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建築 從外在的操作形式 改變自我內在的思維模式 序言 每一種美都有知覺他的人,刻意的人為意圖,使構造物擔負起建築行為,便是藝術。達到藝術的方式不外乎真善美三種;對建築而言,求真就是以理性分析論述推演來達到,求善就是實務的求其功能完善好用,求美便是追求形式的直覺美感。而造型的意義不外乎個人的美學觀點,人文觀以及環境給予建築造型的機會。我的創作著重在,分析創作者自我內在直覺的空間構築行為;然後從外在的操作形式,改變自我內在的思維模式。 本書主要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創作的五個過程,第二個部分是作品的介紹。過程中談到,由探索夾雜在內與外之間的介面出發,介質所佔有的厚度又在內與外之間代有何種意義?建築裡的圖紙文化,可以給予空間何種觀點?建築可否拋棄完整性的包袱,拆卸分離到任何適合它的主體上?什麼是空間的核心與背景?創作作品則是由使用機能分為五類,由工作坊、居住空間、辦公大樓、商場、到都市的規模來介紹。 摘要 內建築在解說空間的一種操作方式,不只是以介面來分隔或包裝空間,同時更是以釋放以及開放介面厚度的態度,探索建築不可觸及之內,來創造更多變的空間機會。於環境無太多的著墨,內建築就是探討建築裡邊的事情。藉由剖面形式,來進行一個空間內外反覆辨證的遊戲,更是著重於全然消解內外之間的牆裡空間,弱化介質而使其內的空間強化。從外在的操作形式,改變自我內在的思維模式。領悟了內即為納;無作用的空洞容器,吸納游離的客體價值方可成就自身的主體性。事件的內化、對象的內化,乃至於環境的內化,成就向內的核心產生,區域的可辨識性與空間的自明性方可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