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0.149.218) 您好!臺灣時間:2024/11/07 21:5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建龍
研究生(外文):Lin, Jian-Lung
論文名稱:六輕問題與地方政府因應作為:網絡府際管理之觀點
指導教授:宋興洲宋興洲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ung, Hsing-cho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6
中文關鍵詞:六輕地方政府府際關係府際管理政府網絡衝突管理協調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76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1980年代因政治經濟變遷,地方事務日趨複雜化,使地方政府扮演更吃重的角色。就我國憲政之設計,地方自治團體具有作為上級政府事項承辦機關與執行自治事項之雙重身份,因此在權限劃分不清的情況下,時常會出現形同 「中央請客,地方買單」 的情況,例如六輕工業區,原由中央主導開發,但工業區周邊公共設施之建設及日後管理,都必須仰賴雲林縣政府來處理,在作業上不但使縣府行政支出增加,其後六輕所衍生的諸多問題都必須由雲林縣政府來因應;面對諸多難題,地方政府如何思索有效解決問題的模式,考驗著地方管理者的智慧。
本文嘗試借用府際管理之觀點做為雲林縣政府解決六輕衍生問題之依據。所謂 「府際管理」(Intergovernmental Management,IGM) 是針對問題的解決(problem solving)而涉及組織之間的協調,以管理來協調撮合政治與行政。此外,本文針對六輕工業開發所衍生之諸多問題,列舉四大題議作為研究分析主軸,分別為 「六輕隔離水道縮減爭議」、 「六輕環境污染爭議」、 「六輕聯外道路開發爭議」、 「六輕環保回饋爭議」等議題。試圖運用政策網絡研究途徑,來描述台塑六輕對於雲林縣所產生之衝擊及爭議事件之脈絡發展、網絡結構與涉入行動者之互動關係。政策網絡途徑可以用來探究上述四大議題的脈絡發展、 涉入事件之行動者利益分析、 行動者間之互動關係、行動者如何透過資源連結與策略運作佔據最優勢之位置,及如何影響最終的政策產出。
本文論述六輕工業開發所衍生之諸多問題,導致當地居民與環境團體紛紛採取集體行動與企業經營者進行抗爭,其中所涉及行動者眾多、廣泛,其主要癥結點在於當地居民、官方與六輕各方間所擁有的立場有所差異,使縣政府在處理網絡性的府際管理議題上面臨極大困難。就目前而言,我國仍缺乏一套可信任的協商機制,導致各方互不信任的情況下,讓問題越演越烈,甚至引發暴力衝突。事實上,在許多政策領域中,縣級政府都是位於交集的中間點,縣政府應被視為最主要的關鍵角色,縣府的首要任務必須結合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勞工及當地居民不同意見進行溝通協調。
本文之研究目的,即希冀能運用府際管理的概念,有效管理六輕所衍生議題之政策網絡結構與行動者複雜的互動關係,從網絡管理的角度來解決問題,並提出在操作層次實際戰術的運用,為雲林縣縣政府找出具有前瞻性的解決方案。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四節 章節安排……………………………………………7
第二章 基礎理論與相關概念之探討………………………… 11
第一節 府際管理………………………………………… 11
第二節 政策網絡………………………………………… 18
第三節 小結……………………………………………… 27
第三章 六輕發展歷程與貢獻………………………………… 29
第一節 六輕發展歷程介紹……………………………… 30
第二節 六輕之規模內容與經濟貢獻…………………… 38
第三節 小結……………………………………………… 43
第四章 六輕議題網絡分析與地方政府因應策略…………… 47
第一節 六輕隔離水道縮編爭議解析…………………… 47
第二節 六輕環境污染爭議解析………………………… 72
第三節 六輕聯外道路開發爭議解析…………………… 91
第四節 六輕環保回饋爭議解析…………………………110
第五章 結論……………………………………………………131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建議…………………………………131
第二節 未來研究展望……………………………………138
附錄一:特殊性工業區緩衝地帶及空氣品質監測設施設置標 準……………………………………… 141
附錄二:公害糾紛處理法…………………………… 149
附錄三:土地徵收條例………………………………… 159
附錄四:區域計畫法…………………………………….179
附錄五:社區訪談記錄………………………………….187
附錄六:台塑麥寮管理處涉外組專員訪談記錄…………… 200
附錄七:雲林縣政府官員與環保局人員訪談紀錄………… 205
參考書目………………………………………………….210
壹、中文部分
一、書籍
丘昌泰,《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89。
,《剖析我國公害糾紛問題》。台北:淑馨,民84。
,《台灣環境管制政策》。台北:淑馨。民84。
王振寰,《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民87。
李允傑、丘昌泰合著,《政策執行與評估》。台北:空大,民88。
汪銘生,《環境保護與管理》。台北:聯經,民81。
、朱斌妤《衝突管理》。台北:五南,民89。
林玉華,《政策網絡理論之研究》。台北 : 瑞興圖書,民91。
孫同文,《從威權政府到民主治理―台灣公共行政理論與實務之變遷》。台北:元照出版,民92。
陳東升,《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巨流,民84。
陳恆鈞,〈團體分析邁向政策網絡模式的歷史進程〉,收錄於余致力、郭昱瑩與陳敦源主編,《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論與實務》。台北:韋伯,民90頁145-174。
廖俊松,〈府際關係與政策網絡理論初探〉,收錄於趙永茂、孫同文與江大樹主編,《府際關係》。台北:元照,民90,頁367-391。
薄慶玖,《地方政府與自治》。台北:五南圖書,四版,民89。
二、期刊
丘昌泰,〈從「鄰避情結」到「迎臂效應」;台灣環保抗爭的問題與出路〉,《政治科學論叢》第17期,民91.12,頁43-44。
胡國堅,〈政策網絡理論及其應用〉,《空大行政學報》,第6期,民85,頁289-302。
紀俊臣,〈臺灣府際關係緊張與解決之評析〉,《中國地方自治》,第54卷,第6期,民90.06,頁4-12。
張世賢,〈政策溝通協調言詞論證分析:宜蘭六輕設廠個案分析〉,《中國行政評論》,第2卷,第1期,民81.2,頁27-35。
張四明,〈府際間的協調: 問題與解決途徑〉,《行政學報》,第29期,民87.08,頁213-250。
湯京平,〈鄰避性環境衝突管理的制度與策略―以理性選擇與交易成本理論分析六輕建廠及拜耳投資案〉,《政治科學論叢》,第10期,民88.6,頁355-382。
廖坤榮,〈台灣農會經營管理的困境:網絡理論的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16期,民91.6,頁163-190。
魯炳炎,〈我國工業專用港轉型為改制為工商綜合港之公共政策觀點―政策網絡與政策變遷的應用〉,《政治科學論叢》,第19期,民92.12,頁267-268。
三、 論文
丁秋霞,《鄰避設施外部性回饋原則之探討─以台北市之垃圾處理設施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建築學系,民87.06。
王光旭,《制度、網絡與政策產出-台中工業區聯外道路案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民91.6。
王國慶,《從政策網絡理論看台南市老人福利政策》,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民91.06。
王佩模,《私部門開發國有土地提共回饋時中央與地方分配問題之研究―以台東知本河川新生地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民91.02。
江家慧,《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設置過程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民92.06。
呂泰宏,《台灣環保團體的運動策略:政策網絡分析》,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民93.01。
吳妙方,《鄰避情結在公共政策形成過程中的困境與疏解―以六輕石化專業興建計劃為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民92.6。
李長晏,《我國中央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民88.10。
李旭寧,《美、日、台環境糾紛解決制度發展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民92.07。
柯乾元,《台灣石化工業公害糾紛的政治經濟分析--國家中心的研究途徑》,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民86.06。
游定遠,《我國社會救助政策網絡之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民89.06。
陳雅芬,《地方民主與永續發展之研究-以台南縣濱南工業區開發案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民91.11。
陳聯平,《六輕設廠環境及社會影響評估分析》,碩士論文,文化大學政治學系,民83.06。
黃式毅,《環境保護運動:六輕設廠政府、民眾、廠商互動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民78.06。
葉蓓華,《美濃水庫之興建政策網絡分析》,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民88.06。
葉靜宜,《我國土地使用變更回饋制度變遷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民92.01。
蔡武軒,《網絡社會與公共組織變遷之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民89.06。
謝偉薇,《公共設施設置之環境衝突管理探討--以台北市公共設施設置衝突事件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學系,民89.06。
蘇瑞祥,《政策設計在政策過程中的問題與對策之研究─以彰化縣溪洲垃圾焚化場興建計畫為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民86.06。
四、報紙
社論,〈陳定南戰略為體,戰術為用為環境反對〉,《聯合報》,民76.12.10,版3。
社論,〈六輕隔離水道縮減評議〉,《經濟日報》,民85.10.31,版2。
五、網路
台塑六輕簡介,http://www.fpc.com.tw/subb10.htm
經濟部工業局網站,
http://www.moeaidb.gov.tw/idy/law/up_derate/upgrade.doc
貳、英文部分
(Ⅰ)Books
Agranoff, Robert J., “Comparative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in Randall Baker, ed., Comparative Public Management: Putting U.S. Public Policy and Implementation in Context, Westport, pp. 167-188, Connecticut: Praeger Publisher, 1994.
Keni, Patrick and Volker Schneider., “Policy Networks and Policy Analysis: Scrutinizing a New Analytical Toolbox”, in Bernd Marin and Renate Mayntz, eds, Policy Network: Empricial Evidence and Theretical Considerations, pp. 25-59. Frankfurt am Main: Campus Verlang, 1998.
Marsh, D. and Rhodes, R. A. W.,“Policy Communities and Issue Networks: Beyond Typoligy,” in D. Marsh and R.A.W. Rhodes, eds, Policy Networks in British Government, pp. 205-246,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2.
Marando, Vincent L. and Patricia S. Florestano, “Intergovernmental management: The state of the discipline,” in Naomi B. Lynn and Aaron Wildavsky , eds,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 state of the Discipline, pp. 287-317, Chatham, NJ:Chatham House Publishers, 1990.
Marin, Bernd and Renate Mayntz, Policy Network: Empricial Evidence and Theretical Considerations. Frankfurt am Main: Campus Verlag, 1991.
Rhodes, R. A. W,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Policy Networks, Governance, 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lity,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7.
Wilk, Stephen and Wright Maurice, Comparative Government-Industry Relation: Western Europe,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7, pp. 296-297.
Wright, Deil S.,“Federalism,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and Intergovernmental Management: The Origins, Emergence, and Maturity of Three Concepts Across Two Centuries of Organizing Power by Area and by Function”, in Jack Rabin, W.Bartley Hildreth, and Gerald J.Miller, eds, Handbook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nd edition), pp. 381-447, NY:Marcel Dekker, 1998.
(Ⅱ)Periodicals
Atkinson, Michael M. and William D. Colemam., “Policy Network, Policy communities and the problems of Governace”,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Vol. 5, No 2, pp. 154-180.
Carlsson, Lars, “Policy Networks as Collective Action”, Policy Studies Joyrnal, Vol, 28, No 3, pp. 502-520.
Klijn, Erik-Hans., “Analyzing and Managing Processes in Complex Networks : A Theoretical Examization of the Concept Policy Network and Its problems,” Administration and Society, Vol. 28, No. 1, 1996, pp. 90-119.
Jordan, Grant and Klaus Schubert, “A Preliminary Ordering of Policy Network Label”,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Vol. 21, pp. 7-27.
O''toole, L. J., “Strategies for Intergovernmental Management: Implementing Programs in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 11, No. 4, 1988, pp. 417-441.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紀俊臣,〈臺灣府際關係緊張與解決之評析〉,《中國地方自治》,第54卷,第6期,民90.06,頁4-12。
2. 湯京平,〈鄰避性環境衝突管理的制度與策略―以理性選擇與交易成本理論分析六輕建廠及拜耳投資案〉,《政治科學論叢》,第10期,民88.6,頁355-382。
3. 張四明,〈府際間的協調: 問題與解決途徑〉,《行政學報》,第29期,民87.08,頁213-250。
4. 丘昌泰,〈從「鄰避情結」到「迎臂效應」;台灣環保抗爭的問題與出路〉,《政治科學論叢》第17期,民91.12,頁43-44。
5. 簡茂發(民67)。父母教養態度對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1,63-86。
6. 張世賢,〈政策溝通協調言詞論證分析:宜蘭六輕設廠個案分析〉,《中國行政評論》,第2卷,第1期,民81.2,頁27-35。
7. 楊景堯(民82b)。高雄地區不同公立高中父母教育程度、父母感情與教育期望差異之調查研究-上。臺灣教育輔導月刊,43(5),2-10。
8. 謝文豪(民89)。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理由、實務、及改進途徑。花蓮師院學報,11,21-35。
9. 楊景堯(民82a)。高雄地區不同公立高中父母教育程度、父母感情與教育期望差異之調查研究-上。臺灣教育輔導月刊,43(4),4-13。
10. 胡國堅,〈政策網絡理論及其應用〉,《空大行政學報》,第6期,民85,頁289-302。
11. 楊巧玲(民90)。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社會學分析─英、美與台灣的教育改革策略之比較,國立高學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7,199-217。
12. 張春興(民70)。高中生的自我知覺與對父母期待知覺間的差距與其學業成績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4,31-40。
13. 陳建志(民87)。族群與家庭背景對學業成績影響模式─以台東縣原漢學童做比較。政大教育與心理研究,第21期(上冊)。
14. 周裕欽、廖品蘭(民86)。出身背景、教育程度即對子女教育期望之關聯性研究。政大教育與心理研究,20,313-330。
15. 林義男(民82)。國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其學業成就之關係。輔導學報,16,157-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