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文書目
Anderson, D. S. (1992) Identify and Responding to Activist Publics: A Case Study.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4, 157.
Canfiels, R. Bertrand & Moore, H. Frazier (1973). Public Relations: Principle, Case and Problems. (6th ed). Illinois: Irwin.
Cutlip, Scott M. & Center, Allen. H. (1971). Effective Public Relations. (4th ed). NJ: Prentice-Hall.
Cutlip, Scott M., Center, Allen H. & Broom, Glen M. (2000). Effective Public Relations. (8th ed). NJ: Prentice-Hall.
Graber, Doris A. (2000). Media Power in Politics. (4th ed).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Grunig, J.E. & Hunt, T. (1984). Managing Public Relation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Issac, Stephen & Michael, William B. (1983). Handbook in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San Diego, Ca: Edits.
Lindolf, T. (1995). Qualitativ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 Londom:Sage.
Taiang, Yien-si (1964). A Report on The Commission on Rural Reconstruction.
Yin, Robert K. (1984). Case Study Research. Beverly Hills, Ca: Sage.
Yin, Robert K. (1989).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Seventh Printing. Beverly Hills, Ca: Sage.
二、中文書目
Aristotelis(1996)。修辭學(羅念生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Black, Sam(2000)。公共關係學新論(Revision Workbook Public Relations)(陳志雲、郭惠民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原作1992出版)
Combs, L. R.(孔思) (1955)。新聞工作在農業推廣計劃上的重要性。農林通訊,第八卷第二期,頁66-70。
Cutlip, Scott M.、Center, Allen. H. & Broom, Glen M. (1991). 有效公共關係(Effective Public Relations)(6th ed)(湯 濱譯)。台北:五南。(原作1985出版)
Lesly, Philip(2000)。公關聖經(Lesly’s Handbook of Public Relations and Communication)(石芳瑜、蔡承瑜、溫蒂雅、陳曉開譯)。台北,楷模國際公關公司。
Moss, Daniel A. (1996)。公共關係實務-案例分析(Public Relations in Practice: a Case)(郭惠民主編)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原作1990出版)
Osborne, David & Gaebler, Ted(1993)。新政府運動。(Reinventing Government: How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s Transforming the Public Sector)(劉毓玲譯)。台北,天下文化。(原作1992出版)
Wilcox, D. L., Ault H. & Agee W. K. (1993)。公共關係策略與戰術(Public Relation Strategies & Tactics)(莊勝雄譯)。台北:授學。(原作1989出版)
Wimmer, Roger & Dominick, Joseph(1994)。大眾媒體研究(Mass Media Research-An Introduction)(李天任、藍莘等譯)。台北:亞太。(原作1991出版)
中央日報(1943年12年12日)。蔣夢麟強調發揮農業研究結果。中央日報,第4版。
中央日報(1971年11年30日)。經建展今閉幕。中央日報,第9版。
中央日報(1988)。歷史巨人的遺愛。台北:中央日報。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58b)。農建十年-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成立十週年紀念特刊。台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70)。廿年紀實。台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74)。台灣農業發展之回顧與前瞻。台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78)。農復會卅年紀實。台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尹仲容(1950)。台灣經濟十年來的發展之檢討與展望。台北:美援運用委員會。
文現深(1984)。經建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天下雜誌,第四十二期,頁12-15。
文馨瑩(1990)。經濟奇蹟的背後-台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51-1965)。台北:自立晚報。
方胡通(1969)。行政機關運用公共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未出版,台北。王全權(主編)(2001)。公共關係學實用教程。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王洪鈞(1983a)。公共關係。台北:中華出版社。
王洪鈞(1983b)。當前政府公共關係的基本問題。東方雜誌,第十七卷第二期,頁6-9。
王洪鈞(1985a)。現階段我公共關係之檢討及改革芻議。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第一卷第一期,頁23-29。
王洪鈞(1989)。公共關係(全)。台北:華視教學部。
王洪鈞(主編)(1998)。新聞理論的中國歷史觀。台北:遠流。
行政院研究考核發展委員會(1985)。中華民國政府組織與工作簡介增訂版。台北:行政院研究考核發展委會。
行政院新聞局(1988)。行政院新聞局局史-四十年紀要。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99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概況。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吳湘湘編(1981)。晏陽初傳-為全球鄉村改造奮鬥六十年。台北:時報文化。
呂秀琴(2002)。政府公共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政府為例。私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未出版,桃園。李 瞻(無日期)。三十年來的大眾傳播事業。
李 瞻(1956)。我國政府公共關係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李 瞻(1987)。台灣電力公司加強公共關係業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李 瞻(1991)。強化中央政府公共關係之研究。台北:革命實踐研究院。
李 瞻(1992)。政府公共關係。台北:理論與政策雜誌社。
李元平(1988)。用血汗凝聚長城的 蔣故總統經國先生。台北:台灣省訓練團。
李永烈(1995)。教育部行政機關公共關係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李佳俐(1998)。市埸區隔策略在台北市政府公關活動運用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未出版,台北。李國鼎(1985)。美援技術協助對我國之貢獻。自由中國之工業,第六十三卷第三期,頁6。
李馮娜妮(牛嫂)(主編)(1998)。牛哥紀念集。台北:漫畫家出版社。
沈宗瀚(1972)。農復會與我國農業建設。台北:商務出版社。
汪彞定(1991)。走過關鍵年代。台北:商周文化。
周 明(1994)。政府公共關係部門的結構與功能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未出版,台中。
周 萍(1957年4年22日)。農民之友菲平。中華日報,第3版。
周琇環(1995a)。台灣光復後美援史料-第一冊-軍協計劃(一)。台北:國史館。
周琇環(1995b)。台灣光復後美援史料-第三冊-技術協助計劃。台北:國史館。
居延安、趙建華、胡正娥、褚贛生、馬建模(1989)。公共關係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林 昱(1997)。經濟部外部公關之研究。私立銘傳管理學院大眾傳播系,未出版,台北。
林慧瑛(1987)。政府與新聞界溝通關係之研究-現階段政府機關發言人制度及其實務探討。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未出版,台北。林靜伶、吳宜蓁、黃懿慧(1996)。公共關係。台北:空中大學。
林鐘雄(1998)。台灣經驗一百年(增訂版)。台北:三民。
宣傳委員會(1946)。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冬字第三期。頁45。
段 樵(1983)。台灣農業部門經營之分析。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洪若瑜(1997)。教育部外部公關之研究-以教育改革個案為例。私立銘傳管理學院大眾傳播系,未出版,台北。
孫秀蕙(1997)。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研究實例。台北:正中。
徐文閱(1963)。我國交通事業推行公共關係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殷泌園(1973)。經合會蓋棺論定。新聞天地,第一三二三期,頁6-8。
祝振華(1986)。公共關係學。台北:黎明。
袁自玉(1990)。公共關係。台北:前程企業管理。
高希均、李權(主編)(1992)。台灣經驗四十年(1949-1989)。台北:天下文化。
國史館(1995a)。農復會史料-第一冊-組織沿革(一)。台北:國史館。
國史館(1995b)。農復會史料-第二冊-組織沿革(二)。台北:國史館。
崔寶瑛(1966)。公共關係學概論。台北: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
崔寶瑛、梁在平(1967)。公共關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中國公共關係協會。
張在山(1994)。公共關係學。台北:五南。
張金鑑(1963)。行政學典範。台北:中國行政學會。
張金鑑(1965)。行政學研究。台北:商務。
張研蕙(1989)。台灣省政府公眾關係制度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未出版,台中。
張潤書(1998)。行政學(修訂新版)。台北:三民。
張彞鼎(1965)。行政學概論。台北:政大公企中心。
張藝芬(1990)。我國中央政府組織的公共關係運作。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未出版,台北。梁玉竺(2001)。政府公共關係之研究-以內政部消防署公關部門為例。私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未出版,桃園。
許極燉(1996)。台灣近代發展史。台北:前衛出版社。
陸之琳(2001)。追憶半世紀前豐年初創往事。豐年雜誌,第五十一卷第十三期,頁14。
單振雲(2001)。新編公共關係學。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中國社會出版社。
彭作奎(1995)。臺灣農業發展之回顧與展望。臺灣經濟,第二二六期,頁12-15。
彭作奎(2001)。豐年慶慶豐年。豐年雜誌,第五十一卷第十三期,頁13。
費 驊(1969a)。經合會重要工作概況。新出路,第五卷第八期,頁11-14。
黃俊傑(1991)。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史料彙編。台北:三民。
黃俊傑(1992)。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口述歷史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黃榮護(主編)(1999)。公共管理。台北:商鼎文化。
新聞處(1950)。台灣省政府公報,秋字第三十六期。頁442。
新聞報(1948年10月19)。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通過工作目標與原則。新聞報,第2版。
楊乃藩(1973)。從經合會到經設會。今日經濟,第七十三期,頁14-22。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主編)(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台北:東華。
經濟日報(1971a年10年5日)。慶祝中華民國建國六十年經建成果展覽會專頁。經濟日報,第9版。
經濟日報(1971b年10年6日)。經建成果今起展覽四十天。經濟日報,第2版。
裘正義(1993)。世界宣傳簡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雷飛龍(1989)。對當前公共行政的困境之瞭解與說明。中國行政,第四十六期,頁7-8。
廖瑞銘(主編) (1987)。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第五冊)。台北:丹青圖書。
熊源偉(主編) (1990)。公共關係學-全國通用教材。安徽人民出版社。
熊源偉(主編) (2000)。公共關係學-全國通用教材(修訂版)。安徽人民出版社。
趙 嬰(1985)。公共關係。台北:經世書局。
趙耀東(1985)。經濟發展新階段中經建會的角色。自由中國之工業,第六十三卷第四期,頁1-5。
潘家慶(1987)。發展中的傳播媒介。台北:帕米爾書店。
潘家慶(1993)。傳播、媒介與社會。台北:台灣商務。
蔣夢麟(1951)。創刊詞。豐年,第一卷第一期,頁2。
蔣夢麟(1990)。農復會工作演進原則之檢討。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蔡璧如(1990)。台北市政府推展市民公眾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鄭貞銘(1987)。大眾傳播與國家建設。台北:台灣省訓練團。
鄭貞銘(1999)。公共關係總論。台北:五南。
盧建榮(2000年9年19日)。冷戰幫閒,白色恐怖。聯合報,第37版。
鍾 博(1994)。農年雜誌命名由來及其發展-蔣夢麟堅持「寶島」許伯樂力爭「豐年」的一段經過。傳記文學,第六十四卷第五期,頁78-84。
鍾倫納(1993)。應用科學研究法。台北:商務。
韓慈穎(2001)。台北市政府推展公共關係之研究(1994-1998)。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豐年社(1996)。豐年在阡陌上的腳印(小冊子)。台北:豐年社
豐年社(2001)。豐年五十年(小冊子)。台北:豐年社。
羅 素(1985)。西方哲學史(下)。台北:五南。
三、工作報告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50a)。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一期:民國卅七年十月一日至卅九年二月十五日)。台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51a)。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二期:民國卅九年二月十六至四十年六月三十日)。台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52a)。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三期:民國四十年七月一日至四十一年六月三十日)。台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53)。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四期:民國四十一年七月一日至四十二年六月三十日)。台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54a)。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五期:民國四十二年七月一日至四十三年六月三十日)。台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55)。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六期:民國四十三年七月一日至四十四年六月三十日)。台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56)。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七期:民國四十四年七月一日至四十五年六月三十日)。台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57)。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八期:民國四十五年七月一日至四十六年六月三十日)。台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58a)。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九期:民國四十六年七月一日至四十七年六月三十日)。台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59)。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十期:民國四十七年七月一日至四十八年六月三十日)。台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60)。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十一期:民國四十八年七月一日至四十九年六月三十日)。台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61)。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十二期:民國四十九年七月一日至五十年六月三十日)。台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63)。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十三期:民國五十年七月一日至五十一年六月三十日)。台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四、內部刊物
王洪鈞(1974)。政府公共概論。新聞聯繫月刊,第十卷第七、八期合刊。頁21。
王洪鈞(1985b)。人際關係與公共關係。七十四年公共關係研討會。台北:行政院新聞局編印。頁40。
世界新專公共關係科研究(1965)。交通部公共關係之研究。新聞聯繫通訊,第一卷第五期。頁18-23。
行政院新聞局(1969)。政府各機關暨公營事業單位新聞聯繫與公共關係業務概況。台北:新聞聯繫月刊社。
吳俊才(1974)。當前新聞宣傳政策。新聞聯繫月刊,第十卷第七、八期合刊。頁18。
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公共關係處(1971)。訪客報導。會務通訊,第十六期。頁36-37。
沈旭步(1985)。當前文宣工作的政策與方向。七十四年公共關係研討會。台北:行政院新聞局編印。頁7-9。
直 心(1968)。談內部公共關係之重要性。新聞聯繫月刊,第四卷第七期。社論
姚 朋(1974)。大眾傳播與國家建設。新聞聯繫月刊,第十卷第七、八期合刊。頁13-17。
姚贊謇(1971)。出席亞經會會員國經濟發展新聞人員暨聯合國所屬機構新聞人員會議報告。會務通訊,第九期。頁15。
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公共關係處(1969)。發刊詞。會務通訊,第一期。
曹聖芬(1966)。新聞界新政府公共關係的希望。新聞聯繫通訊,第五期。頁24。
許華國(1971)。政府公共關係實務。新聞聯繫月刊,第七卷第六期。頁11。
郭 驥(1967)。政府公共關係。新聞聯繫月刊,第三卷第七、八期合刊。頁6-11。
陳有敦(1969)。一得之見-如何增進政府與大眾傳播事業之聯繫。新聞聯繫月刊,第五卷第十一期。頁7-9。
曾虛白(1965)。政府公共關係。新聞聯繫通訊,第三期。頁27。
費 驊(1969b)。發刊詞。會務通訊,第一期。頁3。
賀衷寒(1967)。談談公共關係。新聞聯繫月刊,第三卷第二期。頁2-6。
楚崧秋(1969)。中華民國報業現況及其發展。新聞聯繫月刊,第五卷第十二期。頁5-8。
楚菘秋(1963)。當前國內外宣傳重點。中華民國五十二年新聞聯繫工作研討會實錄。台北:行政院新聞局編印。頁14-15。
震 雄(1970)。鎮天錫愛護部屬。會務通訊,第二期。頁26。
賴金波(1970)。公共關係業務的新觀念。會務通訊,第六期。頁16。
薛毓麟(1965)。從事新聞聯繫工作經驗談。新聞聯繫通訊,第十一期。頁18-19。
謝然之(1963)。當前國內外宣傳重點。中華民國五十二年新聞聯繫工作研討會實錄。台北:行政院新聞局編印。頁7。
五、檔案及公文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50b年4月24日)。農三九字第170號函。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50c年5月25日)。農三九字第291號函。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51b年6月22日)。農四十字第1717號函。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52b年9月9日)。農四十一字第2890號電。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54b年8月13日)。農四三字第4639號函。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JCRR組織系統表。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檔案,311. 152。台北:國史館。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Office of Information & Education。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檔案,313. 420. 5。台北:國史館。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PIO-Public Materials。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檔案,313. 425. 5.2。台北:國史館。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Press Release。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檔案,313. 426. 5.2。台北:國史館。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Public Information Office。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檔案,313. 423. 5.1。台北:國史館。
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館(1970年7月24日)。祕字字第790號函。
台灣省政府(1951年10月12日)。肆拾亥江府繹乙字字第116627號函。
台灣省政府(1959年5月1日)。效研字第399966號令。
台灣省新聞處(1950年5月17日)。卅九聞乙字第1793號函。
行政院(1958年4月23日)。(47)綜字第2237號令。
行政院(1969a年6月30日)。台(58)綜字第5299號令。
行政院(1969b年8月2日)。台(58)院人政貳字18430號令。
行政院(1969c年10月16日)台(58)聞字第8479號令。
行政院(1972a年10月3日)。台(61)聞字第9616號令。
行政院(1972b年11月27日)。台(61)聞字第11273號令。
克難書報社(1952年8月8日)。克字總祕2305號電。
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Press Release for Important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ject。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A 8.2.4。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Publicity-Ads on Periodicals。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A 8.2.3。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Purchase of Release Material。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A 8.5。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Reference Materials Slides。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A 8.2.1(2)。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Visitors & Briefing , Audience by VP。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A 8.2.2。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兼主任委員主持經合會業務簡報時之綜合結論。李國鼎檔案,B 68-17。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經合會。李國鼎檔案,A 80-15。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經合會說明。李國鼎檔案,B 68-10.1。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公共關係處 (1970年7月8日)。國經(都)組59字0379號備忘錄。
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計劃及住宅計劃小組(1970年7月8日)。國經(都)組59字0379號備忘錄。
新聞局(1971年7月29日)。局景際甲字第4478號函。
經濟部(1954年7月13日)。四三祕字第44號函。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1972年12月21日)。(61)貿肆發第字16060號函。
總統府(1998年10月28日)。華總(一)義字第8700221340號令。
六、其他
Decker(1952年6月24日)。戴克博士書面談話。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台北
蔣經國(1969年8月13日)。兼主任委員主持經合會業務簡報時之綜合結論。蔣經國(主持)。經合會業務簡報,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