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王麗容(1992)。台北市婦女就業與兒童福利需求之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王麗容(1995)。婦女與社會政策。台北:巨流。
王麗容(1997)。台灣婦女就業影響因素分析。理論與政策,11(3),86-98。王麗容(2000)。婦女政策的意識建構與發展。跨世紀社會福利研討會。
王麗容(2001)。婦女政策意識建構與發展。收於詹火生、古允文編,社會福利政策的新思維。台北:厚生基金會。
王麗容、林顯宗、薛承泰(1994)。邁向二十一世紀社會福利之規劃與整合—婦女福利需求初步評估報告—,內政部委託研究。
王永慈(1996)。各國兒童津貼之分析-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為例。輔仁學誌,法、管理學院之部,103-122。
王順民(1999)。我國托育服務的轉型與蓄積—以台北市公立托兒所為例。社會福利服務—困境、轉折與展望。台北:亞太。
王淑英、賴幸媛(1997)。台灣的托育困境與國家角色。收於劉毓秀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女書文化。
內政部兒童局(2002)。中華民國九十年臺閩地區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分析。 http://www.cbi.gov.tw/all-benefits_06.php
內政部統計處(2003)。中華民國九十二年臺閩地區國民生活狀況調查結果摘要分析。台北:內政部統計處。
內政部統計處(1997)。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台灣地區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內政部統計處。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4)。兩性工作平等狀況調查統計結果提要分析。勞動統計調查。
行政院主計處(2001)。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統計法制標準。
行政院主計處(1992)。中華民國職業標準分類。統計法制標準。
行政院主計處(2003)。九十二年台灣地區人力運用調查報告。人力運用調查。
行政院主計處(2002)。主要國家女性勞動力參與率概況。國情統計通報。
行政院主計處(2001)。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台灣地區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1999)。中華民國八十八年台灣地區人力資源運用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主計處編印。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統計處(2002)。九十一年勞工生活及就業狀況調查實施計劃。勞動統計調查。
宋麗玉(2002)。女性主義與社會工作。收於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著,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台北:洪葉文化。
呂寶靜(1999)。性別與家庭照顧:一個女性主義的觀點。收於王雅各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
呂寶靜、陳景寧(1997)。女性家屬照顧者之處境與福利見構。收於劉毓秀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女書文化。
呂星蕙(2002)。高科技產業新新人類福利知覺與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以工作價值觀為干擾變項。私立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余多年(1999)。各國學齡前兒童照顧支持政策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江浩弘(1996)。企業提供支持家庭之工作環境對工作-家庭衝突與工作生活品質影響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明燁(1997)。父母角色與工作角色的衝突:親職假政策初探。收於謝秀芬編,爭議年代中家庭福利與家庭政策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系。
吳明燁(2000)。淺談母親就業與幼兒照顧之間的衝突。政策月刊,56,16-18。林佳慧(2001)。美國、德國與瑞典的親職假政策研究:從福利國家制度面來探討。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杏娥(2001)。企業福利、員工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之探討—以某報社為對象。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宜輝(1998)。家庭政策之支持育兒婦女就業制度之探討—兼論臺灣相關制度之改革。社區發展季刊,84,95-111。林秀真(1993)。就業中孕產婦及嬰幼兒母親對社會保護措施需求之研究—臺北、花蓮地區比較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振賢(1997)。談母性保護與產假問題。勞工問題,中國勞工,10-15。胡寶玉(2002)。婦女定位及教育政策的思考─以女性主義的觀點。社會教育學刊,31,207-234。徐心怡(2002)。女性工作者對企業內家庭親善政策需求之研究:工作—家庭衝突觀點。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常欣怡(2003)。瑞典兒童照顧制度對臺灣相關政策之啟示。社區發展季刊,101,463-473。彭淑華(1997)。人口結構變遷與兒童照顧政策—瑞典兒童照顧政策的啟示。政策月刊,28,17-19。曹愛蘭(1997)。家庭照顧者需要哪些保障。育兒生活,91,90-91。
曹愛蘭(1997)。女性參政—兩性平等與婦女政治參與。婦女論壇,http://forum.yam.org.tw/women/backinfo/participate/equal.html
姜蘭虹(1990)。台灣地區女性勞工生活素質與福利需求之研究。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行政院勞委會編印。
許姿儂(1996)。台北市學前兒童照顧政策之執行評估。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許雅惠(2002)。婦女福利新思維:女性主義、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南投:內政部社福研習中心。
曾孆瑾(2003)。「愛」或「礙」的勞務—從照顧角色變遷思考女性照顧者需求。社區發展季刊,101,213-223。邱志鵬(2002)。台灣地區幼稚園與托兒所整合模型之分析與評估研究。台中:兒童局。
森田明美(1997)。日本就業母親育子實況與育子支持。收於謝秀芬編,爭議年代中家庭福利與家庭政策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系。
莫黎黎(1998)。從已婚男性對幼兒照顧之需求—試論「工作與家庭」之托育政策。社區發展季刊,81,157-169。
趙善如(2001)。失能老人女性照顧者的經濟生活現況。第六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論文。
張晉芬、黃玟娟(1997)。女性家屬照顧者之處境與福利見構。收於劉毓秀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女書文化。
張道義、張晉芬(1997)。由女性公務人員「育嬰制度」看台灣地區職業婦女的困境。社區發展季刊,79,91-98。馮燕(1997)。托育服務:生態觀點的分析。台北:巨流。
詹火生、林玉潔、王芯婷(2002)。我國兒童照顧政策分析。國政研究報告,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S/091/SS-R-091-022.htm
潘慧玲、梁文蓁、陳宜宣(2000)。台灣近十年教育領導碩博士論文分析:女性主義的觀點。婦女與兩性學刊,11,151-190。簡文吟、薛承泰(1996)。臺灣地區已婚婦女就業型態及其影響因素。人口學刊,17,113-134。陳麗蘭(1990)。台灣地區製造業女性作業員福利需求之實證研究—以台北、桃園二縣電子、塑膠、紡織三業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美伶(1991)。國家與家庭分工的兒童照顧政策~台灣、美國、瑞典的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建甫、高淑貴(1996)。雙親家庭幼兒照顧類型與費用之研究—比較貧窮、瀕臨貧窮與非貧窮家庭。社區發展季刊,75,117-134。郭靜晃(1999)。幼托人員合流之分及制度可行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86,280-298。郭玲惠(1998)。男女工作平等權與女性勞工權益之保障。勞工行政,117,33-42。劉梅君(2002)。性別與勞動。收於王雅各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
劉梅君(1997)。「兩性工作平等法」與「母性保護」之關聯—淺談「育嬰假」、「家庭照顧假」等「促進工作平等」措施的立法理由。律師雜誌,242,34-41。楊家雅(1992)。彈性工時制度對員工工作滿意度及離職傾向之影響。私立文化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楊幸怜(2000)。員工對企業托育服務滿意度、組織投注與離職傾向之相關研究。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謝秀芬(1995)。台灣已婚婦女的問題與家庭福利政策之探討。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1-36。簡文吟(1997)。台灣地區已婚婦女就業型態之分析:離職與復職的檢視。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宏昭(1993)。就業母親與幼兒照顧。社區發展季刊,62,110-116。鄭麗嬌(1999)。美、德與法三國兒童照顧與家庭政策之比較研究。理論與政策,52,107-130。英文部分
Allen, J. P. (1988). European infant care leave: Foreign perspectives on the integration of work and family roles. In Zigger, E. F. & Meryl Frank(eds.), The Parental Leave Crisis---Toward a National Policy. Yale University Press.
Baker, Maureen. (1995). Canadian Family Policies: Cross-National Comparisons. 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Inc.
Gauthier, A. H. (1996). The State and the Family: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amily Policies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Glen, N. D. (1997). State and the family: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amily policies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Social Forces, 76(2), 729-730.
Hanratty, M. J. (1994). Social Welfare Programs for Women and Children: The United States versus France. In R. M. Blank(ed.), Social Protection versus Economic Flexibility: Is There a Trado-off?.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ayes, C. D. & Palmer, J. L. & Zaslow, M. J.(eds.) (1990). Who Cares for America’s Children?: Child Care Policy for the 1990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Hojgaard, L. (1998). Workplace culture, family-supportive policies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Women, Work and the Family in Europe. edited by Eileen Drewm Rith Emerek and Evelyn Mahon. London: Routledge.
Kamerman, S. B. (1991). Parental leave and infant care: U. S. and international trends and issues, 1978-1988. In Hyde, J. S. & Essex, M. J.(eds.), Parental Leave and Child Care: Setting a Research and Policy Agenda. Philada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Kamerman, S. B. & Kahn, A. J. (1994). Family Policy and the Under-3s: Money, Service, and Time in A Poicy Package. 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 47, 31-43.
Olson, Sven. (1986). “Sweden” in Growth to Limits. Vol. 1, eds. by Peter Flora. Walter de Gruyter.
Padavic I. & Reskin B. (2002). Women and Men at Work. Thousand Oaks :Pine Forge Press.
Schuchmann, M. (1995). The Family and Medical Leave Act of 1993: A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Germany. Journal of Corporation Law, 20, 331-361.
Sheinberg, Randy. (1988). Parental leave policies of large firms. In Zigger, E. F. & Meryl Frank(eds.), The Parental Leave Crisis---Toward a National Policy. Yale University Press.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U.S.D.H.H.S.) (1997). Social Security Programs Throughout the World—1997. http://www.ssa.gov/statistics/ssptw97.html.
Stipek, D. J. & McCroskey, J. (1989). Investing in children: Government and workplace policies for parent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4(2), 416-423.
Sundstron, M. (1991). Sweden: supporting work, family and gender equality. In S. B. Kamerman & A. J. Kahn(eds) Child Care, Parental Leave, and the Under 3s.: Policy Innovation in Europe, Westport: Auburn House.
U. 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1992). Social Security Programs Throughout the World—1991. Washington, DC.
Zimmerman, S. L. (1988). Understanding Family Policy---Theroetical Approachs. CA: Sage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