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181.180)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4 11:2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謝佳樺
研究生(外文):Chia-Hua Hsieh
論文名稱:蘇軾送別詩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Su, Shih''s sendoff Poetry
指導教授:鄭定國鄭定國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Ding-kuo Tz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3
中文關鍵詞:宋代文學蘇軾送別詩蘇軾交游
外文關鍵詞:literature of SungSuShihsendoff poetrySuShih''s friend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52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蘇軾(西元1037∼1101年),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是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蘇軾各方面的文藝成就皆卓然成家,其詩作更是歷來被推為宋詩的代表。蘇軾一生屢遭貶謫,因遷徙不定,遂造成他一生中不斷地面臨送別,對多情善感的蘇軾來說,離別特別牽動著他人生體驗中最複雜微妙的各種情感意緒。加上蘇軾熱愛交友,朋友滿天下,故蘇軾的送別詩作高達二百五十首。在他的送別詩作中,不僅題材內容多樣化,此外更是意涵豐富、境界開闊且眾體兼備。探究蘇軾的送別詩作,皆滿懷深情地呈現其豐沛的情感,這類詩作不僅氣度沈雄、格調高昂,更是篇篇動人而別具姿采,其中更蘊含他的思想、文學觀。

本文以探討蘇軾送別詩的「義蘊內涵」、「審美技巧」、「意象表現」來深入了解其詩作。蘇軾因漂泊不定的宦途生涯、聚散離合的人生際遇,凝鑄成了一篇篇情真意切的送別篇章,其詩中往往抒發他內心幽微複雜的情感,如:面對別離的愁緒,內心對國家、人民的關懷,對弟弟、朋友的真情流露,淡泊歸隱田園的渴望,此外更表現出他隱喻戲謔的個性。研究他的送別詩,可供吾人在欣賞蘇軾藝術技巧的表現時,有另一個欣賞的角度。而更具體的是,這些詩作中,蘇軾對他個人的人生經歷多有著墨,讓我們對他能更進一步的了解。

蘇軾的送別詩突破了傳統著重在離情描寫的窠臼,而是深化了詩歌的內容,使之更富有內涵及積極的意義,在這些詩作中,可以見到蘇軾幽微的感情,以及內心最真誠動人的一面。特別是在與友人的送別詩中,蘇軾具體的讚揚、描述行者,除了呈現出一幅幅宋代文人風情畫,讓我們對宋代的文人精神得到更近一步的體認外,更也讓我們對蘇軾的交游有更深入的了解。此外,蘇軾因多次被貶,至黃州時期,思想起了極大的轉變,對儒家思想的信仰逐漸動搖,轉而向佛、老尋求寄託,思想便趨向超曠豁達,平淡自適。因而面對政治上的紛亂,政治上的不得意,蘇軾多次產生退隱之心,詩中呈現的則為抗逆處窮的生活哲學,以及智慧豁達的人生態度,蘇軾在面對困境時泰然處之,樂天知命的精神,亦值得吾人學習。至於從審美的角度來看,蘇軾送別詩更呈現「用典博贍精當」、「善用疊字修辭」、「善於塑造人物形象」、「長於譬喻」等特色,而「意象的大量使用」更是藝術魅力的表現所在,値得吾人深入探究。
Su, Shih (Year of 1037~1101), also named Tzu Chan, self-named Tung Po Buddist devotee, is the leading character in the literary circles of North Sung Dynasty. He is outstanding in every aspect of literary, especially his poems which are recommended as the representative ones in the poem literary in Sung Dynasty. All his life Su, Shih suffered many times of degrading, and because he was never settled down in one place, as a result he faced constant seeing friends off, and for the sentimental Su, Shih, leaving apart could particularly move the most subtle and complicated sentiments in his life experiences. And also because Su, Shih loved making friends, he had friends everywhere in the world, therefore the number of seeing off poems he made was close to 250. In his seeing off poems, not only the subjects are various but they were also full of meanings, and the state was broad with styles. To explore seeing off poems made by Su, Shih, they were all full of sentiments, and this kind of poem not only magnificent、high class but also moved people with features,and among poems there presented his thoughts and views of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meaning and contents”, “appreciation skills”, “presenta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in the seeing off poems made by Sue, Shih; and to understand further of the poems. Due to the wandering life in the official career, and the meeting then leaving life experiences, he established the true affection in each seeing off poem. Usually in the poem he expressed his inner subtle and complicated feelings, for example, the sorrow emotions when faced seeing off situations, and taking opportunities to express his inner concern to the nation and the civilians, the true feelings expressed to his brother and friends, and the anxiety to live in the hometown as a regular civilian. Besides, the poems further expressed his metaphor and banter character. Studying his seeing off poems could provide us with another angle of appreciation while we are appreciating the expression of his artistic skills. More concretely, Su, Shih in these poems wrote lots of his personal living experiences which make us understand him further.

The poems Su, Shih wrote broke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way of description which emphasized on the moods of going away, instead, he deepened the contents of poems which had more meanings with aggressive significance. In these poems, we can see the hidden affections of Su, Shih and the most sincere and moving side of his mind, particularly in the poems seeing off friends, he solidly praised his friends, and expressed scholars’ graceful bearings like paintings one after one, and which make us experienced the spirits of the scholars in Sung Dynasty, and also understand more of the friends Su, Shih made. In addition, Su, Shih was degraded many times, and when he was in Huang State, his thought had dramatically changed, and his belief in Confucianists was gradually changed and he switched to Buddhism, and looking for something to entrust with, and his thought tended to be broad、open、clear、insipid and comfortable. Facing the chaos of politics and dissatisfied official career, the idea of retirement occurred to him many times, and then his poems presented the philosophy of defiance of adversity and living in poverty, and the life attitude of wisdom and open-minded. Both his easy attitude when faced hardships, and the spirit of being content with what he is worth our learning from him.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ppreciation, the seeing off poems made by Su, Shih presented features of “broad and profound using of allusion “good at repeating words”,“good at representing”,“good at metaphor”and etc., while “the massive using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s even where the glamour of art presented and is worth our advanced exploration.
《蘇軾送別詩研究》目次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現況---------------------------------------------------------------- 1
3
4
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方法------------------------------------------------------------ 10
一、送別詩義界-------------------------------------------------------------
二、選材原則----------------------------------------------------------------
三、研究方法---------------------------------------------------------------- 10
11
12

第二章 蘇軾之生平及文學成就-------------------------------------- 15

第一節 生平概略---------------------------------------------------------------------- 15
一、眉州眉山時期---------------------------------------------------------
二、鳳翔杭州密州時期---------------------------------------------------
三、徐州湖州黃州時期---------------------------------------------------
四、元祐在朝與二度仕杭時期------------------------------------------
五、嶺海謫逐時期--------------------------------------------------------- 15
23
28
36
39
第二節 文學成就---------------------------------------------------------------------- 45
一、詩學的方面--------------------------------------------------------------二、詞學的方面--------------------------------------------------------------
三、散文的方面-------------------------------------------------------------- 46
48
52

第三章 蘇軾送別詩的義蘊內涵-------------------------------------- 57

第一節 手足相思親愛--------------------------------------------------------------- 58
第二節 友朋依滂相濡--------------------------------------------------------------- 71
第三節 隱喻戲謔譏訕--------------------------------------------------------------- 81
第四節 潛心歸隱田園--------------------------------------------------------------- 88

第四章 蘇軾送別的藝術技巧----------------------------------------- 93

第一節 用典博贍精當--------------------------------------------------------------- 94
一、事典----------------------------------------------------------------------
二、語典---------------------------------------------------------------------- 95
102
第二節 喜用疊字修辭--------------------------------------------------------------- 113
一、摹狀疊字----------------------------------------------------------------
二、摹聲疊字----------------------------------------------------------------
三、擬態疊字---------------------------------------------------------------- 114
118
119
第三節 善於塑造人物形象--------------------------------------------------------- 120
第四節 長於譬喻---------------------------------------------------------------------- 126

第五章 蘇軾送別的意象表現----------------------------------------- 133

第一節 時間意象---------------------------------------------------------------------- 135
一、 春秋---------------------------------------------------------------------
二、 日暮--------------------------------------------------------------------- 135
139
第二節 空間意象---------------------------------------------------------------------- 140
一、水邊----------------------------------------------------------------------
二、亭臺樓閣---------------------------------------------------------------- 140
142
第三節 自然意象---------------------------------------------------------------------- 143
一、柳-------------------------------------------------------------------------
二、雲------------------------------------------------------------------------- 144
145
第四節 人事意象---------------------------------------------------------------------- 146
一、 酒-----------------------------------------------------------------------
二、 淚----------------------------------------------------------------------- 147
149

第六章 結 論------------------------------------------------------------ 151

參考文獻 --------------------------------------------------------------------- 157

附錄一: 蘇軾送別詩一覽表--------------------------------------------- 167

附錄二: 蘇軾送別詩文本使用頻率一覽表-------------------------- 177
參考文獻

一、蘇軾相關文獻

宋•蘇軾著,楊家駱主編:《蘇東坡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1月。
宋•蘇軾撰,宋•王十朋注:《集註分類東坡詩》,臺北:台灣商務書局,1965年。
宋•蘇軾:《蘇氏易傳》,《易學叢書續編》本,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9月。
宋•蘇軾著,王松齡點校:《東坡志林》,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9月。
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3月。
宋•蘇軾著,清•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2月。
宋•蘇軾著,清•王文誥:《增編索引蘇文忠公詩編註集成》,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10月。
宋•蘇軾:《東坡書傳》,《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臺北:世界書局,1998年2月。
宋•蘇軾著,清•朗曄注:《經進東坡文集事略》,臺北:世界書局,1992年3月。
宋•蘇軾著,清•薛瑞生箋證:《東坡詞編年箋證》,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9月。
宋•蘇軾著,清•馮應榴輯注,黃任軻、朱懷春校點:《蘇軾詩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


朋九萬:《東坡烏臺詩案》,臺北,藝文書局,1968年。
嚴既澄選註:《蘇軾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10月。
林語堂著,宋碧雲譯:《蘇東坡傳》,臺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7年10月。
劉維崇:《蘇軾評傳》,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2月。
李一冰:《蘇東坡新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6月。
謝桃坊:《蘇軾詩研究》,四川:巴蜀書社,1987年5月。
鍾來因:《蘇軾與道家道教》,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5月。
姜濤編:《蘇東坡傳奇》,臺北:莊嚴出版社,1990年9月。
王水照選注:《蘇軾選集》,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1年9月。
清•王文誥撰:《蘇文忠公詩編註集成總案》,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9月。
王水照:《蘇軾》,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1月。
石聲淮、唐玲玲:《東坡樂府編年箋注》,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8月。
四川中文系唐宋文學研究室編:《蘇軾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4月。
王水照:《蘇軾論稿》,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12月。
曾棗莊:《三蘇文藝思想》,臺北:學海出版社,1995年8月。
唐玲玲、周偉民著:《蘇軾思想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2月。
蕭瑞峰:《多情自古傷離別─古典文學別離主題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6月。
江惜美:《蘇軾詩分期代表作研究》,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5月。
孔凡禮:《蘇軾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2月。
鍾來茵:《蘇東坡三部曲》,上海:文匯出版社,1998年8月。
曾棗莊、曾濤編:《蘇詩彙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5月。
宋•蘇轍著,陳宏天、高秀芳點校:《蘇轍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2月。
衣若芬:《蘇軾題畫文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5月。
姜聲調:《蘇軾的莊子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12月。
葉嘉瑩:《蘇軾》,臺北:大安出版社,2000年10月,二版。
王水照、崔銘:《智者在苦難中的超越:蘇軾傳》,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王更生編著:《蘇軾散文研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2月。
曾棗莊:《蘇軾研究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陶文鵬:《蘇軾詩詞藝術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5月。
宋•蘇洵、蘇軾、蘇轍著,曾棗莊、舒大剛主編:《三蘇全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年11月。
黃啟方:《東坡的心靈世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10月。
陳新雄:《東坡詩選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3月。


二、古籍



宋•蘇洵:《嘉祐集》,四部備要本,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宋•方勺:《泊宅編》,景印百部叢書集成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宋•朱弁:《風月堂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9月。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臺二版。
漢•司馬遷著,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新校本史記三家注》,臺北:世界書局,1975年1月,四版。
南宋•朱熹:《朱子語類》,臺北:正中書局,1982年6月。
宋•胡寅:《斐然集》,台北:臺灣商務書局,1983。
宋•何薳著,張明華點校:《春渚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月。
清•陳廷焯,杜維沫點校:《白雨齋詞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
南宋•陳善:《捫虱新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趙令畤:《侯鯖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朱弁著,孔繁禮點校:《曲洧舊聞》,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宋•張邦基:《墨莊漫錄》,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許顗:《許彥周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趙翼:《甌北詩話》,台灣:廣文書局,1987年3月。
宋•惠洪:《冷齋夜話》,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7月。
清•王夫之等著,丁福保校訂:《清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
清•王士禎著,張世林點校:《分甘餘話》,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2月。
宋•蘇轍:《蘇轍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元•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94年6月。
宋•周煇著,劉永翔校注:《清波雜誌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詩經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
宋•李薦著,孔繁禮點校:《師友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8月。



三、其他近人著作

高步瀛:《唐宋詩舉要》,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1月。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6年6月。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宋詩概說》,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年4月。
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4月。
《詩詞散論》,1982年10月,臺七版。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月。
黃永武:《詩與美》,臺北:洪範書局,1984年。
朱光潛:《詩論》,臺北:台灣開明書店,1986年7月,臺十二版。
楊樹藩:《宋代中央政治制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7月,三版。
葉慶炳著:《中國文學史》,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8月。
胡雲翼:《唐詩研究》,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10月,臺七版。
方豪:《宋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8年12月,新二版。
王國維:《人間詞話》,臺北:台灣開明書店,1989年1月。
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89年9月,臺八版。
李元洛:《詩美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吳丈蜀:《讀詩常識》,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0年3月。
古遠清:《詩歌分類學》,高雄:復文出版社,1991年。
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杜松柏:《詩與詩學》,臺北:洙泗出版社,1991年12月,二版。
《詩學淺說》1992年8月,再版。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9月,增定六版。
松浦友久著,孫昌武、鄭天剛譯:《中國詩歌原理》,臺北:洪葉文化公司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5月。
陳滿銘:《詩詞新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
鄭師定國:《王十朋及其詩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4年10月。
楊成鑒:《中國詩詞風格研究》,臺北:洪葉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范況:《中國詩學通論》,臺北:臺灣商務,1995年5月,臺二版。
張高評:《宋詩之新變與代雄》,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9月。
蕭瑞峰著:《多情自古傷離別─古典文學別離主題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6月。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
孫望、常國武:《宋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9月。
楊仲義:《中國古代詩體簡論》,北京:新華書店,1997年12月。
鄭師定國:《邵雍詩心》,斗六市:雲院書城,1998年9月。
黃美鈴:《歐、梅、蘇與宋詩的形成》,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5月。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7月。
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唐圭璋編,王仲聞參訂,孔凡禮補輯:《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葉嘉瑩:《迦陵談詩》,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4月,八版。
王力:《漢語詩律學》,香港:中華書局,1999年5月,再版。
劉大杰著:《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9年8月。
鄭師定國:《邵雍及其詩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1月,修訂再版。
王力:《詩詞格律》,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4月。
孔凡禮:《蘇轍年譜》,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6月。
陳正治:《修辭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9月。
張毅:《宋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12月。
吉川幸次郎著,章培�痤汁間G《中國詩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張毅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12月。
吳雪美編輯:《宋元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中文系,2002年3月。
張海鷗:《宋代文化與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4月。
錢鍾書:《宋詩選注》,北京:三聯書局,2002年5月。
黃雅莉:《宋詞雅化的發展與嬗變-以柳、周、姜、吳為探究中心》,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6月。
呂肖奐:《宋詩體派論》,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7月。
蔡玲婉:《豪情壯志譜驪歌:盛唐送別詩的審美風格》,臺北:文津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9月。
諸葛憶兵著:《宋代文史考論》,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1月。
張仲謀著:《近古詩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葛曉音:《唐詩宋詞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林宜陵:《北宋詩歌論政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3月。
張其凡、范立舟主編:《宋代歷史文化研究(續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


四、期刊論文

柯志宏:〈荒煙涼雨助人悲―談詩人如何利用外在景物表現離別的氣氛〉,《傳習》第11期,1993年6月,頁233-240。
龔嵐:〈盛世氣象 雅正風韻―試論王維送別詩〉,《江西師範大學學報》27卷4期,1994年,頁100-103。
許東海:〈從《昭明文選》論鮑照別離詩〉,《中正大學學報》6卷1期,1995年,頁71-95。
羅時進:〈唐代送別詩的繁興與許渾的創作〉,《鐵道師院學報》13卷6期,1996年12月,頁46-52。
李柱梁:〈試評唐代送別詩的思想意義〉,《安徽農業技術師範學院學報》10卷3期,1996年,頁98-100。
鄭納新:〈送別詩略論〉,《學術論壇》第3期,1997年,頁78-82。
王志清:〈慷慨倚長劍 高歌一送君―王維送別詩中的盛唐氣象之試論〉,《南京理工大學學報》10卷3期,1997年,頁1-7。
王利民、徐同林:〈論王士禎的贈答送別詩與社會角色意識〉,《青海師專學報》第1期,1997年,頁65-69。
胡大雷:〈中古祖餞詩初探〉,《廣西大學學報》20卷6期,1998年12月,頁95-99。
張智華:〈不忘蒼生憂 更激壯士懷―簡論杜甫在鳳翔任左拾遺時的送別詩〉,《杜甫研究學刊》第1期,1998年,頁64-66。
朱學忠:〈唐代離別詩抒情特點初探〉,《淮北煤師院學報》第1期,1998年,頁106-108。
張高評:〈宋詩研究的面向和方法〉,《成大中文學報》第6期,1998年5月,頁85-99。
戴偉華:〈唐代方鎮使府與文人送別詩〉,《揚州大學學報》第2期,1998年,頁21-25。
尹秋征 :〈一樣送別,情趣各異―李、孟兩首絕句之比較〉,《天中學刊 》14卷3期,1999年,頁60-61。
楊建波:〈唐人的道教送別詩、贈題詩的意象和審美趣味〉,《理論月刊》第3期,1999年,頁51-54。
謝巨濤:〈漫談古代送別詩中的情感世界〉,《湖南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期,1999年,頁58-59。
蔡燕:〈盛唐送別詩的主体特征及其文化成因 〉,《曲靖師專學報》第4期,1999年,頁48-50。
陳新雄:〈蘇詩賞析(35)―人生無離別.誰知恩愛重〉,《國文天地》15卷1期,1999年6月,頁63-68。
葉賢書:〈形似神非,同曲异調―王維李白送別詩情調相異原因分析〉,《昭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2卷2期,2000年,頁42-44。
呂銀才:〈唐詩中的送別 〉,《殷都學刊》第2期, 2000年,頁42-44。
畢士奎:〈情感的坦誠流露 靈魂的真實寫照―試論王昌齡的送別詩〉,《四川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2000年,頁46-50。
丁功誼:〈論中古送別詩寫實成分的弱化〉,《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2000年,頁117-120。
張高評:〈五十年來唐宋文學的回顧與前瞻〉,《漢學研究通訊》20卷1期,2001年2月,6-19。
宋晞:〈五十年來我國與香港對宋史的研究〉,《漢學研究通訊》20卷1期,2001年2月,頁1-5。
劉燕:〈含蓄蘊藉道別離―試論王維送別詩藝術特色〉,《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7卷3期,2001年,頁73-75。
李瑛:〈唐人送別詩新質〉,《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4期,2001年,頁93-94。
汪亞君:〈略論唐代送別詩的抒情藝術〉,《安徽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2001年,頁64-66。
劉俊敏:〈論王昌齡的送別詩〉,《許昌師專學報》20卷3期,2001年,頁64-66。
衣若芬:〈臺港蘇軾研究論著目錄一九四九∼一九九九〉,《漢學研究通訊》20卷2期,2001年5月,頁180-200。
陳秀娟:〈蘇軾送別詞探析〉,《百齡高中學報》第1期,2001年11月,頁35-55。
莊文福:〈王維送別詩之意象選擇與創造〉,《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7期,2002年3月,頁275-290。
徐吉軍:〈宋代的出行風俗〉,《浙江學刊》第1期,2002年,123-129。
張敏:〈杜甫送別詩略論〉,《南都學刊》22卷4期,2002年,頁64-68。
陳曉龍:〈送別緣何須折柳〉,《語文世界》第4期,2002年,頁30。
劉忠陽:〈從送別詩探王昌齡遷謫心態〉,《北京大學學報》第S1期,2002年,頁146-150。
蔡玲婉:〈論盛唐送別詩的知己意識〉,《臺南師院學報》第36期,2002年,頁125-146。



五、學位論文

林採梅:《東坡瓊州詩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劉昭明:《蘇軾嶺南詩論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張尹炫:《東坡生平及其嶺南詩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羅鳳珠:《蘇軾黃州詩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江惜美:《蘇軾詩學理論及其實踐》,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金南喜《魏晉交誼詩類的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劉昭明:《蘇軾意內言外詞隅測》,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廖志超:《蘇軾蘇轍兄弟唱和詩研究》,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李慕如:《東坡詩文思想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6月。
鄒湘齡:《大曆時期別離詩歌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李雲龍:《蘇軾「東坡書傳」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吳秋慧:《唐代宴飲詩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
劉雅芳:《蘇軾黃庭堅之交游及其唱和詩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陳秀娟:《東坡詞用典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1年。
薛麗萍:《元好問別離詩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許婷:《晏幾道離別詞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黃惠暖:《東坡詞草木意象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2年。
林淑惠:《蘇軾嶺南詩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崔在赫:《蘇軾文藝理論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2002年。
鄭芳祥:《蘇軾貶謫嶺南時期文學作品主題研究--以出處、死生為主的討論》,臺北: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盧韻琴:《東坡詩譬喻修辭研究》,臺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
廖志超:《蘇軾辭賦理論及其創作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