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參考書目】(以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1. Roxin Claus著,吳麗琪譯,德國刑事訴訟法,台北市,三民(1998年初版)。
2. 王兆鵬主編,當代刑事法學之理論與發展,台北市,學林(2002年9月一版)。
3. 王兆鵬,刑事訴訟講義(一),台北市,瀚蘆(2003年3月二版)。
4. 朱石炎,刑事訴訟法 (上),台北市,三民(2000年9月初版)。
5.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健全經社法規工作小組,通信法體系,台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健全經社法規工作小組(1989年9月)。
6.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台北市,三民(2001年8月七版)。
7. 吳庚,憲法的解釋與適用(2003年4月初版)。
8. 李建良,基本人權與憲法裁判,台北市,永然(1992年11月初版)。
9. 李惠宗,中華民國憲法概要-憲法生活之新思維,台北市,元照(2001年6月初版)。
10. 李惠宗,憲法要義,台北市,元照(2001年8月初版)。
11. 李震山,行政法導論,台北市,三民(1998年10月修訂初版)。
12. 何賴傑、林鈺雄、陳運財、黃朝義合著,刑事訴訟法實例研習,台北市,學林(2000年初版)。
13. 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 第一冊,台北市,三民(1990年11月六版)。
14. 林國賢、李春福合著,刑事訴訟法論 上冊,台北市,三民(2002年5月初版)。
15. 林富郎,通訊監察法制化之研究,台南地方法院八十九年研究發展項目報告書,司法研究年報第21輯第12篇(2000年)。
16. 林鈺雄,檢察官論,台北市,學林(1999年初版)。
17.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 上冊總論編,台北市,學林(2000年12月初版二刷)。
18. 林鈺雄,搜索扣押注釋書,台北市,元照(2001年9月初版一刷)。
19. 林輝煌,論證據排除-美國法之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元照(2003年9月初版一刷)。
20. 林麗瑩,現行法制下檢警關係之研究,基隆市,台灣基隆地方法院檢察署(1995年)。
21. 法治斌、董保城,中華民國憲法,台北縣蘆洲市,國立空中大學(2001年2月三版)。
22. 法務部,通訊監察法草案研究制定資料彙編(1992年10月)。
23. 周悅儀執筆,葉賽鶯審查,法務部法律事務司八十二年度研究發展報告-美國保護隱私權法制之研究,台北市,法務部(1993年12月)。
24. 許文義,個人資料保護法論,台北市,三民(2001年1月初版)。
25. 陳志龍,檢察官之偵查與檢察制度,台北市,法務部(1998年)。
26. 陳新民,中華民國憲法釋論,台北市,三民(1999年三版)。
27. 陳銘祥,通信的規範結構與通信變革,台北縣永和市,韋伯(2002年9月初版)。
28. 陳樸生,刑事訴訟法實務,台北縣,自版(1989年4月修訂十二版)。
29. 張麗卿,刑事訴訟法「理論與運用」,台北市,五南(2001年8月七版)。
30. 黃東熊、吳景芳,刑事訴訟法論,台北市,三民(2001年10月四版)。
31. 曾淑瑜,刑法分則問題研析(二),台北市,瀚蘆(2000年7月初版)。
32. 褚劍鴻,刑事訴訟法論 上冊,台北市,台灣商務(1995年4月增訂版)。
33. 鄭逸哲,刑事法學及其方法(一)法學三段論法下的刑法與刑法基本句型(2002年8月初版)。
34. 蔡墩銘,法治與人權,台北市,敦理(1987年7月初版)。
35. 蔡墩銘,刑事訴訟法論,台北市,五南(2002年10月五版)。
【中文期刊論文】(以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1. 三井 誠,黃朝義 譯,偵查中之檢警關係,月旦法學第23期,頁144-149(1997年4月)。
2. Scholler Heinrich,陳春生 譯,人權之變遷,月旦法學第80期,頁143-153(2002年1月)。
3. 王文忠,中美日檢警關係之探討,中華民國犯罪協會會刊第1期,頁21-30(2003年2月)。
4. 王兆鵬,經同意之搜索,法學叢刊第176期。頁75-89(1999年10月)。5. 王兆鵬,台灣刑事訴訟法制之回顧與前瞻,律師雜誌第273期,頁18-38(2002年6月)。6. 王兆鵬,論無預警強制處分權之實質原因,收錄於氏著搜索扣押與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頁1-42,台北市,自版(2000年9月初版)。
7. 王兆鵬,自令狀原則論我國相關規定之缺失,收錄於氏著搜索扣押與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頁43-76,台北市,自版(2000年9月初版)。
8. 王兆鵬,證據排除法則之相關問題,收錄於氏著搜索扣押與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頁77-112,台北市,自版(2000年9月初版)。
9. 王兆鵬,私人違法錄音、錄影、監察之證據能力,收錄於氏著搜索扣押與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頁113-136,台北市,自版(2000年9月初版)。
10. 王兆鵬,重新定義高科技時代下之搜索,月旦法學第93期,頁166-182(2003年2月)。11. 王茂松,非法搜索與扣押所取得證據之研究,中興法學第21期,頁139-179(1985年3月)。12. 王俊雄、林宜隆,警察跟監工作現況分析與建議,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32卷第3期,頁55-89(2001年11月)。13. 王梅英,淺釋證據排除法則(上),司法週刊第974期(2000年4月5日)。
14. 王梅英,淺釋證據排除法則(下),司法週刊第975期(2000年4月12日)。
15. 王銘勇,通訊保障及監察法實施之檢討-隱私保護與國家警察權之衝突與調和,收錄於電信法制新紀元-全國資訊通信法律研討會論文集,頁447-468(2003年4月初版)。
16. 田正恆,監聽之合法性及證據能力,法令月刊第38卷第1期,頁18-20(1987年)。17. 史慶璞,「正當法律程序」條款與美國刑事偵審制度,輔仁法學第14期,頁45-62(1995年6月)。18. 江舜明,監聽在刑事程序上之理論與實務,法學叢刊第42卷第4期,頁99-123(1997年)。19. 江舜明,監聽界限與證據排除,法學叢刊第172期,頁94-110(1998年)。20. 江舜明,通訊一方同意「監聽」之探討,法學叢刊第183期(2001年7月)。21. 伍偉華,論違法監察通訊所得資料之證據功能,軍法專刊第48卷第3期,頁7-19(2002年3月)。22. 朱柏松,個人資料保護之研究─近代隱私權概念之形成與發展,法學叢刊第114期(1984年4月)。23. 余振華、康順興,正當法律程序原則與檢警關係之研究,收錄於理論與政策第13卷第3期,頁225-243(1999年9月)。24. 余振華、康順興,中日檢警及偵查主體法制之比較考察,收錄於月旦法學第56期,頁131-145(2000年1月)。25. 吳巡龍,「相當理由」與「合理懷疑」之區別,刑事法雜誌第46卷第4期,頁56-73(2002年8月)。
26. 吳巡龍,新法下緊急搜索之心證門檻、要件及違法搜索之證據排除,法學叢刊第189期,頁39-56(2003年1月)。27. 吳信華,法治國家原則(一)-概說,月旦法學第46期,頁6-7(1999年3月)。
28. 吳信華,法治國家原則(三)-比例原則,月旦法學第52期,頁2-3(1999年9月)。
29. 吳信華,基本權利之思考體系,月旦法學教室第9期,頁122-132(2003年7月)。30. 吳庚,基本權之三重性質,收錄於司法院大法官釋憲五十週年紀念論文集,台北市,司法院(1998年9月)。
31. 吳景欽,從檢察官強制處分權之逐步廢除探討檢警職權之消長,法令月刊第53卷第4期,頁42-57(2002年4月)。32. 吳耀宗,論犯罪偵查之主體-從大法官會議釋字第三九二號解釋所引起的波盪談起,刑事法雜誌第40卷第4期,頁67-109(1996年8月)。33. 李永然,言論自由與隱私權之維護,政治評論第43卷第5期,頁15-16(1985年)。
34. 李忠雄,從羈押權之喪失論檢察官之地位,法令月刊第48卷第12期,頁13-17(1997年12月)。35. 李茂生,刑法祕密罪章新修條文評釋,月旦法學第51期,頁93-114(1999年8月)。36. 李建良,論環境保護與人權保障之關係,東吳法律學報第12卷第2期,頁1-46(2000年12月)。37. 李瑞敏,論通訊一方同意之監察-以電話通訊一方同意之監察為主,刑事法雜誌第47卷第1期,頁41-73(2003年2月)。38. 何賴傑,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刑事訴訟法上的一個新的法律原則,憲政時代第25卷第4期,頁33-53(2000年4月)。39. 汪毓瑋,資訊時代之情報在危機決策中之作用與面臨之問題,中華戰略學刊91卷第3期,頁127-166(2002年10月)。40. 林三欽,通訊監察與秘密通訊自由,憲政時代第23卷第2期,頁4-11(1997年)。
41. 林正義、張中勇,台灣的情報蒐集、危機決策及加入TMD之評估,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37期,頁4-5(1996年4月)。
42. 林明鏘、吳昊,九七憲改後我國行政組織法律保留之變化,人事行政第126期,頁16-26(1998年10月)。43. 林更盛,論廣義比例原則在解雇法上之適用,中原財經法學第五期,頁57-90(2000年7月)。44. 林俊益,實質正當之法律程序,月旦法學第50期,頁10-11(1999年7月)。
45. 林建中,隱私權概念初探-從美國法之觀點切入,憲政時代第23卷第1期,頁53-78(1997年)。46. 林鈺雄,違法搜索逮捕之證據禁止與其放射效力,收錄於罪與刑-林山田教授六十歲生日祝賀論文集(1998年)。
47. 林鈺雄,體檢檢察官之法律關係-以上命下從及其界線問題之探討為中心,月旦法學第39期,頁86-96(1998年8月)。48. 林鈺雄,淺介德國法制檢察官的訴訟監督模式,軍法專刊第45卷 第1期,頁7-21(1999年1月)。49. 林鈺雄,違法搜索與證據排除,台大法學論叢第28卷第2期,頁251-279(1999年1月)。
50. 林鈺雄,保安處分與比例原則及重新重輕原則,台灣本土法學第1期,頁93-108(1999年4月)。
51. 林鈺雄,搜索及強制處分部分修正建議條文(乙案),台灣本土法學第19期,頁30-49(2001年2月)。
52. 林鈺雄,線民檢舉與搜索票之核發,司法週刊第2版(2001年8月1日)。
53. 林鈺雄,急迫性搜索之事後救濟-兼評刑事訴訟法第一三一條之修法,月旦法學第89期,頁126-141(2002年10月)。54. 法治斌,論違法搜索扣押證據之排除,政大法學評論第25期,頁61-89(1982年6月)。55. 周文勇,美國抗制組織犯罪兩大利器─證人保護與監聽,刑事科學第39期,頁95-106(1995年)。56. 邱華君,公務人員對行政法上比例與裁量原則之認識,考銓季刊第23期,頁81-90(2000年7月)。57. 城仲模,法律保留之現代意涵,月旦法學第98期,頁10-13(2003年7月)。58. 范建得,第三代行動通信業務管理規則及其法律問題之探討,萬國法律第120期,頁56-62(2001年12月)。
59. 翁岳生,建立以人權保障為基礎之民主制度-司法院大法官釋憲制度在民主改革過程中扮演之角色,司法周刊第九一二期第二版(1999年1月13日)。60. 許宗力,基本權之功能,月旦法學教室第2期,頁72-80(2002年11月)。
61. 許慶雄,人權保障之基本概念-本質、分類、享有主體之探討,律師通訊第202期,頁12-26(1996年7月)。62. 陳仟萬,論監聽與錄音,法令月刊第49卷第3期,頁6-13(1998年)。63. 陳永富,我家電話怪怪的,現代法學雜誌第179期,頁25-26(1997年)。
64. 陳志龍,秘密通訊自由之保障及郵件扣押合法性之商榷,刑事法雜誌第22卷第3期,頁36-51(1978年)。65. 陳志龍,法治國檢察官之偵查與檢察制度,台大法學論叢第27卷第3期,頁79-124(1998年4月)。
66. 陳志龍,刑事證據法之體系,收錄於王兆鵬主編,當代刑事法學之理論與發展(2002年9月一版)。
67. 陳起行,資訊隱私權法理探討-以美國法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第64期,頁297-341(2000年)。68. 陳新民,論憲法人民基本權利之限制(上),政大法學評論第35期,頁161-193(1987年)。69. 陳新民,論憲法人民基本權利之限制(下),政大法學評論第36期,頁157-182(1987年)。70. 陳運財,偵查之基本原則與任意偵查之界線,東海法學研究第九期,頁281-303(1995年9月)。
71. 陳運財,釋字第三九二號解釋與刑事訴訟制度之變革,刑事法雜誌第41卷第1期,頁1-41(1997年2月)。72. 陳運財,監聽之性質及其法律規範─兼評「通訊監察法草案」之爭議,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13期,頁137-161(1998年)。73. 陳運財,刑事訴訟之回顧與展望,月旦法學第45期,頁20-33(1999年2月)。74. 陳運財,通訊之監察,收錄於何賴傑、林鈺雄、陳運財、黃朝義合著刑事訴訟法實例研習,頁59-81(2000年6月初版)。
75. 陳運財,國家權力實施通訊監察之界限及其制衡,收錄於刑事法之基礎與界限-洪福增教授紀念專輯,頁613-634,台北市,學林(2003年2月初版)。
76. 陳運財,傳聞法則之理論及其實踐,月旦法學第97期,頁85-106(2003年6月)。77. 陳運財,刑事訴訟制度之改革及其課題,月旦法學第100期,頁73-90(2003年9月)。78. 陳愛娥,通訊監察與秘密通訊之自由,憲政時代第23卷第2期,頁11-26(1997年)。
79. 陳瑞仁,要給警察監聽權不要說謊的警察,現代法學雜誌第179期,頁23-24(1997年)。
80. 陳瑞仁,警察機關調取通聯紀錄,不須聲請監聽票,自由時報第15版(1999年6月14日)。
81. 陳瑞仁,如何由法制面提升警察辦案品質,刑事訴訟法改革對策系列研討會之七,月旦法學第56期,頁46-62(2000年1月)。
82. 郭介恆,通訊監察與秘密通訊之自由,憲政時代第23卷第2期,頁26-44(1997年)。
83. 曹昌棋,監聽法制化之研究,警專學報第1卷第6期,頁323-364(1993年)。84. 康順興,偵查與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刑事法雜誌第45卷第3期,頁44-69(2001年6月)。85. 張國清,隱私權保護概念的比較探討,全國律師第5卷第6期,頁4-20(2001年)。86. 張瑜鳳,刑事程序中有關「監聽」之研究,法學評論第63卷第1-3期合刊,頁6-17(1997年)。
87. 張麗卿,論違法取得證據之排除(一),軍法專刊第33卷第3期,頁25-30(1987年3月)。88. 張麗卿,違法取得證據之排除,收錄於氏著刑事訴訟制度與刑事證據,台北市,元照(2000年10月初版)。
89. 張麗卿,偵查方法及其取得證據之適格性,收錄於氏著刑事訴訟制度與刑事證據,台北市,元照(2000年10月初版)。
90. 張麗卿,刑事訴訟法百年回顧與前瞻,月旦法學第75期,頁40-59(2001年8月)。91. 彭心儀,「第三代行動通信業務管理規則」總評-無線通信業者所面臨之問題與建議,收錄於電信法制新紀元全國資訊通信法律研討會論文集,頁25-60(2003年4月)。
92. 湯德宗,論憲法上的正當程序保障,收錄於氏著行政程序法論,頁267-316(2001年9月初版第三刷)。
93. 曾國銘,美國法上規範搜索行為其保護客體之研究,月旦法學第15期,頁137-148(1996年7月)。
94. 馮震宇,網路犯罪與網路犯罪公約(上),月旦法學教室第4期,頁124-136(2003年1月)。95. 黃東熊,資訊時代的隱私權概念,研考月刊第149期(1989年)。
96. 黃朝義,論日本誘捕偵查之法制,中原財經法學第2期,頁93-113(1995年12月)。97. 黃朝義,日本「組織犯罪對抗法」草案中之監聽規定,月旦法學第30期,頁94-100(1997年10月)。98. 黃朝義,違法偵查下取得之證據物,收錄於何賴傑、林鈺雄、陳運財、黃朝義合著刑事訴訟法實例研習,頁177-190(2000年6月初版)。
99. 黃朝義,證據能力與證明力之概念區分:最高法院八十九年度台上字第六九六三號判決與八十九年度台上字第六○四七號等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第20期,頁29-41(2001年3月)。
100. 黃朝義,舉證責任與證據調查,台灣本土法學第42期,頁152-160(2003年1月)。
101. 黃朝義,監聽,月旦法學教室第10期,頁101-109(2003年8月)。
102. 曾建元,動員戡亂時期台灣憲法變遷的歷史與回顧,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10期,頁113-146(2002年3月)。103. 詹明華、邱紹洲、易序忠,通聯紀錄在犯罪偵查上之應用-發話與受話之分析,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9期,頁187-209(2002年)。104. 詹鎮榮,基本權能力與釋憲聲請能力,法學講座第5期,頁59-68(2002年5月)。105. 詹鎮榮,秘密通訊自由,法學講座第21期,頁1-15(2003年9月)。
106. 楊雲驊,證據使用禁止在個案上的判斷過程-以電話分機聆聽案為例,東吳大學法律學報第13卷第2期,頁61-102(2002年1月)。
107. 鄭逸哲,檢察官與法治國,華岡法粹第24期,頁153-169(1996年)。108. 劉秉鈞,法院職權調查之範圍,收錄於刑事證據法則之新發展-黃東熊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頁363-414(2003年6月一版)。
109. 劉榮村,從大法官釋憲看比例原則在我國政策上之發展,全國律師第5卷第8期,頁95-99(2001年8月)。110. 劉靜怡,「通訊保障及監察法」淺析,台灣本土法學第5期,頁211-216(1999年11月)。
111. 蔡宗珍,人性尊嚴之保障作為憲法基本原則,月旦法學第45期,頁99-102(1999年2月)。112. 蔡宗珍,基本權主體,月旦法學第46期,頁107-110(1999年3月)。113. 蔡秋明,美國刑事程序中之證據排除法則簡介,律師雜誌第232期,頁35-55(1999年1月)。114. 蔡茂寅,比例原則的界線與問題性,月旦法學第59期,頁30-31(2000年4月)。115. 蔡美智,網路監聽立法化引起各國關注,資訊法務透析第87卷第12期,(1998年12月)。
116. 蔡美智,「通訊保障及監察法」關於網路監聽之相關爭議,資訊法務透析第88卷第12期,頁32-45(1999年12月)。117. 蔡碧玉,論我國檢察官在刑事訴訟上應有的角色與定位,月旦法學第45期,頁56-68(1999年2月)。118. 蔡聖偉,妨害秘密罪章之新紀元(下),月旦法學第71期,頁96-107(2001年4月)。119. 蔡墩銘,監聽與強制處分,法令月刊第42卷第6期,頁5(1991年)。120. 蔡墩銘,通訊監聽與證據排除,刑事法雜誌第39卷第1期,頁1-11(1995年)。121. 鄭文竹,警察機關執行監聽權之探討,警光雜誌第490期,頁51-52(1997年)。122. 鄧湘全,通訊監察之合憲性探討,月旦法學第40期,頁102-113(1998年9月)。123. 賴玉山,證據排除法則之研究,台大法學論叢第7卷第2期,頁147-170(1978年6月)。
124. 謝福源,當心,你可能被掛線了,法律與你第118期,頁20-27(1997年8月)。
125. 蘇友辰,從「國際人權公約」及「通訊保障及監察法」檢討對律師「監聽」及「監視」的禁制,全國律師第4卷第2期,頁46-48(2000年)。126. 蘇永欽,談動員戡亂時期後幾個法律問題,中華法學會八十年第一次學術研討會,中華法學第2期,頁399-418(1992年1月)。
127. 嚴震生,免於無理的拘捕、搜索、與扣押:美國憲法第四修正案之探討,美歐月刊第11卷第10期,頁72-94(1996年10月)。【中文碩博士論文】(以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1. 王瀅雅,監聽之研究,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2. 高烊輝,基本權之拋棄自由及其界限,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51(1995年6月)。3. 郭德進,通訊監察制度之研究─從比較法上評析我國現行通訊監察法,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4. 張仁傑,從憲法保障人權觀點論警察監聽之執行,中央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5. 詹文凱,隱私權之研究,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7月)。6. 劉國華,美國侵權行為上隱私權之研究,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7. 蔡新合,監聽在犯罪偵查之規範與運用研究,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研究碩士論文(1998年)。8. 謝昆峰,網際網路與刑事偵查-以美國法的討論為中心,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7月)。【立法院公報】
1. 立法院公報,第81卷第57期(1992年)。
2. 立法院公報,第82卷第48期(1993年)。
3. 立法院公報,第84卷第46期(1995年)。
4. 立法院公報,第88卷第33期(1999年)。
5. 立法院公報,第92卷第5期(2003年)。
【中文報紙】(按字首筆劃、時間順序排列)
1. 工商時報,1999年4月20日,第24版。
2. 中國時報,1998年8月20日,第8版。
3. 中國時報,1999年月12日,第8版。
4. 中國時報社論,儘速完成立法以監督監聽權,1999年3月25日,第3版。
5. 中國時報,客戶資料登記不實,遠傳面臨警告, 1999年3月30日,第9版。
6. 中國時報,2001年7月10日,第15版。
7. 中國時報,2001年12月4日,第6版。
8. 中國時報,2002年3月7日,第1版及3版。
9. 中國時報,2002年5月6日,第8版。
10. 中華日報,2002年9月20日,第8版。
11. 台灣日報,1999年月12日,第8版。
12. 民眾日報,1990年12月25日,第4版。
13. 自立早報,1997年8月15日,第2版。
14. 自由時報,1999年月12日,第1版。
15. 自由時報,2000年6月9日,第4版。
16. 聯合報,1997年8月19日,第7版。
17. 聯合報,1999年8月9日,第9版。
【外文期刊論文】(以字母順序排列)
1. Bogosavljevic Debra, CAN PARENTS VICARIOUSLY CONSENT TO RECORDING A TELEPHONE CONVERSATION ON BEHALF OF A MINOR CHILD?AN EXAMINATION OF THE VICARIOUS CONSENT EXCEPTION UNDER TITLE III OF THE OMNIBUS CRIME CONTROL AND SAFE STREETS ACT OF 1968, University of Illinois Law Review(2000)
2. Fiatal Robert A., THE JUDICIAL SEALING REQUIREMENT IN ELECTRONIC SURVEILLANCE, 58 FBI Law Enforcement Bulletin(1989 Nov.)
3. Fishman Clifford S., ELECTRONIC TRACKING DEVICES AND THE FOURTH AMENDMENT:KNOTTS, KARO, AND THE QUESTION STILL UNANSWERED ,Catholic University Law Review(1985)
4. Hancock Catherine Y., CRIMINAL PROCEDURE THE EXCLUSIONARY RULE, The Georgetown Law Journal(1999)
5. Horwitz Robert Britt, THE IRONY OF REGULATORY REFORM:THE DEREGULATION OF AMERICAN TELECOMMUNICATION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6. LaDue John D., ELECTRONIC SURVEILLANCE AND CONVERSATIONS IN PLAIN VIEW : ADMITTING INTERCEPTED COMMUNICATIONS RELATING TO CRIMES NOT SPECIFIED IN THE SURVEILLANCE ORDER, Notre Dame Law Review(1990)
7. Larson Lyle D., ROVING SURVEILLANCE, American Criminal Law Review(1991)
8. Meyer Fred Jay,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New York University Law Review(May 1988)
9. Singer Shelvin & Hartman Marshall J., Constitutional criminal procedure handbook(1986)
10. W. LaFave & J .Israel , Criminal Procedure(1987)
11. Warren Samuel and Brandies Louis, THE RIGHT TO PRIVACY, 4 Harvard Law Review(1890)
【本文引用之美國判決】(以字母順序排列)
1. Ali v. Douglas Cable Communication, 929 F.Supp. 1362-1377(D. Kan. 1996)
2. Berger v. New York, 388 U.S. 41, 18 L. Ed 2d 1040, 87 S. Ct. 1873(1867)
3. Deal v. Separs 780, F.Supp. 618(W.D.Ark. 1991)
4. Gilday v. Dubois, 124 F.3d 277,296(1st Cir. 1997)
5. Goldmam v. U.S., 316 U.S. 129, 62 S. Ct. 993(1942)
6. Griggs-Ryan v. Smith, 904 F.2d 112,112-119(1st Cir. 1990)
7. Hoffa v. U.S., 385 U.S. 293(1967)
8. James v. Newspaper Agency Corp, 591 F.2d 579(10th Cir.1979)
9. Katz v. U.S., 389 U.S. 353(1967)
10. Lo-Ji Sales, Inc. v. New York, 442 U.S. 319(1979)
11. Mapp v. Ohio, 367 U.S. 643(1961)
12. Maryland v. Garrisob, 480 U.S 79,84(1987)
13. Murray v. U.S., 487 U.S. 533(1988)
14. Nardone v. U.S., 302 U.S. 379(1937)
15. Nix v. Williams, 467 U.S. 431(1984)
16. Olmstead v. U.S., 277 U.S. 438(1928)
17. On Lee v. U.S., 343 U.S. 754(1952)
18. Segura v. U.S., 468 U.S. 796(1984)
19. Silverthorne Lumber Company v. U.S., 251 U.S. 385(1920)
20. Smith v. Maryland, 442 U.S. 735(1979)
21. Steagald v. U.S., 451 U.S. 220(1981)
22. Scott v. U.S., 436 U.S. 128(1978)
23. Stone v. Powell, 417 U.S. 465(1976)
24. U.S. v. Amen, 831 F.2d 373,378(2nd Cir. 1987)
25. U.S. v. Artido, 782 F.2d 358(2nd Cir.1986)
26. U.S. v. Calandra, 414 U.S. 338(1974)
27. U.S. v. Carubia, D.C.N.Y., 377 F.Supp. 1099(1974)
28. U.S. v. Chavez, 416 U.S. 574-575(1974)
29. U.S. v. Donoran, 429 U.S. 432(1977)
30. U.S. v. Giordano, 416 U.S. 505(1974)
31. U.S. v. Hall, 488 F2d 193(1973,CA9 Ariz.)
32. U.S. v. Kahn, 415 U.S. 152(1974)
33. U.S. v. Massino, 784 F.2d 153(2nd Cir.1986)
34. U.S. v. Sklaroff, 506 F.2d 837(5th Cir.1975)
35. U.S. v. White, 401 U.S. 745(1971)
36. Wang Sun v. U.S., 371 U.S. 471(1963)
37. Watkins v. L.M. Berry&Co., 704 F.2d 577(11th Cir. 1983)
38. Wolf v. Colorado, 338 U.S. 25(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