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一、書籍
丁學良,《共產主義後與中國》。香港:牛津大學,民83。
于景元、薛天棟與史若華編,《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之研究》。北京:商
務,民79。
于馳前、黃海光編,《當代中國的鄉鎮企業》。北京:當代中國,民80。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組織與制度研究室,《大變革中的鄉土
中國─農村組織與制度變遷問題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民88。
王小強,《摸著石頭過河:中國改革之路》。香港:牛津大學,民85。
王正泉編,《劇變後的原蘇聯東歐國家(1989-1999)》。北京:東方,民
90。
王列、賴海榕譯,Robert D. Putnam著,《使民主運轉起來》。南昌:江
蘇人民,民90。
王健全、黃美齡譯,Janos Kornai著,《邁向自由經濟之路》。台北:遠
流,民83。
王愛珠,《蘇聯東歐經濟改革概論》。台北:水牛圖書,民80。
王嘉源譯,Daniel Yergin and Thane Gustafson著,《俄羅斯二0一
0》。台北:時報,民84。
王輝,《漸進革命》。台北:致良,民87。
王曉冬譯,賀爾楠多‧德‧索托著,《資本的秘密》。江蘇:人民,民
90。
王曉民主編,《俄羅斯議會》。北京:華夏,民91。
王興權等譯,阿巴爾金(俄)主編,《俄羅斯發展前景預測:2015年最佳
方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民90。
王鵬令主編,《鄧後中國:問題與對策》。台北:時英,民88。
王耀生,《新制度主義》。台北:揚智,民86。
台灣中華書局編譯組譯,Heddrick Smith著,《民主風暴─蛻變中的俄羅
斯》。台北:台灣中華,民81。
石之瑜,《中國大陸政治經濟原理》。台北:五南,民83。
石計生,《馬克思理論與當代社會制度》。台北:揚智,民89。
伊慶耀,《蘇維埃帝國的消亡》。台北:五南,民83。
朱新民,《1978∼1990中共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台北:永然文化,民
80。
江振昌主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中國大陸》。台北:政大國關
中心,民83。
何清漣,《中國的陷阱》。香港:明鏡,民86。
何景榮譯,Jan-Eril Lane and Svante Eresson著,《新制度主義政治
學》。台北:韋伯,民91。
吳玉山,《共產世界的變遷─四個共黨政權的比較》。台北:東大,民
84。
ˍˍˍ,《俄羅斯轉型1992-1999-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分析》,台北:五
南,民89。
ˍˍˍ,《遠離社會主義:中國大陸、蘇聯和波蘭的經濟轉型》,台北:
正中,民86。
吳宣恭等著,《產權理論比較》。北京:經濟科學,民89。
吳國光、鎮永年,《論中央-地方關係:中國制度轉型中的一個軸心
問題》。香港:牛津大學,民84。
吳惠林、周亞貞,《放權讓利-由產權理論談中國經改》。台北:中華徵
信,民87。
宋鎮照、張保民譯,Leslie Holmes著,《共黨政權之末路-反腐敗運動與
合法化危機》。台北:國立編譯館,民84。
李小川等譯,Chris Bramall著,《毛時代經濟再評價-四川:1930-
1980s》。香港:牛津大學,民84。
李成貴,《中國農業政策─理論框架與應用分析》。北京:社會科學文
獻,民88。
李英明,《中國:向鄧後時代轉折》。台北:生智,民88。
ˍˍˍ,《鄧小平與後文革的中國大陸》。台北:時報文化,民84。
李揚、王松奇主編,《中國金融理論前沿》。北京:社會科學文獻,民
89。
李然忠、何志剛編,《破冰--十五屆四中全會後的國企改革》。山東:人
民,民89。
肖耿,《產權與中國的經濟改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民86。
周讜,《二十一世紀中國政治:從宏觀歷史和微觀行動的角度看》。香
港:牛津大學,民83。
林青松編,《中國鄉鎮企業的歷史性崛起:結構、發展與改革》。香港:
牛津大學,民83。
林琳文、李英明與張亞中主編,《後社會主義中國:毛澤東、鄧小平、江
澤民》。台北:生智,民86。
林毅夫,《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台北:聯經,民89。
林毅夫、蔡昉與李周,《中國的奇蹟: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上海:三
聯,民85。
俞可平,《中國政治體制》。台北:風雲論壇,民90。
胡樂明、張建偉與朱富強,《真實世界的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縱覽》。
北京:當代中國,民91。
夏海,《中國政府架構》。北京:清華大學,民90。
殷乃平,《中國金融體制簡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民89。
海運編,《葉利欽時代的俄羅斯:政治卷》。北京:人民,民90。
耿慶武,《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台北:聯經,民90。
馬家駒編,《中國經濟改革的歷史考察》。浙江:人民,民83。
高尚全,《中國市場經濟縱論》。香港:三聯,民82。
高培勇、溫來成,《市場化進程中的中國財政運行機制》。北京:中國人
民大學,民90。
張五常,《中國的前途》。台北:遠流,民78。
ˍˍˍ,《再論中國》。台北:遠流,民78。
張軍,《現代產權經濟學》。上海:上海人民,民85。
張馳譯,O. T. 博戈莫洛夫(俄)著,《俄羅斯的過渡年代》。瀋陽:遼
寧大學,民91。
張樹華,《私有化是禍?是福?》。北京:經濟科學,民87。
ˍˍˍ,《過渡時期的俄羅斯社會》。北京:新華,民90。
曹榮湘、孟鳴歧譯,David M. Kotz and Fred Weir著,《來自上層的革
命─蘇聯體制的終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民91。
畢英賢,《俄羅斯》。台北:政治大學國關中心,民84。
盛立軍,《中國資本市場的制度選擇》。香港:中華書局,民91。
許新等著,《超級大國的崩潰─蘇聯解體原因探析》。北京:社會科學文
獻,民90。
許新編,《葉利欽時代的俄羅斯:經濟卷》。北京:人民,民90。
許寶強、渠敬東選編,《反市場的資本主義》。北京:中央編譯,民89。
郭克莎,《結構優化與經濟發展》。廣州:廣東經濟,民90。
郭東樂、宋則主編,《中國商業理論前沿》。北京:社會科學文獻,民
89。
郭武平,《俄羅斯的政黨政治》。台北:五南,民88。
陳子明、王軍濤編,《解除中國危機》。香港:明鏡,民85。
陳坤銘、李華夏譯,Ronald H. Coase 著,《廠商、市場與法律》。台
北:遠流,民84。
陳雨晨,《中共經濟體制改革的內涵與評估》。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民74。
陳敦源,《民主與官僚:新制度論的觀點》。台北:韋伯,民91。
陳雲卿等譯,阿巴爾金(俄)主編,《俄羅斯發展前景預測─2015年最佳
方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民90。
陸南泉、閻以譽,《經濟轉軌的抉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民
83。
彭懷恩主編,張明貴譯,《俄國政治體系》。台北:風雲論坦,民90。
黃文雄,《中國投資誡》。台北:草根,民89。
黃道秀等譯,《俄羅斯聯邦民法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民88。
楊世雄,《馬克思的經濟學:中共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台北:五南,
民90。
楊聖明主編,《中國對外經貿理論前沿》。北京:社會科學文獻,民88。
楊緒春,《中國過渡經濟下的財政制度研究》。北京:中國財政經濟,民
91。
葉自成,《俄羅斯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民86。
葛志強等譯,Koytcho Petrov著,《戈爾巴喬夫現象─改革年代:蘇聯東
歐與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民90。
董輔礽,《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上、下卷)》。香港:三聯,民90。
鄒東濤、崔宏全,《十字路口上的中國》。甘肅:蘭州大學,民81。
趙竹成,《俄羅斯聯邦體制的憲政基礎及其衝突》。台北:韋伯,民91。
趙志耘主編,《中國財政理論言沿》。北京:社會科學文獻,民88。
劉向文,《俄國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民91。
劉佩瓊編,《中國經濟大趨勢1994》。台北:遠流,民83。
劉金田主編,《鄧小平的歷程(上、下)》。台北:國際村,民84。
劉祖熙,《改造和革命-俄國現代化研究(1861-1917)》。北京:北京大
學,民90。
劉瑞華譯,Douglass C. North著,《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台
北:時報文化,民83。
ˍˍˍ譯,Douglass C. North著,《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台北:時
報,民84。
劉鶴田,《大陸經濟立法與改革開放》。台北:蓮燈雜誌社,民83。
歐陽正宅,《中國現代經濟發展史》。台北:時報文化,民78。
蔡熊山等譯,Arend Lijphart and Carlos H. Waisman著,《新興民主國
家的憲政選擇》。台北:韋伯,民88
鄭永年,《政治漸進主義:中國的政治改革與民主化前景》。台北:吉宏
資訊,民89。
鄭竹園,《大陸經濟改革的進程與效果》。台北:致良,民86。
ˍˍˍ,《臺灣海峽兩岸的經濟發展》。台北:聯經,民71。
魯凡之,《中國經濟發展論》。台北:南方叢書,民77。
黎安友,《蛻變中的中國:政經變遷與民主化契機》。台北:麥田,民
89。
錢津,《理性出擊:中國企業改革分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民88。
謝慶奎、楊鳳春與燕繼榮,《中國大陸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民
87。
顏愛靜譯,Eirik G. Furubothn and Rudolf Richter著,《制度與經濟
理論:新制度經濟學的貢獻》。台北:五南,民90。
關敬如,《產權置換、企業購併的理論與運行》。北京:經濟科學,民
88。
二、期刊
丁偉,〈中共政經轉型期中權力與產權的關係〉,《中國大陸研究》,第36卷,第10期,民82.10,頁29-37。
尹慶耀,〈蘇聯向市場經濟過渡問題〉,《問題與研究》,第30卷,第8期,民80.8,頁12-23。
孔田平,〈制度變遷與經濟轉軌--對原蘇聯和東歐10年經濟轉軌的思
考〉,《東歐中亞研究》,第1期,民90.2,頁16-21。
孔令棟,〈產權變革和寡頭壟斷--對俄羅斯私有化的政治分析〉,《東歐
中亞研究》,第5期,民89.10,頁44-48。
方孝謙,〈蘇南溫州產權模式中的重要變項:以Susan Whiting的近著為
討論核心〉,《中國大陸研究》,第45卷,第4期,民91.7、8,頁1-
14。
毛澤盛、普世海,〈中國鄉鎮企業和國有企業制度變遷的比較〉,《唯
實》,第3期,民90.3,頁43-47。
王立新,〈俄羅斯股份制改革評析〉,《東歐中亞研究》,第5期,民
87.10,頁41-46。
王兵銀,〈俄羅斯對外貿易的現狀與前景〉,《西伯利亞研究》,第4
期,民89.8,頁87-93。
王志成、史學軍,〈對中國改革的新制度經濟學分析〉,《經濟評論》,
第5期,民88.5,頁33-36。
王佩瑛譯,〈俄羅斯的國家政權、制度變革與私有化政策〉,《立法院院
聞》,第24卷,第1期,民85.1,頁77-90。
王定士,〈俄羅斯金融寡頭在民主化與經濟改革的角色:1992-1999〉,
《俄羅斯學報》,第1期,民90.1,頁11-60。
王承宗,〈俄羅斯「國家體制」之研究〉,《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8期,民84.8,頁23-34。
ˍˍˍ,〈俄羅斯財政困境與金融問題〉,《美歐季刊》,第13卷,第2
期,夏季刊,民88,頁205-227。
ˍˍˍ,〈俄羅斯經濟現況分析─兼論「一九九二年經濟總結」〉,《問
題與研究》,第32卷,第4期,民82.4,頁22-32。
ˍˍˍ,〈俄羅斯經濟概況與發展前景〉,《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
2期,民87.2,頁37-54。
王林昌、宣海林,〈俄羅斯地下經濟:現狀、成因及借鑒〉,《武漢大學
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5卷,第2期,民91.3,頁195-199。
王保健,〈俄羅斯的經改策略〉,《俄情雜誌》,第6卷,第1期,民
86.2,頁29-35。
王嘉州,〈菁英策略互動下的中共政治變遷(一九七六年∼一九九六
年)〉,《共黨問題研究》,第24卷,第8期,民87.8,頁4-17。
王耀生,〈文化、傳統與經濟制度變遷〉,《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第2期,民86.4,頁43-52。
左長青、王林,〈俄羅斯企業私有化評析〉,《世界經濟與政治》,
第1期,民87.1.,頁59-64。
田永祥,〈俄羅斯政黨與金融企業集團的關係〉,《東歐中亞研究》,第
2期,民87.4,頁37-43。
田國強,〈轉軌經濟經濟產權所有制理論與經濟體制平穩轉軌〉,《當代
中國研究》,第3期,民85.9,頁64-87。
石之瑜,〈新制度主義建構理性中國的成本〉,《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11期,民86.11,頁1-22。
匡克,〈產權理論在中國─20世紀90年代中國產權研究綜述〉,《中國社
會科學季刊》,總第31期,秋季號,民89,頁149-159。
曲文軼,〈私有化的宏觀經濟效應分析─以俄羅斯經濟轉軌為例〉,《外
國經濟與管理》,第24卷,第4期,民91.4,頁13-17。
ˍˍˍ,〈俄羅斯私有化企業的產權變遷〉,《東歐中亞研究》,第3
期,民89.6,頁40-46。
ˍˍˍ,〈俄羅斯的企業改制及其微觀經濟績效〉,《外國經濟與管
理》,第23卷,第2期,民90.2,頁31-36。
朱言明,〈第三條道路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8期,民89.8,頁9-18。
朱蓓蕾,〈中共中央與地方政經互動關係:新制度主義之分析〉,《東亞
季刊》,第31卷,第4期,秋季刊,民89,頁29-62。
米軍,〈中國俄羅斯經濟體制改革初始條件之比較〉,《陝西師範大學學
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4期,民89.12,頁115-122。
何秀珍,〈大陸農村實施股份合作制現況分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2期,民88.2,頁36-43。
何高潮,〈理性選擇方法與中國政治研究〉,《香港社會科學報》,第6
期,秋季刊,民84,頁89-114。
吳介民,〈中國鄉村快速工業化的制度動力〉,《台灣政治學刊》,第3
期,民87,頁3-63。
吳玉山,〈半總統制下的內閣組成與政治穩定:比較俄羅斯、波蘭與中華
民國〉,《俄羅斯學報》,第2期,民91.1,頁229-266。
ˍˍˍ,〈回顧中國大陸產權改革〉,《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14期,
民88,頁175-199。
ˍˍˍ,〈現代化理論vs.政權穩定論:中國大陸民主發展的前景〉,
《政治科學論叢》,第9期,民87.6,頁443-464。
ˍˍˍ,〈意識型態與列寧主義的國家論〉,《東亞季刊》,第15卷,第
3期,民73.1,頁39-65。
ˍˍˍ,〈歐洲後共產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變遷:以俄羅斯聯邦為例〉,
《美歐季刊》,第12卷,第4期,民86,頁89-145
吳福成,〈浴火重生的「不死經濟」─俄羅斯經濟翻身實況〉,《台灣經
濟研究月刊》,第23卷,第2期,民89.2,頁83-89。
李玉珍,〈俄羅斯府會之爭的探討〉,《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2期,民87.2,頁55-68
李建民,〈俄羅斯中央銀行在經濟轉軌中的作用〉,《國際金融研究》,
第12期,民85.12,頁12-14。
李景陽,〈俄羅斯改革的文化困境〉,《東歐中亞研究》,第6期,民
89.12,頁1-8。
李新,〈向市場經濟過渡:俄羅斯與中國〉,《財經研究》,第9期,民
86.9,頁19-24。
沈飛、黃英,〈對俄羅斯經濟體制改革的觀察與思索〉,《新疆財經》,
第5期,民88.5,頁56-59。
汪寧,〈俄羅斯基本建立起市場經濟框架〉,《國際觀察》,第4期,民
87.8,頁39-42。
周尚文,〈「俄羅斯思想」與俄羅斯社會轉型〉,《俄羅斯學報》,第2期,民91.1,頁165-180。
杭琍,〈蘇聯政治體制改革的錯誤及啟示〉,《科學社會主義》,第2
期,民90.2,頁61-63。
林文童,〈中共經濟發展政策的制定與執行─以經濟特區為例〉,《共黨
問題研究》,第26卷,第9期,民89.9,頁30-43。
林毅夫、劉志強,〈中國的財政分權與經濟增長〉,《北京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4期,民89.6,頁5-17。
林樹煌,〈休克療法與共黨國家經濟體制轉型之比較─以波蘭、俄羅斯與
中國大陸比較為例〉,《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10期,民
90.10,頁66-84。
況正吉,〈憲政制度與政治文化對俄羅斯民主鞏固的影響〉,《問題與研
究》,第38卷,第11期,民88.11,頁31-51。
姚人多,〈傅柯的工具箱─國家篇〉,《當代》,第77期,民91.1,頁84-95。
ˍˍˍ,〈傅柯的工具箱─權力篇〉,《當代》,第75期,民91.11,頁
70-95。
洪朝輝,〈中國鄉鎮企業產權改革與中央─地方權力的互動〉,《當代中
國研究》,第1、2期,民84,頁134-145。
胡鍵,〈俄羅斯主導利益集團的演變與制度變遷〉,《東歐中亞研究》,
第5期,民89.10,頁38-43。
ˍˍˍ,〈俄羅斯的經濟轉軌戰略:從新自由主義到「第三條道路」〉,
《寧夏社會科學》,第2期,民90.3,頁72-77。
ˍˍˍ,〈俄羅斯經濟轉軌模式的思考─兼論中俄經濟轉軌的比較〉,
《東歐中亞研究》,第2期,民90.4,頁79-84。
范建中,〈俄羅斯官僚資本集團透析〉,《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第1
期,民90.2,頁84-88。
范錦明,〈市場機能的破壞與重建:中國經濟制度的變遷1949-2000〉,
《中國事務》,第4期,民90.4,頁103-126。
唐仁俊,〈中共政治體制改革的發展與限制〉,《中共研究》,第36卷,第8期,民91.8,頁23-32。
唐永瑞,〈中共改革開放理論基礎初探〉,《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8期,民89.8,頁19-28。
夏樂生,〈從尋租行為看大陸國企改革中的腐敗問題〉,《共黨問題研
究》,第25卷,第8期,民88.8,頁38-49。
夏興園、王瑛,〈俄羅斯過渡期的制度安排分析〉,《廣西經濟管理幹部
學院學報》,第14卷,第2期,民91.4,頁6-10。
徐坡岭,〈中東歐與俄羅斯經濟轉型十年:對比與借鏡〉,《東歐中亞研
究》,第1期,民90.2,頁22-29。
ˍˍˍ,〈俄羅斯經濟轉軌進程的理論探析〉,《東歐中亞研究》,第3
期,民88.6,頁21-28。
徐東海,〈中共政治文化的持續與嬗變〉,《共黨問題研究》,第23卷,第2期,民86.2,頁16-29。
徐斯勤,〈中國大陸的省級政府機構改革與國有企業產權改革,1993-
2001:互補或矛盾的改革邏輯?〉,《中國大陸研究》,第45卷,第
2期,民91.3.4,頁61-95。
柴德昆編譯,〈丘拜斯與俄羅斯的私有化改革〉,《西伯利亞研究》,第
27卷,第12期,民89.12,頁50-53。
馬蔚云,〈對俄羅斯「休克療法」的幾個看法〉,《東歐中亞研究》,第
1期,民90.2,頁57-62。
高萍,〈新制度經濟學的國家理論及其啟示〉,《中南財政大學學報》,
第6期,民89.12,頁26-30。
張宇韶,〈西方大躍進研究的探索─論大躍進的經濟社會意義〉,《東亞
季刊》,第33卷,第3期,夏季刊,民91,頁61-76。
張康琴,〈俄羅斯金融危機〉,《東歐中亞研究》,第1期,民88.2,頁
52-56。
張捷,〈今日俄羅斯的六大財團〉,《當代思潮》,第4期,民87.4,頁
39-48。
張雅君,〈中共財政管理體制之變革與地方政府財政自主的影響〉,《東
亞季刊》,第27卷,第2期,秋季刊,民84,頁48-68。
張裕亮,〈大陸國有企業改革的成效、侷限與目的〉,《共黨問題研
究》,第25卷,第12期,民88.12,頁21-46。
張曙光,〈中國的宏觀經濟運行與資本市場發育〉,《上海財經大學學
報》,第3卷,第3期,民90.6,頁3-11。
ˍˍˍ,〈宏觀經濟理論研究的進展和趨勢〉,《財經研究》,第28卷,
第1期,民91.1,頁23-31。
張鎮邦,〈中共政權成立以來大陸所有制的演變〉,《中共研究》,第31卷,第10期,民86.10,頁93-102。
畢英賢,〈1988年蘇聯政經改革與難題〉,《問題與研究》,第28卷,第
6期,民78,頁13-23。
許光泰,〈中國大陸集體土地所有權變革趨勢之研究〉,《中國大陸研
究》,第42卷,第8期,民88.8,頁1-15。
許湘濤,〈俄羅斯的政治發展〉,《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12期,民
85.12,頁29-58。
許新,〈俄羅斯私有化評析〉,《世界經濟》,第4期,民85,頁46-50。
許源派,〈中共國有企業改革之分析(1978年-2001年)〉,《東亞季
刊》,第33卷,第3期,夏季刊,民91,頁95-115
郭武平,〈中俄憲政發展比較〉,《俄羅斯學報》,第2期,民91.1,頁213-227。
ˍˍˍ,〈俄國政治發展轉型之研究〉,《俄羅斯學報》,第1期,民
90.1,頁117-146。
ˍˍˍ,〈俄羅斯的憲政發展問題探討〉,《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
8期,民85.8,頁37-58。
陳日山,〈2000∼2001年俄羅斯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東歐中亞研
究》,第1期,民90.2,頁51-56。
陳立旭,〈文化因素與中國經濟體制變遷的路徑〉,《浙江社會科學》,
第1期,民89.1,頁79-83。
陳光隆,〈從鄧小平九二年南巡講話探討中共決策模式之變遷〉,《共黨
問題研究》,第26卷,第9期,89.9,頁17-29。
陳志柔,〈中國大陸農村財產權制度變遷的地方制度基礎:閩南與蘇南的
地區差異〉,《台灣社會學》,第2期,民90.12,頁219-262。
陳岩,〈中國農業增長和制度變遷〉,《中州學刊》,第3期,民85.5,
頁30-37。
陳春光、郭琳,〈新制度主義經濟學的前提假定對新古典傳統的拓展與修
正〉,《九江師專學報》,第4期,民85,頁18-24。
陳淳斌、詹景陽,〈論中國大陸國有企業改革:以股份制為例〉,《共黨
問題研究》,第26卷,第1期,民89.1,頁44-50。
陳滿堂,〈俄羅斯國有企業產權改革的背景、過程與績效〉,《武漢理工
大學學報》,第15卷,第1期,民91.2,頁23-26。
陳德昇,〈中共政治、經濟體制的形成與運作分析(下)〉,《共黨問題
研究》,第15卷,第7期,民78.7,頁26-35。
ˍˍˍ,〈中共政治、經濟體制的形成與運作分析(上)〉,《共黨問題
研究》,第15卷,第6期,民78.6,頁52-61。
ˍˍˍ,〈中共國務院建構與沿革(一九四九-八一)〉,《共黨問題研
究》,第25卷,第12期,民88.12,頁33-51。
ˍˍˍ,〈前蘇聯與中、東歐政府機構組建:理論與運作〉,《共黨問題
研究》,第26卷,第1期,民89.1,頁15-27。
陸南泉,〈中國與俄羅斯和東歐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比較〉,《國際觀
察》,第3期,民87.6,頁35-39。
陸柏春,〈俄羅斯復興戰略中的經濟政策走向及發展前景〉,《東歐中亞
研究》,第5期,民89.10,頁18-23。
陸紅生、韓桐魁,〈俄羅斯的土地制度改革〉,《中國土地科學》,第10
卷,第3期,民85.5,頁42-45。
傅豐誠,〈中共建政五十年的經濟發展〉,《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9期,民88.9,頁27-38。
智效和,〈俄羅斯私有化企業中的國家控股〉,《經濟科學》,第1期,
民87.1,頁84-91。
ˍˍˍ,〈俄羅斯國有企業私有化新階段的政策調整〉,《經濟科學》,
第1期,民84.1,頁65-76。
游譯鋒,〈對大陸所有制結構變動之研究〉,《中共研究》,第30卷,第
5期,民85.5,頁40-58。
程大洋,〈蘇聯時期的金融制度〉,《俄情雜誌》,第6卷,第1期,民86.2,頁36-51。
程立耕、趙新峰,〈中國政治改革漸進性分析〉,《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
報》,第20卷,第4期,民90.7,頁60-63。
程恩富,〈目標、路徑與績效:中俄經濟改革總體比較〉,《學術月
刊》,第1期,民88,頁10-17。
馮舜華,〈俄羅斯「私有化」新論〉,《東歐中亞研究》,第4期,民
85.8,頁3-12。
ˍˍˍ,〈俄羅斯的股份制和公司治理〉,《世界經濟》,第11期,民
90.11,頁3-10。
黃永鵬,〈俄羅斯金融工業集團的興盛與式微〉,《東北亞論壇》,第4
期,民90.11,頁31-35。
黃立茀,〈俄羅斯激進經濟改革與金融工業集團〉,《東歐中亞研究》,
第6期,民86.12,頁35-44
黃軍甫、姜琦,〈俄羅斯土地改革的困境〉,《當代世紀社會主義問
題》,第4期,民90.12,頁50-58。
黃景貴,〈中俄經濟改革起點、方式、成本及效果比較〉,《外國經濟與
管》,第23卷,第6期,民90.6,頁28-33。
黃新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時期制度變遷的特徵分析〉,《財經問題研
究》,第1期,民91.1,頁72-77。
楊志誠,〈中共經濟改革的現況〉,《中華戰略學會季刊》,秋季刊,民
80.9,頁81-105。
ˍˍˍ,〈理性看大陸學運〉,《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6卷,第4期,
民80.12,頁124-129。
ˍˍˍ,〈蛻變中的蘇俄經濟〉,《當代青年》,第1卷,第6期,民
81.1,頁18-23。
ˍˍˍ,〈蘇聯改革與東歐民主化運動〉,《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5
卷,第2期,民79.6,頁59-75。
葉章美,〈論中共當前的財政體制〉,《中國大陸研究》,第37卷,第12期,民83.12,頁34-51。
董國禮,〈中國土地產權制度的變遷:1949-1998〉,《中國社會科學季
刊》,總第31期,秋季號,民89,頁3-17。
董曉陽,〈俄羅斯官僚資產是如何形成的〉,《東歐中亞研究》,第6
期,民87.12,頁21-26。
鄒讜,〈研究二十世紀中國政治的新路向:綜合宏觀歷史與微觀機制分析
的一個理論架構〉,《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3期,春季刊,民
83,頁105-123。
趙立枝,〈俄羅斯金融工業集團走勢前瞻〉,《東歐中亞研究》,第3
期,民89.6,頁47-51。
趙竹成,〈俄羅斯聯邦及其民族共和國的憲政關係〉,《俄羅斯學報》,第2期,民91.1,頁191-211。
趙春山,〈中共政治體制沿革─問題與對策〉,《中共研究》,第34卷,第6期,民89.6,頁77-85。
趙德教、李永芳,〈中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歷史回顧〉,《商丘師
專報》,第15卷,第3期,民88.6,頁38-42。
劉冰,〈俄羅斯「私有化」進程評析〉,《山東大學學報》,第5期,民
90.10,頁107-111。
劉亞明,〈大陸鄉鎮企業的產權結構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0卷,第8期,民86.8,頁71-81。
劉倩,〈人民公社制度遺產與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一個中部中國集體所
有制村莊的田野調查〉,《中國社會科學季刊》,總第31期,秋季
號,民89,頁177-186。
劉喜印譯,拉年科(俄)著,〈俄羅斯境內的合資企業經營活動〉,《理
論探討》,第1期,民84.2,頁44-47。
劉漢昌,〈俄羅斯國防工業─軍轉民的問題分析〉,《國防雜誌》,第15卷,第10期,民89.4,頁65-75。
蔡秋如,〈俄羅斯對外經貿體制的改革〉,《俄情雜誌》,第4卷,第5期,民84.10,頁10-15。
蔡真益,〈從中國大陸分權改革論國家機關自主性:新制度主義的觀
點〉,《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3期,民91.3,頁25-34。
蔡萬助,〈從意識型態的觀點論中共政治體制改革之依據〉,《復興崗學
報》,第44期,民79.12,頁151-182。
曉亮,〈改革開放以來所有制理論研究述評〉,《中國社會科學季刊》,總第27期,秋季號,民88,頁129-148。
賴榮偉,〈全國人大的黨政關係發展與中國大陸的民主前景〉,《共黨問
題研究》,第26卷,第11期,民89.11,頁8-23。
戴東清,〈中國大陸國企改革的出路選擇:市場競爭機制對私有化道
路〉,《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7期,民90.7,頁38-44。
薩公強,〈戈巴契夫時期蘇聯所有制理論和改革的新變化〉,《共黨問題
研究》,第12卷,第2期,民75.2,頁7-13。
ˍˍˍ,〈俄羅斯的土地改革〉,《經濟前瞻》,民85.1,頁94-97。
ˍˍˍ,〈俄羅斯國營企業私有化述評〉,《問題與研究》,第32卷,第
3期,民83.3,頁55-68。
ˍˍˍ,〈蘇聯傳統經濟管理體制的改革〉,《東亞季刊》,第27卷,第
2期,秋季刊,民84,頁136-150。
魏澤民,〈中國大陸國有企業改革:政企關係之探討〉,《共黨問題研
究》,第25卷,第6期,民88.6,頁45-55。
關雪凌,〈制度變遷中的俄羅斯經濟轉軌戰略─理想化和現實性的衝突與
調整〉,《東歐中亞研究》,第5期,民89.10,頁3-11。
蘇文,〈俄羅斯轉軌啟示錄:評葉利欽時代〉,《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57期,民89.2,頁45-54。
貳、西文部分
(I)Books
Adam, Jan, Social Costs of Transformation to a Market Economy
in Post-Socialist Countrie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9.
Aslund, Anders, Gorbachev''s Struggle for Economic Refo-rm: The
Soviet Reform Process,1985-88.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0.
Baldassarri, Mario, Luigi Paganetto and Edmund Phelps,
Privatization Processes in Eastern Europe :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Empirical Results. London: St. Martin''s
Press, 1993.
Bunce, Valerie, Subversive Institution : The Design and the
Destruction of Socialism and the Stat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Cohen, S.F., The Soviet Union Since Stalin.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0.
Crawford, B., Markets, States, and Democracy: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ost - Communist Transformation. Oxford:
Westview Press, 1995.
Dirlik, A. and Meisner, M., eds., Marxism and the Chinese
Experience: Issuesin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ism. New
York: M.E. Sharpe, 1989.
Gros, Daniel and Alfred Steinherr, eds., Winds of Change:
Economic Transition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New
York: Longman, 1995.
Hewett, Edward A., Reforming the Soviet Economy: Equality
Versus Efficiency. Washinggton, D.C. :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88.
Lavigne, Marie, The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From Socialist
Economy to Market Econom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5.
Kolodko, Grzegorz W., From Shock to Therapy: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ost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Kokh, Alfred, The Selling of the Soviet Empire: Politics &
Economics of Russia's Privatization-Revelations of the
Principal Insider. New York: S.P.I. Books, 1998.
Kornai, Janos, Contradictions and Dilemma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86.
________, The Socialist Syste: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Lewin, M., The Making of the Soviet System. Essays in the
Social History of Interwar Russia. New York: Pantheon, 1985.
Nee, Victor and David Stark, eds., Remaking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Socialism: China and Eastern Europe.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Nelson, Lynn D. and Irina Y. Kuzea, Property to the People: The
Struggle for Radical Economic Reform in Russia. New York:
M. E. Shape, 1994.
Riskin, Carl, China's Political Economy: The Quest for
Development since 1949.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Sachs, Jeffery, Poland’s Jump to Market Economy.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4.
Sartori, Giovanni, Comparative Constitutional Engineering: A
Inquiry into Structures, Incentives, and Outcome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4,
Shirk, Susan, The Political Logic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II)Periodicals
Brada, Josef C., “Privatization Is Transition-Or Is It ?,”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 10, No. 2, 1996,
pp. 67-86.
Bruz, Wlodzimierz, “Marketiza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The
Sino-Soviet Divergence,”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17, No. 4,1993, pp. 423-440.
Campbell, Robert W., “Evaluating Russian Economic Reform: A
Review Essay,” Post-Soviet Affairs, Vol.12, No.2, 1996,
pp. 181-193.
Dehejia, Vivek H., “Shock Therapy vs. Gradualism,” Eastern
Economic Journal, Vol. 22, No. 4, 1996, pp. 425-431.
Dittmer, Lowell and Yu-Shan Wu, “The Modernization
Factionalism in Chinese Politics,” World Politics, Vol.
47, No. 4, 1995, pp. 467-494.
Dyker, David A., “The Structural Origins of the Russian
Economic Crisis, ”Post - Communist Economies ,Vol. 12,No.
1, 2000, pp. 5-24.
Duverger, Maurice, “A New Political System Model: Semi-
presidential Govern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Vol. 8, No.2, 1980, pp. 165-187.
Fischer, Stanley, Ratna Shay and Carlos A. Vegh,
“Stabilization and Growth in Transition Economies: The
Early Experience,” Journal of Perspectives, Vol. 10, No.
2, 1996, pp. 45-66.
Hall, Peter A. and Rosemary C. R. Taylor,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tudies, Vol.
64, 1996, pp. 936-957
Immergut, Ellen M.,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s and Society, Vol. 26, No. 1,
1998, pp. 5-34.
Johnson, Juliet Ellen, “Should Russia Adopt the Chinese Model
of Economic Reform?” 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
Vol. 27, No. 1, 1994, pp. 59-75.
Katz, Barbara. and Joel Ower, “Choosing between Big-Bang and
Gradualist Reforms : An Option Price Approach,”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Vol. 28, No. 1, 2000, pp. 95-107.
Kornai, Janos, “The Dilemmas of a Socialist Economy: The
Hungarian Experience,”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0,Vol. 4, No. 2, pp. 147-157.
________, “The Hungarian Reform Process: Visions, Hopes and
Realit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86, Vol. 24,
No. 4, pp. 1687-1737.
March, James G. and Johan P. Olsen,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A Critical Apprais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 74, No.
2, 1984, pp. 181-197.
Przeworski, Adam, and Fernando Limongi,“Political Regimes and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
No. 3, 1993, pp. 51-69.
Sharlet, Robert, “Russian Constitutional Crisis Law and
Politics Under Yelstin''s,” Post-Soviet Affairs, Vol. 9,
No. 4, 1993, pp. 316-319.
Wu, Yu-Shan, “The ROC''s Semi-presidentialism at Work: Unstable
Compromise, Not Cohabitation,” Issues & Studies, Vol. 36,
No. 5, 2000, pp.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