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onson, Aronld. 1981, 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Scenograph. Ann Arbor, Mich.: UMI.
Aronson, Aronld. 2000, American Avant-Garde Theatre. New York : Routledge.
Carlson, Marvin, 1989, Places of Performance: the Semiotics of Theatre Architectur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Cole, David. 1975, The Theatre Events: a Mythos, a Vocabulary, a Perspective. Middletown, Conn.: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Frisch, Max.1962, “On the Nature of Theatre”. The Tulane Drama review. 6(3):.3-13.
Grotowski, Jerzy. 1968, Towards a Poor Theatre. Holstebro, Demark: Odin Theatre.
Harrison-Pepper, Sally, 1990, Drawing a Circle in the Square. Jackson :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Innes, Christopher. 1993, Avant Garde Theatre 1892-1992. New York: Routledge.
Izenour, George C. 1963, “Building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TDRl.7(3): 97.
Kaplan Donald M. 1968, “Theatre Architecture: A Derivation of the Primal Cavity”.TDR 12(3).
Kirby, Michael. 1969, The Art of Time: Essays on the Avant-Garde. New York: E.P.Dutton.
Mackintosh, Iain. 1993, Architecture, Actor and Audience. London: Routledge.
Mason, Bim, 1992, Street Theatre and Other Outdoor Performance. London:New York : Routledge.
Miller, James Hull.1962, “For Everyman, A Theatre.” TDR6(3):129.
Mobley, Jonnie Patricia. 1992, NTC’s Dictionary of Theatre and Drama Terms. Chicago: 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
Schechner, Richard. 1968, “Extensions in Time and Space: Interview with Allan Kaprow.” TDR 12: 153-9.
Schechner, Richard. 1973, Environmental Theater. NewYork: Hawthorn Books.
Schechner, Richard. 1988, Performance Theory. New York: Routledge.
Shank, Theodore. 1988, American Alternative Theatre. New York : St. Martin''s Press.
Southern, Richard. 1975, The Seven Ages of the Theatre. New York: Hill and Wang.
Tzeng Yalan,1996。〈悼念天才.扣探未來--訪吳威德.陸慧綿.楊雲舒〉,《破周報》,第53期。
Tzeng Yalan,1997。〈藝術狄斯奈樂園?──關於華山藝術特區〉,《破周報》,第74期。
于善祿,2003。〈只有藝術,沒有色情──速寫身聲演繹社新聞風波〉,pchome個人新聞台LULUSHARP,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yushanlu/3/4275284/20031031022317/ 10月31日。
中華民國藝術文化環境改造協會,2002。《華山年鑑1999-2001》,台北市:中華民國藝術文化環境改造協會。
中華民國藝術文化環境改造協會,2003。《華山年鑑2002》,台北市:中華民國藝術文化環境改造協會。
文建會,2001。《藝術.進駐.經營與管理──建構藝文發展契機與閒置空間之關係研討座談會實錄》,台北市:文建會藝術村籌備處。
王亞玲,1994。〈坦蕩蕩面對赤裸裸:從骨迷宮事件看裸體的藝術〉,《表演藝術雜誌》,第19期,頁10-5。
王孟超,2000。〈設備與觀念的革新:劇場科技百年蛻變〉,《表演藝術雜誌》,第91期,頁13-7。王國璠等編,1981。《臺北市發展史(一) 》,台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王超群,2002。〈「華山」夜未眠,藝文活動「變色」?〉,《中國時報》,6月24日。
王榮裕,1996。《羊歌一族 》,台北市:未出版。
王墨林,1991。〈劇場空間與媒體空間〉,《幼獅文藝》,第74卷4期,頁38-43。王墨林,1992。《都市劇場與身體》,台北市:稻鄉。
王墨林,1997。〈安靜下來,小劇場穩穩地走!:小劇場運動十年總結之後的第一年〉,《表演藝術年鑑》,頁34-43。
王蘭芬,2002。〈華山前衛非毒藝術,排毒活動無毒〉,《民生報》,6月25日。
田啟元等著,2001。《狂睡五百年:臨界點劇象錄創作劇本集I》,台北市:臨界點劇象錄劇團。
江世芳,1995。〈讓台北閒置空間「甦活」起來!〉,《表演藝術雜誌》,第32期,頁18-22。
余承捷,1995。〈多面向挑戰的「舞蹈空間企畫」〉,《表演藝術雜誌》,第32期,頁23-5。
吳進,1994。〈此時,穩走於暗流與險濤的的彼岸〉,《表演藝術雜誌》,第18期,頁92-3。
吳慧玲,2002。〈員警巡邏經過,未發現不法〉,《中國時報》,6月24日。
吳慧玲、董孟郎,2002。〈華山特區涉吸大麻,警方調查〉,《中國時報》,2月25日。
呂健忠,1998a。〈古事新調一輓歌:評祭特洛伊〉,《表演藝術雜誌》,第62期,頁58-9。呂健忠,1998b。〈敍事美學的危機:天臺之蛙觀後〉,《表演藝術雜誌》,第70期,頁58-61。宋祖慈編著,1997。《台北表演場地》,台中市:草石堂。
李永萍,1991。〈談現代劇場的「反文學」傾向〉,《幼獅文藝》,第74卷4期,頁44-9。
李立亨,1995a。〈永遠前衛的拉瑪瑪實驗劇場〉,《表演藝術雜誌》,第32期,頁25-7。
李立亨,1995b。〈P.S.112不要模仿,或做得很像別人的節目〉,《表演藝術雜誌》,第32期,頁27-9。
身聲演繹社,2002a。《火鼓祭活動計劃書》,未出版。
身聲演繹社,2002b。〈藝術被謀殺了:抗議中天新聞、中時晚報抹黑華山藝文特區〉,6月24日。
身聲演繹社,2004。《身聲演繹社歷年作品精選集(DVD)》,未出版。
身聲演繹社網站 http://www.sunsontheater.com.tw/index.htm
周美惠,2003。〈華山轉型,望冒險天堂特質能保存〉,《聯合報》,11月6日。
周慧玲,1999。〈齊頭式的資源平等與歧異的美學標準之間〉,《中華民國八十七年表演藝術年鑑》,頁26-39。
東森新聞報,2003。〈裸舞風波,廖咸浩痛批檢警不懂文化,北檢坦承蒐證有瑕疵〉,《東森新聞報》,http://www.ettoday.com/2003/11/01/475-1536769.htm#,10月31日。
東森新聞報,2003。〈裸體演出被函送,「旋」繼續演出,警方又來蒐證惹衝突〉,《東森新聞報》,http://www.ettoday.com/2003/10/31/545-1536289.htm,10月31日。
林文佩,1999。〈在我們故鄉的永恆廢墟:拆開「虛構飛行、給演員S的信」〉,《表演藝術雜誌》,第73期,頁77-9。
林倩如、黃孫權,2002。〈被搖頭丸遺棄的大說謊家們:偷機媒體、白癡政客、清白藝術家〉,《破周報》,復刊第215期。
林鶴宜,1997。〈暗夜.金枝.胡撇仔:評金枝演社白灣女俠白小蘭〉,《表演藝術雜誌》,第51期,頁54-5。河左岸劇團,「星之暗湧2000」演出紀錄(DVD)。未出版。
河左岸劇團網站,http://www.cca.gov.tw/test/Rive-Gauche/Introduction/Introduction.htm
表演藝術雜誌編輯部,1992。〈探訪充滿生命力的民間表演場地〉,《表演藝術雜誌》,第1期,頁34-40。
表演藝術雜誌編輯部,1993。〈台灣表演場地巡禮〉,《表演藝術雜誌》,第3期,頁64-7。
表演藝術雜誌編輯部,2003。《中華民國九十一年表演藝術年鑑》,台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金枝演社,1997。「古國之神─祭特洛伊」演出實況紀錄(VHS)。未出版。
金枝演社網站, http://www.goldenbough.com.tw/
施立,1999。《生命的臨界點──田啟元劇場十年(1986-1996)》,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紀慧玲,2002。〈悲劇劇場的虛擬想像:評金枝演社觀音山恩仇記〉,《表演藝術網路雜誌》,http://www.paol.ntch.edu.tw/e-mag-content.asp?show=1&id=1170671,9月27日。
倪再沁,1999。〈華山『藝術特(權)區的省思』〉,《南方電子報》,http://www.esouth.org/sccid/south/south990421.htm,4月21日。
哥登克雷格,1987。《論劇場藝術(On the Art of the Theatre)》,台北:丹青出版社。
容淑華,1995。〈從廢墟屋到展演場地:永續經營的關鍵在於管理規劃〉,《表演藝術雜誌》,第32期,頁31-2。
秦嘉嫄,2002。〈捨外招重內修,吃苦當作吃補:小劇場表演訓練的摸索之路〉,《表演藝術雜誌》,第115期,頁16-20。秦嘉嫄,2003。〈台北劇場空間5:華山藝文特區〉,《表演藝術網路雜誌》,http://www.paol.ntch.edu.tw/e-mag-content.asp?show=1&id=1311031,11月14日。
耿一偉,2002。〈尋找橡樹下的金鍊子:評河左岸《彎曲海岸長著一棵綠橡樹…河左岸的契訶夫〉,《表演藝術網路雜誌》,http://www.paol.ntch.edu.tw/e-mag-content.asp?show=1&id=1210671,12月27日。
馬汀尼,1999。〈從街頭戶外劇看表演者與觀者的雙向互動〉,《藝術評論》,第10期,頁85-95。高文音、吳嘉堡,2003。〈為藝術將全裸演出,藝大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好難〉,《ETToday東森新聞報》,http://www.ettoday.com/2003/10/28/350-1534298.htm,10月27日。
康文玲,2003。〈中年心境,百年如一〉,《表演藝術雜誌》,第123期,頁40-1。
康俐雯,2002。〈「火鼓會」體驗營被疑為搖頭party,文建會:將徹查,訂定時間管制與進場規範〉,《自由時報》,6月24日。
張文萍,1987。〈表演,從實驗出發〉,《時報新聞周刊》,頁72-3。
張文萍,1987。〈鑼聲才敲響,粉墨已褪色〉,《時報新聞周刊》,頁67-72。
張企群,賴廷恆,2003。〈色情藝術分不清?異色眼光難消受/華山全裸「旋」風/警方駐場監看〉,《中時電子報》,http://home.kimo.com.tw/glbtnews2002/2003/AT2/b20031031-1.html,10月31日。
張嘉容,2003A,2003年08月19日,訪談詹慧玲。台北市:白水藝文空間。
張嘉容,2003B,2003年08月20日,訪談林文尹。台北市:白水藝文空間。
張嘉容,2003C,2003年08月20日,訪談陳聿。台北市:白水藝文空間。
張嘉容,2003D,2003年08月21日,訪談王奕傑。台北市:白水藝文空間。
張嘉容,2003E,2003年08月21日,訪談徐穗青。台北市:白水藝文空間。
張嘉容,2003F,2003年08月21日,訪談朱正明。台北市:怡客咖啡館羅斯福店。
張嘉容,2003G,2003年08月21日,訪談王瑋廉。台北市:怡客咖啡館羅斯福店。
張嘉容,2003H,2003年09月02日,訪談王榮裕。台北縣:金枝演社。
張嘉容,2003I,2003年10月19日,訪談周曼農。台北市:台北藝術大學藝大咖啡館。
張嘉容,2003J,2003年12月28日,訪談吳忠良。台北縣:身聲演繹社。
張嘉容,2003K,2003年12月28日,訪談簡昭宜。台北縣:身聲演繹社。
張嘉容,2003L,2003年08月16日,白水目蓮座談會。台北市:白水藝文空間。
張蘊之,2003。〈因為是喜劇,所以悲哀更甚:站在台灣當代看契詞夫〉,《表演藝術網路雜誌》,http://www.paol.ntch.edu.tw/e-mag-content.asp?show=1&id=1210721 ,1月17日。
張蘊之,2003。〈蔓延開來的藍與綠:黎煥雄從中年危機談新戲〉,《表演藝術網路雜誌》,http://www.paol.ntch.edu.tw/e-mag-content.asp?show=1&id=1210121 ,1月17日。
張鶴金,2002。〈華山啟示錄〉,《空間重塑簡訊》,第6期,頁32。
野火工作室,1997。「古國之神─祭特洛伊」工作紀錄(VHS)。未出版。
陳文彬,1999。〈誰要藝術特權區?〉,《南方電子報》,http://www.esouth.org/sccid/south/south990423.htm,4月23日。
陳希林,2002。〈周末放輕鬆?黑道參一腳?〉,《中國時報》,6月24日。
陳板,1993。〈邁向更多元的表演空間:台灣表演場地前瞻〉,《表演藝術雜誌》,第3期,頁58-9。
陳芝宇,2003。〈大學生裸舞,媒體飆旋風〉,《星報》,10月28日。
陳品秀,1998。〈隨著寄出的信,找尋出路:黎煥雄的真情告白,虛構飛行〉,《表演藝術雜誌》,第70期,頁24-5。陳朝興主編,2001。《「九十年度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專題暨分區座談會會議實錄》,南投市:文建會。
陳欽河,2001。《華山藝文特區活動形塑場所精神關係之探討》,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碩士論文。陳雅雯,1999。〈王榮裕與金枝演社--用身體與風俗思考的俗民劇場風景〉,《南方電子報》,http://www.esouth.org/sccid/south/south991201.htm ,12月1日。
陳嘉萍,2002。《華山藝文特區營運管理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斯丹尼斯拉夫斯基,1958-86。《斯丹尼斯拉夫斯基全集》,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游蕙芬,2001。〈那美好的仗已打過了?!金枝演社踉蹌八年路〉,《表演藝術雜誌》,第107期,頁29-32。湯皇珍,〈誰在唱歌〉,http://www.books.com.tw/data/magazine/changmag.nsf/Item_View/CC90D8F712ED6386482565C5000C5FF3-OpenDocument.htm
黃海鳴,2001。〈「閒置空間」、「藝術跨領域」與「另類城市聚落」--談台灣「閒置空間再利用」的一種可能的發展〉,《空間重塑簡訊》,頁26-31。
黃海鳴,2002。〈流竄、、超連結與追求原初和諧的藝術─匯川創作群的創作風格分析〉,《空間重塑簡訊》,第3期,頁26-31。
黃曼瑩,1991。〈豐富當代的戲劇藝術:大眾劇場現況〉,《幼獅文藝》,第74卷4期,頁74-85。黃淑媛,2002。《談扮演之中、之外與之後-以群蝶這個作品作為扮演論述的基礎與對象》,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表演組碩士論文。楊佩欣,2002。〈華山藝文特區產權撥用問題多,創意工業園區考慮設在南港經貿園區〉,《自由時報生活藝文網》,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apl/27/life/art-5.htm,4月27日。
楊金嚴,李玉梅,2003。〈馬英九看裸體演出爭議 尊重藝術創作〉,《聯合報》,11月1日。
詹三源,施沛琳,2002。〈華山藝文特區傳舉辦搖頭派對〉,《新浪新聞》,6月24日。
詹慧玲,1997。〈掉入審判的臨界點〉,《表演藝術雜誌》,第52期,頁29-31。
廖晉儀, 2003。〈外劇場評論10--炒不熱裸體燉成粥:忠良兄恭喜你紅了〉,《pchome個人新聞台電子報》,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rosewhite/3/4380288/20031110235304/,11月10日。
廖勤,1998。〈誰讓他死在舞台上:戲子王榮裕〉,《表演藝術雜誌》,第72期,頁24-6。廖嘯龍,2002。〈老外搖頭族攻占華山藝文區〉,《中時晚報》,6月23日。
劉秀庭,1997。〈胡撇仔戲與胡撇仔母子〉,《表演藝術雜誌》,第52期,頁70-1。劉瑞如,2004。〈蛻變的華山,不變的藝術精神〉,《今藝術》,http://udnpaper.com/udnpaper/POF0007/52202/web/, 2月11日。
劉靜敏,1991。〈表演樣態豐富的小劇場〉,《幼獅文藝》,第74卷4期,頁64-73。潘桂成,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商務。
蔡美文,2004。〈三世情愁:華山的過去、現在、未來〉,《今藝術》,http://www.artouch.com/story.asp?id=2004021152957392,2月11日。
蔡惠萍,2002。〈容忍藝術家另類表現〉,《聯合報》,6月26日。
黎煥雄,1995。〈滑落之前,傾斜之後-1994有關歷史記憶的三或四個演出的非常狂想〉,《表演藝術雜誌》,第28期,頁18-20。
黎煥雄,1996。〈小劇場狂飆十年!十年以前〉,《新新聞》,頁70-1。
黎煥雄,1999a。〈藝問藝答,藝搭藝唱/黎煥雄1〉,《表演藝術雜誌》,第77期,頁8。黎煥雄,1999b。〈藝問藝答,藝搭藝唱/黎煥雄2〉,《表演藝術雜誌》,第78期,頁8。黎煥雄,2003。演講〈表演產品行銷:夢想、策略與現實〉,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11月21日。
黎煥雄,張劍維著,2001。〈米蘭昆與黎煥雄的對談:次文化與反抗運動〉,米蘭昆電子報29期,http://forum.url.com.tw/enews/enewsgetmsg.asp?Page=1&ID=9612&CH=210&days=-11356,12月31日。
黎煥雄,葉智中著,1993。《星之暗湧─安那其的二零年代台北的數個夜晚》,台北:聯經。
盧健英,1994。〈愛「搔癢」的前衛編導─田啓元〉,《表演藝術雜誌》,第20期,頁74-5。
閻鴻亞,1992。〈海洋告別2──河左岸演出張七郎生命史〉,《表演藝術雜誌》,試刊號,頁80。
霍布斯邦,1996。《極端的年代》,台北:麥田出版社。
聯合晚報社論,2003。〈給藝術一點「特區」吧〉,《聯合晚報》,10月31日。
臨界點劇象錄,1993。《白水:高雄婦幼館演出紀錄 (VCD)》,未出版。
臨界點劇象錄,2003。《白水、目蓮戲節目手冊》。台北市:臨界點劇象錄。
鍾明德,1996。《繼續前衛:尋找整體藝術和當代台北文化》,台北:書林。
鍾明德,1999。《台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台北:揚智。
鍾明德,2001。〈有機之談〉,未出版。
聶光炎,2001。〈期待「閒置空間」再生下的劇場空間〉,《表演藝術雜誌》,第101期,頁99-101。饒嘉齡,1992。〈官方不官架─台北官方表演場地〉,《表演藝術雜誌》,第1期,頁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