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主編)(1992)。發現台灣(上冊)。台北:天下文化。
王文心(無日期)。淺談信度。研究方法專題,頁46-56。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文化。
王石番(1996)。淺談內容分析的定義。東方雜誌,復刊22:3,頁31-39。王東(1998)。客家學導論。台北:天南書局。
公共電視網站(2002)。公視客家文學大戲「寒夜」影片試映暨座談會【公告】。2003年2月10日,取自:http://www.hchcc.gov.tw/new/91year/0309.htm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1993年12月16日)。【座談會記錄】。收錄自戴興明、邱浩然(主編),客家文化論叢(1-30頁)。台北市: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
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無日期)。網路客家庄。2003年11月4日,取自:http://www.hakka.taipei.gov.tw/13group/13group.htm
台灣的客家人。建中青年,106。2003年1月10日,取自:http://www.ck.tp.edu.tw/online/teenager/106/
自由時報(2003年7月6日)。客家文化節目化,反應生活面貌凝聚認同。2003年8月29日,取自:http://www.hakkaonline.com/forum/thread.php?tid=4311
同威圖書(主編)(1995)。台灣民俗大觀(第5冊)。台北:同威圖書。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2)。台灣客家民眾客語用狀況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2)。客家電視頻道說帖與問答。2003年2月8日,取自:http://www.hakka.gov.tw/htm/ihakka/911023-2.htm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2)。客委會介紹頁【公告】。2003年2月8日,取自:http://www.hakka.gov.tw/brief-all.htm
江運貴(1996)。客家與台灣(徐漢斌譯)。台北:常民文化。
李允斐(1994)。由南北產業的差異看客家居民形式。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271-280)。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李允斐(2001)。從「夥房」看客家族群文化。2001年全球客家文化節專刊(頁19-20)。新竹:新竹縣政府。
李金山(2000)。許佑生同性婚禮新聞之框架──框架化及讀者詮釋分析。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李金銓(1984)。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李喬(1991)。客家人在台灣社會的發展。收錄自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新个客家人(33-40頁)(1995)。台北:臺原出版。
李喬(1993)。台灣「命運列車」的邊緣角色──兼談台灣的客家族群。載於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台灣客家人新論(16-21頁)。台北:臺原出版。李郁菁(1996)。媒介議題設定效果的第二面向──候選人形象設定效果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呂枝益(2000)。國小社會教科書中原住民內涵之分析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汪琪(1984)。文化與傳播。台北:三民書局。
吳芳如(2002)。消息來源、新聞框架與媒介真實之建構:以政黨輪替後之核四爭議案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吳錦發(1989)。保守之為害。收錄自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新个客家人(44-45頁)(1995)。台北:臺原出版。
何臺明(1989)。報紙內容與民意代表形象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卓克華(1997)。誰是客家人。載於陳支平,客家源流新論:誰是客家人【序】。台北:臺原出版。
邱春美(1994)。從客家「傳仔」研探其文學發展。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91-104)。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邱彥貴、吳中杰(2001)。台灣客家地圖。台北:貓頭鷹出版。
邱炳進(1988)。公共宣傳與形象塑造之研究──警察學校第五期、甲種一一九期招生宣導效果案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林一雄(1998)。台北城的客家村。載於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新个客家人(92-101頁)(1995)。台北::臺原出版。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社會問題的建構與詮釋:婦女團體如何成為消息來源?。台北:巨流出版社。
范文方(2001)。重建客家話gai歷史lau價值。2001年全球客家文化節專刊(頁19-20)。新竹:新竹縣政府。
范振乾(2003年8月3日)。客家電視成立之後。賴澤涵(主持人),從客家看台灣社會文化問題。
范揚松(1994)。客家人的經營管理觀念。載於戴興明、邱浩然(主編),客家文化論叢(137-143頁)。台北:文化復興運動總會。
施正鋒(2002年12月)。母語傳承與母語地位。鄧幸光(主持人),客家認同、國家認同與族群關係。2002全球客家文化會議──全球化、在地化與客家新世紀,台北:國際會議中心。
祝基瀅(1973)。大眾傳播學。台北:學生書局。
客家新音樂(無日期)。客台語專刊第十三期--客家新音樂【電子佈告欄訊息】。2003年1月7日,取自:http://bbs.ee.ntu.edu.tw/boards/Hakka/7/2/11.html
高天生(2002年11月4日)。首都之戰:本土派為李應元創造贏的機會。新台灣新聞週刊。2002年12月18日取自 http://iwebs.url.com.tw/main/html/newtaiwan/1670.shtml
翁翠萍(2003年1月4日)。葉菊蘭上廣播提升客語能見度聽眾有正反意見。中央日報。2003年1月10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2003/01/04/leisure/cna/3739450.html
翁秀琪(1997)。我國婦女運動的媒介真實和「社會真實」。載於新聞與社會真實建構(1-56頁)。台北:三民書局。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企劃部(2003)。公視「客家新聞雜誌」節目內容表現方式與觀眾評價之研究計劃。台北: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凌澤沛(1978)。「中央」、「聯合」兩報塑造之日本映象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陳支平(1998)。客家源流新論:誰是客家人。台北:臺原出版。
陳亦偉(2003)。客家電視頻道萬事俱備盼七月開播。中央社。2003年3月17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2003/02/18/leisure/can/3820062.html
陳板(2002年12月)。落地生根新故鄉──台灣客家社區運動。黃肇松(主持),社區運動與文化創新。2002全球客家文化會議,台北:國際會議中心。
陳怡仲(1995)。中國古代小說中的劍及其文化意象。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陳秉璋(1985)。社會學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陳炳宏(1988)。我國報紙符號真實與客觀真實之分析與比較──以聯合報及中央日報犯罪新聞報導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陳逸君(1998年11月)。眾裡尋「客」千百度,一個需要重新書寫台灣族群史的時代。徐正光(主持人)。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台北。
陳雪雲(1991)。我國新聞媒體建構社會現實之研究──以社會運動報導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陳鳳蘭(2002年11月18日)。傳統藝術假日活動,阿扁唱山歌,期發揚客家文化。中時電子報。2002年12月17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2002/11/18/relaxation/ctnews/3655038.html
陳運棟(1990)。台灣的客家人。台北:臺原出版。
陳運棟(1994年12月)。客家文化的源流。梅州世界客屬懇親大會交流學術論文。
陳韻如(1993)。新聞事件的意義建構與受眾認知關係之研究──從受眾推論看新聞框架之影響。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郭岱(1994)。臺灣客家人的山歌。戴興明、邱浩然(主編),客家文化論叢(167-171頁)。台北:文化復興運動總會。
梁榮茂(1993)。客家文化的危機與轉機──從客族內質反省客家未來。載於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台灣客家人新論(43-49頁)。台北:臺原出版。曹逢甫、黃雅榆(2002年6月)。客語危機以及客家人對客語和政府語言政策的態度。彭欽清(主持人),語言政策。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論文,新竹。
常聖傳(2002)。比較報紙民意調查新聞之研究──以「一國兩制」、「興建核四」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童兵(2000)。理論新聞傳播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席長安(1969)。現代心理學大綱。台北:商務印書館。
黃金麟(1999)。文化。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61-87頁)。台北:巨流圖書。
黃悅嬌(2003年7月1日)。客家電視台開播,陳總統客串主播秀客語。中廣新聞網。2003年7月30日,取自:http://news.yam.com/bcc/politics/news/200307/0200307010195.html
黃榮洛(1992年11月)。客家,漂泊的族群?──客家非吉普賽論。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台灣客家人新論(37-42頁)。台北:臺原出版。
黃榮洛(1993年5月30日)。客人頭福佬尾──大家來救客家話。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台灣客家人新論(200-208頁)。台北:臺原出版。
黃鼎松(1998)。苗栗的開拓與史蹟。台北:常民文化。
張致遠(1994)。客語電視節目的現況與改進。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184-192)。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張啟楷(2002年12月5日)。許信良為「馬」拉客家票。中時電子報。2002年12月5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2002/12/05/polity/ctnews/3686998.html
張維安、黃毅志(2000)。台灣客家族群經濟的社會學分析。收錄於台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21-46頁)。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會員。
張維東(2003)。客語與英語比較研究:口語語音比較與語音教學分析。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張錦華(1994)。新聞的真實與再現:以李瑞環事件相關報導為例。收錄於新聞「學」與「術」的對話。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曾逸昌(2003)。客家概論──蛻變中的客家人。苗栗。
曾喜城(1999)。台灣客家文化研究。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
曾喜城(2003年10月2日)。臺灣的客家人。2003年11月4日,取自: http://www.yuntech.edu.tw/~gha/speaking/5.htm
彭家發(1994)。新聞客觀性原理。台北:三民書局。
彭家發(譯)(1994)。新聞記者與消息來源。台北:遠流出版。
程啟峰(2002年11月24日)。陳總統感謝高市客家同鄉力挺謝長廷。中央社。2002年12月17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2002/11/24/polity/can/33667390.html
楊兆楨(1994)。臺灣客家民謠簡介。戴興明、邱浩然(主編),客家文化論叢(159-162頁)。台北:文化復興運動總會。
楊國樞(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東華書局。
溫華平(2002)。選舉期間新聞室議題建構之研究──以聯合、自由、中時處理興票案與世紀首航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萬陸(1995)。客家學概論。中國:江西高校出版社。
傳播與人(華岡新聞系譯)(1974)。台北:莘莘叢書。
歐用生(1992)。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鄧迅之(1982)。客家源流研究。台中:天明出版社。
鄭自隆(2003)。台灣客語電視節目策略分析與推廣建議(草稿本)。台北:政治大學廣告學系。
鄭貞銘(1995)。新聞原理。台北:五南出版。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三民書局。
劉錦雲(1994)。論客家人的性格特徵。戴興明、邱浩然(主編),客家文化論叢(53-64頁)。台北:文化復興運動總會。
劉還月(1991年5月)。自傲的血統、自卑的民族。收錄自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台灣客家人新論(50-61頁)(1993)。台北:臺原出版。
劉還月(1999)。台灣的客家族群與信仰。台北:常民文化。
劉還月(2000)。台灣的客家人。台北:常民文化。
蔡偉(1994)。客家人的年歲習俗。戴興明、邱浩然(主編),客家文化論叢(183-189頁)。台北:文化復興運動總會。
蕯伊德.愛德華(2002)。遮蔽的伊斯蘭:西方媒體眼中的穆斯林世界(閻紀宇譯)。台北:立緒文化。(原著出版年:1981/1997年)
謝文華(2002)。客家母語運動的語藝歷程(1987-2001)。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謝高橋(1982)。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
鍾納倫(1994)。應用科學研究方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鍾鐵民(1991年1月24日)。發展客家新文化。自立晚報,本土副刊版。
鍾蔚文(1992)。從媒介真實到主觀真實。台北:正中書局。
瞿文芳(2001)。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設置之背景說明。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改分析教文(編號:090-001),未出版。
羅元君(1999)。媒介建構「精省」議題之框架分析──以「中央日報」、「中國時報」、「台灣新生報」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羅文輝(1996)。精確新文報導。台北:正中書局。
羅香林(1933)。客家研究導論(1981)。台北:眾文圖書。
羅肇錦(1993)。看不見的族群──只能做隱忍維生的弱勢人民嗎?載於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台灣客家人新論(31-36頁)。台北:臺原出版。
羅肇錦(1994-a)。論客家話的滄桑與客家特性。載於戴興明、邱浩然(主編),客家文化論叢(65-73頁)。台北:文化復興運動總會。
羅肇錦(1994-b)。台灣客家話的現狀與走向。載於徐正光、彭欽清、羅肇錦(主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1-19頁),未出版。蘇秀琴(2001年11月25日)。我現在要唱客家歌。新台灣周刊,296。2003年1月10日,取自::http://iwebs.edirect168.com/main/html/newtaiwan/1113.shtml
Adoni, H. & Mane,S. (1984). Media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Toward an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research.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1, 323-340.
Apple, M., W. (1987). Teachers and Texts. Boston: RKP.
Apple, M., W. & L. Neis (1983) (Ed.). Ideology and Practicies in Schooling. Temple up.
Barth, Fredrik (Ed.) (1969).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Bird, S., E. & Dardenne, R., W. (1988). Myth, Chronicle and Story: Exploring the Narrative Qualities of News. In J. W. Carey (Ed.), Media, Myths and Narratives: TV and the Press. (pp.67-87). Newbury Park, CA: Sage.
Bogdan, R. & Biklen, S. (1982).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oulding, E., K. (1956). The Image: Knowledge in Life and Society. New York:Harper& Row.
Crespi, L., P. (1961). 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Concept of Imag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5(Spring),115-120.
Fishman, M. (1982). News and Nonevents. Making the Visible Invisible, in J. S. Ettemaand & D. C. Whitney (Ed.), Individuals in Mass Media Organizations: Constraint. London, New Delhi: Sage.
Gamson, W. A. (1985). Goffman’s Legacy to Political Sociology. Theory and Society, 14, 605-622.
Gamson, W. A. (1988). Political Discourse and Collective Action. In Klandermans, B., et al. (Ed.), From Structure to Action: Comparing Social Movement Research across Cultures. Greenwich, Conn.: JAI Press.
Gamson, W. A. (1989a). News as Frameing.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33(2), 157-161.
Gamson, W. A. (1989b). The Strategy of Social Protest. Belmont, CA: Wadsworth.
Gamson, W. A. & Mogigliani, A. (1989). Media Discourse and Public Opinion on Nuclear Power: A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5(1), 1-37.
Gitlin, T. (1980).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Mass Media in the Making & Unmaking of the New Left.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Kelman, H., C., (Ed.) (1965). Interaction Behavior: A Social-psychological Analysi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Rinslon, Inc.
McQuail, Denis (2001). 最新大眾傳播理論(陳芸芸、劉慧雯譯)。台北:韋伯文化。(原著出版年2000年)
Merrill, J., C. (1962). The Im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en Mexican Dailies. Journalism Quarterly, 39(Spring), 203.
Powney, J., M. & Watts (1976). Interviewing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London: RKP.
Robert A. Hackett (1985). Decline of a Paradigm? Bias and Objectivity in News Media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Review Yearbook (pp. 254).
Ryan, C. (1991). Prime Time Activism: Media Strategies for Grassroots Organizing. Boston: South End Press.
Tankard, J., W., Hendrickson, L., Silberman, J., Bliss, K.& Ghanem, S. (1991). Media Frames: Approaches to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Paper Presented to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Methodology Division,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Convention, Boston.
Taylor & Willis (1999). Media Studies: Texts, Interstutions and Audiences.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Tuchman, G., et al. (1978). Heart and Home: Images of Woman in the Medi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eber, P., Robert (1989). 內容分析法導論(林義男、陳淳文譯)。台北:巨流圖書。
Wimmer, D., Roger & Dominick, R., Joseph (1995). 大眾媒體研究(李天任、藍莘等譯)。台北:亞太圖書。(原著出版年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