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大美百科全書(1990),台北:光復書局。
王銘顯(1983),道路交通標誌的視覺反應,(工業設計---43期),明志工專。
王無邪(1974),平面設計原理,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王秀雄(1984),美術心理學,台北:雄獅圖書。
王林(1993),美術形態學,台北:亞太圖書。
太田昭雄、河源英介(1991),色彩與配色(王建柱校定),台北:新形象出版。
今井省吾著(1994),錯視圖形(沙興亞譯),台北:遠流。
江源太郎著(1998),造形心理學-視覺情報的處理(楊清田譯),(1968,福村出版),台北:藝術學報。
克勞德.馬克斯(1984),世界藝術家1950-1980(張弛譯),紐約:H.W.威爾遜公司,(P.875)。
何耀宗(1987),色彩基礎,台北:東大圖書。
何政廣(1968),歐美現代美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安海姆(1985),藝術與視覺心理學(李長俊譯),台北:雄獅圖書。
呂清夫(1991),造型原理(第二版),台北:雄獅圖書。
李亦園(1988)。宗教與神話。台北:立緒出版社。
李長俊(1986),三度空間設計,台北:大陸書店。
李長俊(1979),西洋美術史綱要,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李美惠、王韋堯(2003),完形心理學之接近律與歐普藝術應用之關聯,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第三屆國際視覺傳達設計研討會論文集。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圖書。
林崇宏(1999),造形設計藝術,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林庭如(2000),國小弱視學童完形圖像認知歷程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林大川(1998),色彩學,台北:全華圖書。
林品章(1990),基礎設計教育,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林昆範、柯凱仁(1999),現代色彩學,台北:全華圖書。
林書堯(1977),色彩學,台北:三民書局。
周穆謙(2001),零售商品包裝標準字設計之應用趨勢及視認性評估,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孫慶文(1999),http://www.fibronet.com.tw/mirron/6.htm(搜尋時間:2002 / 11 /15)。
翁英惠,造形原理,台北:正文書局。
陳俊宏、楊東民(2001),視覺傳達設計概論,台北:全華圖書。
陳建雄(1999),色彩辨識度與應用在使用者介面設計上的探討,工業設計,第27卷,第2期。陳錦雄(2000),點元素於視覺設計之構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黃淑麗(1993),錯覺顏色產生與深度調節機制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黃才郎主編(1982),西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圖書。
黃淳勝(1995) KJ法http://www.ntnu.edu.tw/aa/aa5/0SUG503.htm,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教系通識課程(查詢時間:2002 / 11 /15)。
黃淑雅、郁道琦(2003),造形與色彩明度變化的空間視覺錯視感之初探,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第三屆國際視覺傳達設計研討會論文集。
郭怡婷(1994),色彩理論在音樂創作中的運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康丁斯基(1985),點線面(吳瑪悧譯),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康丁斯基(1985),藝術的精神性(吳瑪悧譯),台北:藝術家出版社。康特爾.考夫卡著(2000),格式塔心理學原理(黎煒譯),台北:昭明心理。
湯嘉明(2001),液晶顯示器上動態中文字視認性與視覺動向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學位論文。黃淳勝(1995) KJ法http://www.ntnu.edu.tw/aa/aa5/0SUG503.htm,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教系通識課程(查詢時間:2002 / 11 /15)。
曾興平、龔國光(2000),色彩學,台北:東大圖書。
曾啟雄(1997), 國小國語教科書中之色彩詞研究, 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學報, 第6卷, 第4期。
詹升興(1998),色彩學視覺構成,台北:歡喜草堂設計工作室。
朝倉直巳(1991),藝術設計的平面構成(呂清夫譯),台北:北星圖書。
朝倉直巳(1984),設計的色彩構成(林品章譯),台北:龍溪圖書公司。
蓋勒哈、查斯頓(1982),錯視與視覺美術(蘇茂生譯),台北:大陸書店。
張之傑、黃台香(1985),名揚百科大辭典,台北:名揚出版社。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延風(1996),法國現代藝術,台北:亞太圖書。
張丕白(2000),立體影像應用在視覺藝術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曾思瑜(1997),以專業實務設計能力為導向的設計教育課程模式實施研究,第12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工業類,教育部第12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出版。
楊清田譯(1997),構成,台北:三民。
葉素玲(2001),中文字型的知覺層面。http://ceiba.cc.ntu.edu.tw/20734100/suling/introduce.htm(查詢時間:2003/10/03)。
葉政鑫(2002),運用完形心理學探討介面型態組織關係對注意力之影響,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葉樹源,(1995),西洋建築史,台北,中國電機技術出版社。
新辭典(2000),台北:三民書局。
鄭國裕 林盤聳(1997),色彩計劃,台北:藝風堂。
蔡百澐(2002),高齡者在直式編排設計之視覺搜索績效,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廖偉民(1994),色彩同時對比之量化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劉其偉(1991),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台北:雄獅圖書。
劉思量著(1998),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藝術家。
劉強(2000),有無運動訓練經歷學童手眼協調能力與辨識能力之比較,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劉凰慧(2000),謊畫於平面設計插晝之研究與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蘇茂生、王珮玲、黃舜儀(1990),設計基礎,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龍冬陽(1983),商業包裝設計,台北:檸檬黃文化事業。
顏國榮(2001),對比形式應用於銀飾造形設計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賴建都(2001),台灣設計教育思潮與演進,台北:龍辰出版。
魏朝宏(1987),文字造形,台北:眾文圖書。
羅孟伶(2001),台灣地區老年人對色彩視認性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學位論文。辭海(2001),台北:中華書局。
鞏布里奇著,藝術與錯覺(林正、李正本,范景中譯),中國: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Atkins, R. (1996). 藝術開講(黃麗娟譯),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Colless,E.(2002)Wilam Tabacco Agrodolce Bliss Bomb,Australia:Niagara publishing。
Darley, J., Glucksberg, S., & Kinchla, R.(1994),Psychology(心理學),(楊語芸譯,李執中、袁之琦、張郁雯校閱,楊國樞主編),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Eysenck, M. W. (1994). Principles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UK: Taylor & Francis.
Goldstein, E. B. (1999). Sensation and Perception (5th edition). 雙葉書局
Gombrich, E. H. (1996). Art and Illusion, London: Bollingen Series.
Moszynska, A. (1999). 抽象藝術(黃麗娟譯),台北:遠流出版社。
Mitzisims,A. (1991). Sign Design, London: Thases and Hudson。
Roukes, M. (1995). 設計的表現形式(呂靜修譯),台北:六合。
Seckel, A. (2002). More Optical Illusion, London: Carlton books.
Simon, S. (1999). The Amazing of Optical illusions, New York: Morrow Junior books.
Solso, R. L. (1998). 認知心理學(吳玲玲譯),台北:華泰書局。
Stanhope, Z. (2002). Good Vibration, Australia: Heide Museum of Modern Art.
http://www.tnnet.com/fang/note_3.htm(查詢時間:2002 / 12 /15)。
http://ceiba.cc.ntu.edu.tw/20734100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心理學系 知覺心理學課程(查詢時間:2002 / 10/15)。
http://rm.dyu.edu.tw/prof/ivor/ARM/note/edit.txt(查詢時間:2002 / 11 /15)。
http:// www.firstgroup.com.tw/colorblindtest.htm - 4k -(查詢時間:2004 / 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