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井敏珠(1992)。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支持與工作壓力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Wintram,S.B.C.著。毛瓊英譯(2001)。女性主義團體工作。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王大方(1996)。玻璃天花板:管理女性vs.女性領導。北市:時報文化。
王宏仁、唐文慧(1993)。社會福利理論 : 流派與爭議。北市:巨流。
Weisman,L.K.著。王志弘、張淑玫、魏慶嘉合譯(1997)。設計的歧視:「男造」環境的女性主義批判。北市:巨流。
王麗容(2002)。社會支持網絡、壓力因應與社會網絡處遇。摘自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pp.284-338。北市:洪葉。
朱美珍(2000)。國軍軍官家庭支持與工作滿意之相關性研究。國軍官兵行為研究專案。
余嬪(1998)。婦女與休閒文化。摘自王雅各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北市:心理。
利翠珊(1999)。已婚女性與上一代的互動關係與情感連結。中華家政學刊,28:31-46。利翠珊(2002)。婆媳與母女:不同世代女性家庭經驗的觀點差異。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3:179-218。宋麗玉(2002)。女性主義與社會工作。摘自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北市:洪葉。
李玉惠(1997)。國民小學女性校長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需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玉惠(1998)。國民小學女性校長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需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素馨(1997)。都市女休閒類型和休閒阻礙。戶外遊憩研究,10(1): 43~68。沈明室(2003)。女性與軍隊。北市:揚智。
沈明室譯(1998)。女性軍人的形象與現實。政戰學校軍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周月清(1995)。婚姻暴力:理論分析與社會工作處置。北市:巨流。
周佳慧(2001)。休閒活動與休閒阻礙。中華體育,15(3):144-149。周翠蘭(1997)。出院後成人燒傷患者社會支持、因應行為與心理社會適應相關之探討。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慈航(1992)。已婚職業婦女角色衝突、社會支持對其親職角色扮演之影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錦定(1993)。無喉者生活適應與社會支持之探討。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麗珊(2002)。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五南。
邱文彬(2001)。社會支持因應效果的回顧與展望。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1(4):311-330。
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玫譯(1995)。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
胡幼慧(1996)。轉型中的質性研究:演變、批判和女性主義研究觀點。摘自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范情(1997)。當代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經濟、社會與心理機制的改造,摘自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市:女書文化。
秦光輝(1997)。當兵現形記─從台灣男性兵役經驗看軍隊父權體制再生產的性別邏輯。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千雲(1998)。生活壓力與社會支持對受刑人生活適應之影響。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高迪理 (1991)。社會支持體系概念之架構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54:24-32。張利中、江漢聲、郭美璋、陳科維(2001)。社會支持之主動期望觀點-以不孕男女患者為例之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4(2):39-64。梁淑卿(1996)。二度就業婦女的社會支持與工作適應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梁莉芳(2000)。田野中的反思─姊妹情誼力量大。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56: 32-34。梁福鎮(2000)。詮釋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摘錄自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之《質的研究方法》。北市:麗文文化。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摘自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畢恆達(1999)。性別與空間。摘自王雅各編《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北市:心理出版社。
許文甄(2000)。受震災區國中學生因應策略、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許鶯珠(2000)。選擇非傳統職業女性之生涯抉擇因素及其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博士論文。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有限公司。
陳伯彰(2000)。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摘錄自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之《質的研究方法》。北市:麗文文化公司。
陳淑芬(1992)。升大學補習班重考生壓力源、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陳源湖(2002)。女性照顧者休閒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98:276-288。陳膺宇(2000)。「我國女性軍職人員特質研究」。國防部補助研究計畫。
陶鐵柱譯(1999)。第二性。北京市:貓頭應出版社。
單小琳(1988)。國中導師專業倦怠與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調適的相關研究。國立 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彭懷真(1996)。婚姻與家庭。北市:巨流。
曾秀卿(1997)。高齡者非理性信念、社會支持與情緒困擾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閔肖蔓(1995)。原住民國中生主觀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黃立夫(2003)。增額錄取?那其他備取生呢?。聯合報(民92年7月25日)民意論壇A15版。
黃逸卿(2002)。解構女性職場「優勢」的迷思-父權與資本主義的共謀與鬥爭。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煥榮(1999)。組織中玻璃天花板效應之研究:行政院部會機關女性升遷之實證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黃維賢(2001)。拘禁壓力與社會支持對收容少年拘禁反應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院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正誠(2002)。大學生網路成癮、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裴學儒(2001)。軍隊文化、男子氣概與性傾向壓迫∼台灣男同性戀者的兵役經驗分析。私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齊力、林本炫(2003)。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劉北成、楊遠嬰合譯(1992)。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北市:桂冠圖書。
劉梅君(1999)。性別與勞動。摘自王雅各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劉慧冠(2001)。山地原住民鄉原住民國中生之社會支持對學習適應影響─以台東縣為例。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劉靜貞、洪金珠譯(1997)。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之女性主義。北市:時報文化。
劉應莉(2002)。軍中霸王花─世界女兵英姿。湖南省:湖南教育出版社。
蔡文佩(1994)。入伍新兵社會支持與其身心困擾之相關因素探討。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姿娟(1999)。國中生社會支持、生活適應與寂寞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鄭如安(1993)。國小輔導人員之社會支持、輔導自我效能與輔導成效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鄧修倫(2003)。女性與聯合國。北市:揚智文化。
蕭奕蕙(2000)。性別角色期待的枷鎖:擺盪於家庭和工作之間的女性公務人員。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賴彥如(1998)。組織的社會性別-女性主義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鍾文君(2002)。以權強權能觀點談單親家庭社會支持網絡之建構。兒童福利期刊,3:169-178。
鍾明鈞(1999)。國軍官兵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因應策略與不良適應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闕美華(2000)。國中小教師情緒智慧、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嚴祥鸞(1999)。台灣勞動市場性別化分工的回顧與展望。第四屆婦女國是論文集。
蘇維杉(2003)。性別角色與女性休閒參與之探討。大專體育,67:139-145。顧燕翎編(1997)。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市:女書文化。
英文文獻
Barrera,M.(1986),Distinctions between social support concepts,measures,and models,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1:133-143.
Beehr ,T.A.,& McGrath, J.E.(1992) Social support,occupational stress and anxiety.Anxiety,Stress and Coping,5:7-20.In Bennet (Ed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John Wiley and sons, pp. 189-211.
Bennet, D.& Morris,I.(1983).Support and Rehabilitation.In. F.N. Watts & D.H.
Beverly, J. V., S.and Linda, H.(1990).Staying well:Factors Contributing to Successful Community Adaptation. Journal of Psychosocial Nursing ,28:19-24.
Bryson,V.(1992).Modern liberal feminism and it’s critics.in Feminist Politics Theory:An introduction.London:MacMillan.
Caplan,G.(1974).Support systems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Lectures on concept development. New York:Behavioral Publication.
Cobb,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300-314.
Cohen,S. & Wills,T.A.(1985) Stress,social support,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Psychological Bulletin,98(2):310-357.
Cottam,K.J.(2000). Soviet women soldiers in World War Ⅱ,Minerva:Quarterly report on women and the military.【http://www.findarticles.com/cf_0/m0EXI/2000_】
Cutrona .C.E.,& Russell,D.W.(1990).Typ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pecific stress :Toward a theory of optinal matching. In .R.Satason,I.G.Sarason(Eds.),Social support :An international view,New York.
Cynthia N. & Martha F.L.(1999).Wo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protectors or protected? The case of prisoner of war Melissa Rathbun-Nealy.Journal of Gender studies 8(2):181-191.
Defleur,L.B. & Warner, R.L.(1987).Air force academy graduates and Nongraduates: Attitudes and self-concepts.Armed forces and society 13: 169-187
Dill,B.T.(1994) Race,class,and gender:Prospects for an all-inclusive sisterhood.In L.Stone (Ed.),The Education Feminism Reader,New York:42-56.
Gerhard Kummel(2002) Complete Access:Women in the Bundeswehr and Male Ambivalence,Armed Forces & Society, 28(4):555-573.
Gladow,N.W.& Ray,M.P.(1986) The impact of informal support on the well being of low income single parents.Family relations,35:113-123.
House,J.S.(1981).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MA:Addison-Wesley.
Herbert,M.S.(1994) ,Feminism,Militarism,and Attitudes Toward the Roles of Women in the Military , Feminist Issue,14(2):52-68
Jaggar, A.M.(1983).Feminist Politics and Human. Nature.U.S.:Rowman & Allanheld.
Jaggar,A.M. & Rothenberg,P.S.(1984).Feminist framework:Alternative theoretical accounts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women and men.New York:McGraw-Hill.
James,K.(2001).I just gotta have my own space!:The bedroom as a leisure site for adolescent girls.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33(1):73-90.
Kanter, R. M.(1977)Men and Women of the Corpor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Miller,J.B.(1976).Toward a new psychology of women.Boston:Beacon Press.(本書亦有中譯本:鄭至慧等譯《女性新心理學》,民86,女書文化。)
Miller,L. L.(1998),Feminism and the exclusion of army women from combat,Gender Issues ,16(3).from the EBSCOhost:
http://web26.epnet.com/citation.asp/
Millett ,Kate(1970) Sexual Politics.New York: Ballantine.
Moskos,Charles(1970).The American enlisted Man.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
Moskos,Charles(1990),Army Women,The Atlantic Monthy,August.
Nantais C. & Lee,M.F(1999) Wo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protectors or protected? The case of prisoner of war Melissa Rathbun-Nealy.Journal of Gender studies 8(2):181-191.
Ramazahoglu,Caroline(1989) Feminism and the Contradictions of Oppression. New York:Routledge.
Ronald,J.B. & Esther, G.(1993) Work stress,role conflict,social support,and psychological burnout among teacher.Psychological reports,73:.371-380.
Sarason, I.G. & Sarason, B.R.(1985),Social Support:Theor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pressed.
Segal,M.W.(1995)Women’s Military Roles Cross Nationally:Past,Present,and Future , Gender & Society,9(6):757-775.
Stanley,S.C. & Segal, M.W. (1988).Military women in NATO:An update.Armed forces and society,14(4):559-585.
Walby,S.(1986),Patriarchy at work:patriarchal and capitalist relati- ons in employment.Cambridge:Pol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