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丁冰如(1997):國民小學校園內『戶外教學資源區』之規劃與使用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編(2000):台大校園自然步道。貓頭鷹出版社。
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編(2001):大安森林公園步道。貓頭鷹出版社。
毛治婷(1999):網路型電腦輔助教學系統及成效分析-以國中電磁教學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張郁雯、張淑慧(1999):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台北市:五南。
王文科(1986):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文琦(2001):國小四年級自然科網路教材之設計與發展。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王立行(1992):電腦輔助教學的理論與實務探討。資訊與教育,29,25-33。王佩蓮(1999):全國國小生態教學資源現況之探討。台北師院學報,30,311-345。
王佩蓮(2001):資訊融入自然與科技領域教學。教師天地,112,59-64。王美芬(1998):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兒童科學觀的理論與研究,45-76。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鑫(1999):鄉土教學概論。環境教育季刊,40,2-6。甘漢銧(1999):鄉土教學媒體製作---貢德氏蛙生活史(III)。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17,40-63。
朱延平(1999):多媒體在教育上的應用。資訊與教育,72,15-25。江麗蓮(1997):「TANet到中小學」之現況與展望。資訊與教育,60,2-9。余民寧(1997):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余宗翰(2000):花蓮縣國小教師運戶外環境教育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輝遠(2001):國小教師應用網際網路於數學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鐵雄(1992):電腦輔助教學在我國的實施與展望。教育資料集刊,17,289-302。呂聰賢(2002):淺談資訊融入教學模式。北縣教育,41,47-49。李玉慶(2000):自然科網路教學設計模式之研究─以國小「認識魚類」為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李崑山(1993):戶外教學活動單元設計思考模式。環境教育季刊,18,61-67。
李崑山(1995):開放教育中的戶外教學。環境教育季刊,24,58-63。李菁菁(2001):網路資源融入環境教育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然知能之影響。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周文忠(1999a):Web導向教學 (Web-Based Instruction) 應用之探討。屏師科學教育,9,42-49。周文忠(1999b):超文方式與結構式之電腦教學環境對於學生學習成就之影響。國民教育研究,3,15-36。周儒、黃淑芬譯(Rillo,T.J.著)(1994):戶外教學的精義。環境教育季刊,20,52-63。
岳修平(1999):網路教學於學校教育之應用。課程與教學季刊,2(4),61-76。林水源(2001):生態教材園實施探討--以蘆洲國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永吉(1990):師鐸電腦輔助教學編輯系統CAITOOL。台北市:松崗。
林奇賢(1997):全球資訊網輔助學習系統網際網路與國小教育。資訊與教育,58,2-11。林奕宏(2000):「多元智能與問題解決整合型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數學學習表現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紀慧(1997):全球資訊網路的教學應用。國立新竹師院初等教育學報,6,33-54。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林智慧(2000):台中地區現職國小自然科教師在校園中實施自然科戶外教學之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院自然科教育系碩土論文。
林靜麗(2001):台南市國小師生利用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進行環境教育教學活動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邱貴發(1990):電腦整合教學的概念與方法。台灣教育月刊,479,1-8。
邱貴發(1992):電腦輔助教學成效探討。視聽教育雙月刊,33(4),11-18。邱貴發(1994):電腦輔助學習的理念與發展方向。教學科技與媒體,13,15-22。邱藍慧(2001):國小自然科植物教材園資料庫融入教學成效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姜得勝(1998):資訊教育目標導向芻議-以人為本、科技為用,台灣教育,572,11-16。
洪若和(1989):淺析電腦輔助教學。國教之聲,22(3),39-49。洪榮昭(1992):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用。台北市:師大書苑。
計惠卿(1994):互動式課程之人機介面的新研究:使用者的思維模式。教學科技與媒體,14,40-48。計惠卿(2001):讓電腦進入間間教室,也融入班班教學,教師天地,112,6-13頁。夏如春(2001):國小課程使用資訊科技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從資訊教師的觀點。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孫春在、朱俊豪、徐愛蒂(1998):超媒體教材建構研究。資訊與教育雜誌,67,13-25。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1984):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72,2-9。張碧員等(1994):台灣賞樹情報。台北市:大樹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9):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配合工作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總綱。取自:http://masterplan.educities.edu.tw/conference/total.shtml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曹曉文(1999):自然科教學經驗談---「主題循環式教學」。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17,11-24。
莊旭瑋(2001):資訊融入校園植物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莊雅茹(1996):CAL軟體動畫介面設計。教學科技與媒體,28,13-18。郭生玉(1987):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縣:精華書局。
郭生玉(1990):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縣:精華書局。
陳忠照(1995):校園環境步道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市師環教季刊,19,3-9。陳明溥(1993):電腦輔助教學之剖析。台灣教育,506,19-22。
陳建志等(1993):仙跡岩自然步道解說手冊。台北市: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出版。
陳英娥(1992):電腦輔助教學在國中數學科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英豪、吳裕益(1992):測驗與評量。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陸振吉(2001):建構主義取向電腦教學模式之研究-以文書處理軟體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喻麗華(1998):鄉土教學活動類型之分析與應用。台南師院學報,31,131-152。
惠志堅(1997):規劃校園行政Intranet系統。資訊與教育,57,50-56。曾志朗(1997):網路上的科學教育。建構與教學,10。取自:http://www.bio.ncue.edu.tw/c&t/issue9-10/v10-2.htm曾振富(2001):利用網路科技輔助國小自然科「教」與「學」之研究:以台北市中正河濱公園自然生態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曾順信(2001):國民小學應用網際網路推行環境教育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光雄(1982):教學目標與評鑑。高雄市:復文書局。
黃淑敏(2000):電腦網路學習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後設分析。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朝恩(1999):鄉土教學的環境教育意義及其範例。環境教育季刊,40,7-14。黃愛娟(2001):國小五年級學生之美育電腦網頁教學研究一以中國古典詩歌教學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楊叔卿(2000):迎接廿一世紀的「艾麗絲」---網際網路輔助教育的理念。教學科技與媒體,50,2-11。楊冠政(1991):學校課程環境化:學校實施環境教育的首要工作。環境教育季刊,11,5-20。楊冠政(1995):環境教育發展史。教育資料集刊,20,8-14。楊家興(2001):網路教學在九年一貫課程下的應用,台灣教育,10,2-9。
楊棟舜(2001):結合網路資源融入教學之研究--以國小高年級自然課程(認識台灣天氣單元)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楊運博(1984):國中生物遺傳單元CAI 教材與其輔助功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物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楊龍立(1997a):建構主義評析─在課程設計上的啟示。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8。41-55。
楊龍立(1997b):建構主義教學的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18,1-6。楊龍立(1998):建構教學的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9,21-37。
溫明正(2000):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50,54-61。溫嘉榮(1999):資訊與電腦網路科技對教師的衝擊。資訊與教育,72,10-14。溫嘉榮、林煌凱(2002):由「網路假期」活動談資訊融入學科教學。視聽教育,256,12-20。
葉重新(1992):心理測驗。台北市:三民書局。
葉榮木、張素惠(2000):從學習的觀點探索現代教學科技與教學改革。教學科技與媒體,49,2-8。董志峰(2000):國小生態教材園的經營與教學實務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董家莒(2000):以「問題解決」為策略之電腦輔助教學學習成效:以土石流單元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壽大衛、陳龍川(1998):「全球資訊網」通識與建構主義教學。八十七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教育部中等教育司。
熊湘屏(2001):屏東縣國小教師實施戶外鄉土教學活動之調查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齊若蘭譯(1995):數位革命(translated from: Nicholas negroponte, being digital)。台北市:天下文化出版社。
潘怡如(2000):實作學習電腦網頁教學對國小學生資源回收學習之實驗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潘致強(1999):網路資源融入高中基礎生物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東鐘(1995):多媒體在技學教育上的應用。教育部網站資訊教育專區:資訊教育叢書(五)--電腦輔助教學(二)。取自:http://www.edu.tw/information/docs/iecai52/ba015.htm
蔡俊傑(1994):電腦輔助教學的理論與實務。師友,319,9-12。
學習加油站(2000a):資訊科技融入自然科實地教學實驗計畫。取自:http://content.edu.tw/melt/primary/nature/tn_tt/
學習加油站(2000b):大竹國小八十七年度資訊科技融入數學科實驗計劃。取自:http://content.edu.tw/melt/primary/math/ch_dc/
學習加油站(2000c):電腦資訊科技對國民小學美勞科教學與學習成效影響。取自:http://content.edu.tw/melt/primary/artlab/sj_dc/
蕭倍如、白亦方(2000):國小自然科相關網站介紹(上)。教學科技與媒體,49,41-45。賴阿福(2000):二十一世紀資訊科技在教育上應用的新趨勢。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教學活動設計參考資料,3-25。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賴保禎(1996):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賴雅芬(1996):校園戶外教育。環境教育,30,76-84。
戴建耘、翁榮銅(1999):以Internet平台建構主動學習的教育環境。資訊與教育,74,57-67。韓懷恩(1997):以全球資訊網(WWW)為研究調查工具之實驗探討:就調查國際旅遊市場為例。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簡聿成(1999):融入科學史之電腦輔助學習教材對高中生科學探究思考學習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簡茂發(1991):心理測驗與統計方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顏嘉億、林威昇(2000):利用簡易之多媒體於國小自然科教學---以顯微鏡觀察教學為例。教學科技與媒體,50,50-53。
蘇盛雄(1993):利用校園有環境進行校內戶外教學。兒童環境教育暨戶外活動設計(2)。台北市:台北市立師院環教中心。51-56。
饒達欽(1990):電腦與資訊教育。台北市:松崗。
英文部份:
Airasian, P. W. (1996). Assessment in the Classroom. New York: McGraw-Hall.
Ausubel, D. P., Novak. J. D. & Hanesian, H.(1978).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 (2nd ed.). N. Y.: Holt, Rinehart & Winston.
Bloom, B. S., Englhart, M. D., Furst, E. J., Hill, W. H.,& Krathwohl, D. R.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Handbook I: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 McKay.
Byrom, E. (1998). Internet use by teachers: Conditions of professional use and teacher-directed student use. Irvine, CA: Center for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and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Cannon, J. R. (1993). Telecommunication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 need more than ever before. International Computing and Technology: An Electronic Journal for the 21st Century, 1(4), 329-345.
Chase, C. I. (1999). Contemporary Assessment for Educators. New York: Longman.
Cunningham, G. K. (1998). Assessment in the Classroom : Constructing and Interpreting Texts. London: Falmer Press.
Donald, J. L. J. & Deborah, D. L. (1999a). Welcome to the Internet: The time are Changing. Teaching with the Internet: Lessons from the Classroom, 7-12. Massachusetts: Christopher-Gordon.
Donald, J. L. J. & Deborah, D. L. (1999b). How can I Use the Internet to Help My Students? Teaching with the Internet: Lessons from the Classroom, 16-19. Massachusetts: Christopher-Gordon.
Donald, J. L. J. & Deborah, D. L. (1999c). Science: Using the Internet to Support Scientific Thinking. Teaching with the Internet: Lessons from the Classroom, 201-224. Massachusetts: Christopher-Gordon.
Donald, J. L. J. & Deborah, D. L. (1999d). Effective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Internet Workshop, Internet Activity, Internet Project, and Internet Inquiry. Teaching with the Internet: Lessons from the Classroom, 115-150. Massachusetts: Christopher-Gordon.
Eileen, S. & Elaine, I. (1999). Revolutions in the Classroom. 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6(7), 22-27.
Frederick, L. & Joyce, P. L. (1999). Computer Technology in Schools: What Teacher should Know and Be able to Do.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31(3), 305-321.
Gredler, M. G. (1999). Classroom Assessment and Learning. New York: Longman.
Hammerman, D. R., Hammerman, W.M.,& Hammerman, E.L.(1985). Teaching in the outdoors.(3rded.).pp.3-5,81-83.
Hicks, B. & Hyde, D.(1973).Teaching about CAI.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summer, 24, p.120.
Hopkins, K. D. (1998).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Houghton, M. (1997). State Strategies for Incorporating technology into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National Governors Association. (ERIC NO. ED412930).
Korfiatis, K. , Papatheodorou, E. & Stamou, G. P.(1999).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puter simulation programs as tutorial tools for teaching population ecology at university.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12(21),1269-1280.
Liebing, E.(1990). The use of sites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In keith McRAE(Ed.), Outdoor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pp.92-98).Australia:Macmillan Company.
Linn, R. L. & Gronlund, N. E. (1995).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 Teaching.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Maureen, B. Y. (1999). The Student WebQuest: A Productive and Thought-Provoking Using of the Internet. 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6(7), 6-9.
Mayer, R. E. (1989). Models for understanding.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5(1),43-64.
Monaghan, J. M.(1999).Use of a computer simulation to develop mental simul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relative motion concepts.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9(21),921-944.
Norman, D. A. (Ed.)(1981). Perspectives on cognitive science. Norwood, NJ: Ablex.
Popham, W. J.(1993). Circumventing the high costs of authentic assessment. Phi Delta Kappan 76(6) ,470-473.
Rachna, D.; Rachelle, H. & Lance, J. H. (1999). Teaching E-Commerce: To a multidisciplinary Class.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42(9), 50-55.
Sheryl, B. (1999). Surfing the Internet with the Younger Set. 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6(5), 25-29.
Sipple, C.J. & Sipple, R.J.(1980).Computer dictionary. Howard W. Sams & Co. Inc.
Skinner, B. F.(1968). The techonlogy of teaching.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Tao, P. K. & Gunstone, R. F.(1999). Conceptual change in science through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t the computer.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1(21),39-57.
Worthen, B. R., White, K. R. & Sudweeks, R. R. (1999).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 Schools. New York:Long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