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王受之著,《世界現代設計》,台北:藝術家出版,1997。
王海山主編;王續琨等撰稿,《科學方法百科辭典》,台北:恩楷,2003。
王逢振著,《文化研究》,台北:揚智文化,2000。
王嶽川著,《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淑馨,1990。
朱 文著,《空間‧符號‧城市》,台北:淑馨,1995。
朱 剛著,《詹明信》,台北:生智,1995。
老 硪著,《後現代建築》,台北:揚智文化,1996。
吳煥加,《20世紀西方建築史(下)》,台北:田園城市, 1998。
吳煥加,《20世紀西方建築史(上)》,台北:田園城市, 1998。
李英明著,《晚期馬克思主義》,台北:揚智文化,1993。
季桂保著,《布希亞》,台北:生智,2002。
林信華著,《符號與社會》,台北:唐山,1999
夏鑄九著,《理論建築:朝向空間實踐的理論建構》,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叢刊,1995。
孫全文,《 IHTA研究報告01-建築與記號》,台北:明文書局,1985。
陳伯沖著,《建築形式論-邁向圖像思維》,台北:田園城市文化,1997。
陳榮灼著,《「現代」與「後現代」之間》,台北:時報, 1992。
陳學明著,《文化工業》,台北:揚智文化,2003。
陳學明著,《班傑明》,台北:生智,1999。
陸蓉之著,《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藝術家, 1990。
彭一剛著,《中國古典園林分析》,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996。
彭一剛著,《建築空間組合論》,台北,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部,1990。
曾枝盛著,《後馬克思主義》,台北:揚智文化,2002。
程正民著,《巴赫金的文化詩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賀承軍著,《建築現代性、反現代性與形而上學》,台北,田園城市文化,1997
楊 容著,《解構思考:讓知識動起來》,台北:商鼎文化,2001。
楊大春著,《後結構主義》,台北:揚智文化,1996。
楊大春著,《解構理論》,台北:揚智文化,1994。
楊裕富著,《建築,設計,後現代評論》,台北,田園城市文化,2002。
萬書元著,《當代西方建築美學(Aesthetics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Architecture)》,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1。
葉維廉著,《解讀現代、後現代:生活空間與文化空間的思索》,台北:東大, 1992。
褚瑞基著,《建築歷程:建築歷史‧建築理論‧建築批評‧從遠古時期到文藝復興》,台北:田園城市文化,2000。
趙蘶岩著,《當代建築美學意義(下)》,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趙鑫珊著,《建築:不可抗拒的藝術》,天津:百花文藝,2002。
趙鑫珊著,《建築是首哲學詩-對世界建築藝術的哲學思考》,天津:百花文藝,2002。
劉 康著,《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文化,1998。
劉先覺主編,《現代建築理論---建築結合人文科學自然科學與技術科學的新成就》,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8。
歐崇敬著,《從結構主義到解構主義》,台北:揚智文化,1998。
二、中文譯書:
Aumount, Jacques、Michel Marie著,吳珮慈譯,《當代電影分析方法論》,台北:遠流,2001。
Barthes, Roland著,《明室(Camera Lucida)》,1980。
Bazin, André著,崔君衍譯,《電影是什麼?》,台北:遠流,1995。
Bentley, Ian,Alan Alcock等著,陳淑珍譯,《共鳴的環境》,台北:田園城市文化,1999。
Bordwell, David著,李顯立譯,《電影敘事:劇情片中的敘述活動》,台北:遠流,1999。
Bordwell, David著,游惠貞譯,《開創的電影語言---艾森斯坦的風格與詩學》,台北:遠流,1995。
Brooker, Peter著,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巨流,2003。
Colquhoun, Alan著,施植明譯,《建築評論論文集》,台北:田園城市文化,1998。
Elam, Keir著,王坤譯,《符號學與戲劇理論》,板橋:駱駝,1998。
Fry, Edward F. Ed著,陳品秀譯,《立體派》(Cubism),台北:遠流, 1994。
Giannetti, Louis D.著,焦雄屏譯,《認識電影》,台北:遠流,1998。
Jameson, Fredric著,吳美真譯,《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台北:時報文化, 1998。
Jencks, Charles著,吳介禎譯,《後現代建築語言》,台北:田園城市, 1998。
Kawin, Burce F.著,李顯立譯,《解讀電影》,台北:遠流,1996。
Lapsley, Robert & Micheal Westlake著,張梨美譯,《電影與當代批評理論》,台北:遠流出版社,1997。
Lapsley, Robert、Michael Westlake著,李天鐸、謝慰雯譯,《電影與當代批評理論》,台北:遠流,1997。
Metz, Christian著,劉森堯譯,《電影語言-電影符號學導論》,台北:遠流,2000。
Norberg-Schulz, Christian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台北:田園城市,1995。
Norris, Christopher著,劉自荃譯,《解構批評理論與應用》,板橋:駱駝,1995。
Pevsner, Nikolaus著,蔡毓芬譯,《現代建築與設計之起源》,台北:地景,1998。
Stam,Robert,Robert Burgoyne,Sandy Flitterman-Lewis著,張梨美譯,《電影符號學的新語彙》,台北:遠流,1997。
Stam,Robert著,陳儒修、郭幼龍譯,《電影理論解讀》,台北:遠流出版社,2002。
Tafuri, M. & Dal Co, F著,劉先覺譯,《現代建築》,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999。
Trancik, Roger,謝慶達譯,《找尋失落的空間-都市設計理論》,台北:田園城市,2002。
Turne, Graeme r著,林文淇譯,《電影的社會實踐》,台北:遠流,1997。
Zevi, Bruno著,施植明譯,《建築的現代語言》,台北:田園城市文化,2000。
Zevi, Bruno著,張似贊譯,《建築空間論》(Architecture as Space),台北:博遠, 1994。
日本建築學會編,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譯,《建築設計資料集成:綜合篇》,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3。
王志弘編譯,《空間與社會理論譯文選(一)》,1995。
北岡誠司著,魏炫譯,《巴赫金:對話與狂歡》,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2001。
艾匹葛奈伊著,《後現代主義》,台北:立緒文化出版,1996。
佛克馬著,《走向後現代主義》,台北:淑馨,1992。
哈由,伊哈布著,《後現代的轉向:後現代理論與文化論文集》,台北:時報, 1996。
唐維敏著,《後現代文化導論》,台北:五南,1997。
康諾爾,史蒂芬著,《後現代文化導論》(Postmodernist culture:An introduction to theories of the contemporary),台北:五南,1999。
詹明信著,吳美真譯,《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台北:時報文化,1998。
喬納森.卡勒著,張景智譯,《索緒爾》,台北:桂冠,1992。
三、外文參考書目:
Brayer and Simonot.《ArchiLab's Futurehouge Radical Experiments in Living Space》London:Thames and Hudson.2002.
Jencks, Charles, Karl Kropf Edited,《THEORIES AND MANIFESTOES OF CONTEMPORAPRY ARCHITECTURE》, UK: Bookcraft Ltd., 1998.
Elliott, Bridget and Purdy, Anthony,Acadmy,《Peter Greenaway》,1997
Frampton, Kenneth. 《Modern architecture-a critical history》. London:Thames and Hudson.1992.
Greenaway, Peter.《Le Bruit Des Nuages》.1992
Greenaway, Peter.《The Stairs Geneva-The Location 》.London:Merrell Holberton,1994
Greenaway,Peter.《The Stairs Munich-The Projection 》.London:Merrell Holberton.1995
Lynch, Kevin.《What time is this place?》. Cambridge:MIT Press. 1972.
Meiss, Pierre von.《Element of Architecture-From Form to Place》. New York:E & FN SPON. 1997.
Migayrou and Brayer.《ArchiLab Radical Experiments in Global Architecture》. Thames & Hudson.2001
Rebois, Didier.《At Home in The City》Europan.1994
Steinmetz, Leon and Greenaway, Peter.《The World of Peter Greenaway》Journey.1995
Tschumi and Berman.《INDEX Architecture》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3
Tschumi, Bernard.《Event Cities》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99
Woods, Lebbeus.《Guy Lafranchi Archonpoison》Springer-Verlag/Wien and RIEAeuropa.1999
四、期刊文獻:
《電影欣賞》,第八十九期
《建築》(Dialogue),第三十六期
《GA Document》,43 Internationa,1995.
《GA Document》,51 Internationa‘97,1997.
《GA Document》,Extra 04,Christian De Portzamparc,1995.
《GA Document》,Extra 10,Bernard Tschumi,1997.
五、碩博士論文集:
朱國棟,《電影中呈現舞台特質的空間經驗之研究》,碩士論文,1998。林秀澧,《台灣戲院變遷 — 觀影空間文化形式探討》,碩士論文,2001。林怡秀,《彼得格林那威的導演風格—以六部劇情片分析》,碩士論文,1997。金明求,《虛實空間的移轉與流動——宋元話本小說的空間探討》,博士論文,2001。許家偉,《逛選街道空間視覺經驗的分析與構成一個建立在認知理論的設計》,碩士論文,2001。陳大為,《亞洲中文現代詩的都市書寫(1980-1999) 》,碩士論文,1999。黃仕宜,《馬夏‧諾曼戲劇中的空間壓迫》,碩士論文,2001。楊健則,《幾何形體與特殊形體的空間感知-以虛擬實境探討專家生手的空間感知差異》,碩士論文,2001。鄭素勤,《探討透視的空間表現的繪畫動力結構 : 以達文西與克利的作品為例》,碩士論文,2001。賴秉寰,《劇場與日常生活表演中的看與被看─從角色(character、role)與心理距離(psychical distance)來探討》,碩士論文,1998。戴柔秀,《虛擬未來——科幻電影之敘事分析》,碩士論文,1998。謝明同,《情境與空間結構之轉化法則》,碩士論文,2000。謝明峰,《日治時期台灣鐵道車站類型研究》,碩士論文,2001。六、參考片單:
《繪圖師的合約》(The Draughtsman''s Contract,Peter Greenaway,1982)
《一加二的故事/動物園》(A Zed and Two,Peter Greenaway,1985)
《建築師之腹》(The Belly of an Architect,Peter Greenaway,1987)
《淹死老公》(Drowning by Numbers,Peter Greenaway,1988)
《廚師、大盜、他的太太及她的情人》(The Cook, the Thief, His Wife & Her Lover,Peter Greenaway,1989)
《魔法師的寶典》(Prospero’s Books,Peter Greenaway,1991)
《魔法聖嬰》(The Baby of Macon,Peter Greenaway,1994)
《枕邊書》(The Pillow Book,Peter Greenaway,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