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7.13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08 05: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盈達
論文名稱:台灣地區電視體育新聞之內容研究--以2002年釜山亞運報導為個案
論文名稱(外文):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f TV sports news:sample of busan asian games 2002
指導教授:張宏源張宏源引用關係洪聰敏洪聰敏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巿立體育學院
系所名稱:運動科學研究所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科技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0
中文關鍵詞:電視體育新聞新聞產製內容分析深度訪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31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之主要動機與目的,在於了解台灣地區不同性質電視新聞媒體,如何報導2002年釜山亞運會的相關新聞;研究對象涵蓋國內部份無線及有線電視台;試圖以內容分析法及深度訪談法進行報導內容的分析、收視率變化,以了解其內容偏向之主因。研究結果如下:
(1) 內容面上,電視體育新聞往往被安插於各節新聞之末,須與政治、財經、社會…等新聞抗爭,才得有發聲空間,故報導量微乎其微,一些弱勢少數運動更是不見天日。
(2) 產製面上,與各類型新聞一樣,體育新聞之採編仍會受限於消息來源、空間與時間因素的不可抗力之干擾。如果再加上轉播權與衛星科技設備的落差,很容易會讓各頻道的體育新聞呈現出現差異。
(3) 體育新聞價值之判斷,不外乎從「可看性」、「非預期性」與「政策性」三方面加以考量;編採政策則主要受到「市場趨力」與「本位主義」所主導。
有鑑於運動與傳播之不可分割性日益增加,回顧國內電子媒體之運動傳播相關研究仍屈指可數;故本研究嘗試於此領域探索,盼略盡棉薄之力,以貢獻後續研究。
The goal of this thesis aims to understand the content and context of TV sports news in Taiwan. The main research topic is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f TV sports news — Sample of Busan Asian Games 2002”; research objectives including different television media in Taiwan. The contents of the research contain “content analysis”, “viewing rate”, and “in-depth interview”. This research results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1. Content: TV sports news is usually scheduled at the end of news reports. As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news compose the main parts of news report, sports news only occupies a short part and some less-popular sports are seldom reported.
2. News Production: Sports news is limited to facts such as source, space, and timing. Copyright and satellite equipments also influence the final version of the sports news.
3. The value of sports news mainly bases on “popularity”, “unpredictability”, and “policy”; “market” and “profit” are the most important guidelines for sports news editing and reporting.
目 錄
論文考試審定書
授權書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謝誌
圖表目錄
第壹章 緒 論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 8
(一)學理辨證的限制 ………………………………………9
(二)研究對象的限制 ………………………………………9
(三)資料取得的限制 ………………………………………9
(四)模式建立的限制 …………………………………… 10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 ………………………………… 11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運動與大眾傳播媒介的關係 …………………………… 13
第二節 運動體育新聞與媒介報導之回顧 ……………………… 18
第三節 運動體育新聞相關研究文獻分析 ……………………… 24
(一)非特定賽事類型 ……………………………………… 24
(二)特定賽事類型 ……………………………………… 28
第叁章 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
第一節 研究步驟與研究對象 …………………………………… 33
第二節 內容分析法 ……………………………………………… 38
(一)內容分析之介紹與運用 ……………………………… 38
(二)分析樣本、單位界定與類目建構 …………………… 39
(三)信度檢定分析 ……………………………………43
第三節 深度訪談法 ……………………………………………45
(一)深度訪談之介紹與運用 ………………………………45
(二)深度訪談之受訪對象 …………………………………47
第四節 本章小結 …………………………………………………49
第肆章 資料分析
第一節 整體樣本概述 ……………………………………………50
(一)整體報導量 …………………………………………50
(二)報導主題 ………………………………………………52
(三)報導形式 ……………………………………………53
(四)運動項目 ……………………………………………54
第二節 各頻道亞運相關新聞報導之差異 ……………………56
(一)各頻道對報導主題之差異 ………………………56
(二)各頻道對報導形式之差異 ………………………58
(三)各頻道對運動項目報導之差異 ……………………59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 ………………………………………62
(一)整體樣本概述 ………………………………………62
(二)各頻道報導之差異 …………………………………64
第二節 未來研究方向與建議 ……………………………………69
(一)平衡報導的重要性 ………………………………… 69
(二)研究視野多元化 …………………………………71
(三)研究領域的專業化 ………………………………… 72
(四)增加業界與學界的互動 …………………………… 73
(五)運動行銷法則之掌握 …………………………… 74
(六)拿捏新聞道德與社會責任之分寸 ………………… 76
參考文獻
附錄一
附錄二
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文崇一(1989):調查訪問法。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13版,549-586 。台北:東華書局。
王石番(1972):民族晚報、大華晚報加強競爭前後的內容分析。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石番(198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出版社。
王文科(1986):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有蘋(1992):要快、要好、要深入!兩報科技大軍決勝千里。新聞鏡週刊,第195期,頁12-13。
中華民國電視學會電視年鑑暨電視叢書編纂委員會(1976):中華民國電視年鑑。台北:中華民國電視學會。
中華奧委會(1983):奧林匹克常識。台北:中華奧委會。
中華奧委會(1985):運動與社會。中華民國第八屆奧林匹克研討會報告書。台北:中華奧委會。
中華奧委會(1986):奧林匹克活動規範。台北:中華奧委會。
中華奧委會(1996):亞特蘭大奧運節目與賽程。奧林匹克季刊,第34期。頁22-23。
行政院體委會(1999):體育白皮書。台北:行政院體委會。
李淑珍(1993):台北市大學生收看體育運動電視節目的動機與行為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桃園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淑玲(1993):青少年傳播行為與對職棒球員形象及認同程度之研究。桃園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雅倫(1995):電腦化對報業的影響---壹個報紙的個案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出版社。譯自Earl Babbie。
何美惠(1991):美報紙體育新聞展開熱戰。新聞鏡週刊,第130期,頁37-39。
林小慧(1988):從金龍少棒隊奪魁看傳播影響台北市國中生的行為。台北: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書局。
林麗娟(1990):各報社對於1988漢城奧運報導之比較。師大體育,第27期,頁43-49。
林幼萍(1999):體育運動新聞跨媒體消息互動之研究。林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淑儀(1997):台灣主要報紙對奧運新聞報導之內容研究。台北: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晉生(1996):台灣電子報初探---中時電子報個案研究。台北: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金松(1988):體育運動有關報紙社論之內容及取向分析。中華民國大專院體育總會73年度學術研討會專刊,頁293-302。
邱金松(1985):運動暴力案件之分析研究─民生報民國67年至73年登載之事例探討。中華民國大專院體育總會74年度學術研討會專刊,頁65-78。
邱金松、牟鍾福、林晋榮、王振烽、徐文慶(1988):台灣區運動會新聞報導之追蹤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體育總會77年度學術研討會專刊,頁29-47。
施致平(1992):記者專業意理與新聞製作流程對體育新聞報導之影響。
台北:師大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致平(1993):體育新聞標題的功能與製作。中華體育,7(3) ,頁16-22。
荊溪人(1994):新聞編輯學。台北:三民書局。
侯致遠(1985):第23屆奧林克運動會新聞之比較研究。台北:師大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致遠(1986):第10屆瓊斯盃國際籃球邀請賽新聞報導量之研究。體育學報,第八輯,頁167-182。
侯致遠(1990):大眾傳播與職業運動互動關係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19(4) ,頁15-21。
侯致遠(1991):台灣地區體育運動大眾傳播研究文獻之分析及未來可行之研究方向。國立體育學院論叢,2(1),頁41-52。
侯致遠(1992):台海兩岸漢城奧運報導之比較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3),頁67-83。
侯致遠[譯](1992b):運動新聞的演變趨勢,奧林匹克季刊,第16期:頁58-63。譯自Bruce Garrison & Mark Sabljak。
胡堯廷(1997):有線電視綜合性頻道對無線電視在節目策略上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偉、侯致遠、施致平(1999):運動傳播與輿論反應現況與展望。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莫季雍(2000):運動節目閱聽眾:一個偏好閱聽眾群的社會人口面向及傳播行為分析。發表於中華傳播學會第三屆年會。
徐慰真(1993):我國報業守門人對人情趣味新聞之認知差距。台北:文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康振福(1991):台北市79年體育季活動之探討。台北市立體育場專題報告,頁31。
高小芳(1992a):台北市記者記者專業化程度之研究。林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俊雄(1998):運動商品化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27(4):頁79-83。
莫索爾(1992):歷屆奧運最大新聞集散地。新聞鏡周刊,第195期,頁12-13。
黃金柱(1992):體育運動策略性行銷。台北:師大書苑。
張淑貞(1991):企業管理者的休閒態度、休閒活動屬性與媒體使用行為之關聯性研究。台北:文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令慧、鄧榮坤(1993):有線電視解讀。台北:月旦出版社。
曾文誠(2001):有關飛梭棒球台 Q&A。www. sports.yam.com:蕃薯藤運動首頁。
溫煜國(1985):從報紙內容與版面分析研究市民讀報率之關聯性。台北:九鼎出版社。
溫世銘(1999):台灣報紙對中華、臺灣兩職棒聯盟新聞報導內容之分析。台北: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秀琪(1996):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書局。
楊中芳(1988):廣告的心理原理。台北:遠流文化。
楊孝濚(1991):傳播研究方法總論。台北:三民書局。
楊志弘(1994):台灣地區傳播者研究之探討。民意研究季刊,第189期,頁67-97。
楊凌郡(1996):台灣衛星電視產業經營特質與頻道者國際化之研究。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濱等譯(1991),卡特李普等著:有效公共關係。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蔡佩蓉(1995):報社編輯選擇新聞與版面編排之研究---以大台北新聞版為例。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貞銘(1989):新聞採訪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台灣商務書局。
鄭安翔(2001):有線電視體育新聞內容與產製分析。台北:淡江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文輝(1991):精確新聞報導。台北:正中書局。
謝永乾(1998):體育運動文化與大眾傳播的互動關係。國民體育季刊,第27期,頁93-101。
謝孟志(1990):電視台體育運動記者之專業知能與在職進修。中華體育,第13期,頁27-28。
黃煜(2000):剖析運動行銷之通路。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第6期,頁121-135。
劉作坤(1980):我國體育新聞之研究。台北:文大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仲冬(1992):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與出路。台北:遠流文化。
劉昌德(1996):台灣運動商品化過程中的大眾傳播媒體角色。台北: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孝煦(1996):頻道事業策略與行銷作為之研究。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美琪(1998):廣告代理業如何應對新興廣告媒體 ─以有線電視為例。廣告學研究,第7期,頁37-67。
廖清海(1996):台灣報紙職業棒球新聞報導內容之分析研究。台北:師大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鐘倫納(1993):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欒錦榮(1995) :台灣地區衛星電視頻道商經營策略之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份】
Birrell, S. & Rintala, J. (1984). Fair treatment for the active female: A content analysis of young athlete magazine.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1(1): 231-250.
Blain, N., Roymond, B., & O’Donnell, H.(1993). Sport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europan media. Leicester:Leicester.
Crossman, J., Hyslop, P. & Guthrie, B. (1994). A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sports section of Canada’s national newspaper with respect to gender and professional/amateur status.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Sociology of Sport, 29(2): 123-133.
Dozier, W. L. (1999). Gender, sport and media. Florida: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Eitzen, D. S. & Sage, G. H.(1993). Sociology of North American Sport. (5th ed.). Dubuque, IA:William C. Brown.
Garrison, B. & Salwen, M. B.(1994). Sports journalists assess their place in the profession.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15(2): 37-49.
Greendorfer, S. L. (1981). Handbook of social science of sport. Urbana, IL : Stipes.
Gruenwald, G. (1993), “Inside/outside sourcing integration holds the key to future competitive success”, Marketing N4ews, Vol.27, Sep. 13, 1993, P39-41.
Hume, S. (1990), “PR, Advertising Happy together”, Advertising Age, Vol. 61, Aug. 13, 1990, p52.
Leath, V. M. & Lumpkin, A. (1992). An analysis of sportswomen on the covers in the feature article of woman’s sports and fitness magazine, 1975-1985. Journal of Sport and Social Issues, 16(2): 121-126.
Lee, J. (1992). Media portrayals of male and female Olympic athletes: analysis of Newspaper account of the 1984 and 1988 summer games.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27(3): 197-219.
Lever, J. & Wheeler, S. (1984). The Chicago Tribune sports page, 1900-1975.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1(4): 299-313.
Lever, J. & Wheeler, S. (1993). Mass media and the experience of sport.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3) : 125-143.
Lumpkin, A. & Williams, L. D. (1991). An analysis of Sports Illustrsted feature articles 1954-1987.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81) :16-32.
Marr, L., Francis, D. & Randall, D. (1999). “The soccer game” as journalistic work: Managing the production of stories about a football club. Jalbert, P. L.,ed. Media studies: Ethno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Lanham, 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11-133.
McPherson, B. D.,Curtis, J. E. & Loy, J. W. (1989).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sport: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sport.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MCleneghan, J. S. (1990). Sportwriters talk about themselves: An attitude study. Journalism Quarterly, 67(1): 114-118.
Rothenbuhler, E. W. (1988). The livingroom and celebration of the Olympic game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8(4), 61-82.
Rowe, D. and Stevenson, D. (1996). Negotiation and mediations: journalism,professional status & the making of the sports text. Media Information Australia, 75: 67-79.
So1ey, L. C. & Reid, L. N. (1979). Sports Illustrated’s coverage of women in sports. Journalism Quarterly, 56(3): 861-863.
Tuggle, C. A. (1996). Television sports reporting of female athletic: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of ESPN sportscenter and CNN sports tonight. University of Alabama.
Wanta, W. and Kunz, W. M. (1997). The impact of the baseball strike on newspapers.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74(1): 184-194.
Williams, L. D. (1994). Sportswomen in black and white. In P. J. Creedon(Ed.), Women, Media, and sport-challenging gender values, 53-58.CA: Sage Pub. Inc.
Wenner, L. A.(1989). Media, Sports, and Society.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 Inc.
Wimmer, R.D. & Dominick, J.R.(1994). Mass media research:An introduction. Belmont, CA:Wadsorth Publishing Company.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侯致遠(1990):大眾傳播與職業運動互動關係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19(4) ,頁15-21。
2. 侯致遠(1986):第10屆瓊斯盃國際籃球邀請賽新聞報導量之研究。體育學報,第八輯,頁167-182。
3. 施致平(1993):體育新聞標題的功能與製作。中華體育,7(3) ,頁16-22。
4. 侯致遠(1991):台灣地區體育運動大眾傳播研究文獻之分析及未來可行之研究方向。國立體育學院論叢,2(1),頁41-52。
5. 林麗娟(1990):各報社對於1988漢城奧運報導之比較。師大體育,第27期,頁43-49。
6. 高俊雄(1998):運動商品化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27(4):頁79-83。
7. 楊志弘(1994):台灣地區傳播者研究之探討。民意研究季刊,第189期,頁67-97。
8. 謝永乾(1998):體育運動文化與大眾傳播的互動關係。國民體育季刊,第27期,頁93-101。
9. 劉美琪(1998):廣告代理業如何應對新興廣告媒體 ─以有線電視為例。廣告學研究,第7期,頁37-67。
10. 何秋蘭(1997)。師院生在集中實習期間實際知識運作之個案分析。屏東師院學報,10,37-62頁。
11. 谷瑞勉(1997)。一個幼兒教師在職進修課程的實驗與省思。屏東師院學報,10,421-446頁。
12. 楊基銓(1997)。實習教師省思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5(3),47-60頁。
13. 歐用生(1994)。做一個有反省能力的教師。研習資訊,11(5),1-3頁。
14. 簡紅珠 (1991)。培養職前教師反省思考能力的幾種途徑。國教世紀,27(1),10-13頁。
15. 簡紅珠(1988)。教師思考之研究與師範教育。國教世紀,24(3),22-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