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
江宜倩,2001,《未婚男性婚姻觀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元貞,2001,〈專題演講:新世紀女性文化的願景〉。《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3:5-9。
余巧芸,1997,〈從離婚問題探討健康的婚姻觀〉。《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79-116。
吳明燁、伊慶春,2003,〈婚姻其實不只是婚姻:家庭因素對於婚姻滿意度的影響〉。《人口學刊》26:71-95。
沈倖如,2003,《天堂之梯?----台越跨國商品化婚姻中的權力與抵
抗》。清華大學社會學所碩士論文。
林建昌,2002,《台北市國民小學學校願景發展之研究》。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
林振豐,2002,《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願景--以苗栗縣社區為觀察焦點》。東海大學公共事務學程在職專班碩士論
文。
林菊枝,1976,《婚姻與家庭》。台北:正中書局。
金樹人主講、趙若男 整理,2000,〈找回人的本質,建立人生願景〉。
《輔導通訊》63:24-26。
邱琡雯,2003,《性別與移動:日本與台灣的亞洲新娘》。台北:時英。
洪嘉穗,2002,《社區自主環境管理機制之研究------以湖本生態村願景
實踐為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品,2003,《組織願景與組織傳承之實施對於團隊績效影響之探
討》。華梵大學資訊管理學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1996,〈多元方法:三角交叉檢視法〉。頁271-285,收錄於胡
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
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
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頁141-158,收錄於胡幼慧主
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唐文慧、游美惠,2002,〈社會母職:女性主義媽媽的願景〉。《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63:13-15。
莊瑞續,2003,《探索地方永續發展議題與願景之研究─以金門島為
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細,2000,《從區域特色重構臺南白河地區未來的生活藍圖》。台灣師
範大學地理學所碩士論文。
夏曉娟,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
北:台灣社會研究。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頁27-45,收錄於胡幼慧主編,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陳佩瑜,2003,《台灣想像與落差:十九個埔里越南新娘的故事》。暨南
國際大學東南亞所碩士論文。
陳猷龍,1994,《民法親屬》。台北:輔仁大學法學叢書。
馮蜀蕙,2003,《企業生存與集體夢想(願景)的關係 - 組織的個案研
究》。清華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論文。
黃忠賢,2003,《重度視覺障礙者婚姻觀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正霖,2003,〈「在家、國、全球市場夾縫中的「他者」」─論台灣學
術知識生產中的外籍新娘「意象」〉。宣讀於「意識、認同、實踐
──2003年女性主義學術研討會」,台灣女性學學會、清華大學性別
與社會研究室與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辦,2003年9月27、28日。
張宏文,1996,《社會學》。台北:商鼎文化。
張娟芬,2003,〈「人盯人」式的父權〉。頁48-55,收錄於顧燕翎、鄭
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
思》。台北:女書文化。
張書銘,2002,《台越跨國婚姻市場分析:「越南新娘」仲介業之運
作》。淡江大學東南亞所碩士論文。
張鈺珮,2003,《文化差異下跨國婚姻的迷魅以花蓮縣吉安鄉越南新娘的
生命經驗為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玲,2003,〈烏扥邦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頁37-80,
收錄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彭懷真,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
森若裕子,1997,《晚婚化現象的分析-日本中產階級未婚女性的自立程
度與婚姻觀-》。台灣大學人類學所碩士論文。
楊美慧,1991,《單身女性之婚姻觀ㄧ現象學方法的研究》。台灣師範大
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慧華,2002《企業文化.企業願景.經營策略與經營績效之關係研究--以
台灣國際觀光旅館為實證》。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所碩士論文。
蔡辰男 修,1981,《21世紀世界彩色百科全書(國際中文版)》。台
北:百科文化。
蔡雅玉,2001,《台越跨國婚姻現象之初探》。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仲冬,1996,〈民族誌研究法及實例〉。頁173-193,收錄於胡幼慧主
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鄭崇趁,2001,〈建構生命願景,彩繪亮麗人生─談青少年的志業與工作世界〉。《訓育研究》40:19-24。
戴聰敏,2002,《台東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學校願景認同度之研究》。
台東師範學院教育所碩士論文。
顏錦珠,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嘉
義大學家庭教育所碩士論文。
藍采風,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幼獅。
藍采風,2000,《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
Abbott, Pamela and Claire Wallace著、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以及
張君玫 合譯,1995,《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
Angeles, Peter A著、段德智、尹大貽以及金常政 譯,2000,《哲學辭
典》。台北:貓頭鷹。
Babbie, Earl著、李美華等 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
時英。
Beauvoir, Simone de著、陶鐵柱 譯,1999,《第二性》。台北:貓頭
鷹。
Beck, Ulrich and Elisabeth Beck-Gemsheim著、蘇峰山、魏書娥以及陳
雅馨 合譯,2000,《愛情的正常性混亂》。台北:立緒。
Best, Steven and Douglas Kellner著、朱元鴻、馬彥彬、方孝鼎、張崇
熙以及李世明合譯,1994,《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北:巨
流。
Foucault, Michel著、尚衡 譯,1998,《性意識史》。台北:桂冠。
Lamanna, Mary Ann and Agnes Riedmann著、李紹嶸與蔡文輝 合譯,
1987,《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
Miller, Jean Baker著、鄭至慧、劉毓秀以及葉安安 合譯,1997,《女
性新心理學》。台北:女書文化。
Senge, Peter M.著、郭進隆 譯,1995,《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
藝術與實務》。台北:天下文化。
Senge, Peter M., Art Kleiner and Charlotte Roberts等著、齊若蘭
譯,1999,《第五項修練II實踐篇(下)─共創學習新經驗》。台
北:天下文化。
Wallerstein, Immanuel著、郭方、夏繼果以及顧寧 譯,1998,《近代
世界體系》。台北:桂冠。
英文部分
Anonymous, 1991, ”The Future of Marriage.” Commonweal 118
(20): 675-677.
Baldridge, Pat, 1997, “Turn Your Mission Statement into
Action.” The Business Journal Jan 20: 1.
Bezold, Clem, 1996, ”The Visioning Method.” The Knowledge
Base of Futures Studies. Melbourne, DDM.
Bumiller, Elisabeth, 2004, “Same-sex Marriage: the President
Bush Backs Ban in Constitution on Gay Marriage.” The New
York Times. 6: 1.
Clarke, Robyn D., 2000, “Can You See Clearly?” Black
Enterprise 31(3): 169.
Constable, Nicole, 2003, ”A Transnational Perspective on
Divorce and Marriage: Filipina Wives and Works.”
Identities 10(2): 163-181.
Estay, Irene Adriana, 1996, The Role of Vision and Related
Variables in Employment for Persons with Mental
Disabilities. University of Calgary (Canada), Dissertation.
Garvey, John, 2003, ”Same-sex Marriage.” Commonweal 130(15):
7-8.
Gitomer, Jeffrey, 1996, “The Secret Formula for Personal
Achievement Is Yours.” The Business Journal Dec 2: 1.
Holt, Mack P., 2003, ”The Social History of the Reformation:
Recent Trends and Future Agendas.” Journal of Social
History 37(1): 133-144.
Inayatullah, Sohail, 2002, Questioning the Future: Futures
Studies, Action Learning and 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
Taiwan: Tamkang University.
Jampaklay, Aree, 2003, Migration, Marital Timing, and Mate
Selec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ailand.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Dissertation.
Kleingeld, Pauline, 1998, “Just Love? Marriage and the
Question of Justice.” Social Theory and Practice 24(2):
261-281.
McDonald, Bob and Don Hutcheson, 1998, “Here’s How You Can
Stop the Stress Cycle.” The Business Journal Feb 16: 24.
Pittman, Garth M., 1997,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ersonal
Vision: Reaching for the Future in the Career Counseling
Interview. University of Iowa, Dissertation.
Slaughter, Richard A., 1996, “Glossary of Futures Terms.” The
Knowledge Base of Futures Studies. Melbourne, DDM.
Strauss, Norman, 1993, “Make Your Visions Valid & Viable.”
Management Today Feb: 92.
Suzuki, Nobue, 2003, Battlefields of Affection: Gender, Global
Desires and the Politics of Intimacy in Filipina-Japanese
Transnational Marriages. University of Hawaii, Dissertation.
Vacek, Edward Collins, 2003, ”The Meaning of marriage.”
Commonweal 130(18): 17-19.
Wenige, Lynn, 1998, “Creating a Personal Vision.” The
Business Journal Feb 16: 26.
相關網站
下港人的家植物園地,
《http://www.yctsayl.idv.tw/yctsayl/html/5n/5n004.htm》。
夏爾‧貝洛,
《http://www.hongen.com/edu/shfz/thw/sk012001.htm》。
童稚堂, 《http://home4u.hongkong.com/arts/reading/hingese/cinder.htm》。
光華國小校園植物導覽,《http://www.ghes.tpc.edu.tw/garden/plentdata/p064.html》。
路旦俊,
《http://book.9911.com/cl1/jyd/》。
內政統計資訊服務網,
《http://www.moi.gov.tw/W3/stat/home.asp》。
The Literature network,
《http://www.online-literature.com/stevenson/treasureis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