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92.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1 01:0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賴麗玉
研究生(外文):Li-Yu Lai
論文名稱:莊子與馬丁布伯的相遇--從對話哲學看莊子思想中的關係及相遇
論文名稱(外文):A Dialoge Between Chuang Tzu and Martin Buber--Exploring the Relation and Encounter of Chuang Tz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ogic
指導教授:徐聖心徐聖心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eng-Hsin Hs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靜宜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3
中文關鍵詞:相遇關係我與它我與你莊子馬丁布伯
外文關鍵詞:Martin BuberChuangI and ThouI and I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314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7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論文企圖從馬丁.布伯(Martin Buber)的對話哲學(又名相遇關係)的理論角度來重新審視莊子思想。馬丁.布伯認為世人因為所執持態度的不同而將世界分為「我-你」及「我-它」的二重世界。在「我-它」世界中,人類認為除了「我」之外,其他的人與萬物都是供「我」分析、理解以獲得經驗的對象。所以在「我-它」世界中,人與人及界、萬物的關係是疏離而對立的。但在「我-你」世界中,人們藉由相遇關係而親密,並在相遇關係中瞥見相遇之另一方的整全存有及圓滿自我之存有。因此,布伯將相遇關係分為三個層次:即人與人、人與物、人與永恆之你的相遇。
吾人即由布伯對於二重世界「我-它」、「我-你」及人與物、人與人、人與永恆之你的相遇關係理論入手來重新探索莊子哲學。並發現莊子也是同樣傾向尋求「我-你」關係的,並且,對莊子的相遇三層次則為:人與萬物、人與人、人與道的相遇關係。對馬丁布伯而言,相遇關係是只能等待「我-你」的惠臨及到來;但對莊子而言人卻是可以透過工夫的修養而令自己永遠佇留於「我-你」世界當中,此即為莊子的最高理想境界:「至人」。
論文的最後則比較了莊子與馬丁布伯之間哲學思想的不同。筆者認為在馬丁布伯而言,雖然處於相遇關係當中,但人的自我意志仍然存在。但在莊子而言人卻是透過「去成心」與「吾喪我」的修養工夫,而使自我原有的主體性「我」去除,顯露出人本有的存有,並以此一存有與「道」相契相冥。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中西哲學思考的交集
第二節 關於馬丁布伯的相遇哲學
第三節 莊子哲學的新審視觀點
第二章 對話哲學之探究
第一節 對話的本質
一、 哲學人類學的思考出發點
二、 發聲與沈默
三、 回應與呼求
第二節 人性與世界的二重性
一、 雙重態度,雙重世界
二、 「我-它」的世界
三、 「我-你」的世界
四、 我與你的「相遇」(the between)
第三節 對話的領域與層次
一、 人與物的對話
二、 人與人的對話
三、 人與「永恆之你」的對話
第四節 對話的特性與關鍵
一、 直接性與整體性
二、 意欲與宿命vs.自由與命定
第三章 從對話哲學看莊子
第一節 《莊子》與雙重態度
一、 莊子與「我-它」
二、 莊子與「我-你」
三、 莊子的態度傾向
第二節 《莊子》中的相遇三層次
一、 人與物的相遇關係
二、 人與人的相遇關係
三、 人與「道」的相遇關係
第三節 莊子與馬丁‧布伯的工夫論
一、 去成心與回轉
二、 減損與積累
三、 「吾喪我」與進入關係
四、 至人與整全之人
第四章 對話哲學與莊子思想的歧異
第一節 主體性的突顯與消融
一、 以「人」為存有主體的思考
二、 對話哲學中的「我」
三、 莊子哲學中的「吾喪我」
第二節 「我」對相遇關係的影響
一、 「我」的存有意識與對話的雙向性
二、 人與動、植物對話的障礙
三、 自聖說與自失說的理解歧異
第三節 在相遇中的「語言」
一、 語言的雙重性與本質
二、 以語言探問存有的對話哲學
三、 《莊子》書中人與萬物的對話
第四節 綜  論
一、 主體性的破除與重建
二、 與「道」(上帝)的相融
三、 永劫循環與乘物逍遙
第五章  結   論
徵引書目
壹、 莊子註釋
明 憨山大師 《莊子內篇憨山註》 台北:新文豐 1973年
清 郭慶藩 《莊子集釋》 台北:萬卷樓圖書 1993年
清 王夫之 《莊子通.莊子解》 台北:里仁書局 1995年
民國 王叔岷 《莊子校詮》 台北:中研院史語所 1988年

貳、 當代書籍
一、哲學類
李日章 《莊子逍遙境的裡與外》 高雄:麗文文化 2000年
張 亨 《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 台北:允晨文化 1997年
方東美 《原始儒家道家哲學》 台北:黎明文化 1983年
陳鼓應 《老莊新論》 台北:五南圖書 1993年
張默生 《莊子新釋》 台北:明文書局 1994年
唐君毅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6年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2年
牟宗三 《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0年
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 台北:巨流圖書 1993年

Martin Buber 《我與你》(I and Thou)陳維剛中譯 曾慶豹校閱 台北:久大桂冠 1991年
《我與你》(I and Thou)許碧端中譯 台北:基督教文藝 1974年
Martin Heidegger 《存在與時間》(Being and Time)王慶節、陳嘉映中譯 台北:桂冠圖書 
1990年
《路標》(Wegmarken)孫周興中譯 台北:時報文化 1998年
《走向語言之途》(Unterwegs zur Sprache)孫周興中譯 台北:時報文化 1993年
二、心理學類
Erich Fromm 《生命的展現──人類生存情態的分析》(To Have or to Be?)孟祥森中譯 
台北:遠流 1994年
余德慧 《生死學十四講》 台北:心靈工坊 2003年

三、英文書籍
Martin Buber 《I and Thou》 Translated by Ronald Gregor Smith. New York:Scribner 出版
1958年
《The Knowledge of Man》Maurice Friedman & Ronald Gregor Smith英譯
New York:Harper & Row 出版 1965年

叁、 學位論文
來安民 《馬丁布伯的對話哲學及其教育思想研究》 台北: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3年
楊儒賓 《先秦道家「道」的觀念的發展》 台北:台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6年

肆、 期刋論文
一、中文論文
高凌霞 〈基督宗教哲學人類學的方法〉 《哲學與文化》廿四卷第六、七期 
1997年 6月
楊儒賓 〈卮言論:莊子論如何使用語言表達思想〉 《漢學研究》十卷二期 
1992年12月
林聰舜 〈論莊子的「小大之辯」與「齊物」及其關係〉 《漢學研究》第五卷第二期
1987年12月
二、英文論文
Gabriel Marcel 〈I and Thou〉 《The Philosophy of Martin Buber》Paul Arthur Schilpp & Maurice Friedman 編  The Library of Living Philosophers 出版 
1967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