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20.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1 08:1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惠英
研究生(外文):Hsu, Hui-Ing
論文名稱:高中羽球運動代表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Participative Motivation of High School Badminton Players
指導教授:林國瑞林國瑞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Kuo-Ju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巿立體育學院
系所名稱:運動科學研究所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科技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2
中文關鍵詞:羽球參與動機
外文關鍵詞:BadmintonParticipative Motiv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12
  • 點閱點閱:77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3
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一、瞭解全國高中羽球運動代表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現況;二、比較不同背景變項的運動代表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之差異情形。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來收集所需資料,問卷包含:一、個人基本資料;二、參加狀況;三、支持系統;四、運動參與動機量表。
本研究調查對象,以全國共21校,其中男18隊、女9隊高中職羽球運動代表隊選手為母群體,進行問卷調查,共計發放298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55份,回收有效率為85.57﹪。資料處理採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本研究主要結論為:
一、全國高中羽球運動代表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之現況得分情形均在中上程度,其中以健康適能最高、其餘依序為知識需求、社會需求、成就需求、刺激避免。
二、男生、非體育班、運動年資1-3年、乙組選手在運動參與動機上表現較高。
關鍵字:羽球、參與動機
A Study of Participative Motivation of High School Badminton Players
Graduate student: Hsu, Hui-Ing
Advisor: Lin, Kuo-Jui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1. understand nation-wide high school badminton player’s participative motivation, 2.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among selected demographic variables on nation-wide badminton representative player’s participative motivation. Four questionnaires designed by the author were utilized for data collection including: 1.personal information, 2.backup system, and 3. participation status, 4.badminton participative motivation scale.
Sample of this research was 298 badminton players randomly selected from 21 schools nation-wide. There were 18 male teams and 9 female teams from the badminton representative as the main subjects of this research. From the survey returned, 255 were coded. The response rate for this study was 57%. Data was process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and one-way ANOVA.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were the following:
1.The participative motivation of high school badminton representatives’ scoring situation was moderately high, health fitness was the highest, rest as followed were knowledge needs, social needs, achievement needs, and avoiding agitate.
2.Players who were male, non-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1-3 years of experiences, class B representatives were having higher participative motivation.
Keywords: Badminton, Participative Motivation
目 錄
考試委員簽名頁……………………………………………………. ii
作者授權書………………………………………………………… ii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
誌謝………………………………………………………………… vi
目錄………………………………………………………………… vii
表目錄……………………………………………………………… x
圖目錄……………………………………………………………… xii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假設……………………………………………… 6
第五節 名詞解釋……………………………………………… 6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運動代表隊的重要性………………………………… 9
第二節 支持系統理論基礎…………………………………… 10
第三節 運動參與動機理論基礎……………………………… 16
第四節 運動參與動機相關研究………………………………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2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7
第四節 實施程序……………………………………………… 42
第五節 資料處理……………………………………………… 44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全國高中羽球運動代表隊選手背景資料、參加狀況及支持系統之分析…………………………………… 45
第二節 全國高中羽球運動代表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之現況 54
第三節 運動代表隊選手背景變項在運動參與動機之差異比較……………………………………………………… 5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68
第二節 建議…………………………………………………… 69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份……………………………………………… 71
二、 英文部份……………………………………………… 75
附錄
附錄一 羽球運動代表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運動成就調查 問卷(預試)…. ...……………………………………… 77
附錄二 羽球運動代表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運動成就調查 問卷(正試)…. ...……………………………………… 80
表目錄
表2- 1 國內學者編制之運動參與動機測量工具………………… 21
表2- 2 國外學者編制之運動參與動機測量工具…………………. 22
表3- 1 運動參與動機量表預試之抽樣摘要表…………………… 34
表3- 2 預試樣本基本資料分析表………………………………… 35
表3- 3 運動參與動機量表正試之抽樣摘要表…………………… 36
表3- 4 羽球運動代表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預試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39
表3- 5 羽球運動代表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預試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40
表3- 6 羽球運動代表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41
表4- 1 性別次數分配表…………………………………………… 45
表4- 2 年級次數分配表…………………………………………… 46
表4- 3 學校屬性次數分配表……………………………………… 46
表4- 4 運動年資次數分配表……………………………………… 47
表4- 5 運動等級次數分配表……………………………………… 47
表4- 6 運動成就次數分配情形…………………………………… 48
表4- 7 學業成績之次數分配表…………………………………… 48
表4- 8 參加校隊的原因之次數分配表…………………………… 49
表4- 9 訓練時間之次數分配表…………………………………… 50
表4-10 參加運動校隊影響你(妳)學業成績之次數分配表…… 51
表4-11 家長督促之次數分配表…………………………………… 51
表4-12 教練督促之次數分配表…………………………………… 52
表4-13 導師督促之次數分配表…………………………………… 53
表4-14 家長支持之次數分配表…………………………………… 53
表4-15 導師支持之次數分配表…………………………………… 54
表4-16 羽球運動代表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量表之得分情形摘要表…………………………………………………………… 55
表4-17 羽球運動代表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各題之得分情形摘要表…………………………………………………………… 57
表4-18 性別在運動參與動機之t檢定及差異情形摘要表……… 59
表4-19 年級在運動參與動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0
表4-20 學校屬性在運動參與動機之t檢定及差異情形摘要表… 61
表4-21 運動年資在運動參與動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3
表4-22 運動年資在運動參與動機之事後比較分析摘要表……… 64
表4-23 運動等級在運動參與動機之t檢定及差異情形摘要表… 65
表4-24 運動成就在運動參與動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6
表4-25 學業成績在運動參與動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7
圖目錄
圖3-1 羽球運動代表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成就之研究架構圖…....…….…….…....…….…………….……..…….……………… 33
圖3-2 本研究實施程序圖…....…….…………….……..…….……….… 1 4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澤惠(1997)。臺灣大學運動代表隊選手運動目標取向與運動動機
之研究。臺大體育學報,1,121-140。
李秀華(1996)。不同水準選手目標取向及內在動機之相關研究。
國立體育學院論叢,7,1,45-53。
李文娟、彭譯箴、莊進德(2002)。國青少年羽球選手目標取向與運動動機之研究。台灣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於研討會,155-162。
何燕娟(2000)。嘉義技術學院體育運動舞蹈課程參與動機之研究。中華體育,13,4,51-60。
何全進(2001)。籃球選手目標取向、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動機之相
關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碩士論文。
林忠程、李志峰(2003)。文藻外語學院學生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之研究。台灣運動教育學會91年度年會暨論文發表會議手冊。
金明央(1999)。有無奬賞情況下運動樂趣及內在動機之比較研究。大專體育雙月刊,43,73-80。
邱宗志(1999)。男子籃球選手目標取向知覺動機氣候與運動動機之相
關研究。未出版的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季力康、賴素玲、陳美燕(19954)。大專網球選手運動目標取向與運
動動機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20,1-12。
吳金鳯(1999)。雲嘉地區大專學生運動價值觀、運動性休閒參與動
機與其相關之研究。台北歐語。
柯竺村(1994)。目標取向與外在動機獎賞對高工學生足球射十二碼
球之內在動機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2,215-233。
洪嘉文(2000)。新世界學校體育願景。國民體育季刊,29,1,26-35。
胡耿毓(2000)。我國各級學校球代表隊學生流失影響因素之研究。
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
馬君萍(1999)。女子排球運動員知覺教練領導行為知覺運動動機氣候
滿意度和內在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的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
所碩士論文。
孫顯鋒(1999)。學校運動代表隊組訓與訓練的分析探討。大專體育,44,120-126。
張鈿富、詹志禹、楊慶麟(1996)。教育學大綱之研究。國科會獎勵研究專案。
張雅棻(2001)。體育重點發展學校運動代表隊參與訓練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輔仁大學體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文長(1995)。大學生對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量表之信度與效度分析。國立體學院論叢,4,2,109-122。
陳鴻雁(2000)。台灣地區民眾參與休閒運動之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
許樹淵(1999)。如何提昇大專學生競技運動能力水準。大專體育雙
月刊,43,7-11。
陳美燕(1995)。運動動機量表之信度與效度分析。國立體育學院論
叢。5,2, 185-196。
莊豔惠(1997)。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對內在動機的影響。未
出版的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鵬輝(1995)。目標取向、外在報酬對國民小學學童踢毽子之內在
動機的影響。體育學報,20,13-14。
許存惠(1995)。運動動機量表信度與效度分析。國立體育學院論叢。5,2,149-157。
曾文錄(2002)。台北市國民小學排球重點學校校隊學生學業成績之研究。台北巿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
黃國恩(1996)我國大專柔道選手的柔道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大專體育,26。
黃文祥(1997)。上班族足球聯賽參與動機量表編製報告。國立體育學院論叢,8,1,81-92。
葉憲清(1991)。我國學校體育回顧與展望。國立體育學院論叢,2,1,1-40。
葉麗琴、葉麗珠(2003)高中學生運動員目標取向、運動員認同、知覺動機氣候、自覺能力、運動動機與滿足感之研究。臺灣運動教育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87-299。
蔣憶德(1997)。女子籃球選手目標取向、知覺動機氣候、喜愛動機
氣候及自覺能力與內在動機及滿足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的國立
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俊宏(1996)。運動心理學。台北巿:師大書苑。
二、英文部份
Brodkin,P., & Weiss,M.R.(1990).Development differences in motivation, for participating in competitive swimming. Journal of Sports & Exercise Psychology, 12, 248-263.
Coakley,J.J (1994). Sport in society: Issues and controversies. St. Louis, MI: Mosby -Year Book.
.Connelly, T. A.(1997). The relationship of goal orientation and Motivation among woman golfers. International Inst for Sport & Human Performance (Microform Publications), University of Oregon, Eugene.
Deci, E.L. (1971). Effects of externally mediated reward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8, 105-115.
Deci, E.L., & Ryan, R. M. (1991). A motivational approach to self: Integration in personality.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38. 237-288.
Deci, E.L. (1975). Intrinsic motivation. New York: Plenum Press.
Deci, E.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Press.
Deci, E.L., & Ryan, R. M. (1980). The empirical explor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al process. In Berkowitz, L.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1. 13, pp. 39-80).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Duda, J. L., & Chi, L., & Newton, M. (1990).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OSQ.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North American Society for the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Physical American Society for the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University of Houston, TX.
Frey, J.(1986). College athletics: Problems of a functional analysis. In C.
R. Rees & A. W. Miracle (Eds.) Sport and social theory (pp. 199-209).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Jensen, C. R.(1992).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thletic programs. Malvern, PA: Lea & Febiger.
Jackson, E. L., & Dunn, E. (1988). Integrating ceasing participation with other aspect of leisure behavior.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9,31-35.
Klint, K. A., & Weiss, M. R.(1987). Perceived competence and motives for participating in youth sports: A test of Harter’s competence motivation theory.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9, 55-65.
Nicholls, J.G. (1989). The competitive ethos and democratic educa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tipek, D. J. (1993). Motivation to learn : form theory to practice. Boston : Allyn & Bacon.
Pelletier, L.G., Fortier, M.S., Vallerand, R.J., Tuson, K.M., Briere, N.M. & Blais, M.R.(1995). Toward a new measure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extrinsic motivation, and motivation in sports: The sport motivation scale.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17,35-53。
Ryan, E. D. (1977). Attributio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athletics. In L. I.
Gedvelas & M. E. Kneer (Ed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Association.,346-353. Chicago: Office of Publications Serves.
Vallerand, R. J., & Reid, G. (1984). On the causal effects of erceived competence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A test of 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 Joural of Sport Psychology, 6, 94-102.
Vallerand, R. J., Gauvin. L. I., & Halliwell W. H. (1986). Negative effects
of competitive on children intrinsic motivation.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26, 649-657.。
Weinberg, R. S., & Jackson, A. (1979). Competition and extrinsic reward:
Effectio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attribution. Research Quarterly, 50(3), 494-50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周德禎 (民86)。從同化、族群認同到族群融合:以原住民教育作為討論的起點。原住民教育季刊,8,頁66-74。
2. 周德禎 (民84)。我國原住民教育和美國少數民族教育的探討及比較。國教天地,108,頁16-21。
3. 呂愛珍 (民87)。加拿大B.C. (British Columbia)省教育現況與方展方向。教育研究集刊,40,頁143-176。
4. 王鑒 (民91)。詹姆士A班克斯(James A. Banks)與多元文化教育研究。原住民教育季刊,25,頁4-17。
5. 王雅玄 (民86)。後現代社會中課程變革之源起與變觀。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8(2),頁126-138。
6. 方德隆 (民87)。國民中小學多元文化教育之課程設計模式。高雄師大學報,9,頁187-205。
7. 林清江 (民84)。原住民教育的社會學基礎。成人教育,26,頁2-6。
8. 洪泉湖 (民88)。從多元文化教育的觀點論公民養成。公民訓育學報,8,頁167-180。
9. 洪雯柔 (民89)。貝瑞岱比較教育研究方法之探析。台北:揚智。
10. 張俊紳 (民85)。原住民國小教育的問題與改進。教改通訊,17,頁51-53。
11. 張樹倫 (民84)。民主社會中的多元文化教育。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6(3),頁23-35。
12. 梁忠銘 (民89)。台灣原住民文化教育政策發展之研究。原住民教育季刊,20,頁125-139。
13. 陳伯璋 (民87)。原住民課程發展模式及其應用。課程與教學季刊,1 (2),頁1-14。
14. 陳枝烈 (民83)。從多元文化教育分析小學社會科的原住民文化內涵。教師天地,70,頁67-73。
15. 陳美如 (民87)。邁向21世紀:多元文化教育在教育改革中的理念與實踐─社會重建主義途徑。國教輔導,37(5),頁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