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1):課程論。台北:五南書局。
王伯英、曲宗湖(1988):體育教學論。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王宗進(1999):在東海大學大四學生選修體育課動機及對教師滿意度之調查。大專體育,43期,63-72頁。王春凌(1999):彰化縣國小體育教師對體育課程價值取向暨課程決定之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近隆(1993):體育應以養成學生規律運動為重。大專體育,12期,1-2頁。
阮如鈞(1982):國立中央大學學生對體育課的反應調查。大專體育總會七十一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52-61頁。
江良規(1968):體育學原理新論。台北:商務印書館。
李慶泰(2002):國小學童身心健康與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文田(1996):體育課程的設計模式與價值取向。台灣省學校體育,6卷5期,42-48頁。
李景崇(1992):我國體育課程標準修定的概念分析與理念取向。師大體育,33期,35-38頁。易進財(1991):改進體育教育達到教學目標。台灣省學校體育,1卷5號,25-29。
金鐵城(1999):體育課程的理論與設計。國民體育季刊,18(3),134-143頁。
吳清山(1991):學校效能研究。台北:五南書局。
吳萬福(1976):體育教材教法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吳萬福(1992):體育教學心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吳志超、劉昭曾、曲宗湖(1993):現代教學論與體育教學。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吳萬福(1993):體育教學觀與實際教學觀。台灣體育,69期,28-30。
吳萬福(1986):二十一世紀之我國體育。國民體育季刊,16(4),11-15頁。
吳萬福(1991):省北師進修部學生履修體育科教學研究反應。大專體育雙月刊,1卷1期,34-40頁。卓旻怡(1999):雲林縣國中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邱金松(1978):體育社會學。商務書局,38-42頁。
周宏室(1994):Mosston(摩斯登)體育教學光譜的理論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周宏室(2001):Mosston(摩斯登)體育教學光譜的理論與應用(三版)。台北:師大書苑。
周宏室(2002):運動教育學。台北:師大書苑。
周春美、沈健華(1995):合作式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學習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第十屆全國技術及職教育研討會,39-47頁。
周宏室(1992):現行學校體育課之探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體育學院論叢,4卷1期,49-67頁。徐南號(1979):教學原理。台北:宏大出版公司。
郭添才、何茂松(2002):國小校園休閒運動參與者滿意度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九十一學年度健康與體育教學評鑑及學術研討會,頁139-148。
馬芳婷(1989):我國社教機構短期研習班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滿意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所碩士論文。唐麗安、胡安華(1996):滿意度模式建立與滿意度構面確認之研究。交大管理學報,16:1,55-74頁。
焦嘉誥(1992):體育分析教材教法。台北:台灣開明書局。
陳文長(1995):大學生對興趣分組體育課滿意度量表之信度與校度分析。國立體育學院論叢,5卷1期,51-61頁。陳容芯(2000):成人參與電腦第二專長教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文長(1995):大學生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與興趣分組體育課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論文。
陳鎰明(1992):為什麼要上「體育課」。雲科大體育,創刊號,31-33頁。
陳鎰明(1998):社會變遷對體育目標認同傾向之差異研究。國立雲林技術學院,2,63-74頁。
陳敬能(1999):台南地區各級學校學生體育目標認同傾向之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八十八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二十一世紀體育運動倫理及體育運動發展之展望專刊,73-80頁。
陳勝雄、張思敏(2003):運動教育模式教學後學生滿意度之研究。2003年台灣運動教育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04-115頁。
韓豐年(1989):高職學生個人特徵與學習環境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北市大安高工印刷科學生為個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市:台灣東華。
黃金柱(1988):體育教學思潮。桃園:國立體育學院。
黃雅陵(1998):體育課教學的新趨勢。台灣省學校體育,43期,43-47頁。
黃美蓉(2003):新竹地區高中職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翁志成(1999):學校體育。台北:師大書苑。
莊美玲(1994):體育教學活動設計。中等教育,45卷3期,9-18頁。
許義雄(1998):運動教育與人文關懷(上)-政策與思想篇。台北:師大書苑。
許義雄(1998):運動教育與人文關懷(下)-課程與教學篇。台北:師大書苑。
許義雄(1975):我國近代體育目標的檢討及其對策。國民體育季刊,5(3),8-14頁。許義雄(1984):大專體育目標認同傾向之研究。七十三年度大專體育學術研討會,73-86頁。
教育部(1999):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教育部台(88)體字第八八一四七六二0號函。
教育部體育司大辭典編訂委員會(1992):體育大辭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楊忠祥(1989):省立台北師範學院體育設備設施及相關問題調查研究。台北師院學報,2期,371-408頁。
楊志顯(1996):輔仁大學體育課程滿意度量表研製。大專體育,26期,25-30頁。楊昌珣、楊漢琛、許富淑(2003):資訊科技融入體育教學之探討-以台北市立仁愛國中為例。2003年台灣運動教育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93-102頁。
張思敏(1994):如何規劃及設計體育課程及教學(一)。大專體育,15期,25-29頁。張春秀(1998):體育課程改革。載於許義雄等著:運動教育與人文關懷(下),93-105頁。台北:師大書苑。
張曜騰(1996):大專生對體育課滿意度偏低原因之探討。大專體育,27期,126-132頁。
張思敏(1995):終身運動的課程與教學概念闡述。台大體育,25期,59-61頁。
張春秀(1989):體育課程之價值取向理論探討。中華體育,10卷1期,16-22頁。張介(2003):分析台灣區高中舞蹈班學生對專業課程之需習滿意度。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所碩士論文。張淑卿(2002):台北國中學生家長對學校體育課程需求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宗昌、莊清泉(1995):國立台中商專學生喜歡和不喜歡體育課因素調查。大專體育,22期,32-38頁。葉憲清(1998):體育教材法。台北:正中書局。
葉憲清(1986):大專興趣選項體育課教學行政與研究。高雄:復文。
葉憲清(1998):我國學校體育得回顧與展望。國立體育學院論叢,2卷1期,1-39頁。葉憲清(1991):體育教學目標。台灣省學校體育,2卷4期,63-70頁。
葉麗琴(2002):崇右企專普通體育課滿意度調查之分析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九十一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上冊),378-389頁。
葉淑芳(1999):以讀者滿意度探討圖書館服務品質之研究。私立大華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潘義祥(1999):淺談體育教學研究。大專體育,42期,31-37頁。歐陽金樹(1997):國立聯合工商專校學生對興趣保齡球運動滿意度之調查。大專體育,31期,35-46頁。蔡貞雄(1986):學校體育與教學研究。台北:久洋出版社。
蔡貞雄(1989):國民小學體育教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蔡貞雄(2001):體育的理念。高雄市:復文。
蔡崇濱(1998):國立成功大學體育課程需求評估調查報告。成大體育,24-25頁。
蔡欣延(1998):醒吾商專體育課興趣選項分組教學學生滿意度量表編製之研究。體育學刊,第25輯,51-60頁。
蔡欣延(2000):醒吾商專體育課興趣選項學生選項動機與教學滿意度相關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第一卷第二期,99-109頁。蔡貞雄(1994):體育教學的意義和本質。國民體育季刊,23卷3期,22-28頁。蔡貞雄(1998):落實休閒運動的體育教學。國民體育季刊,27卷3期,8-16頁。蔡軒宇(2001):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體育課程價值取向與學生學習滿意成效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時海(1979):行為目標體育教學研究設計。台北:師大體育學會。
趙汝功(1974):體育概論。台北:正中書局。
鄭金昌(1997):東海大學學生對體育課興趣分組教學滿意度與修課態度調查研究。大專體育,29期,22-32頁。賴宏明(2002):大專生體育課興趣選項教學滿意度調查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九十一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上冊),357-368頁。
賴錦堂、張思敏(2003):台北縣裕民國小體育課學生學習滿意度之調查研究。2003年台灣運動教育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5-38頁。
劉明川(2001):台北市國小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海鵬(2002):台南地區高中職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秋祺(1994):體育教師的教學行為觀察系統簡介。學校體育,9卷6號,26-34頁。藍金香(1996):體育教師價值取向之探討。台灣省學校體育,37期,26-32頁。
鍾志強(1997):體育價值觀與體育教學。大專體育,29期,75-79。鍾志強(1997):雲林科技大學學生選修體育運動相關課程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體育學報,24期,73-84頁。盧居福、韓大衛(1998):大學體育教學滿意度量表之編製。大專體育,40期,31-39頁。謝應裕(1999):學校體育在推展全民運動之重要。國民體育季刊,28卷1期,136-139頁。簡耀暉(1992):落實學校體育貫侧教學正常化。台灣省學校體育,2卷2期,首刊。
羅映清、劉昭曾、曲宗湖、萬德光、孫耀鵬(1990):學校體育學。北京:北京體育出版社。
體育課程系統化規劃小組(1992):「體育課程系統化規劃」專題研究。國民體育季刊,21卷3期,10-41頁。
高雄市市政府網站 http://www.kcg.gov.tw/。
二、英文部分
Amidon, E., &Hunter, E. (1966). Improving teaching :The analysis classroom verbal interaction. New York:Holt ,Rinehart&Winston.
Avrey, M,& Lumpkin, A (1987). Studints´pererceptions of physical education objectibes.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 7, 5-11
Boyce,J. (1992).The effects of three styles of teaching on university students’ motor performance.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11,389-401.
Engel, J. F., Black well, R.D.,& Miniard , P.W.(1993).Consumer Behavior .Florida,Orlando:Dryden Press.
Bloom, B. S., Englhart, M. D., Furst, E. J., Hill, W., & Krathwohl, D. R.(1956).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Handbook I: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Mckay.
Ennis(1996)Gill, D. L., Gross, J. B.& Huddleston, S.(1983).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youth spor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8,1-14.
Gill, D.L., Gross, J.B., & Huddleston, S.(1983)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in youth spor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14,1-14.
Harrison, J. M., & Blakemore, C.L.(1983)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for Second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Dubuque, IA:Wm. C. Brown Publishers.
Jewett,A.E.(1980).The Statu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ory.Quest,32(2),163-173.
Jewett, A. E., Bain, L. L,& Ennis, C. D.(1995).The Curriculum Proc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Second Edition).Dubuque, IA: Wm . C. Brown Publishres.
Juran, J. M.(1986).A Universal Approach to Managing for Quality. Quality Progress, December,19-24.
Joycem,M.H.&Connie,L.B.(1992).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for Second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Wm.C.Brown Phblishers.
Koslow,R.E.(1988).Can physical fitness be a primary objective in a balanced PE program?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59(4),75-77.
Kerwin, M. A.(1981).Student involvement as a dimension of student perceived teaching behavior of post secondary educators. Adult Education,31(2),85-92.
Luke, M. D.&Sinclair, G. D.(1991).Gender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s’ attitudes Toward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11,31-46.
Martin, C. L.(1988).Enhancing children’s Satisfaction and Participation Using a Predictive Regression Model of Bowling Performance norms. The physical Educator,45(4),196-209.
Paris, S.G., Lipson, M., & Wixson, K.(1983)Becoming a strategic reader. Contemporary Education Psychology,8, 293-316.
Tannehill, D., & Zakrajsek, D.(1993)Student Attitudes Towards Physical Education:A multicultural study.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13,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