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蘇軾相關文獻
宋•蘇軾著,楊家駱主編:《蘇東坡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1月。
宋•蘇軾撰,宋•王十朋注:《集註分類東坡詩》,臺北:台灣商務書局,1965年。
宋•蘇軾:《蘇氏易傳》,《易學叢書續編》本,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9月。
宋•蘇軾著,王松齡點校:《東坡志林》,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9月。
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3月。
宋•蘇軾著,清•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2月。
宋•蘇軾著,清•王文誥:《增編索引蘇文忠公詩編註集成》,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10月。
宋•蘇軾:《東坡書傳》,《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臺北:世界書局,1998年2月。
宋•蘇軾著,清•朗曄注:《經進東坡文集事略》,臺北:世界書局,1992年3月。
宋•蘇軾著,清•薛瑞生箋證:《東坡詞編年箋證》,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9月。
宋•蘇軾著,清•馮應榴輯注,黃任軻、朱懷春校點:《蘇軾詩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
朋九萬:《東坡烏臺詩案》,臺北,藝文書局,1968年。
嚴既澄選註:《蘇軾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10月。
林語堂著,宋碧雲譯:《蘇東坡傳》,臺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7年10月。
劉維崇:《蘇軾評傳》,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2月。
李一冰:《蘇東坡新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6月。
謝桃坊:《蘇軾詩研究》,四川:巴蜀書社,1987年5月。
鍾來因:《蘇軾與道家道教》,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5月。
姜濤編:《蘇東坡傳奇》,臺北:莊嚴出版社,1990年9月。
王水照選注:《蘇軾選集》,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1年9月。
清•王文誥撰:《蘇文忠公詩編註集成總案》,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9月。
王水照:《蘇軾》,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1月。
石聲淮、唐玲玲:《東坡樂府編年箋注》,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8月。
四川中文系唐宋文學研究室編:《蘇軾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4月。
王水照:《蘇軾論稿》,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12月。
曾棗莊:《三蘇文藝思想》,臺北:學海出版社,1995年8月。
唐玲玲、周偉民著:《蘇軾思想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2月。
蕭瑞峰:《多情自古傷離別─古典文學別離主題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6月。
江惜美:《蘇軾詩分期代表作研究》,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5月。
孔凡禮:《蘇軾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2月。
鍾來茵:《蘇東坡三部曲》,上海:文匯出版社,1998年8月。
曾棗莊、曾濤編:《蘇詩彙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5月。
宋•蘇轍著,陳宏天、高秀芳點校:《蘇轍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2月。
衣若芬:《蘇軾題畫文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5月。
姜聲調:《蘇軾的莊子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12月。
葉嘉瑩:《蘇軾》,臺北:大安出版社,2000年10月,二版。
王水照、崔銘:《智者在苦難中的超越:蘇軾傳》,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王更生編著:《蘇軾散文研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2月。
曾棗莊:《蘇軾研究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陶文鵬:《蘇軾詩詞藝術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5月。
宋•蘇洵、蘇軾、蘇轍著,曾棗莊、舒大剛主編:《三蘇全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年11月。
黃啟方:《東坡的心靈世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10月。
陳新雄:《東坡詩選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3月。
二、古籍
宋•蘇洵:《嘉祐集》,四部備要本,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宋•方勺:《泊宅編》,景印百部叢書集成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宋•朱弁:《風月堂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9月。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臺二版。
漢•司馬遷著,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新校本史記三家注》,臺北:世界書局,1975年1月,四版。
南宋•朱熹:《朱子語類》,臺北:正中書局,1982年6月。
宋•胡寅:《斐然集》,台北:臺灣商務書局,1983。
宋•何薳著,張明華點校:《春渚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月。
清•陳廷焯,杜維沫點校:《白雨齋詞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
南宋•陳善:《捫虱新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趙令畤:《侯鯖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朱弁著,孔繁禮點校:《曲洧舊聞》,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宋•張邦基:《墨莊漫錄》,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許顗:《許彥周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趙翼:《甌北詩話》,台灣:廣文書局,1987年3月。
宋•惠洪:《冷齋夜話》,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7月。
清•王夫之等著,丁福保校訂:《清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
清•王士禎著,張世林點校:《分甘餘話》,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2月。
宋•蘇轍:《蘇轍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元•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94年6月。
宋•周煇著,劉永翔校注:《清波雜誌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詩經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
宋•李薦著,孔繁禮點校:《師友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8月。
三、其他近人著作
高步瀛:《唐宋詩舉要》,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1月。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6年6月。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宋詩概說》,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年4月。
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4月。
《詩詞散論》,1982年10月,臺七版。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月。
黃永武:《詩與美》,臺北:洪範書局,1984年。
朱光潛:《詩論》,臺北:台灣開明書店,1986年7月,臺十二版。
楊樹藩:《宋代中央政治制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7月,三版。
葉慶炳著:《中國文學史》,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8月。
胡雲翼:《唐詩研究》,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10月,臺七版。
方豪:《宋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8年12月,新二版。
王國維:《人間詞話》,臺北:台灣開明書店,1989年1月。
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89年9月,臺八版。
李元洛:《詩美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吳丈蜀:《讀詩常識》,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0年3月。
古遠清:《詩歌分類學》,高雄:復文出版社,1991年。
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杜松柏:《詩與詩學》,臺北:洙泗出版社,1991年12月,二版。
《詩學淺說》1992年8月,再版。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9月,增定六版。
松浦友久著,孫昌武、鄭天剛譯:《中國詩歌原理》,臺北:洪葉文化公司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5月。
陳滿銘:《詩詞新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
鄭師定國:《王十朋及其詩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4年10月。
楊成鑒:《中國詩詞風格研究》,臺北:洪葉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范況:《中國詩學通論》,臺北:臺灣商務,1995年5月,臺二版。
張高評:《宋詩之新變與代雄》,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9月。
蕭瑞峰著:《多情自古傷離別─古典文學別離主題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6月。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
孫望、常國武:《宋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9月。
楊仲義:《中國古代詩體簡論》,北京:新華書店,1997年12月。
鄭師定國:《邵雍詩心》,斗六市:雲院書城,1998年9月。
黃美鈴:《歐、梅、蘇與宋詩的形成》,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5月。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7月。
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唐圭璋編,王仲聞參訂,孔凡禮補輯:《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葉嘉瑩:《迦陵談詩》,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4月,八版。
王力:《漢語詩律學》,香港:中華書局,1999年5月,再版。
劉大杰著:《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9年8月。
鄭師定國:《邵雍及其詩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1月,修訂再版。
王力:《詩詞格律》,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4月。
孔凡禮:《蘇轍年譜》,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6月。
陳正治:《修辭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9月。
張毅:《宋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12月。
吉川幸次郎著,章培�痤汁間G《中國詩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張毅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12月。
吳雪美編輯:《宋元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中文系,2002年3月。
張海鷗:《宋代文化與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4月。
錢鍾書:《宋詩選注》,北京:三聯書局,2002年5月。
黃雅莉:《宋詞雅化的發展與嬗變-以柳、周、姜、吳為探究中心》,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6月。
呂肖奐:《宋詩體派論》,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7月。
蔡玲婉:《豪情壯志譜驪歌:盛唐送別詩的審美風格》,臺北:文津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9月。
諸葛憶兵著:《宋代文史考論》,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1月。
張仲謀著:《近古詩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葛曉音:《唐詩宋詞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林宜陵:《北宋詩歌論政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3月。
張其凡、范立舟主編:《宋代歷史文化研究(續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
四、期刊論文
柯志宏:〈荒煙涼雨助人悲―談詩人如何利用外在景物表現離別的氣氛〉,《傳習》第11期,1993年6月,頁233-240。龔嵐:〈盛世氣象 雅正風韻―試論王維送別詩〉,《江西師範大學學報》27卷4期,1994年,頁100-103。
許東海:〈從《昭明文選》論鮑照別離詩〉,《中正大學學報》6卷1期,1995年,頁71-95。羅時進:〈唐代送別詩的繁興與許渾的創作〉,《鐵道師院學報》13卷6期,1996年12月,頁46-52。
李柱梁:〈試評唐代送別詩的思想意義〉,《安徽農業技術師範學院學報》10卷3期,1996年,頁98-100。
鄭納新:〈送別詩略論〉,《學術論壇》第3期,1997年,頁78-82。
王志清:〈慷慨倚長劍 高歌一送君―王維送別詩中的盛唐氣象之試論〉,《南京理工大學學報》10卷3期,1997年,頁1-7。
王利民、徐同林:〈論王士禎的贈答送別詩與社會角色意識〉,《青海師專學報》第1期,1997年,頁65-69。
胡大雷:〈中古祖餞詩初探〉,《廣西大學學報》20卷6期,1998年12月,頁95-99。
張智華:〈不忘蒼生憂 更激壯士懷―簡論杜甫在鳳翔任左拾遺時的送別詩〉,《杜甫研究學刊》第1期,1998年,頁64-66。
朱學忠:〈唐代離別詩抒情特點初探〉,《淮北煤師院學報》第1期,1998年,頁106-108。
張高評:〈宋詩研究的面向和方法〉,《成大中文學報》第6期,1998年5月,頁85-99。戴偉華:〈唐代方鎮使府與文人送別詩〉,《揚州大學學報》第2期,1998年,頁21-25。
尹秋征 :〈一樣送別,情趣各異―李、孟兩首絕句之比較〉,《天中學刊 》14卷3期,1999年,頁60-61。
楊建波:〈唐人的道教送別詩、贈題詩的意象和審美趣味〉,《理論月刊》第3期,1999年,頁51-54。
謝巨濤:〈漫談古代送別詩中的情感世界〉,《湖南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期,1999年,頁58-59。
蔡燕:〈盛唐送別詩的主体特征及其文化成因 〉,《曲靖師專學報》第4期,1999年,頁48-50。
陳新雄:〈蘇詩賞析(35)―人生無離別.誰知恩愛重〉,《國文天地》15卷1期,1999年6月,頁63-68。葉賢書:〈形似神非,同曲异調―王維李白送別詩情調相異原因分析〉,《昭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2卷2期,2000年,頁42-44。
呂銀才:〈唐詩中的送別 〉,《殷都學刊》第2期, 2000年,頁42-44。
畢士奎:〈情感的坦誠流露 靈魂的真實寫照―試論王昌齡的送別詩〉,《四川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2000年,頁46-50。
丁功誼:〈論中古送別詩寫實成分的弱化〉,《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2000年,頁117-120。
張高評:〈五十年來唐宋文學的回顧與前瞻〉,《漢學研究通訊》20卷1期,2001年2月,6-19。宋晞:〈五十年來我國與香港對宋史的研究〉,《漢學研究通訊》20卷1期,2001年2月,頁1-5。劉燕:〈含蓄蘊藉道別離―試論王維送別詩藝術特色〉,《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7卷3期,2001年,頁73-75。
李瑛:〈唐人送別詩新質〉,《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4期,2001年,頁93-94。
汪亞君:〈略論唐代送別詩的抒情藝術〉,《安徽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2001年,頁64-66。
劉俊敏:〈論王昌齡的送別詩〉,《許昌師專學報》20卷3期,2001年,頁64-66。
衣若芬:〈臺港蘇軾研究論著目錄一九四九∼一九九九〉,《漢學研究通訊》20卷2期,2001年5月,頁180-200。陳秀娟:〈蘇軾送別詞探析〉,《百齡高中學報》第1期,2001年11月,頁35-55。莊文福:〈王維送別詩之意象選擇與創造〉,《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7期,2002年3月,頁275-290。徐吉軍:〈宋代的出行風俗〉,《浙江學刊》第1期,2002年,123-129。
張敏:〈杜甫送別詩略論〉,《南都學刊》22卷4期,2002年,頁64-68。
陳曉龍:〈送別緣何須折柳〉,《語文世界》第4期,2002年,頁30。
劉忠陽:〈從送別詩探王昌齡遷謫心態〉,《北京大學學報》第S1期,2002年,頁146-150。
蔡玲婉:〈論盛唐送別詩的知己意識〉,《臺南師院學報》第36期,2002年,頁125-146。
五、學位論文
林採梅:《東坡瓊州詩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劉昭明:《蘇軾嶺南詩論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張尹炫:《東坡生平及其嶺南詩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羅鳳珠:《蘇軾黃州詩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江惜美:《蘇軾詩學理論及其實踐》,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金南喜《魏晉交誼詩類的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劉昭明:《蘇軾意內言外詞隅測》,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廖志超:《蘇軾蘇轍兄弟唱和詩研究》,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李慕如:《東坡詩文思想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6月。鄒湘齡:《大曆時期別離詩歌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李雲龍:《蘇軾「東坡書傳」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吳秋慧:《唐代宴飲詩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劉雅芳:《蘇軾黃庭堅之交游及其唱和詩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陳秀娟:《東坡詞用典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1年。薛麗萍:《元好問別離詩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許婷:《晏幾道離別詞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黃惠暖:《東坡詞草木意象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2年。林淑惠:《蘇軾嶺南詩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崔在赫:《蘇軾文藝理論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2002年。鄭芳祥:《蘇軾貶謫嶺南時期文學作品主題研究--以出處、死生為主的討論》,臺北: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盧韻琴:《東坡詩譬喻修辭研究》,臺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廖志超:《蘇軾辭賦理論及其創作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