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 引 書 目
壹、文獻史料與考古資料 (依照著者時代先後順序)
1.《書經》(蔡沈集傳本),六卷序一卷篇目一卷,台北:世界書局,
民國70年11月5版。
2.《詩經》(朱熹集傳本),六卷序一卷篇目一卷,台北:世界書局,
民國70年11月5版。
3.《逸周書集訓校釋》(皇清經解本),朱右曾集訓校釋,十卷,臺
北:世界書局,民國六十九年十一月初版。
4.《孫子》(靜嘉堂藏宋本武經七書,續古逸叢書之三十八),三卷,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0年11月初版。
5.《周禮》(相臺岳氏本),鄭玄注,四十二卷,台北:新興書局,民
國53年3月新1版。
6.《禮記》(相臺岳氏本),鄭玄注,二十卷,臺北:新興書局,民國
48年11月初版。
7.《禮記注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六十三卷,台北:新文豐出版
公司,民國67年元月再版。
8.《大戴禮記》(王聘珍解詁本),王文錦點校,十三卷,臺北:漢京
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6年10月初版。
9.《管子》(顏昌嶢校釋本),二十四卷,長沙:岳麓書社,1996年2
月1版1刷。
10.《論語》(劉寶楠正義本),二十四卷,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12月1版3刷。
11.《莊子》,郭象注,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9年初版5刷。
12.《司馬法》(靜嘉堂藏宋本武經七書,續古逸叢書之三十八),三
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0年11月初版。。
13.《晏子春秋》(張純一校注本),八卷,臺北:世界書局,民國63
年7月新二版。
14.《左傳》(春秋經傳集解本),杜預注,三十卷,臺北:新興書
局,民國50年11月1版。
15.《左傳》(竹添光鴻會箋本),三十卷,台北:廣文書局,民國50
年9月初版。
16.《春秋左傳》(點校本),楊伯峻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
司,民國76年元月景印1刷。
17.《國語》(點校本),韋昭注,二十一卷,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
限公司,民國七十二年十二月初版。
18.《墨子》(孫詒讓閒詁本),十五卷目錄一卷附錄一卷後語二卷,
臺北:世界書局,民國56年12月再版。
19.《吳子》(靜嘉堂藏宋本武經七書,續古逸叢書之三十八),二
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0年11月初版。
20.《尉繚子》(靜嘉堂藏宋本武經七書,續古逸叢書之三十八),五
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0年11月初版。
21.《孟子》(焦循正義本),沈文倬點校,三十卷,北京:中華書
局,1998年12月1版4刷。
22.《今本竹書紀年》(王國維疏證本),二卷,臺北:世界書局,民
國66年12月3版。
23.《商君書》(嚴萬里校本),五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
54年2月臺1版。
24.《荀子》(王先謙集解本),沈嘯寰、王星賢點校,二十卷,北
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1版4刷。
25.《慎子》(四部刊要本),一卷逸一卷,〔清〕錢熙作校,台北:
世界書局,民國44年11月臺1版,頁7。
26.《韓非子》(陳奇猷校注本),二十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10月1版1刷。
27.《呂氏春秋》(陳奇猷校釋本),二十六卷,台北:華正書局,民
國74年8月初版。
28.《新書》(閻振益、鐘夏校注本),賈誼著,十卷,北京:中華書
局,2000年7月1版1刷。
29.《史記》(標點本),司馬遷撰,一百三十卷,北京:中華書局,
1999年11月2版16刷。
30.《淮南子》(何寧集釋本),二十一卷,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10月1版1 刷。
31.《漢舊儀》(四部備要本),衛宏撰,二卷,收錄於孫星衍校集
《漢官六種》,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54年11月臺1版。
32.《戰國策》(標點本),劉向集錄,三十三卷,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8年3月2版1刷。
33.《別錄》,劉向撰,一卷,收于嚴可均輯《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
朝文‧全漢文卷三十八‧劉向第四》,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
月1版7刷。
34.《說苑》(四部備要本),劉向撰,二十卷,臺北:臺灣中華書
局,民國54年11月臺1版。
35.《申鑒》(黃省曾注本),荀悅撰,五卷,臺北:世界書局,民國
64年11月3版。
36.《春秋公羊傳》(永懷堂本),何休解詁,二十八卷,台北:新興
書局,民國65年9月版。
37.《論衡》(劉盼遂集解本),王充撰,三十卷,臺北:世界書局,
民國64年6月3版。
38.《漢書》(標點本),班固撰,一百卷,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5
月1版9刷。
39.《說文解字注》(經韻樓藏版),〔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
注,三十二卷,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4年10月初
版。
40.《爾雅》(四部備要本),郭璞注,十一卷,臺北:臺灣中華書
局,民國75年8月臺4版。
41.《釋名》,劉熙撰,八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5年3月臺
1版。
42.《廣雅》(高郵王氏原刻本),〔魏〕張揖撰,〔清〕王念孫疏
證,十卷,臺北:新興書局,民國54年11月1版。
43.《孔子家語》(影宋蜀本),王肅,十卷,臺北:台灣中華書局,
民國57年3月臺初版。
44.《春秋榖梁傳》(四部備要本),范寧集解,二十卷,臺北:臺灣
中華書局,民國54年11月臺1版。
45.《抱朴子》(四部刊要本),葛洪撰、孫星衍校證,七十四卷,台
北:世界書局,民國47年5月初版。
46.《後漢書》(標點本),范曄撰,一百二十卷,北京:中華書局,
2001年5月1版9刷。
47.《玉篇》(元刊本),〔梁〕顧野王撰,三十卷,臺北:新興書
局,民國52年2月初版。
48.《魏書》(標點本),〔北齊〕魏收,一百一十四卷,臺北:鼎文
書局,民國69年6月3版。
49.《群書治要》(宛委別藏版),魏徵等輯,五十卷,臺北:臺灣商
務印書館,民國70年10月初版。
50.《晉書》(標點本),房玄齡等撰,一百三十卷,臺北:鼎文書
局,民國72年7月4版。
51.《隋書》(標點本),魏徵等撰,八十五卷,臺北:鼎文書局,民
國69年6月3版。
52.《唐律疏義》(劉俊文點校本),長孫無忌等撰,三十卷,北京:
法律出版社,1999年9月1版1刷。
53.《通典》(校點本),杜佑撰,二百卷,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8
月1版3刷。
54.《經典釋文序錄》(吳承仕疏證本),陸德明撰,東京:中文出版
社,1982年5月再版。
55.《舊唐書》(點校本),〔後晉〕劉煦等撰,二百卷,北京:中華
書局,1987年11月1版3刷。
56.《宋刑統》(薛梅卿點校本),竇儀等撰,三十卷,北京:法律出
版社,1999年9月1版1刷。
57.《詩本義》(四部叢刊三編本),歐陽修撰,十五卷,臺北:臺灣
商務印書館,民國60年11月初版。
58.《周官新義》(人人文庫本),王安石撰,十六卷,臺北:臺灣商
務印書館,民國58年5月臺一版。
59.《資治通鑑》(點校本),司馬光撰,胡三省住,二百九十四卷,
臺北:世界書局,民國66年11月7版。
60.《孫氏春秋經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孫覺撰,十三卷,臺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3月初版。
61.《書集傳或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陳大猷撰,三卷,臺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3月初版。
62.《蘇東坡全集》(影印本),蘇東坡撰,共百十卷,台北:河洛圖
書出版社,民國64年9月台景印初版。
63.《慶元條法事類》,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編輯部編著,共七十
七卷,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65年4月初版。
64.《續資治通鑒長編》,李燾撰,黃以周等輯補,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6年2月1版1刷。
65.《春秋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葉夢得撰,十六卷,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3月初版。
66.《路史》(四部備要本),羅泌撰,四十七卷,臺北:臺灣中華書
局,民國54年11月臺一版。
67.《胡氏春秋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胡安國撰,三十卷,臺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3月初版。
68.《習學記言》(萃古齋精抄本),葉適撰,五十卷,台北:中國子
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民國67年12月初版。
69.《禮記集說》(通志堂經解本),衛湜輯,一百六十卷,臺北:大
通書局,民國58年10月初版。
70.《兩漢筆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錢時撰,十二卷,臺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3月初版。
71.《廣韻》(校正宋本,澤存堂藏版),陳彭年等重修,五卷,台
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5年12月6版。
72.《通志》(版本不祥),鄭樵撰,二百卷,臺北:新興書局,民國
48年7月初 版。
73.《郡齋讀書志》(王先謙校刊本),晁公武撰,二十卷附志二卷目
錄一卷,台北:廣文書局,民國56年12月初版。
74.《直齋書錄解題》(武英殿輯永樂大典本),陳振孫撰,二十二
卷,台北:廣文書局,民國57年3月初版。
75.《容齋隨筆》(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本),洪邁撰,七十
四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1版2刷。
76.《四書集注》,朱熹撰,二十六卷,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8年9
月初版七刷。
77.《名公書判清明集》(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宋遼金元史研
究室點校本),十四卷,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6月1版2刷。
78.《朱子語類》(明刊導江黎氏本),黎靖德編,百四十卷,臺北:
正中書局,民國62年12月臺3版。
79.《朱文公文集》(四部叢刊初編集部),朱熹撰,一百卷,出版項
不詳。
80.《困學紀聞》(四部備要本),王應麟撰,翁元圻注,二十卷,臺
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55年3月臺一版。
81.《宋史》(點校本),脫脫等撰,四百九十六卷,北京:中華書
局,1985年6月1版1刷。
82.《國朝名臣世略》(元元統刊本),蘇天爵撰,十五卷,臺北:臺
灣學生書局,民國58年12月初版。
83.《元典章》(景印元刊本),不著撰者,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民國65年12月。
84.《禮記集說》,陳澔撰,十卷,臺北:世界書局,民國58年8月3
版。
85.《元史》(點校本),宋濂撰,二百一十卷,北京:中華書局,
1987年11月1版3刷。
86.《大明律》(懷效鋒點校本)劉惟謙等撰,三十卷,北京:法律出
版社,1999年9月1版1刷。
87.《明大誥》,收錄於楊一凡,《明大誥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
版社,1988年12月1版1刷。
88.《明律集解附例》(影光緒二十四年重刊本),明太祖敕撰,三十
卷,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58年2月臺1版。
89.《七國考》(四庫全書珍本),董說撰,十四卷,臺北,臺灣商務
印書館,民國六十八年。
90.《大學衍義補》(景日本寬正四年和刻本),丘濬撰,一百六十
卷,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年1月出版。
91.《歷代名臣奏議》(永樂本),黃淮、楊士奇等撰,三百五十卷,
臺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53年12月初版。
92.《周禮訂義‧卷六十五》(通志堂經解本),王與之撰,八十卷,
台北,大通書局,民國58年10月初版。
93.《丹鉛續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楊慎撰,十二卷,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7月1版1刷。
94.《具茨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王立道撰,八卷,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3月初版。
95.《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一百一十五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
究所校刊,民國55年9月初版。
96.《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二百二十四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
究所校刊,民國55年9月初版。
97.《讀律瑣言》(懷效鋒、李俊點校本),雷夢齡撰,三十卷,北
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1版1刷。
98.《石洞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葉春及撰,十八卷,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3月初版。
99.《日知錄》(原抄本),顧炎武撰,三十二卷,台北:明倫出版
社,民國59年10月3版。
100.《明夷待訪錄》(四部備要本),黃宗羲撰,臺北:臺灣中華書
局,民國54年11月臺1版。
101.《讀通鑑論》(標點本),王夫之撰,三十卷,北京:中華書局,
1975年7月1版1刷。
102.《讀四書大全說》(湘鄉曹氏刊本),王夫之撰,十卷,臺北:河
洛圖書出版社,民國63年5月臺景印初版。
103.《大清律例》(田濤、鄭秦點校本),徐本、三泰等奉敕纂,劉統
勳等續纂,四十七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1版1刷。
104.《明史》(點校本),張廷玉等撰,三百三十二卷,北京:中華書
局,1987年11月1版3刷。
105.《周官辨非》(續修四庫全書本),萬斯大撰,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5年初版。
106.《大清世祖章(順治)皇帝實錄》,巴泰監修,一百四十四卷,台
北:華聯出版社,民國53年9月初版。
107.《禮說》,惠士奇撰,十四卷,收錄於《皇清經解三禮類彙編》第
一冊,台北:藝文印書管,民國75年9月初版。
108.《宋元學案》,全祖望撰,台北:河洛出版社,民國64年3月臺景印
初版。
109.《白虎通疏證》(吳則虞點校本),陳立撰,十二卷,北京:中華
書局,1997年10月1版2刷。
110.《春秋大事表》(尚志堂版),顧棟高撰,五十卷,台北:廣學社
印書館,民國64年9月初版。
111.《十七史商榷》(景印洞經草堂刻本),王鳴盛撰,一百卷,臺
北:廣文書局,民國60年5月再版。
112.《二十二史劄記》(王樹民校證本),趙翼撰,三十六卷,北京:
中華書局,2001年11月1版2刷。
113.《戴東原先生全集》,戴震撰,二十二種共一百四卷,臺北:大化
書局,民國67年4月景印初版。
114.《十駕齋養新錄》,錢大昕撰,二十卷,收錄於《嘉定錢大昕全
集》〔柒〕,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1版1刷。
115.《潛研堂文集》,錢大昕撰,五十卷,收錄於《嘉定錢大昕全集》
〔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1版1刷。
116.《禮記集解》(沈嘯寰、王星賢點校本),孫希旦撰,六十一卷,
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2月1版3刷。
117.《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武英殿本),永瑢、紀昀等編撰,二百
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10月初版。
118.《禮記通論》輯本,姚際恆著,收錄於,林慶彰主編,《姚際恆著
作集》〔二〕,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民國83年6月初
版。
119.《洙泗考信餘錄》,崔述撰,共三卷序一卷目一卷,收錄於《崔東
壁遺書》,臺北:世界書局,民國52年6月初版。
120.《禮記析疑》(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方苞撰,四十八卷,台
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3月初版。
121.《文史通義》(葉瑛校注本),章學誠撰,八卷附校讎通義三卷,
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月1版3刷。
122.《大清律輯註》(影印北大圖書館善本),沈之寄撰,三十卷,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8月1版1刷。
123.《五禮通考》(原刻本)秦蕙田撰,二百六十二卷,臺北:新興書
局,民國59年7月1版。
124.《經義述聞》(皇清經解本),王引之撰,二十八卷,收錄於《皇
清經解諸經總義類彙編》第一冊,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5年9月
初版。
125.《禮書綱目》(影鏤恩堂刊本),江永撰,八十五卷,台北:台聯
國風出版社,民國63年10月出版。
126.《春秋會要》(點校本),姚彥渠撰,四卷,北京:中華書局,
1998年11月1版3刷。
127.《湛園札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姜宸英撰,四卷,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7月1版1刷。
128.《述學》(古直箋本),汪中撰,六卷,臺北:世界書局,民國51
年10月初版。
129.《尚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李鍇撰,一百零七卷,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3月初版。
130.《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嚴可均輯,七百四十六卷,北
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1版7刷。
131.《經籍纂詁》,阮元等撰集,一百六卷,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8
月1版2刷。
132.《藝舟雙楫》,包世臣撰,六卷附錄三卷,收錄於氏著《安吳四
種》,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62年12月影印版。
133.《史記志疑》,梁玉繩撰,三十六卷,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
59年7月初版。
134.《龔定庵全集類編》龔自珍著,夏藍田編,十八卷,北京:中國書
店,1991年6月1版1刷。
135.《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托津等奉敕篡,九百二十卷,
收錄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六十四輯〕,台北:文海出
版社,民國81年4月出版。
136.《水窗春囈》,歐陽兆熊、金安清撰,二卷,北京:中華書局,
1997年12月1版2刷。
137.《禮書通故》(影印光緒癸巳孟夏黃氏試館刊本),黃以周撰,五
十卷,臺北:華世出版社,民國65年12月初版。
138.《茶香室經說》,俞樾撰,十六卷,台北:廣文書局,民國60年8月
初版。
139.《張之洞全集》,苑書義、孫華峰、李秉新主編,二百九十九卷附
錄六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1版1刷。
140.《周禮正義》(點校本),孫詒讓撰,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八十
六卷,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3月1版2刷。
141.《沈寄簃先生遺書》〔甲編〕,沈家本撰,二十二種八十六卷,台
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3年9月初版。
142.《春秋左傳讀敘錄》,章太炎撰,收錄於氏著《章氏叢書》,台
北:世界書局,民國71年4月再版。
143.《九朝律考》,程樹德撰,八卷,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4月1版2
刷。
144.《復性書院講錄》,馬浮撰,六卷,臺北:廣文書局,民國60年9月
初版。
145.《居延漢簡》〔圖版之部〕,勞榦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專刊之二十一,民國66年3月再版。
146.《居延漢簡》〔考釋之部〕,勞榦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專刊之四十,民國75年5月出版。
147.《殷墟墓葬五‧丙區墓葬》,石璋如撰,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
言研究所,民69年12月初版,422頁。
148.〈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釋文〉,馬王堆漢
墓帛書整理小組編撰,《文物》1974年第10期,總期221,頁30∼
42。
149.《侯馬盟書》,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編,上海:文物出版社,
1976年12月1版1刷,429頁。
150.《殷墟婦好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北京:文物出
版社,1983年4月1版2刷,288頁,圖版188頁。
151.《孫臏兵法》,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收錄於《銀雀山漢墓竹
簡〔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9月1版1刷。
152.《尉繚子》,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收錄於《銀雀山漢墓竹簡
〔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9月1版1刷。
153.《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胡厚宣編撰,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
社,出版年月不詳。
154.《甘肅武威磨咀子18號漢墓王杖十簡》其書收錄於李均明、何雙全
編,《散見簡牘合輯》,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7月1版1刷。
155.《睡虎地秦墓竹簡》,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北京:文物出
版社,2001年12月1版2刷。
156.《甲骨文金文簡牘法律文獻》,劉海年、楊升南、吳九龍編,收錄
於《中國希珍法律典籍集成》甲編第一冊,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4年8月1版1刷。
157.《郭店楚墓竹簡》,荊門市博物館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
月1版1刷。
158.《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郭沫若著,上海:上海書店,1999
年1版1刷。
159.《甲骨文合集釋文》,胡厚宣主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9年8月1版1刷。
160.《殷周金文集成釋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香港:香
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1年10月1版1刷。
161.《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
理小組編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1版1刷。
162.《摩奴法典》(Mânava—Dharma—Sâstra),摩奴一世著
(Swâyambhoura Manou),〔法〕迭朗善譯(A﹒Loiseleur—
Deslongchamps),馬香雪轉譯,十二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98年10月初版一刷,291頁。
貳、一般研究論著(依著者姓名筆劃)
一、中文資料
(一)專書
1.丁山,《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
年9月1版1刷,159頁。
2.丁山,《商周史料考證》,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3月1版1
刷,199頁。
3.卜憲群,《秦漢官僚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年12月1版1刷,354頁。
4.于省吾,《尚書新證》,臺北:藝文印書館,出版年不詳,306
頁。
5.〔日〕大庭脩著,林劍鳴等譯,《秦漢法制史研究》,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1版1刷,583頁。
6.王玉哲,《中國上古史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7
月1版1刷,284頁。
7.王玉哲,《中華遠古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1
版1刷,743頁。
8.王潔卿,《中國法律與法治思想》,臺北:作者印行,民國71年
10月初版,866頁。
9.王貴民,《商周制度考信》,台北:明文書局,民國78年12月初
版,389頁。
10.王曉波,《先秦法家思想史論》,臺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民
國80年7月初版,437頁。
11.王立民,《古代東方法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年6月1
版1刷,367頁。
12.王曉衛主編,《中國軍事制度史‧兵役制度卷》,鄭州:大象出
版社,1997年8月1版1刷,476頁。
13.〔法〕古朗士著(N﹒D﹒Fustel de Coulanges),李宗侗譯,
《希臘羅馬古代社會史》(La Cité Antique),臺北:中國文
化大學出版部,民國77年8月再版,362頁。
14.〔英〕弗雷澤著(James G﹒ Frazer)汪培基譯,《金枝
(The Golden Bough),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2月初版1刷,1246頁。
15.〔日〕白川靜著,溫天河、蔡哲茂譯,《金文的世界》,臺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8年8月初版,246頁。
16.朱紹侯,《軍功爵制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
月1版1刷,289頁。
17.朱鳳瀚,《商周家族形態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年8月1版1刷,636頁。
18.安作璋、熊鐵基,《秦漢官制史稿》,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
6月1版1刷,504頁。
19.呂思勉,《先秦史》,台北:台灣開明書店,民國56年3月臺2
版,472頁。
20.呂思勉,《經子解題》,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國67年5月
臺景印初版,197頁。
21.呂思勉,《讀史札記》,台北:木鐸出版社,民國72年9年初
版,1308頁。
22.呂思勉,《中國制度史》,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2年9
月1版1刷,675頁。
23.呂振羽,《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1月1版2刷,713頁。
24.李宗侗,《中國古代社會史》,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
會,民國63年7月3版,278頁。
25.李玄伯,《中國古代社會新研》,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
年12月重印開明本,283頁。
26.李亞農,《周族的氏族制與拓拔族的前封建制》,上海:華東人
民出版社,1954年12月2版2刷,150頁。
27.李訓詳,《先秦的兵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民國80年6月初版,269頁。
28.李用兵,《中國古代法制史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
限公司,1994年5月初板1刷,157頁。
29.李長之,《司馬遷人格與風格》,台北,里仁書局,民國88年6
月初版增訂,376頁。
30.李光燦、張國華主編,《中國法律思想通史》〔第一卷〕,太
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1版1刷,822頁。
31.余榮根,《儒家法思想通論》,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2月1版2刷,705頁。
32.余榮根,《道統與法統》,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1月1版1
刷,504頁。
33.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杜維運,民國84年9月13版增
訂版,407頁。
34.武樹臣等著,《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6年1版2刷,830頁。
35.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2年2
月初版,331頁。
36.屈萬里,《先秦文史資料考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
國72年2月初版,507頁。
37.林惠祥,《文化人類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2年4
月臺1版8刷,462頁。
38.林甘泉,田人隆,李祖德,《中國古代史分期討論五十年》,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1版1刷,486頁。
39.林劍鳴,《法與中國社會》,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1
版1刷,327頁。
40.林永榮,《中國法制史》,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民國69年
9月增訂八版,233頁。
41.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12月修訂2版1刷,649頁。
42.朱維錚編,《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96年7月2版2刷,990頁。
43.洛伊著(Robert H﹒Lowie),呂叔湘譯,《初民社會》
(Primitive Society),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24年6月初
版,531頁。
44.段志洪,《周代卿大夫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3年5
月初版,268頁。
45.姚秀彥,《先秦史》,台北:里仁書局,民國69年10月,396
頁。
46.胡適著,唐德剛譯註,《胡適口述自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
社,民國70年3月初版,頁281。
47.胡留元、馮卓慧,《西周法制史》,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1988年12月1版1刷,415頁。
48.胡留元、馮卓慧,《長安文物與古代法制》,北京:法律出版
社,1989年5月1版1刷。
49.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第一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
12月4版11刷,頁140。
50.范宏貴,《少數民族習慣法》,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
8月1版1刷,232頁。
51.〔日〕宮崎市定著,邱添生譯,《中國史》,臺北:華世出版
社,民國69年元月初版,628頁。
52.夏曾佑,《中國古代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9月
臺1版第4次印刷,550頁。
53.孫曜,《春秋時代之世族》,臺北:華世出版社,民國65年11月
台1版,192頁。
54.孫淼,《夏商史稿》,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12月1版1刷,
704頁。
55.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5
年4月初版3刷。
56.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2002年7月1版2刷,559頁。
57.徐鴻修、安也致,《春秋貴族法規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出版社,1993年9月1版1刷,127頁。
58.〔波蘭〕馬凌諾斯基著(Bronidlaw K﹒Malinowski),夏建中
譯,《原始社會的犯罪與習俗》(Crime And Custom In
Savage Society),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9月
初版1刷,100頁。
59.馬積高,《荀學源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1版
1刷,頁207。
60.〔德〕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台北:谷風
出版社,民國78年1月台第1版,223頁。
61.高銳,《中國上古軍事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5年8
月1版1刷,604頁。
62.高敏,《秦漢史論稿》,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8 月初版1刷,427頁。
63.秦照芬,《從宗法禮制看殷周變革》,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3年6月,315頁。
64.〔日〕島邦男著,溫天河、李壽林譯,《殷墟卜辭研究》,臺
北:鼎文書局,民國64年12月初版,527頁。
65.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會變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9年2月1版2刷,440頁。
66.梁啟超,《中國成文法編制之沿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
國46年4月臺1版,114頁。
67.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62年
11月臺7版,217頁。
68.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台北:華正書局,民國63年9
月臺1版,197頁。
69.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1年9月1版1刷,136頁。
70.梁治平,《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1版1刷,344頁。
71.張心澂,《偽書通考》,台北:明倫出版社,民國59年5月初
版,頁1142。
72.張西堂,《尚書引論》,收於《尚書類聚初集》〔八〕第三十七
種,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3年10月初版,頁
509∼627。
73.張舜徽,《漢書藝文志通釋》,收錄於《二十五史三編》
〔三〕,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12月1版1刷,頁754∼830。
74.張光直,《考古學專題六講》,台北:稻鄉出版社,民國88年6
月再版3刷,133頁。
75.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9月初版6刷,387頁。
76.張晉藩,《中國法制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
81年9月初版1刷,598頁。
77.張榮明,《殷周政治與宗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民國86年5月初版1刷,300頁。
78.張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較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1年3月2版3刷,382頁。
79.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一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
7月1版1刷。
80.郭沫若,《十批判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3月1版1
刷,522頁。
81.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年第1
版。
82.陳夢家,《尚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0月新1版1
刷,354頁。
83.陳槃,《不見于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國考》,臺北: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五十九,民國71年11月再版,330頁。
84.陳槃,《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臺北:中央研究
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五十二,民國77年6月3版,1552頁。
85.陳恩林,《先秦軍事制度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年10月1版1刷,236頁。
86.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聯書
店,1996年3月1版1刷,363頁。
87.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
想》,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12月1版1刷,333頁。
88.陳偉武,《簡帛兵學文獻探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
年11月1版1刷,203頁。
89.陳鵬生、楊鶴皋,《春秋戰國法律思想與傳統文化》,作者自
印:2001年10月初1版,540頁
90.〔日〕堀毅,《秦漢法制史論攷》,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年
8月1版1刷。
91.許倬雲,《西周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3年10月
初版,376頁。
92.黃俊傑,《春秋戰國時代尚賢政治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問學
出版社,民國66年9月初版,211頁。
93.童書業,《春秋史》,台北:台灣開明書店,民國58年9月台1
版,272頁。
94.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10
月1版1刷。
95.〔英〕梅因(Henry Maine)著,沈景一譯,《古代法》
(Ancient law),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4月1版6刷,224
頁。
96.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台中:藍燈文化事業公司,出版時
間及版數不詳,332頁。
97.勞政武,《論唐明律對官人之優遇》,臺北:重慶圖書公司,民
國65年9月出版,219頁。
98.雲南省編輯委員會編,《佤族社會歷史調查》(一),昆明:雲
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1版1刷,177頁。
99.傅榮珂,《睡虎地秦簡秦律研究》,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民
國81年4月,256頁。
100.〔法〕傅科(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
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Discipline And Punish─The
Birth of Prison),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4月
初版3刷,344頁。
101.葉達雄,《西周政治史研究》,臺北:明文書局,民國71年12月
初版,188頁。
102.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台北:大通書局,民國63年3月再
版,299頁。
103.楊鴻烈,《中國法律發達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6
年1月臺1版,1248頁。
104.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1
月2版2刷,468頁。
105.楊寬,《戰國史》,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9月出版,747
頁。
106.楊寬,《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1版1
刷,870頁。
107.蒲堅主編,《中國法制通史》第一卷夏商周,北京:法律出版
社,1999年1月1版1刷,502頁。
108.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1年1版2刷,頁165。
109.〔美〕摩爾根著(Lewis H﹒ Morgan),楊東淳、馬雍、馬巨譯,
《古代社會》(Ancient Society),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年2月1版5刷,585頁。
110.鄭玉波,《法學緒論》,臺北:三民書局,民國77年3月8版3修
訂3版,218頁。
111.鄭秦,《中國法制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6年4月初版
1刷,348頁。
112.蔡墩銘,《唐律與近世之刑事立法比較研究》,臺北:中國學術
著作獎助委員會,民國57年3月初版,368頁。
113.魯迅,《華蓋集續編》,收錄於氏著《魯迅全集》〔第三卷〕,
台北:谷風出版社,民國78年12月台1版,頁181∼365。
114.劉師培,《劉申叔先生遺書》,台北:華世出版社,民國64年4
月初版。
115.錢穆,《先秦諸子繫年》,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56年6月
增訂初版,624頁。
116.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7月修定3
版1刷,914頁。
117.錢穆,《秦漢史》,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0年8
月初版7刷,291頁。
118.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
部,民國71年9月新二版,906頁。
119.〔法〕盧梭著,李常山譯,《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北
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2月1版7刷。
120〔日〕穗積陳重著,黃尊三、薩孟武等譯,《法律進化論》,北
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1版1刷,465頁。
121.韓國磐,《中國古代法制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10月1版2刷,337頁。
122.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書局,民國83年
10月初版3刷,437頁。
123.戴志清,《春秋社會流動現象之研究─奔逃案例的研究分析》,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6月。
124.戴麗桑,《罪與罰─試探中國古代法、罪、刑的發展與政治、
社會遞變之關係》,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
年6月。
125.藍永蔚,《春秋時期的步兵》,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0月1
版1 刷,353頁。
126.羅獨修,《先秦兵家思想探源》,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91年1月初版,頁387。
127.羅獨修,《先秦勢治思想探微》,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民國91年1月初版,頁210。
128.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99年
1月1版1刷。
(二)期刊論文
1.于豪亮,〈牆盤銘文考釋〉,《古文字研究》第七輯(1982年6
月),頁87∼101。
2.王國維,〈釋禮〉,《觀堂集林‧卷六》,收錄於氏著《海寧王
靜安先生遺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民國65
年7月臺1版,頁278∼279。
3.王國維,〈殷周制度論〉,《觀堂集林‧卷十》,收錄於氏著
《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
司,民國65年7月臺1版,頁439∼468。
4.王國維,〈兮甲盤跋〉,《觀堂別集‧卷二》,收錄於氏著《海
寧王靜安先生遺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民
國65年7月臺1版,頁1300。
5.王夢鷗,〈小戴禮記考源〉,《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三期(民國50年5月),頁87∼148。
6.王仲孚,〈試論春秋時代的諸夏意識〉,《中國上古史專題研
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85年12月初版1刷,頁595
∼619。
7.王培真,〈金文中所見西周世族的產生和世襲〉,收錄於《西周
史研究─人文雜誌叢刊第二輯》(1984年8月),頁174∼191。
8.王占通,〈奴隸社會法律制度中不存在“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
夫”的原則〉,《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7年第5期,頁1-
6。
9.王健文,〈西漢律令與國家正當性─以律令中的「不道」為中
心〉,《新史學》第3卷第3期(1992年9月),頁1∼35。
10.王震中,〈祭祀戰爭與國家〉,《中國史研究》,1993年第3期,
頁112∼122。
11.王貽梁,〈周官司寇考辨〉,《考古與文物》,1993年第4期,頁
96∼99。
12.甘懷真,〈反逆罪與君臣關係〉,收錄於《唐律與國家社會研
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8年1月初版1刷,頁
73∼111。
13.皮文睿撰(R﹒P﹒Peerenboom),李存捧譯,〈儒家法學:超越
自然法〉,《美國學者論中國法律傳統》,北京:中國政法大學
出版社,1994年6月1版1刷,頁118∼153。
14.西島定生著,高明士譯,〈中國古代帝國形成史論〉,收錄於
《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二卷專論〕,北京:中華
書局,1993年10月1版1刷,頁48∼87。
15.朱鳳瀚,〈殷墟卜辭中的“眾”的身分問題〉,《南開學報》
1981年第2期,頁57∼74。
16.余英時,〈古代知識份子的興起與發展〉,收錄於氏著《中國
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69
年8月初版,頁1∼108。
17.余英時,〈道統與政統之間〉,收錄於氏著《史學與傳統》,台
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1年5月再版,頁71∼92。
18.余英時,〈儒家「君子」的理想〉,收錄於氏著《中國思想傳統
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82年9月初版第6
刷,頁145∼165。
19.余英時,〈漢代循吏與文化傳播〉,收錄於氏著《中國思想傳統
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82年9月初版第6
刷,頁167∼258。
20.余英時,〈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論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
的分野與匯流〉,收錄於氏著《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
事業公司,1999年4月初版第21刷,頁1∼46。
21.北京大學邯鄲考古隊,〈1957年邯鄲發掘簡報〉,《考古》1959
年第10期(總40期),頁531∼536。
22.沈剛伯,〈從古代禮、刑的運用探討法家的來歷〉,原載於《大
陸雜誌》第四十七卷第二期,收入《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
(下),台北:華世出版社,民國68年11月初版,頁1233∼1245。
23.邢義田,〈秦漢的律令學〉,收錄於氏著《秦漢史論稿》,臺
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6年6月初版,247∼316頁。
24.吳榮曾,〈試論先秦刑罰規範中所保留的氏族制殘餘〉,原載於
《中國社會科學》1984年第3期,收入《先秦兩漢史研究》,北
京:中華書局,1995年6月1版1刷,頁1∼18。
25.阮芝生,〈司馬遷之心─〈報任少卿書〉析論〉,《臺大歷史學
報》第26期(民國89年12月),頁151∼205。
26.李玄伯,〈家邦通論〉,《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下),台
北:華世出版社,民國68年11月初版,頁932∼990。
27.李學勤,〈論史盤及其意義〉,《考古學報》,1978年第2期,
頁149∼157。
28.李學勤,〈岐山董家村訓匜考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
(1979年8月),頁149∼155。
29.李啟謙,〈再議“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中國古代史
論叢》1981年第三輯,頁126∼135。
30.李衡梅、呂紹綱,〈“刑不上大夫”的真諦何在?〉,《史學集
刊》1982年第1期,頁20∼23。
31.李衡梅,〈“刑不上大夫”之“刑”為“肉刑”說補証〉,《河
南大學學報》1986年第1期,頁35。
32.李衡眉,〈“刑”字古義發微〉,收錄于《先秦史論集》續,濟
南:齊魯書社,2003年1版1刷,頁256∼267。
33.李向平,〈西周春秋時期士階級宗法制度研究〉,《歷史研究》
1986年第5期,頁154∼167。
34.李向平,〈西周春秋時期庶人宗法組織研究〉,《歷史研究》
1989年第2期,頁120∼133。
35.李明德,〈中國法律起源的新探索〉,《法學研究》1993年第5期
(總88期),頁79∼84。
36.杜正勝,〈略論殷遺民的遭遇與地位〉,《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
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三本第四分(民國71年12月),頁661∼
695。
37.杜欽,〈先秦流刑起源試探〉,《中國上古史研究專刊》創號
刊,台北:蘭臺出版社,民國90年元月初版,頁101∼125。
38.蕭楠,〈試論卜辭中的師和旅〉,《古文字研究》第六輯,北
京:中華書局,1981年11月1版1刷,頁123∼133。
39.蕭永清,〈西周刑法原則的探討〉,《法律史論叢》(二),北
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3月1版1刷,頁1∼8。
40.束世徵,〈夏代和商代的奴隸制〉,《歷史研究》1956年第1期,
頁31∼61。
41.宋兆麟,〈雲南永寧納西族的葬俗─兼談對仰韶文化葬俗的看
法〉,《考古》1964年第4期,頁200∼204。
42.宋曦,〈淺析“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江漢大學學
報》1987年第4期,頁69∼70;73。
43.宋鎮豪,〈商代軍事制度研究〉,《陜西博物館館刊》第二輯,
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年6月1版1刷,頁13∼39。
44.屈萬里,〈二戴記解題〉,收錄於氏著《屈萬里先生文存》〔第
一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4年2月初版),頁233
∼247。
45.林澐〈從子卜辭試論商代家族形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
(1979年8月),頁314∼336。
46.林澐,〈商代兵制管窺〉,《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0年第1
期,頁11∼17。
47.金景芳,〈論禮治與法治〉,收錄于《古史論集》,濟南:齊魯
書社,1982年12月1版2刷,頁158。
48.武內義雄,〈兩戴記考〉,收錄於江俠菴編譯《先秦經籍考》,
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國64年5月臺景印初版,頁153∼185。
49.胡適,〈說儒〉,《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
本第三分(民國23年),頁233∼284。
50.胡厚宣,〈殷代婚姻家族宗法生育制度考〉,收入於氏著《甲古
學商史論叢初集》〔上〕,台北:台灣大通書局,民國61年10月
初版,頁113∼182。
51.胡厚宣,〈殷非奴隸社會論〉,收錄於氏著《甲骨學商史論叢初
集》〔上〕,台北:台灣大通書局,民國61年10月初版,頁183∼
210。
52.胡厚宣,〈殷代的刖刑〉,《考古》,1973年第2期,頁108∼
117。
53.洪業,〈禮記引得序〉,收錄於氏著《洪業論學集》,臺北:明文
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1年7月初版,頁197∼220。
54.唐蘭,〈陜西省岐山縣董家村新出西周重要銅器銘辭的釋文和注
釋〉,《文物》,1976年第5期,頁55∼59;63。
55.唐蘭,〈略論西周微史家族窖藏銅器群的重要意義─陜西扶風新出
盤銘解釋〉,《文物》1978年第3期,頁19∼24。
56.高敏,〈從《秦律》的刑罰類別看地主階級法律的實質〉,收錄於
氏著《睡虎地秦簡初探》,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89年4
月初版,頁
201∼206。
57.高道蘊著,高鴻鈞譯,〈中國早期的法治思想?〉,收錄於《美國
學者論
中國法律傳統》,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3月1版2
刷,頁212∼254。
58.徐道鄰,〈法學家蘇東坡〉,《中國法制史論集》,臺北:志文出
版社,民
國64年8月初版,頁309∼326。
59.徐中舒,〈西周盤銘文箋釋〉,收錄於氏著《徐中舒歷史論文選
輯》〔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1版1刷,1290∼1312
頁。
60.徐復觀,〈西周政治社會的結構性格問題〉,收錄於氏著《兩漢思
想史》〔卷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10月7版4刷,頁1
∼62。
61.徐復觀,〈兩漢知識份子對專制政治的壓力感〉,收錄於氏著《兩
漢思想史》〔卷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10月7版4刷,
頁281∼292。
62.徐復觀,〈荀子政治思想的解析〉,收錄於氏著《學術與政治之
間》,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4年4月臺再版,頁199∼220。
63.徐復觀,〈賈誼思想的再發現〉,收錄於氏著《兩漢思想史》〔卷
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2年9月初版5刷,頁109∼
174。
64.徐喜辰,〈周代兵制初論〉,《中國史研究》1985年第4期,頁3∼
12。
65.徐祥民,〈略論春秋刑罰的特點〉,《法學研究》2000年第3期,
頁148∼160。
66.徐祥民,〈對中國古代法制研究中幾個思維定式的反思〉,《法理
學、法史學》2002年第4期,頁33∼43。
67.孫永忠 ,〈司馬遷“悲士不遇賦”試論〉,《輔仁國文學報》第十一期,民國84年5月,頁79∼104。
68.凌純聲,〈卜辭中社之研究〉,原載於《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第二十五、二十六合期)民國72年,收入《中國上古史論文選
集》(下),台北:華世出版社,民國68年11月初版,頁1011∼
1031。
69.凌純聲,〈中國主廟的起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七期,頁141∼184。
70.翁之鏞,〈禮刑合於法私議〉,《中國法制史論集》,中國文化學
院法律研究所,民國57年8月初版,頁147∼170。
71.馬小紅,〈釋“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法學研究》1987
年第2期,總期49,頁83∼85。
72.陜西周原考古隊,〈陜西扶風庄白一號西周青銅器窖藏發掘簡
報〉,《文物》1978年第3期,頁1∼18。
73.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等著,〈陜西眉縣楊家村西周青銅器窖藏發掘簡
報〉,《文物》,2003年第6期,頁4∼42。
74.梁啟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論〉,收錄於氏著《飲冰室文集》〔第
二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59年10月臺2版,頁50∼59。
75.梁漱溟,〈階層對立與職業分途〉,《中國文化要義》,台北:里
仁書局,民國71年9月初版,頁143∼162。
76.梁治平,〈法辨〉,收錄於《法律的文化解釋》,北京:三聯書
店,1995年3月1版2刷,頁280∼309。
77.梁治平,〈禮法文化〉,收錄於《法律的文化解釋》,北京:三聯
書店,1995年3月1版2刷,頁310∼344。
78.許倬雲,〈春秋戰國間的社會變動〉,收錄於氏著《求古編》,臺
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1年6月初版,頁319∼352。
79.許倬雲,〈春秋政制略述〉,收錄於氏著《求古編》,臺北:聯經
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1年6月初版,頁353∼380。
80.陳顧遠,〈從中國文化本位上論中國法制及其形成發展並予以重新
評價〉,《中國法制史論集》,中國文化學院法律研究所,民國57
年8月初版,頁1∼107。
81.陳直,〈甘肅武威磨咀子漢墓出土王杖十簡通考〉,《考古》1961
年第3期,頁160∼162。
82.陳祥水,〈中國社會結構與祖先崇拜〉,《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1卷第6期(民國67年1月),頁32∼39。
83.陳福林,〈試論殷代的“眾”,“眾人”與羌的社會地位〉,《社
會科學戰線》1979年第3期,頁129∼134。
84.陳一石,〈“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辨〉,《法學研究》1981
年第1期,頁49-53。
85.陳漢生、胡若需、江憲,〈我國古代贖刑制度述略〉,《社會科
學》,1983年第11期,頁73∼76。
86.陳弱水,〈「內聖外王」觀念的原始糾結與儒家政治思想的根本疑
難〉,《史學評論》第三期(民國67年7月),頁79∼116。
87.陳弱水,〈立法之道─荀、墨、韓三家法律思想要論〉,收錄於
《天道與人道》,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2年4月初版2
刷,頁77∼105。
88.陳恩林,〈試論先秦的軍事刑罰〉,《史學集刊》1987年第4期,
頁18∼23;33。
89.陳俊強,〈刑訊制度〉,收錄於《唐律與國家社會研究》,台北:
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8年1月初版1刷,頁403∼435。
90.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收錄於氏著《金明館叢稿初編》,北
京:三聯書店,2001年6月1版1刷,頁120∼158。
91.郭沫若,〈釋應監甗〉,《考古學報》1960年第1期,頁7。
92.郭錦,〈法律與宗教:略論中國早期法律之性質〉,收錄於《美國
學者論中國法律傳統》,北京:中國法政大學出版社,1996年3月1
版2刷,頁84∼117。
93郭東旭,〈論宋代防治官吏經濟犯罪〉,收錄於柳立言編,《宋元
時代的法律思想和社會》,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1月初版,頁
227∼251。
94.高智群,〈獻俘禮研究(上)(下)〉,《文史》第三十五輯、三
十六輯,頁1∼20;11∼26。
95.連劭名,〈商代軍事行動的祝祈〉,《殷都學報》,1996年第4
期,頁13∼17。
96.梅仲協,〈法與禮〉,《中國法制史論集》,中國文化學院法律研
究所,民國57年8月初版,頁137∼146。
97.張政烺,〈古代中國的十進制氏族組織〉,《歷史教學》第二卷第
3、4、6期。
98.張政烺,〈卜辭裒田及其相關諸問題〉,《考古學報》1973年第1
期,頁93∼120。
99.張友鸞,〈“刑不上大夫”解〉,《百科知識》1979年第4期,頁
63∼64。
100.張晉藩、劉海年,〈“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小議〉,《學習
與探索》1980年第5期,頁41∼42。
101.張銘新,〈《秦律》中的經濟制裁─兼談秦的贖刑〉,《武漢大學
學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