─────(1990a). Late Marxism:Adorno,or The Persistence of the Dialectic. London:Verso Press.
─────(1990b). Signatures of the Visible. London:Rutledge Press.
─────(1991). Postmodernism,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the Capitalism. London:Verso Press.
─────(1992). The Geopolitical Aesthetic:Cinema and Space in the World System. London:British Film Institute Press.
─────(1994). The Seed of Time.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8). Brecht and Method. London:Verso Press.
─────(1998a). The Cultural Turn:Essay on the Postmodern,1983~1998. London:Verso Press.
─────(1998b). Notes on Globalization as a Philosophical Issue. in Jameson F. and Miyoshi M.(eds.)The Cultures of Globalization. Durham and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
James ,Marshal(1990).Foucault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Stephen Ball(eds)Foucault and Education:disciplines and knowledge. NY:Routledge.
Lacan, J.(1977). Ecrits:A Selection . Sheridan A. Trans. NY:Norton.
Lacan, J.(1979) The Four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Psychoanalysis. Sheridan A. Trans. London:Penguin
Lather, P.(1991).Getting Smart:Feminist Research and Pedagogy with/in the Postmodern. New York:Routledge.
Lyotard, J. (1989)The Postmodern Condition:A Report on Knowledge. Trans.By G. Bennington & B.Massumi,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Moody,Kim(1997).Worker in a Lean World:Unionism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ondon:Verso Books.
James, O''Connor(1998). Natural Causes:Essays in Ecological Marxism.
New York:Guilford Press.
Sherry, O.(1998). Identities:The Hidden Life of Class. 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54(1).
Popkewitz, T. & Breannen, F.(1997). Restructuring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Education. Educational Theory, 47(3).
Robert, A.(2000). Fredric Jameson. London:Rutledge.
Skeggs, B.(1997). Formations of Class and Gender. London:Sage.
Smith, R. and Wexler, P.(eds.) After Postmodernism:Education,Politics and Identity. London:The Falmer Press.
Usher, R & Edwards, R.(1994). Postmodernism and Education. London:Rutledge.
Wise, C.(1995). The Marxian Hermeneutics of Fredric Jameson. New York:Lang Press。
Wood, E.M.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after 100 Years. Monthly Review 50(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